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疫苗的概述及制作过程
猪瘟兔化组织灭活疫苗的研制

关键词 : 瘟 ; 活疫苗 ; 胶 ; 猪 灭 蜂 免疫 效 力 ; 体 抗
中 图分 类 号 :8 97 7 ¥5.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顺 序 编 号 : 6 2 5 9 (0 0 0 — 1 2 0 17 — 10 2 1 )5 0 4 — 2
为 当地 规 模 猪 场 的 猪 瘟 预 防 起 到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
1 . 疫 苗 的 安 全 性 检 测 .1 2
1 .. 小 白鼠安检 :取试制的 0 0 46 3 .1 2 1 6 1 )0 批猪瘟兔化组织灭活 疫苗 , 皮下接种 1~ 2g小 白鼠 l 8 2 O只 , 每只05mL 观察 1 。 . , 0d 1212 猪 安检 : ... 取试 制 的 0 0 ~ 6 3批 猪瘟 兔化组 织 灭活 6 1 00 疫苗 , 每头 颈 部肌 肉接 种 2 7日龄 的仔 猪 l 0头 , 每头 4mL ,
猪 瘟
(lsia wn fvr S ) 是 由 猪 瘟 病 毒 cas l ie ee, F c s C
9 %食用 酒精 , 8 5 置 5℃水浴 溶解 , 制成备 用 。 116 种毒 的制 备 : 猪瘟 毒 株 C株毒 种做 适 当稀 释 , 种 .. 将 接 大 白兔 . 种 后 每天 间 隔 4h测 1次 体 温 , 择 定 型热 反 应 接 选 兔 , 杀 , 菌收 取脾 脏及 淋 巴结 。按一 定 比例加 入灭 菌 生 剖 无 理盐 水 , 制备 脾 、 淋毒 , 过滤 ,7 一 0℃保存 备用 。 11 疫 苗 的制 备 :将生 产 用 的 毒种用 灭 菌生 理 盐水 适 当 .. 7 稀 释 , 入 双抗 , 2 8℃作 用 2 4h 然 后 接种 乳兔 两侧 臀 加 置 ~ ~ , 肌 , 只 1 , 天 定 时观 察 乳 兔 , 4 每 mL 每 至 8h取 出所 有 活兔 , 置冰 箱快 速冻 死 。无 菌操作 取 心 、 、 、 以及 胴体 , 脾 肝 肾 研磨 打碎 , 甲醛 灭 活后 , 经 与一 定 比例 的蜂胶 溶 液制 成猪 瘟 兔化 弱毒灭 活疫 苗 , 检 , 菌 分装 。
猪瘟疫苗制备

猪瘟疫苗制备杨兴辉 11级动物检疫3班 11031080881.猪瘟简介猪瘟(Hog Cholera V accines,HCV)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其发病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是一种对猪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列为 A 类动物传染病[1]。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统疫苗接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
2.猪瘟疫苗的发展状况1903 年De Sehweinitz 和Dorset 首次证明CSFV 是一种滤过性病毒。
1908 年匈牙利Hutyra Koves 制成猪瘟高免血清后,人们一直用高免血清- 血毒同时肌注来免疫猪群。
但由于高免血清昂贵,获取困难,加之血毒有散毒的危险,因此各国学者在以后的60 年间相继研制出许多灭活疫苗。
20 世纪70 年代,在佐剂和病毒培养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在研制出较为理想的灭活疫苗的同时,还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猪瘟弱毒疫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1954 年我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周泰冲等研究者,相继用4 株猪瘟病毒(hogcholera virus,HCV) 分别诱发家兔感染,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终于选育出1 株能够适应家兔的HCV,经兔体连续传代适应后发生变异,减弱对猪的致病力,却仍保持很强的免疫原性。
用其制备的疫苗自1956 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对控制我国猪瘟(HC)的流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在国外广泛应用[2]。
1956 年全国推广兔化弱毒疫苗制成湿苗。
1958年研制成功冻干疫苗。
1965 年,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种牛,并感染牛的脾脏和淋巴结,可用来制造牛体反应苗。
1974 年用乳猪肾细胞培养猪瘟兔化弱毒获得成功,因而可利用大瓶旋转培养猪瘟兔化弱毒,制作冻干苗,对猪有效,但用猪肾同源细胞生产疫苗有带猪瘟强毒的危险性。
