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部编人教版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驿路梨花》(含同步教案和习题)

大山深处梨树林边发现茅屋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课堂小结屋内景象主人周到投宿茅屋梨花妹妹茅屋来历造成误会老人来访道谢送粮揭开谜底驿路梨花处处开热情赞美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深处梨树林边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15驿路梨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四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 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 处处开。”
作用: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拓展了文章的境界,使 主题得以升华。
总结:这“梨花”是边疆盛 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 姑娘梨花的象征,也是雷锋 精神的象征。从文章对梨花 这一事物的描写中,我们可 以深切体会到文章以自然美 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手法。
效措施。
答案:C 解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
同步教案
提示1:双击右侧图标可打开同步资料。
提示2:同步资料包为压缩文件,需安 装解压缩软件才能打开。 提示3: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 打印,保存。
点此下载
14. 驿路梨花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陡qiào( 峭)的山下有一座山寨(• zh)à,i 通向寨外的路 与一条驿路相连。
第五部分(第37段),篇末引用诗句点题,收束全文, 意在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 文的记叙顺序。
暮色
夕阳西下
顺
一弯新月升起 叙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倒
几年前 叙
十多年前
想一想: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都是主人
文中主要有几处描写了梨花这一事物?这对表 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15驿路梨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四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 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 处处开。”
作用: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拓展了文章的境界,使 主题得以升华。
总结:这“梨花”是边疆盛 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 姑娘梨花的象征,也是雷锋 精神的象征。从文章对梨花 这一事物的描写中,我们可 以深切体会到文章以自然美 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手法。
效措施。
答案:C 解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
同步教案
提示1:双击右侧图标可打开同步资料。
提示2:同步资料包为压缩文件,需安 装解压缩软件才能打开。 提示3: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 打印,保存。
点此下载
14. 驿路梨花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陡qiào( 峭)的山下有一座山寨(• zh)à,i 通向寨外的路 与一条驿路相连。
第五部分(第37段),篇末引用诗句点题,收束全文, 意在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 文的记叙顺序。
暮色
夕阳西下
顺
一弯新月升起 叙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倒
几年前 叙
十多年前
想一想: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都是主人
文中主要有几处描写了梨花这一事物?这对表 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朗诵词)
第二部分(歌词)
点明要歌颂黄河。 望黄河形象。 颂黄河贡献。
学黄河精神。
阅读课文,思考这首颂歌 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深沉悲壮、激昂澎湃 采取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歌颂黄河
第一部分(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朗读课文
“伟大而又坚强!”概括了黄河的精神, 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以及她所代表的我们 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点出 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
“英雄”一词赋予黄河以人的精神 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莫定 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 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 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有 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 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 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 对它魂牵梦绕。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 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 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 灵世界。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 情感,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本 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诗歌、 散文等文体的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 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保家卫 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学习本 单元,要学习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及如 何做批注。
5 黄河颂 光未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课件:《阿长与山海经》 (共44张PPT)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
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 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 “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 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 无法翻身。
地位低下,
不被人重视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妈睡觉时总是 “在床中间摆成一个
大字, 挤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个粗人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 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 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 了” ……
真诚和善良
读 懂 课 文 了 吗?
本文可分为几段?各段都说了写什么?
一、(1—2) 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二、(3—18) 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
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三、(19—29) 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的“新的敬意。 四、(30、31) 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是怀念之情。
合作学习
1、质疑:小组讨论、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1)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 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3)“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哪些 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 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太事
阳。
,夸
为父
后,
世善
追
刑天舞干戚 [图]
干戚之舞,猛志常 在。胸腹代首,天刑何 有于我哉!
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 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 “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 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 无法翻身。
地位低下,
不被人重视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妈睡觉时总是 “在床中间摆成一个
大字, 挤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个粗人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 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 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 了” ……
真诚和善良
读 懂 课 文 了 吗?
本文可分为几段?各段都说了写什么?
一、(1—2) 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 二、(3—18) 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
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 三、(19—29) 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的“新的敬意。 四、(30、31) 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是怀念之情。
合作学习
1、质疑:小组讨论、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探究下面几个问题:
(1)在作者眼里,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 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3)“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哪些 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 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太事
阳。
,夸
为父
后,
世善
追
刑天舞干戚 [图]
干戚之舞,猛志常 在。胸腹代首,天刑何 有于我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说课课件(28张PPT)

3.当堂达标
六、学习反思
(二)课文分析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 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 句的含义,把握作者 情感变化的过程;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 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 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 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目标
阿长与《山海经》
教 学 设 计
一、谈话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拎出线索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五、情感升华 六、写作训练 七、拓展延伸
分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析
《台阶》这篇小说通过叙
述父亲为盖新屋、造台阶
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
为下一单元追求道德高度的学习做下铺垫。
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的生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 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 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 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 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
五讨《、论台寻《总 , 阶结初》购山全步这赠海文感篇,知小送经情文说感意通自》升,过己之华形叙成述渴情对父父亲求,亲为已充的盖初新久满步屋印、的了象造书尊,台阶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应幸个不者时代应。农该民艰以难人的生道存主状态义和精他们神为来改变关现心状而不不懈
台阶 教 学 设 计
达成策略
1.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 言词汇,理解词义。
2.掌握实、虚词,译全文;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二、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复述故事,表演展示 四、分析课文,深入探究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六、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课件(共62张PPT)

