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舞狮论文
佛山舞狮民俗调查报告论文

佛山舞狮民俗调查报告论文关于醒狮论文范文资料跟佛山醒狮历史文化相关毕业论文模板。
摘要:狮子舞是我国民间舞宝库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醒狮属于中国舞狮流派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活动。
佛山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佛山醒狮被列入2006年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探究佛山醒狮,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文化多样性,了解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及岭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佛山;醒狮;历史文化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
早在唐朝贞观年间,因人们在城内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而得名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时期,佛山的手工艺、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明清时期,它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具有进取冒险、务实致用、重商富民、信仰传统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佛山醒狮就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佛山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之一。
1历史溯源1.1舞狮传说狮,为“百兽之王”,它体型威武,人们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又被视为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
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非洲、南欧、南美和西亚。
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狮子不但被华夏子民引进中华,而且还创造灿烂多彩的舞狮文化。
历经千年的中国舞狮文化究竟源于哪个朝代,各种说法不尽相同。
一种说法认为:舞狮源于对狮子的驯服。
民间传说,东汉章帝时期,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向汉朝进贡一头“金毛雄狮子”,扬言汉朝若有人能驯服这只猛兽,便继续进贡,否则从此断绝邦交。
大月氏国使臣走后,章帝先后选录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在一次雄狮狂性发作时,被宫人乱棒打死。
为躲避治罪,宫人便剥下狮皮,由两个人装扮成狮子,一个人逗引起舞。
这样不但骗过了大月氏国来观察的使臣,也使章帝信以为真。
中国舞狮的风格分类

中国舞狮的风格分类中国舞狮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这项表演形式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演变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分类。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舞狮的几种主要风格,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一、南派舞狮风格南派舞狮风格是中国舞狮中最为经典的一种风格,其代表地区为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
这种风格的舞狮动作优雅、灵动,舞狮者在表演中注重舞蹈的流畅性和表情的细腻性。
南派舞狮通常选用红色、绿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作为舞狮皮毛的主要色彩,带有浓重的喜庆氛围。
同时,南派舞狮在表演时常配以地方民间乐器的演奏,使整个表演更具南方特色。
二、北派舞狮风格北派舞狮风格代表地区主要为山东、河北等北方省份。
与南派舞狮不同,北派舞狮动作力度更大、更有力,注重舞狮者的身体力量和形象的威严。
北派舞狮的舞狮皮毛通常选用白色或黑色为主,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
北派舞狮的表演形式较为严肃,常常以武术动作为主要特点,展现出北方地区的豪迈和刚毅。
三、西派舞狮风格西派舞狮风格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舞狮表演形式,代表地区有四川、云南等省份。
西派舞狮的特点是动作热情奔放,舞蹈形式多样。
西派舞狮着重于舞狮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动作灵活多变,常常表现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西派舞狮的舞狮皮毛颜色多样化,常选用蓝色、白色、红色等不同颜色来装饰,给人一种热闹、欢快的感觉。
四、东派舞狮风格东派舞狮风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河南、江苏等地区。
东派舞狮注重舞狮动作的精准度和稳定性,表演时注重舞狮者的技巧和表演功底。
东派舞狮的舞狮皮毛常选择金黄色和白色,给人一种庄重、华丽的感觉。
东派舞狮还常常配合鼓乐的演奏,整个表演给人以磅礴、壮观的视觉冲击。
综上所述,中国舞狮的风格分类包括南派、北派、西派和东派四种主要风格。
每种风格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代表地区,通过不同的舞狮动作、舞狮皮毛颜色和音乐伴奏等元素展示出各自的风采。
这些不同的舞狮风格丰富了中国舞狮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狮舞龙的地域特色

舞狮舞龙的地域特色舞狮舞龙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已经流传了数百年。
它们不仅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广泛展演,在国际舞台上也倍受欢迎。
舞狮与舞龙由于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在不同的地方表演时,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舞狮舞龙的地域特色,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表演。