1980 年研制成功绵羊肾细胞苗。
1982 年和1985 年又分别研制成功了奶山羊肾细胞苗和犊牛睾丸细胞苗。
非洲猪瘟疫苗创制成功

非洲猪瘟疫苗创制成功近年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成为全球畜牧业界的一大难题。
这种高传染性疾病对猪群的影响严重,不仅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还对相关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家们终于在研究努力下,成功创制出了非洲猪瘟疫苗,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潜力的突破。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灵长类动物疾病,最早在非洲被发现并命名。
然而,随着国际农业贸易的不断发展,疫情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非洲猪瘟很快通过猪肉和猪产品的国际贸易传播至亚洲、欧洲和其他地区。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的特点在于它对猪的免疫力,几乎所有感染的猪只都最终死亡。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各国科学家和农业专家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
然而,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复杂性和高度变异性,研究进展一直相对缓慢。
直到最近,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支研究团队终于成功创制出了非洲猪瘟疫苗。
这款疫苗是由目前最先进的DNA重组技术制造而成。
疫苗中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异性基因,这些基因被注入到无害的载体中,然后通过注射的方式引进到猪体内。
这种疫苗的特点是既安全又有效,能够迅速引发猪体的免疫反应,激活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能力。
这种创制成功的非洲猪瘟疫苗,给全球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机遇。
首先,疫苗的问世将有助于减少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和影响,有助于稳定猪群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疫苗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全球猪肉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减少猪肉供应的波动性和市场不确定性。
此外,疫苗的研制也为其他畜禽疫苗的创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非洲猪瘟疫苗的创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投入。
目前,疫苗的生产方法和成本仍然相对高昂,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性。
此外,疫苗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效能。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猪瘟简要疫苗介绍

猪瘟合成肽苗
• 原理: • 利用重组DNA技术根据病毒基因组的核苷 酸序列,可推导出病毒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从而可用人工合成方法制备病毒主要抗原 相应的寡肽,制备合成肽苗。
• •
•
腺病毒是另一个用得较多活病毒载体。Hammond等 2000 年构建了CSFV W eyb r idge 株 gp 55 (E2)基因重组腺病毒( rPAV ) , 免疫猪能抵抗 强毒攻击, 且攻毒后无任何临床症状, 剖检无任何病理变化[18 ]。
亚单位疫苗