未选之路
关山 / 译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 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 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 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迹稀,正待人通行 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 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 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 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
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林中两路分,一路人迹稀 我独进此路,境遇乃相异
总种路,对于一个人来讲都很 重要,因此“路”这个意象也就成为了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描写对象。 那么这首小诗中的“路”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不要着急, 先来看 看另外一个重要的意象—— “我”,想必大家到时候自然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请大家努力将自己想象成为诗中的“我”,思考诗歌中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1.读读写写
伫(zhù)立 绵延(yán) 涉(shè)足 荒草萋萋(qī) 幽寂(yōu jì )
2.释义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幽寂:幽静寂寞。 不期而至: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3.作者作品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年),美国诗人,曾四度获得普利策 奖。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 在面对眼前一大一小两条路的时候,作者内心做出了一番激烈的选 择后,最终一家人没有选择那条平坦开阔的大路,而是选择了那条 曲径通幽的小路前行。 今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也在他的小诗《 未选择的路》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两条路时的选择问题。那么就请 同学们和老师跟随着诗人一起,看看他又是做出怎样的一番选择吧 !
首先,全诗共有 4 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 、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 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35张PPT)

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kuànɡ) 可歌可泣 (qì)
鞠躬尽瘁 (cuì)
彷徨(pánɡ huánɡ)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知人之明 层出不穷 马革裹尸
整体感知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 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 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 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质朴气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 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国籍
功劳
相当
文化背景
不同
学术水平
性格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善于辞令
奉献精神 忠厚平实
复杂的人
“纯”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手法有利于突出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更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 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人物介绍
正音识字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归纳总结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 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 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 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 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 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 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前准备
1、课本书/电子课本 2、红黑笔 3、笔记本
梁 启 超
新课导入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 “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 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可见每个 人对于“苦与乐”的认识都不一样。
拓 展
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的六个 主要参与者,他们分别是谭 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
秀、杨锐、刘光第。
谢谢观看
本文的语言风格
1.庄重。本份文审所慎谈、论多的一话份题深是思关熟于虑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 2.轻灵。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表达方法、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流畅。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支撑了论证。 4.简洁。在文中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思 考 探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生的看法,说说自己应尽到什么责任。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 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 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 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 少有人物。
读字正音
揽(lǎn) 契约(qì) 监督(dū) 卸却(xiè) 循环(xún) 如释重负(shì) 悲天悯人(mǐn)
1.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3.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意指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亦比 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5.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观点。(2分钟) 第一部分:_负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_尽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人生当__勇__于__承__担__责_任___ ,
1、课本书/电子课本 2、红黑笔 3、笔记本
梁 启 超
新课导入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 “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 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可见每个 人对于“苦与乐”的认识都不一样。
拓 展
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的六个 主要参与者,他们分别是谭 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
秀、杨锐、刘光第。
谢谢观看
本文的语言风格
1.庄重。本份文审所慎谈、论多的一话份题深是思关熟于虑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 2.轻灵。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表达方法、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3.流畅。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有力支撑了论证。 4.简洁。在文中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思 考 探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 人生的看法,说说自己应尽到什么责任。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 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 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 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 少有人物。
读字正音
揽(lǎn) 契约(qì) 监督(dū) 卸却(xiè) 循环(xún) 如释重负(shì) 悲天悯人(mǐn)
1.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3.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意指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亦比 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5.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观点。(2分钟) 第一部分:_负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_尽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人生当__勇__于__承__担__责_任___ ,
第20课《未选择的路》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 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 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 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这也正 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
朗读诗篇。 1.师范读,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 和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未 选 择 的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路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美国诗 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 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 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 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 《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 场》,得到好评。
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 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 立自主地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 样弯曲流 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 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 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 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 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 听得更加清楚!”
署名
pìn
选聘
diàn
奠基
chàn
颤抖
xiòng
夐
àn xī xiǎn
黯兮 鲜为人知
xūn
日曛
zhì
挚友
rú
妇孺皆知
【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 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 由 飞 机 空 投 的 300 万 吨 级 氢 弹 试 验 获 得 圆 满 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 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 零8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 界上最快的。
字词积累
qīng
氢弹
tuò
开拓
shǔ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对比,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朗读并翻译《吊古战场文》,说说引用 这段的好处。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 闻!”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 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 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这 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 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 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 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好处:
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 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 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
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 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 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 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 原子弹的时间如下: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 邓稼先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 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 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 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 士等。
第五部分: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 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 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细读感悟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 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 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 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品味语言
1.“‘粗估’参数的时候……签字的时 候,手有没有颤抖?”
排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 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 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忠厚平实”,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⑦1932年,“我不能走” 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 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 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 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 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2月,已放弃 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Fra bibliotek相关介绍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 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 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 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 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 周知,流传得很广。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 死于战场,借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 意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 力,到死为止。多半用于形容人的伟大。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根据内容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 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 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 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 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 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