一、南方地区的舞狮舞龙特色1. 粤剧舞狮表演风格在广东地区,舞狮舞龙被广泛演绎为粤剧的一种表演形式。
粤剧舞狮注重动作的矫健和舞狮者的技巧表演。
表演者经过严格的训练,将粤剧的唱腔和舞步与舞狮的动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们以灵活的身法、精妙的步伐和高难度的动作,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狮子在舞动。
2. 福建地区的仙游舞龙福建地区的仙游县以舞龙闻名,其舞龙形式与舞狮有所不同。
仙游舞龙以柔和和谐的舞姿为主,强调舞者的协调性和水平线的流畅性。
舞者操纵龙身,经由各种起伏弯曲、旋转翻身等动作,将龙的灵气和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仙游舞龙注重的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扬,使之与现代舞台的要求相结合,展示出独特的福建地域特色。
二、北方地区的舞狮舞龙特色1. 北方舞狮的雄壮气势在北方地区,舞狮舞龙强调的是雄壮的气势和威严的表演形式。
舞狮者展现出强有力的动作和跳跃,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北方舞狮多使用大型狮子模型,装饰华丽,气势磅礴。
舞狮者的动作矫健有力,舞狮的跃动和咆哮声一起,彰显了北方地区的豪迈和激情。
2. 北京的皇城舞龙北京地区的舞龙被称为皇城舞龙,是清代皇帝御用的舞龙表演形式。
皇城舞龙注重华丽装饰和精致工艺,龙身上的龙鳞、龙眼等细节十分精美,给人一种尊贵和神秘的感觉。
舞龙者配合音乐,展示出悠扬的音律和娴熟的技艺,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宫廷中,感受到了皇城的庄严与庄重。
三、西南地区的舞狮舞龙特色1. 云南白族舞龙云南白族民族舞龙是云南地区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
它通过舞者的戏剧化动作和精湛技艺,展示出不同寓意的舞龙。
云南白族舞龙注重舞者的肢体表演和舞龙的造型设计,传达着白族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
舞狮非遗总结范文

舞狮,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舞狮艺术在我国流传千年,历经沧桑,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以下是关于舞狮非遗的总结。
一、舞狮的历史渊源舞狮起源于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象人”。
唐代,宫廷狮子舞逐渐传入民间,成为喜庆和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舞狮艺术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即南狮和北狮。
二、舞狮的艺术特色1. 南狮:南狮以广东、福建等地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南狮动作矫健、神态凶猛,注重武功技巧,如高难度的跳跃、翻滚、腾空等。
南狮表演中,引狮郎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高超的武术技巧。
2. 北狮:北狮以河北、北京等地为代表,造型憨态可掬,表演内容以嬉戏玩耍为主。
北狮动作灵活,强调舞者的配合默契。
北狮表演中,引狮郎与狮子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北方舞狮的独特魅力。
三、舞狮的文化价值1. 寓意吉祥:舞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寓意着消灾除害、迎祥纳福。
2. 传承技艺:舞狮技艺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3. 增强团结:舞狮表演过程中,舞者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4. 促进交流:舞狮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四、舞狮的传承与发展1. 非遗保护:将舞狮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舞狮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2. 校园传承:将舞狮艺术纳入学校课程,培养新一代舞狮人才。
3. 传承人培养:选拔优秀舞狮艺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承人。
4. 创新发展: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创新发展舞狮艺术。
总之,舞狮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舞狮艺术,让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家乡舞狮习俗的魅力

家乡舞狮习俗的魅力作文范文在我的家乡,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舞狮表演总是少不了的。
舞狮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更是我们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就来讲讲家乡的舞狮习俗。
舞狮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也逐渐成为一种庆祝活动。
每逢春节、元宵节或其他重要节日,家乡的街头巷尾都会响起锣鼓声,舞狮队伍穿梭其中,为大家带来欢乐和祝福。
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两种。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舞动时以扑、跌、翻、滚、跳跃等动作为主,表现出狮子的灵活和威猛。
南狮则注重表情和动作的细腻,舞动时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家乡的舞狮主要以南狮为主,每次表演都吸引了众多观众。
每年的春节,家乡的舞狮表演是最热闹的。
大年初一的早晨,舞狮队伍就开始在村里巡游。
狮子头由两个人合作舞动,一个负责狮头,一个负责狮尾。
狮子头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绸缎和纸花,眼睛、嘴巴都可以动,显得栩栩如生。
舞狮者随着锣鼓的节奏,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动作灵活自如,仿佛真狮一般。
舞狮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采青”。
“青”是指悬挂在高处的生菜,寓意“生财”。
舞狮者要在锣鼓声中,跳上高高的梅花桩,最后用嘴咬下“青”。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技巧,每次成功采青都会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除了春节,元宵节也是舞狮表演的重要时刻。