• 原理: • 将编码某种特定蛋白质的基因组与适当质粒或病毒载 体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 , 使其在受体 中高效表达, 提取所表达的特定多肽, 加佐剂即制成亚单位 苗。 • E2 蛋白是猪瘟病毒主要保护性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 保护机体免受强毒攻击。 • 特点: • E2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应用E2,E0亚单位 疫苗免疫猪,可区别疫苗接种猪与强毒感染猪所诱导的抗 体,这对于检测免疫猪群中是否有感染CSFV强毒,以及早期 诊断CSFV野毒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病猪和带毒猪。 • 2、传播途径 • 常随病猪粪尿和口、鼻、眼分泌物将病毒排出体外, 污染 栏圈、饲料、饮水和用具。主要经消化道, 其次是呼吸道, 也可以经眼结膜和受伤皮肤而感染。 • 3、易感动物 • 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和野猪 均可发病。 • 4、流行特点 • 本病初次感染易感猪群时, 往往成急性爆发。以后逐渐出 现亚急性及少数慢性病例, 病的后期常继发感染猪霍乱沙门 氏杆菌和猪巴氏杆菌而并发副伤寒和猪肺疫。
是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改造,使其缺失或替换某一段基因,而其免疫 原性不改变,缺失或替换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则可作为诊断抗原,从而 达到疫苗接种猪和自然感染猪相区别目前所研究的猪瘟C 株突变株标 记疫苗多是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E2 或E0 基因的部分缺失、全缺失或 替换。
猪瘟疫苗ppt课件

• “精制苗”内控标准≥12000RID/头份
——我国原规程750RID/头份
精制苗特点
• 配苗用2-4收细胞毒液≥ 500000RID/ml
——我国原规程50000RID/ml
• 疫苗病毒含量高,每头份病毒含量≥12000RID
——采用大剂量高度免疫,压制猪瘟强毒的繁殖,减少亚临床感染和 慢性猪瘟的发生,适合猪瘟阳性场猪瘟净化 ——使用对象主要是种猪,种猪经反复免疫抗体水平很高,考虑到疫 苗毒被部分中和后仍能起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猪瘟零免苗的特点
• 先于毒野快速占领免疫靶位,加速抗原递呈,避开母源抗体干扰, 产生较好的免疫力 • 配苗用2-4收细胞毒液≥ 300000RID/ml
——我国原规程50000RID/ml
• 疫苗病毒含量高,每头份病毒含量≥6000RID
• 采用进口原材料、低血清培养和浓缩纯化工艺,每头份疫苗异源 蛋白含量少,大大降低因血清引起的过敏反应 • 配合本公司猪瘟疫苗专用稀释液使用效果更佳
——采用大剂量的高度免疫,压制猪瘟强毒的繁殖
• 猪蓝耳病、猪园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影响猪 瘟疫苗免疫效果
——加大免疫剂量,提高免疫效果
• 仔猪母源抗体较高且可维持至35日龄以上,如在20日龄进行猪瘟活 疫苗首免时,母源抗体可不同程度干扰猪瘟弱毒株在仔猪体内复制,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猪瘟疫苗
猪瘟疫苗生产历程
• 1956—1957 • 1958—1959 • 1959—1963 • 1964—1971 猪瘟脾淋组织苗(湿苗)(广东省农林水兽医防疫实验室) 猪瘟脾淋组织苗(湿苗)(广东省兽医生物药品厂) 猪瘟脾淋组织冻干苗 猪瘟乳兔组织苗(湿苗)(广东省农业厅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 猪瘟牛体反应苗(湿苗) 猪瘟乳兔组织苗(湿苗)(广东省兽医生物药品厂) 猪瘟牛体反应苗(湿苗)
猪瘟疫苗的概述及制作过程

猪瘟精制苗
设计原理
猪瘟野毒持续性感染普遍存在,免疫水平偏低或不均,导致非典型、 慢性猪瘟和隐性感染
——采用大剂量的高度免疫,压制猪瘟强毒的繁殖
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影响猪 瘟疫苗免疫效果
——加大免疫剂量,提高免疫效果
仔猪母源抗体较高且可维持至35日龄以上,如在20日龄进行猪瘟活疫 苗首免时,母源抗体可不同程度干扰猪瘟弱毒株在仔猪体内复制,从 源自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疫苗质量不高
疫苗管理不当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群中存在其它免疫抑制病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 →后备母猪→ 亚临床感染 免疫后过敏反应时有发生
猪瘟疫苗的制作过程
一、细胞培养 1、制苗用细胞 牛睾丸细胞或羊肾细胞。 2、生长培养液 目前的细胞培养液为乳汉(欧)液,或MEM+10%新生 牛血清+1%双抗(青/链霉素),pH7.0~7.2左右。 3、维持液 目前的维持液为乳汉(欧)液,或MEM+2~5%新生牛 血清+1%双抗(青/链霉素),pH7.4~7.6。
超前免疫
亦称乳前免疫或零时免疫
在初生仔猪吮吸初乳前接种疫苗,使其免受母源 抗体干扰,并在可能感染猪瘟强毒前让疫苗株病 毒快速占领免疫靶位,诱导免疫反应,使初生仔 猪获得免疫保护的一种免疫接种方法。
——一般初生仔猪免疫后1-2小时哺乳 ,所以考虑部分疫苗毒被母 源抗体中和后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必须加大免疫剂量
