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试题之古典诗词鉴赏答题模式
高考全国卷3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

高考全国卷3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要想考高分,不仅要扎实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学会一些万能答题公式技巧是必须的,语文答题有一定的套路,大家在复习时最好能找到答案规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供参考。
1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由于2017年高考还没有开始,小编整理了2016年全国卷3高考语文真题中各题型分值,供大家参考。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题,6分9题,5分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形象分析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
2017年全国卷 诗歌鉴赏的题型归纳及答题步骤

选择题:不正确的两项是()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CD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题步骤:①注意注释内容,是内容判断要点;②结合诗标题总结诗词主旨,体察作者情感内核;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④可以用排除法将选项中互相矛盾的两个排除一个。
结合某句,分析某句特点或作者性格或者情感态度;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阅读技巧及例题

• 诗歌鉴赏最只要的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和答题的规 范性。 先说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诗歌阅读作为阅读理解类的题目,读懂很重要,若是 对阅卷老师觉得你没有读懂诗歌,是可以直接给你零 分的。要读懂诗歌,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情”和 “景”,常有人说“诗歌不过情景两端。”大多数的 诗也确实如此。 • 首先要看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是景,一般明月表相思, 杨柳表惜别,竹梅菊兰是高洁品质等等,抓住诗歌意 象,了解诗歌类型,才能把握诗歌情感,才能做到对诗 歌的正确理解。
•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 • 空惊咤。 •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 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 也?” • 14、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 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5分)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 卫风· 氓》) •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 时了)》) •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 刘禹锡《乌衣巷》) •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7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11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2013-6-15
12
[典型分析]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 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 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解答]:手法:对比(或反衬)(指出何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种手法)。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 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 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
[典例分析]20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 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 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 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 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 什么样感情?并简要分析。 [解答]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 “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结合意象,描绘 图景,简要概括)。又通过“飘飘”、“滔滔”、 “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 衰引发了冷寂落寞之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3-6-15 6
2013-6-15 17
第三节
高效作业
第3、5、14题
2013-6-15
18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 :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017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60个背诵篇目;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6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
默写时要注意:(1)今年高考是四选三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3)要求“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2017年高考全国卷改革指导-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答题策略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题。
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提问方式和答题思路【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题指导与典型例题第一种类型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
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示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示例
高考复习面广量大,不少学生感到既畏惧,又无从下手。
同学们如何才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下面来看看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信对你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幺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评价是古典诗词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 上,对所给的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 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境、情; 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乡情、别离情、国难情等。
规范答题:
一、首联的两个“自”,是指独自;鸟儿独自歌唱,春花独自开放,如此美景无人欣赏,以 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不为所用的情感。 二、颈联的“自”,相互; 群雄争霸只顾自己相互残杀,不过问百姓的疮痍; 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不满。
练习巩固一 小园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 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田庐半草莱。 万姓疮痍谁复问,群雄爪角自相摧。 东南竟日愁昏黑,消息虚传首屡回。
周测:衡水金卷三
注:刘崧,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以人推荐,授职方郎 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提问:比较“鸟自鸣春花自开”中的两个“自”,与“群雄爪角自相摧”中的“自”,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 有什么不同。
(任答两点,2分)
•(2)如何表现:
•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 情。
•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鑫帮助勾践灭吴,最终
• 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
•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
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黎简
提问:有人说首联的窥字用的好,好在哪里?(6分)
规范答题: 一:窥,偷看。
二: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用拟人手法写出山光神态,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的美, 三:表达了诗人对小园景色的赞美之情。
作业: 《创新设计》319页
第四、第五题
常见意象象征意义归纳1:
月亮(思乡) 梅兰竹菊(坚贞、高洁的品格) 杜鹃鸟(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感) 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主要考察的五种模式: 一、分析意境类 二、分析形象类 三、分析手法类 四、分析语言类 五、炼字类(词、句)
审题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 ② 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理解写作意图。 ③从景、情入手
① 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生活经历,风格派别,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2017广州一模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 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分析手法、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效果)。
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如何抒情的? 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 (1) 明确指出用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分析说明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3) 此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④借景抒情。通过“香径、兰叶、响廊、月华”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昔盛今衰之愁。
(任答两点,4分,每点2分;手法1分,解释1分。)
同类迁移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试分析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抒情的?
周测:衡水金卷三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答题思路: 1、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抒情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释】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 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 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鑫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现诗人的羡慕之情,从而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报 国无门之愁。
③借景抒情。通过“香径、兰叶、响廊、月华”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昔盛今衰之愁。
(任答两点得6分,每点3分;手法1分,解释1分,愁情1分。)
•
规范答题示例二:
• (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 的感叹;③昔胜今衰之愁。
答题思路: 1、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抒情
规范答题示例一: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很美,却无人欣赏,表达了诗人怀 才不遇之情。
颈联:运用典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 亮的杰出才能,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规范答题示例二: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释】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 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 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
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规范答题示例一:
①对比(手法)。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解释),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表达国运渐 衰、世事难测之愁(情感)。
一:(手法)通过以乐景写哀情、用典的手法来 抒情的。
二:(分析)颔联的“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三:(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及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东园雨坐书怀 刘崧
常见意象象征意义归纳2:
松树(高洁、坚贞) 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凄凉悲伤)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感慨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蝉(伤感) 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感)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