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舞狮队伍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上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狮子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威武雄壮。
舞狮者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舞狮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每次舞狮表演,都会有许多小朋友围在旁边观看,他们眼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村里的老人们也会讲述舞狮的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了解这项传统艺术的来历和意义。
通过舞狮,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舞狮表演结束后,舞狮队伍会到每家每户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
家家户户也会准备好红包和糖果,感谢舞狮队伍的辛苦表演。
中华非遗传统文化介绍之南北舞狮

南北舞狮派系
醒/狮/闹/中/华/龙/狮/舞/天/下
第二部分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
这些时候,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常以瑞兽来驱 鬼娱神,因此舞狮渐渐演变成具有娱乐性质的民间活动
❖ 舞狮有南北之分
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 而南狮则是流行于华南地区。
对民族传统体育未能辩证地思考审美需求, 在内容改编、表演节奏上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形式 和内容, 设计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的质量不佳, 内涵缺乏, 失去了既有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竞技武术异化得像 另外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 对表 西方“体操”一样, 严 演套路的编排、裁剪、人员安 重妨碍了民族传统体育 排等方面的改变也导致狮舞失 的发展和对自身的认同。 去了古朴、原始和自然的味道。
第四部分
在探索市场化途径时, 我们强调多样性发展与开发差异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产品, 充分 将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民族体育特色风格等展现给世人, 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
等都是人们开发少数民族
如
傣族的“泼水节” 彝族的“火把节” 藏族的“望果节”
体育产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为增加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氛 围, 还可在都市旅游景点或度 假区, 设立民族体育文化广场,
第四部分
1 .多渠道筹集资金, 探索市场化途径
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个人都可以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 走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发展之路, 经常参加各种高级别高层次的表演,
奥运会开幕式、天安门广场60周年联欢会, 河南省文化周演
如 出、专题旅游节等, 充分利用、整合、优化资源来进一步开
拓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市场化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春节舞狮的类型与区域特色

春节舞狮的类型与区域特色春节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活动,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舞狮承载着寓意吉祥、祈福和庆祝的意义。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舞狮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区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舞狮类型,并探讨各地区舞狮的特色。
首先,北狮是舞狮的一种类型,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北狮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舞狮形式,其特点是舞狮形象庄重、雄壮,动作矫健有力。
北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扮狮头,另一人扮狮身。
北方舞狮的动作风格独特,融入了功夫和武术元素,如翻滚、跳跃等动作,表达出狮子勇猛的形象。
而南狮是舞狮的另一种类型,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
南狮与北狮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南狮造型更加俏皮可爱,通常由两人扮演其中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身。
南狮舞动作轻盈灵活,常配合鼓乐和锣声,给人以欢快热闹的感觉。
南方舞狮着重于展示灵动的动作和舞蹈技巧,给人以愉悦和活泼的印象。
除了北狮和南狮,中国各个地区还有其他类型的舞狮,如西狮和东狮。
西狮主要流行于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它的特点是灵巧轻盈,动作舒展。
西狮通常由一个人扮演狮头,并在人的腰间装上两条长布条,另一人扮演狮身,每个人手持一个特制的手杖进行表演。
西狮舞动作独特,常通过扭转、跳跃等方式展示灵活性。
东狮是舞狮的另一种类型,主要流行于福建和台湾地区。
东狮造型庄严大气,通常由两人扮演其中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身。
东狮舞动作矫健有力,常配合锣鼓等音乐器材的节奏,表现出东狮舞狮的雄壮和庄重。
每个地区舞狮都有其独特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了地区的文化和风格。