采用进口原材料和浓缩纯化工艺,每头份疫 苗异源蛋白含量少,大大降低因血清引起的 过敏反应
猪瘟疫苗的及制作过程

2)细胞培养液较多存在外源病毒,尤其是牛病毒性腹泻 病毒(BVDV)会直接造成病毒滴度降低;
3)成熟释放的病毒在维持液中耐受性较差,造成病毒滴 度较低;
4)病毒毒种毒力较低,并在传代过程中弱化。
1974—1975 猪瘟乳兔组织冻干苗 1976—1981 猪瘟乳猪肾细胞冻干苗 1981—1983 猪瘟乳兔组织冻干苗 1982—1987 猪瘟羊肾细胞冻干苗 1987—2002 猪瘟牛睾丸细胞冻干苗 2002至今 猪瘟牛睾丸细胞冻干苗
猪瘟脾淋组织冻干苗
猪瘟疫苗系列
1.猪瘟细胞苗 (1)普通苗 (2)零免苗 (3)精制苗 (4)政府采购专用苗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疫苗质量不高 疫苗管理不当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群中存在其它免疫抑制病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 →后备母猪→ 亚临床感染 免疫后过敏反应时有发生
猪瘟疫苗的制作过程
一、细胞培养 1、制苗用细胞 牛睾丸细胞或羊肾细胞。 2、生长培养液 目前的细胞培养液为乳汉(欧)液,或MEM+10%新生
2.猪瘟脾淋苗 (1)普通苗 (2)政府采购专用苗
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流行范围广 呈散发流行趋势 发病年龄小,成年猪带毒现象严重 非典型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 免疫失败现象严重 与猪蓝耳病、猪园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
猪肺疫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我国猪瘟疫苗的特点
我国的猪瘟疫苗是用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 株(简称C株)生产的,它是我国于20世纪 50年代初期,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患猪瘟 的病猪中分离到的一株猪瘟强毒,称为石 门株(Shimen strain),将该强毒株通过大 耳白兔经历4年多时间,传代至430代,使毒 力减弱成为疫苗株,即C株。
猪瘟活疫苗

欧洲国家为消除野猪传播CSFV的危险,提出用口 服疫苗对野猪进行免疫,Chenut G等研究了用C株疫苗 毒经口免疫的效果及可行性,结果表明,C株疫苗毒安全 性高,对野兔、绵羊等多种动物是安全的,用于野猪免 疫是可行的。 Koenig等利用BVDV CP7基因与猪瘟弱毒株E2基因 联合制备口服疫苗,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猪在免疫21天 后,均可获得保护.Kaden等人利用C株制备猪瘟口服疫 苗,经本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猪在免疫后10d, 均可获得保护,免疫保护期长达6~10个月之久. Soos报道以C株在分娩前167~217d口服免疫母猪, 结果所有3周龄及80% 6周龄仔猪中和抗体滴度为 1:40,25% 10周龄仔猪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20,所有仔 猪ELISA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流行病学
(1)当前猪瘟流行表现为“三多”现象: 即由 a: 初生到两个月龄的仔猪发病死亡多;b: 怀 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等繁殖障碍的病例多; c: 非典型症状,病势缓和,散发性病例多 。 (2)一年四季可发生,一般以春、秋较严重。 急性暴发时,先是几头发病,往往突然死亡。随之 病猪数量上升,多数呈急性经过或死亡,3周后逐 渐趋向低潮,病猪多呈亚急性或慢性,如无继发感 染,1个月左右流行终止。
控制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有特效
原理:
病毒活载体疫苗
将外源目的基因用重组DNA 技术克隆到活的载体病毒中制备的一种疫 苗, 可直接用这种疫苗经多种途径免疫动物。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痘病毒。 其他作为候选病毒载体还有腺病毒、 乳多空病毒、 口疮病毒、 禽痘病 毒、 伪狂犬病毒等。 痘苗病毒拥有广泛的宿主范围, 毒性低, 是较早作 为生产基因重组疫苗的载体之一。 研究进展: 伪狂犬病毒是另一个重要的活病毒载体, 外源基因可稳定地插入其DNA。 已证实将CSFV 的E2 基因插入伪狂犬的gX 基因位点, 既不会改变伪狂犬 病毒的细胞或宿主嗜性, 也不会使伪狂犬病毒的毒力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疫苗质量不高
疫苗管理不当
