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词解释(精品)

合集下载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哲学
哲学,指的是对于基本现实问题、存在意义、知识、价值观和道
德等方面的普遍和系统性思考和探索。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涉及问题
的本质、真理的性质、意识的本源、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否等诸多领域。

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形而上学(研究现实本质)、认识论(研
究知识的来源和限制)、伦理学(研究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哲学、
政治哲学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思辨和理性分析来追求真理和智慧,
并通常以提供关于生活方式和人类存在的重要问题的答案或指导意见
为终极目标。

哲学 名词解释

哲学 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探讨人类的认知、价值观、道德、思维方式以及存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它试图通过分析和思考来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宇宙的起源、人类自由意志的本质、道德判断的标准等等。

哲学的目标是通过理性和批判性思考,以系统的方法来探寻真理和普遍性规律。

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

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问题和方法,但它们都试图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形而上学是哲学科目中的一部分,研究世界的基本结构和实质属性。

它探讨存在的本质,以及宇宙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如何存在的。

形而上学涉及到很多核心问题,如实体的本质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因果关系等等。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起源、性质和边界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人类的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识过程,并试图回答知识的真理和可靠性问题。

认识论涉及到许多重要的问题,如人类思维的限制、经验和理性的关系等。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哲学学科。

它研究人类行为和价值观,探讨什么是好的和正确的行为,以及如何决定道德准则。

伦理学涉及到许多伦理问题,如权利和义务的本质、人类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等等。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的哲学学科。

它试图回答关于政权形式、公民权利和责任、社会正义等问题。

政治哲学探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限制,以及政治制度如何平衡权力和利益。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

它试图回答什么是美、艺术的目的和价值,以及美的经验和感受的特性。

美学探讨创造、表达和欣赏美的过程,研究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的本质。

总之,哲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各个方面。

它通过仔细的分析和推理,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揭示真理和普遍性规律。

哲学对于人类的思考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一门研究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它涉及对人类存在、世界本质和真理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中探讨实体本质和存在的学问,也称为存在论。

它涉及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体、性质和因果关系等抽象概念的哲学分支。

它探索超越经验现象背后的真实性质和原则。

知识论
知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的来源、本质和限制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对知觉、思维和认识过程的分析和研究。

伦理学
伦理学是哲学中探讨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学科。

它研究如何判断行为的正确与错误,以及人类应如何行动才可以实现美好的社会。

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中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原则的学问。

它认为世界是动态的,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引起的。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唯有经验证据才能作为科学和知识的基础。

它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来建立真理。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心灵或精神是世界的基础,而物质世界是心灵的产物。

它关注意识、知觉和思维的本质。

实在论
实在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它与唯心主义相对,主张物质是独立于人类思维存在的。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理性和推理是获取知识和真理的主要途径。

它强调通过逻辑和思考来理解世界和问题。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哲学基础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基础哲学名词解释

1】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规律、属性、潜意识、灵魂、精神、信息、规律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眼中看到的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规律等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3】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

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4】先验知识先验知识prioriknowledge 是先于经验的知识。

在哲学上,它使人联想到下述思想:人类头脑包含有若干内在的特征,它可为人类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础。

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 ’。

‘transzendental ’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哲学复习名词解释

哲学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6‎个,共36分1、哲学知识/哲学科学P‎2、P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 hilo‎s ophi‎a,意即“热爱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文明P6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3、精神、劳动P12‎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在哲学上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上的成‎果。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

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34.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35.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6.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37.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3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4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41.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2.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3.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4.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45.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6.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47.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48.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49.理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50.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1.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2.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3.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4.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56.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57.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58.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59.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60.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61.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62.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64.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