在西安,舞狮表演通常会加入秦腔元素,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和庄重感。
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舞狮表演常常伴随着喧闹的鞭炮声和绚丽的烟花,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
而在福建,舞狮表演则更加注重舞者的技巧和造型,体现了福建人民勇壮、自信的精神。
总之,春节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和区域特色。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广东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舞狮的文化特点和传承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了解到广东舞狮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跳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传统舞狮主要分为南舞和北舞两种风格。
南舞狮以激烈的动作和高难度的技巧著称,北舞狮则以柔和的舞姿和灵动的动作为特色。
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广东一些著名的舞狮队伍,发现广东舞狮在当地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舞狮队伍通常由一支舞狮和一支击鼓队组成,他们常常在年节、庆典和婚喜等场合表演,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广东舞狮在表演形式和意义上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征。
在表演形式上,广东舞狮注重舞者的技巧和协调,舞狮队员需要在高难度的舞步和身体动作中展示出狮子的灵动和威武。
在意义上,广东舞狮寓意着吉祥和祝福,人们相信舞狮可以驱邪避恶,保佑家庭和事业的顺利。
然而,我们也发现广东舞狮在传承上面临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都有所下降,舞狮队伍中老一辈的艺人逐渐减少。
同时,对于广东舞狮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提高年轻一代对其的认知和参与度。
为了促进广东舞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广东舞狮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二是加强对舞狮队伍的培训和扶持,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三是加强对广东舞狮的保护和研究,推动舞狮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综上所述,广东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广东舞狮的起源、特点和传承现状。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努力保护、传承和推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让广东舞狮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内容摘要:舞狮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从古到今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青睐,更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各地,传承中华深厚的文化内涵,博得外国人的尊重和喜爱。
但是由于南北环境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舞狮技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的地理环境差异造成南北方人极大的性格差异,又所谓“物似人形”,因此广东狮与北方狮同人一样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广东狮威武生动,斗志斗勇;北方狮则高贵庄重,逼真灵活,各有千秋。
本文重点论述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关键词:起源广东狮北方狮区别原因
一.狮的崇拜和舞狮的起源
虽然狮子并非产于我国,它的故乡远在西亚和非洲,这种动物外形雄壮,威武有力,早有“百兽之王”的美誉,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权利、威严的象征。
狮子作为“森林之王”,拥有绝对的神勇和权威,让人类折服和敬仰,进而演变成对狮子的膜拜,象对待神灵一样。
因此狮子,从很久以来就在中国民间被视为“祥瑞之兽”,老百姓希望以狮子它那“百兽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得到狮子的庇佑。
这个体现在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民间老百姓,只要家族有钱,我们都可以看到门口都会建有左右两头石狮子。
可见人们对狮子的膜拜程度非一般,而且相信狮子会保护人们的。
由于人们对狮子的膜拜,可是真正的狮子并不存在,所以人们就想到用人来扮演狮子一角,外加一个狮头和一个狮身,经过适当的装饰就变得象真的狮子一样,这就是原始的舞狮。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狮的人数逐渐增多形成一个个团体,技术动作也越发精炼成为一种技艺。
随着历史潮流的向前发展,人们并没有把它遗忘,反而做得越来越好,将此发扬光大,每年举行舞狮竞赛以加强南北交流。
舞狮,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活动,每逢春节或其他的一些喜庆活动,在锣鼓鞭炮声中,群狮狂舞欢跃,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热闹气氛。
同时,也是对所有人和事物的祝福。
舞狮,古时曾被称为“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状。
”①不仅描述了太平乐的来历和舞狮为喜庆之举,而且更追溯了舞狮在唐朝前的历史。
②舞狮盛行于南北朝,先在军营中,以后逐步流
传到民间。
③舞狮是一种模拟狮子的舞蹈,舞狮的动作和狮头狮身的制作,各地因风俗不同而各有差异。
大致来看,我国的舞狮分“北狮”和“南狮”,也可以说北方狮和广东狮。
二.广东狮与北方狮的区别
1.狮形造型设计
广东狮亦可称为南狮,也叫醒狮,分为佛山和鹤山两大派。
[1]广东狮造型较为威猛,而且动作大,需具有南拳功夫,才能将狮舞得活灵活现。
例如爱国英雄――佛山黄飞鸿,就是一个舞南狮的高手。
广东狮狮头主要用竹子扎编而成,工序严谨而繁杂,制作要求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而且牙齿能隐能露。