免疫程序不合理 猪群中存在其它免疫抑制病感染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 →后备母猪→ 亚临床感染 免疫后过敏反应时有发生
猪瘟疫苗的制作过程
一、细胞培养 1、制苗用细胞 牛睾丸细胞或羊肾细胞。 2、生长培养液 目前的细胞培养液为乳汉(欧)液,或MEM+10%新生 牛血清+1%双抗(青/链霉素),pH7.0~7.2左右。 3、维持液 目前的维持液为乳汉(欧)液,或MEM+2~5%新生牛 血清+1%双抗(青/链霉素),pH7.4~7.6。
——我国原规程50000RID/ml
“精制苗”内控标准≥12000RID/头份
——我国原规程750RID/头份
精制苗特点
配苗用2-4收细胞毒液≥ 500000RID/ml
——我国原规程50000RID/ml
疫苗病毒含量高,每头份病毒含量 ≥12000RID
——采用大剂量高度免疫,压制猪瘟强毒的繁殖,减少亚临床 感染和慢性猪瘟的发生,适合猪瘟阳性场猪瘟净化 ——使用对象主要是种猪,种猪经反复免疫抗体水平很高,考 虑到疫苗毒被部分中和后仍能起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表5. 猪瘟不同顺序零天免疫效果比较
免疫情况 组别 1 2 3 免疫后一小时吸初乳 吸初乳后一小时免疫 吸初乳后半小时免疫 非免疫对照组 保护数 4/4 3/4 2/4 0/6
攻毒结果 保护率(%) 100 75 50 0
用法与用量
按要求头份稀释,初生仔猪哺乳前每头肌 注1头份,免疫后1小时才可哺乳 (仔猪零时免疫专用:常规免疫效果更佳)
受原材料 影响 推荐免疫 剂量
高
低
较低
低பைடு நூலகம்
较高
高
较低
高
低
高
1头份
3-4头份
1
2头
4头份以上
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
母猪: 断奶时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或集中统一免疫,一年注射3次,每次注射猪瘟 脾淋疫苗1~2头份,集中统一免疫时,注意配种后 15天内、产前15天内的母猪不注射,15天后加以补 注 公猪: 一年免疫二次,每次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后备种猪: 使用前注射猪瘟脾淋疫苗1~2头份。
我国猪瘟的流行特点
流行范围广 呈散发流行趋势 发病年龄小,成年猪带毒现象严重 非典型和繁殖障碍型猪瘟增多 免疫失败现象严重 与猪蓝耳病、猪园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 猪肺疫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我国猪瘟疫苗的特点
我国的猪瘟疫苗是用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 株(简称C株)生产的,它是我国于20世纪 50年代初期,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患猪瘟 的病猪中分离到的一株猪瘟强毒,称为石 门株(Shimen strain),将该强毒株通过大 耳白兔经历4年多时间,传代至430代,使毒 力减弱成为疫苗株,即C株。
超前免疫
亦称乳前免疫或零时免疫
在初生仔猪吮吸初乳前接种疫苗,使其免受母源 抗体干扰,并在可能感染猪瘟强毒前让疫苗株病 毒快速占领免疫靶位,诱导免疫反应,使初生仔 猪获得免疫保护的一种免疫接种方法。
——一般初生仔猪免疫后1-2小时哺乳 ,所以考虑部分疫苗毒被母 源抗体中和后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必须加大免疫剂量
猪瘟疫苗的概述及制作过程
08动医班 401宿舍
猪瘟疫苗生产历程
1956—1957 猪瘟脾淋组织苗(湿苗) 1958—1959 猪瘟脾淋组织苗(湿苗) 1959—1963 猪瘟脾淋组织冻干苗
1964—1971 猪瘟乳兔组织苗(湿苗) 猪瘟牛体反应苗(湿苗) 1972—1973 猪瘟乳兔组织苗(湿苗) 猪瘟牛体反应苗(湿苗)
1974—1975 猪瘟乳兔组织冻干苗 1976—1981 猪瘟乳猪肾细胞冻干苗 1981—1983 猪瘟乳兔组织冻干苗
1982—1987 猪瘟羊肾细胞冻干苗
1987—2002 猪瘟牛睾丸细胞冻干苗 2002至今 猪瘟牛睾丸细胞冻干苗 猪瘟脾淋组织冻干苗
猪瘟疫苗系列
1.猪瘟细胞苗 (1)普通苗 (2)零免苗 (3)精制苗 (4)政府采购专用苗 2.猪瘟脾淋苗 (1)普通苗 (2)政府采购专用苗
二、 病毒感染、维持和收获
1.生产用毒种有脾毒和细胞毒,脾毒是用选择定 型热反应兔脾脏冷冻或冻干保存制备的;细胞毒 是将用新鲜脾毒制成0.3%~0.5%的病毒悬液接种 生长良好的牛睾丸细胞或羊肾单层细胞,取二收 、三收的细胞培养液作为生产用毒种。脾毒应选 择兔体反应在36小时之前,同时防止脾毒采集过 程的污染。
1979:法国Coitheiev等首先提出超前免疫原理
