《安塞腰鼓》优秀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

安塞腰鼓教案(优秀6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学生分析】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一旦学生的情绪和想像力被调动起来,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另外,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可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行感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凸现。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在赏析基础上训练自己的仿写能力。
教法学法指导1、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2、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
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
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3、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
4、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
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各方面的比较。
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导语:同学们可能听过崔健震耳欲聋的摇滚,体验过动感十足的劲舞吧?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集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今天,让我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到刘成章的精美散文《安塞腰鼓》中去感受腰鼓的风采,感受腰鼓的魅力吧!二、解题(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安塞腰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五、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之一,是陕北地方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鼓乐。
安塞腰鼓凝聚着陕北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具有雄壮、明亮、高亢、豪放的特点,因此,安塞腰鼓也成为了陕北乃至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公开课将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基本演奏技法、发音和装饰等方面,向大家深入介绍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和音乐形态,同时也为大家探究传统民间乐器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安塞腰鼓乐器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名称、特点、种类和演奏技法等;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安塞腰鼓的基本演奏技法,如鼓面的打击、换面、转鼓和后鼓等;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感受陕北民间音乐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安塞腰鼓乐器的种类、特点和演奏技法;2、安塞腰鼓乐曲的演奏表现技巧和表现方法;3、安塞腰鼓乐曲所体现的陕北音乐文化内涵和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安塞腰鼓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2、安塞腰鼓乐曲的表现技巧和演奏难度;3、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传统音乐艺术特点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采用“示范-练习-互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现场打造成为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展示和演示体验到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所在。
五.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1、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介绍,包括乐器名称、演奏技法、特点、种类等;2、安塞腰鼓乐曲《打牛》的教学演示,首先演奏者将先展示整曲的演奏过程和表现技巧,然后对每个小节的要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演奏技法和表现方法;3、安塞腰鼓乐曲《劝进酒》和《关山月》的演示和讲解,通过多个乐曲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安塞腰鼓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方式;4、互动环节: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奏安塞腰鼓,激发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锻炼其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5、教学总结:讲解安塞腰鼓演奏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通过学生的演奏表现进行评选,突出学生在演奏和表现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提高学生自我评估和注意力水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安塞腰鼓》优秀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优秀公开课教案教案一:《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及表演技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2. 学习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2. 教学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片段。
三、教学步骤:1. 介绍《安塞腰鼓》的背景知识:《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陕西安塞县。
它以腰鼓、舞蹈、唱腔等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该剧以鼓手的技巧和舞者的表演来展示剧情,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教学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1)手法:掌握正确的持鼓姿势,能够灵活运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来击打鼓面。
(2)节奏感:掌握节奏的稳定性,能够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击打鼓面的力度和频率。
(3)舞蹈动作:学习基本的腰鼓舞蹈动作,灵活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鼓击的节奏。
3. 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片段: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腰鼓表演技巧,自主编排一个简短的《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可以分组进行演练,并且互相给予意见和建议。
最后由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
四、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表演效果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表演的技巧运用、舞台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安塞腰鼓》的音乐和视频资源;2. 腰鼓器材。
教案二:《安塞腰鼓》的学习与欣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2. 掌握腰鼓表演的基本技巧;3. 欣赏《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2. 鼓点和舞蹈的基本技巧;3. 欣赏《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
三、教学步骤:1. 介绍《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陕西安塞县。
它以腰鼓、舞蹈、唱腔等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该剧以鼓手的技巧和舞者的表演来展示剧情,常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腰鼓舞是我国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安塞腰鼓舞动作粗犷豪迈,鼓点明快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舞,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塞腰鼓舞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安塞腰鼓舞的基本动作(1)站姿: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
(2)跳跃:双脚用力,身体向上跃起,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3)转身:双脚旋转,身体保持平衡,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4)蹲跳:双脚弯曲,用力跳起,双手随身体自然摆动。
2.2 安塞腰鼓舞的组合动作(1)基本组合:结合基本动作,进行有节奏的组合表演。
(2)进退组合: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加入前进后退的动作,形成丰富的舞台效果。
(3)绕圈组合: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加入绕圈的动作,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2.3 安塞腰鼓舞的道具使用安塞腰鼓舞表演时通常会使用鼓槌、鼓等道具。
学生需学会正确使用道具,使其成为表演的助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示范法: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动作,引导学生跟随模仿。
3.2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高学生的动作准确性。
3.3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4 欣赏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安塞腰鼓舞表演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
4.2 终结性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舞蹈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4.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安塞腰鼓舞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安塞腰鼓》的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安塞腰鼓》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陕西省安塞县。
它以豪迈、奔放的舞姿,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热情与力量。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舞蹈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内容(1)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
(2)分析《安塞腰鼓》的动作特点和表演风格。
(3)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舞步。
第二章:基本动作学习2.1 动作分解(1)学习腰鼓的基本动作:击鼓、转身、跳跃等。
(2)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节奏和力度。
2.2 练习与指导(1)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2.3 动作组合(1)将基本动作组合成一个小舞蹈。
(2)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展示个性。
第三章:舞步练习3.1 学习腰鼓舞步(1)学习基本的舞步:前进、后退、侧移等。
(2)练习舞步的协调和流畅。
3.2 练习与指导(1)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2)集体展示,互相评价。
3.3 舞步组合(1)将舞步组合成一个小舞蹈。
(2)学生自主创编舞步,展示个性。
第四章:排练与展示4.1 排练(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排练。
(2)学生互相配合,调整动作和舞步。
4.2 课堂展示(1)学生分组进行展示。
(2)教师点评,总结课程收获。
第五章:课后拓展5.1 深入了解民间舞蹈(1)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民间舞蹈。
(2)下节课分享所学内容。
5.2 练习与提高(1)学生回家后练习《安塞腰鼓》。
(2)家长监督,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5.3 参观演出(1)组织学生观看民间舞蹈演出。
(2)感受现场氛围,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第六章:深入学习民间舞蹈文化6.1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课后了解的其他民间舞蹈。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中没有观赏过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因此,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播放2~3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安塞腰鼓
一、所在单元:第四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安塞腰鼓蕴涵的生命力量。
2、能力目标:
领悟理解本文的主题。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理解本文的主题:作者通过对壮阔、雄浑、激起、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
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齐声朗读。
⑤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
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解决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四、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
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
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
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
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
的腰鼓。
”?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
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
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从安塞腰鼓沉重的
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
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
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
从小到大,
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
会感到特别的静。
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
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
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
比。
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
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
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第2、3题。
六、教学后记
通过品读文章,要感受到文中强盛的生命力,体会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