[2]只有这样的狮头才能在舞动时凸显狮子的“生猛”
④和威严,除此之外还用一些其他动物的毛来作为狮子的眉毛、耳朵周边的毛、下颚胡须,使狮子更为逼真好看。
狮的颜色通常有金黄、白、红、黑等,色彩艳丽多样。
舞狮者要求下身裤子穿着与狮身同色同料,二人舞一头狮,露出的四条腿就充当狮子的四肢。
广东狮主要有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狮头以戏曲脸谱作鉴,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跟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3]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少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由此可见南狮在造型上极度夸张浪漫,威武雄壮,美丽活泼,形神兼备。
北方狮简称为北狮,北狮流行于中原、华北、华东和中南等广大地区。
首先,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似,连狮身颜色是传统的黄、黑、红,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多彩。
但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就是从狮子的造型设计上看,较南狮逼真实在。
其次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与真正的狮头无异,而南狮的狮头上是有一只角的,有人说像年兽多一点。
北狮的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头狮)下身需着和狮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披狮皮遮盖,只露出双脚,这是和南狮的要求基本一致的。
北方舞狮不但有雌、雄之分,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⑤这种分法很细,遵循狮子动物本身,比广东狮的分类多了雌狮和成狮两种,可以说它的细分补充了狮子造型设计上的单调。
北狮在造型上是高贵庄重,逼真灵活,好玩成性的。
2.舞狮的动作技巧
广东狮的舞狮动作技巧很多,分别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
[4]舞狮者透过不同的步法,配合双手控制狮头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种神态抽象地表现出来,所以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套路表演方式,其中以“采青”最为常见。
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生猛”⑥的意思。
“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
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 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
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狮子,与北狮的引舞者不尽相同,因为南狮一般是单独舞狮表演的,没有驯化狮子的含意。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犹如“画龙点睛”的寓意一样。
北方狮的舞狮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倒立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
[5]北狮的“摆阵”(即摆青)和“破阵”(即采青)十分惊险,显示出奇、难、险特色。
北狮还以训狮为主题,通过引狮员对双狮进行驯服,期间狮子与引狮员的对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皮捣蛋和不理不睬直至被征服。
[6]北狮在舞姿上,主要表演狮子的善良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京钹、京锣、京鼓等乐器的合奏,按乐声起舞,引舞者持球翻腾滚动,表现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舞狮头者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舞狮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狮尾者亦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能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可以说,北狮是一种重“技”的舞法。
3.造成区别的原因
我认为造成广东狮与北方狮的不同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这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强烈的南北地理环境差异。
因为南北方气候不同,地理形势也就不同,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南北人的性格差异。
广东人生长在山清水秀之地,性格自
然飘逸秀气而浪漫夸张,喜欢新鲜、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北方人常面对干旱广阔的土地和高大的山脉,性格自然粗犷豪爽而实在,什么都讲真挚和实在。
这种差异影响了南北方对舞狮表演的诠释。
第二,广东人的体格和北方人相比偏小,体重较轻,所以广东人比较灵活轻巧,特别是拳头功夫,在表现狮子的表情神态和在跳跃和高空动作方面做得比北狮好;但体格健壮同时腿上功夫厉害的北方人,舞起狮来更显高贵庄重和威严,在双狮或多狮表演上比广东狮好。
四.结论
综上所述,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不仅是娱乐体育活动,还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事物的象征。
广东狮的造型、动作内容多与北方狮不同,广东狮威猛夸张而意境深远,北方狮则庄重逼真而趣味多样。
它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把中国的舞狮文化深入发展创新,发扬光大。
注释:
①②③出自胡小明、虞重千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④意思是生动,有生气
⑤摘自新浪网
⑥意思为生意兴隆
参考文献:
[1][2][6]出自胡小明、虞重千主编《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1页
[3][4]出自夏雪《落寞的南狮》(J)中国期刊网2007年1月
[5]出自何建东《舞龙舞狮在高校开展的价值与展望》(J)湖州师范学报中国期刊网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