1979:台湾赖秀穗进行猪瘟超前免疫田间试验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不少关于初生仔猪猪瘟 超前免疫的报道 1999: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参考实验室丘惠 深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发出专用于猪瘟超前免疫 的“零免”猪瘟细胞苗,并注册了“零免”商标, 在全国推广使用1.8亿多头份,应用效果确实
C株的特点: ①免疫原性良好,经肌肉注射可产生坚强的免疫 力,并可维持1~2年。 ②免疫力产生快,48小时产生完全免疫力,96小 时产生坚强免疫力。 ③安全性高,反应小,各种类型的猪均可使用 , 剂量加大至10~20头份甚至更大无明显不良反应。 ④稳定性好,不变异,不散毒,不返祖。C株疫 苗早已是被世界公认的优秀疫苗,并在国内及其 它国家广泛应用获得很高的评价。
猪瘟精制苗
设计原理
猪瘟野毒持续性感染普遍存在,免疫水平偏低或不均,导致非典型、 慢性猪瘟和隐性感染
——采用大剂量的高度免疫,压制猪瘟强毒的繁殖
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影响猪 瘟疫苗免疫效果
——加大免疫剂量,提高免疫效果
仔猪母源抗体较高且可维持至35日龄以上,如在20日龄进行猪瘟活疫 苗首免时,母源抗体可不同程度干扰猪瘟弱毒株在仔猪体内复制,从 而影响免疫效果
猪瘟零免苗的特点
先于病毒前快速占领免疫靶位,加速抗原递呈, 避开母源抗体干扰,产生较好的免疫力 配苗用2-4收细胞毒液≥ 300000RID/ml
——我国原规程50000RID/ml
疫苗病毒含量高,每头份病毒含量≥6000RID 采用进口原材料、低血清培养和浓缩纯化工艺, 每头份疫苗异源蛋白含量少,大大降低因血清 引起的过敏反应
猪瘟脾淋疫苗
抗原性好——为普通细胞苗的5倍 抗原含量高——与国际标准接轨 低过敏(组织成份单纯)——过敏源含量极低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数十种淋巴细胞免疫因子协同作用 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风险,接种猪群安全 免疫猪群抗体水平高,抗体滴度均匀
缺点:生产成本高 使用:
猪瘟的加强免疫、猪瘟的紧急免疫接种 控制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有特效
病毒收获液毒价不高的可能原因
如果病毒收获液毒价不高,即病毒家兔感染量(RID)较 低,制成的疫苗易造成免疫失败。猪瘟疫苗生产中毒价不 高的可能原因: 1)细胞培养液(乳汉液)营养不足,尤其是使用高压灭 菌液,高温可使一些营养成分损失,造成细胞生长状态不 良; 2)细胞培养液较多存在外源病毒,尤其是牛病毒性腹泻 病毒(BVDV)会直接造成病毒滴度降低; 3)成熟释放的病毒在维持液中耐受性较差,造成病毒滴 度较低; 4)病毒毒种毒力较低,并在传代过程中弱化。
采用进口原材料和浓缩纯化工艺,每头份疫 苗异源蛋白含量少,大大降低因血清引起的 过敏反应
用法与用量
按要求头份稀释,每头猪肌肉注射1头份
•
猪瘟零免苗
设计原理
猪瘟出现持续感染,除垂直传播外,更多的是通 过带毒母猪长期散毒,感染初生仔猪 ——先于野毒快速占领免疫靶位,加速抗原递呈
仔猪母源抗体一般可维持至35日龄以上,在20日 龄进行猪瘟活疫苗首免时,母源抗体可不同程度 干扰猪瘟弱毒株在仔猪体内复制,从而影响免疫 效果 ——避开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疫苗生产工艺改进的几点考虑
1、使用化学成分明确的细胞培养基 化学成分明确的细胞培养基一方面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细胞生长,同时避免动物来 源成分(如由水解乳蛋白)带来外源病毒(如BVDV)及其抗体的污染。 2、使用低血清细胞培养基,减少血清使用量,提高细胞维持时间 清大天一有适合细胞培养生长的低血清MEM(MD611)细胞培养基,可使血清使用量 减少50%左右,减少了外源因子污染的几率;并且由于该细胞培养基营养成分较传统 细胞培养基丰富,可提高细胞活力水平,增加细胞维持时的营养供给。 3、使用改良的转瓶培养细胞 使用多层转瓶培养细胞可使单位体积溶液内的细胞数量增加,一方面提高了细胞密度 ,病毒增殖数量较大;另一方面也对病毒液进行了浓缩,提高了病毒原液的病毒量。 4、尽量减少水解乳蛋白的批间差,防止疫苗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情况。 5、使用质量保证的牛血清 血清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主要来源,使用质量可靠、无外源病毒的血清可 减少此类污染。 6、筛选、克隆较高毒力的毒种 使用营养成分丰富的细胞培养基筛选较高毒力的毒种,并用之做克隆毒种,制备具较 高毒力的毒种。 7、使用病毒保护剂有资料显示,在细胞维持液中加入病毒耐热保护剂可减少无效病毒 粒子的产生,提高病毒滴度。
——加大免疫剂量,部分疫苗毒被母源抗体中和后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种猪高强度的反复免疫,抗体水平较高,对猪瘟疫苗产生中和作用影 响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