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合集下载

13版农用地质量分等上(韩)初稿

13版农用地质量分等上(韩)初稿

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 分、CO2供应充足,其他环境条件 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
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农作物的理论产量。
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
高产量。
气候生产潜力
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03 术语和定义
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的若干农用 地质量分等单元。一般情况下,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们在 本区域内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条件的综合 特征最优。
4. 7
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主要成果如下: d)数据库成果; e)标准样地成果; f)基础资料汇编。
a)文字成果; b)图件成果; c)数据表格成果;
成果的编绘按第16章要求。
4. 8 相关技术应用
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图形处理。
05
准备工作与资料整理
任务书的具体内容如下:
成果验收;
技术工作组织的具体内容如下:
4. 4
技术工作组织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
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并进行全国成果汇总;
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一 成本”指数,汇总省级成果等;在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 与相邻省(区、市)就指标区划分、主导因素选择等事宜进行协调; 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的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成果 检验、汇总等; 具体承担单位负责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图件编绘、实地检验等。
4.2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附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E.1 选择标准样地E。

1。

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

1。

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

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

10 —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

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摘要:一、引言二、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背景和意义三、规程的主要内容1.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依据2.农用地分等的等级划分3.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4.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四、规程的实施和影响1.规程的实施过程2.规程对农用地保护和利用的促进作用3.规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我国为加强农用地保护、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规。

本文将对2016年发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进行详细解读。

二、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用地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农用地分等规程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程的主要内容1.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依据农用地分等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各类农用地的价值和地位,为农用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分等依据包括土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

2.农用地分等的等级划分规程明确了农用地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

3.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外业调查、内业分析评价、成果整理和报告编制等环节。

4.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收补偿等方面。

四、规程的实施和影响1.规程的实施过程自规程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规程对农用地保护和利用的促进作用规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用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规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用地分等规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我国农用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法规。

通过分等,可以明确各类农用地的价值和地位,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指国家针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的法规和规范。

201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农
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农用地分等等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用于指导和规范农用地分类管理工作。

该《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分设等级:根据农用地的土壤肥力、生产潜力、耕作条件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

2. 确定标准:根据农用地的农田质量、设施条件、水资源利用等指标,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

3. 分级依据:根据农用地的产量、质量、效益等指标,评定农用地的等级。

4. 分类使用:根据不同等级的农用地特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5. 管理措施:对于一类农用地,要严格保护和管理,禁止非农和非耕作用;对于二类、三类和四类农用地,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6. 监督检查:建立农用地等级和分等结果公示制度,加强对农用地分等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和提高农用地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附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E.1 选择标准样地E.1.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1.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10 - 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

农用地分等规程

农用地分等规程

农用地分等规程现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分配和规划农用地。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中国政府特别编写了《农用地分等规程》,该规程旨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农用地分等规程》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规定了农用地的分等原则;第二部分详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方法;第三部分规定了实施《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基本程序。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的分等原则是以农用地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为基础,将不同的农用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实现有效利用。

例如,按照土地利用潜力的不同,《农用地分等规程》将农用地分为四种等级,即:(1)一等农用地,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2)二等农用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一定的生态价值;(3)三等农用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生态价值;(4)四等农用地,没有明显的经济价值,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不仅在农用地分等方面,《农用地分等规程》还对实施它的基本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实施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程序包括:(1)调查和评价农用地的质量,包括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2)采用合理的分等方法,将农用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一等、二等、三等等;(3)制定农用地利用规划,定义不同等级农用地的可利用范围和限度;(4)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促进和调节农用地的有效利用。

《农用地分等规程》是一部有益的规章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是农用地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

《农用地分等规程》不仅是规划农用地的有效手段,而且它也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

目前,《农用地分等规程》已于很多地区正式实施,因此,中国农业发展将受益于此,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将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规程》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规章制度,它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农业的繁荣发展。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土地定级是土地质量与土地价值之间差异的反映。

土地定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土地的质量和价值的评价活动。

土地等级的科学评定和定级,可以为制定相关规划、规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等级评定和定级的结果,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土地定级可分为城市土地定级和农用地定级,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土地规划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分为“等级”和“等级”两个层次。

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主要反映城市土地区域、区位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它以每个城镇为一个点,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城镇的土地差异。

2001年,国家颁布了2014年修订的《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01) ,并重新颁布了《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14)。

城镇土地定级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分类排序和其他活动的评价。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城镇土地等级的活动。

城镇土地的“等级”反映了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城镇内部的“等级”顺序排列较为统一。

农用地“等级”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耕作制度、自然质量状况、平均土地利用状况和平均土地经济状况,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农用地等级,是指根据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构成土地质量的区位条件、当地土地经营管理和实际情况,以及符合委托方要求的原则,划分的农用地等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源专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试点工作。

200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4-2003)和《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5-2003)两个行业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质量分级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1.耕地质量分级的范围;2。

2.农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3.耕地质量分级原则;4.农田质量分级技术组织;(五)农业地质定级技术路线;6.农田质量分级的具体内容7.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田间补充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参考作物,包括分级单位的划分,农业土地质量的评估,建立标准的样地系统,汇编,验收,更新,归档和应用成果。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业用地和适合耕种的未利用土地。

它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土地利用计划中指定的林地,牧场和其他农业用地。

22.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规范性参考文件,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标准2.1,中华人民共和国GB / T 2260行政区划代码,GB / T 19231-2003基本土地术语2.2,GB / T 2.3 21010-2007年土地利用状况分类,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原则,3.1综合分析3.2,分层控制原则3.3,主导因素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3.5,组合原则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3.6,跟踪检查原则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1,综合分析原则:农业土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结果分类应基于综合分析是引起等
级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3.2,分级控制原则:农田分类的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级序列。

实际上,农田分类是在国家,省和县各级进行的。

县级分类的结果应在县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省级协调和总结的结果应在省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国家一级的协调和总结结果应在国家范围内具有可比性;3.3,主导因素原理:农用地分类应基于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着眼于对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

结果表明,主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在分类结果中的作用;33.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农业土地质量分类原则3.4,土地收入差异原则:农业土地分类应反映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和经济水平差异对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级别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农用地分类应基于定量计算。

定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调整和确定农用土地分类结果,提高农用土地分类结果的准确性;3.6,跟踪检查的原则:在农用土地分类工作中,应对每一步结果进行测试,并进行专家咨询和论证,以确保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4.1。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统一的农业用地分类标准参数体系,包括光温(气候)生产力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和国家成果汇总。

4.2。

省土地行政主管
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系数,指定农作物的最大产量,指定农作物的最大“产量成本”指标,并汇总全省成果。

在国家农用地分类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与周边省(市,区)进行指标区划和主导因素选择的协调。

4.3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本数据,地图等数据的收集,现场补充调查,结果检查,汇总等;4.4。

具体事业t负责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地图编制,现场检查等。

55.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技术路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技术路线,标准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的计算及其成果验收划分指标区,确定分类因子,划分和分类单元66,农用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农用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6.1,工作准备。

2.现场补充调查。

6.3。

内部处理。

6.4确认并整理结果。

66.农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6.1农田质量分类,6.1.1工作准备和数据安排,6.1.1任务说明的准备:a)分类范围和范围;b)工作程序和方法;c)技术数据和基本图;d)组织和领导;E)人员,时间安排,预算;F)预期结果。

6.1.2表格准备:共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表,样地产量输入调查数据表,耕地质量等级基本参数表等18个表格。

66.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农业土地质量分类的具体内容
6.1,工作准备和数据安排6.1.3,数据收集:a),农业土地自然状况数据:包括水文,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