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质资源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资源评价

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资源评价地质资源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于勘察项目的地质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质勘察报告中地质资源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并分析其在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一、地质资源评价的方法地质资源评价是对特定地区潜在和实际地质资源的科学评估,旨在揭示地质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以及经济价值等关键指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地质资源评价方法。
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样品采集、矿产地相调查等方法,获取地质资源的基本信息和分布特征,为后续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实验分析:通过化验分析、岩矿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等实验手段,对地质样本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地质资源的成分、含量和性质。
3.地质统计学方法:利用地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地质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地质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异特征。
4.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地表地貌、植被覆盖、岩性分布等信息,辅助地质资源评价和预测。
二、地质资源评价的要求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地质资源评价必须满足严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指导决策的有效性。
1.数据可靠性:地质资源评价必须基于充分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数据,数据来源必须准确可靠,并经过严格的数据处理和验证。
2.科学性和客观性:地质资源评价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客观的科学原则,杜绝主观臆断和人为偏见。
3.定量化和标准化:地质资源评价应尽可能地量化地描述地质资源的储量和品位,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和指标进行评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
4.综合性和综合利用价值评价:地质资源评价应考虑地质资源的各个方面,如储量、成本、开采条件、市场需求等,综合评估其经济和社会利用价值。
三、地质资源评价的应用地质资源评价在勘察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项目可行性研究、勘探设计和资源开发等。
下面将介绍地质资源评价在不同项目阶段的应用方式。
1.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资源评价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用于确定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估地质资源开采的潜力和盈利能力。
地质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地质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地质资源是指地球内部和地壳中存在的有形或无形、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各种矿产、燃料以及水资源等。
地质资源的分类主要根据其性质、用途和产地等不同特征进行划分。
下面将对常见的地质资源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利用方式。
1.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指地壳中的各种矿石、矿砂和矿物等,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能源矿等。
金属矿包括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非金属矿包括石灰石、石膏、石英等,能源矿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矿产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冶金、能源等领域。
利用矿产资源需要进行采矿、选矿和冶炼等工艺过程,并且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湿地等。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减少浪费,保持水域生态平衡。
3.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土壤、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等。
土地资源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建设等领域。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开发、农田灌溉和城市规划等。
在利用土地资源时,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管理的关键。
4. 燃料资源燃料资源是指用于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各种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燃料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燃料资源的替代和清洁利用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措施,提高燃料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燃料资源利用的方向。
总结起来,地质资源的分类与利用是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燃料资源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措施

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措施地质资源是指地下或地表上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地质资源因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地质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措施展开讨论。
地质资源的特点:1. 分布不均:地质资源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受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貌发育等因素影响。
一些地区富含某种资源,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匮乏。
2. 有限性:地质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人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的开发利用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以确保资源不被过度开采、浪费和破坏。
3. 不可再生性:大部分地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
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消耗速度远远快于它们形成的速度,这加大了资源管理的压力和挑战。
4. 存在富集性:地质资源往往呈矿床或矿点的形式存在,富集程度不均。
有些地质资源富集程度高,可以直接进行开采利用;而有些资源富集程度低,需要采用特殊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措施:1. 科学勘测与评价:科学勘测是开发地质资源的前提。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可以确定地质资源的种类、规模和分布,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2. 合理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措施,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合理安排资源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开发利用地质资源需要先进的开采技术。
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开采技术,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的采集效率。
4. 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将地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开发利用的重要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比如,在矿石的开采过程中,针对矿石中的有价元素进行分离和提纯,实现多元素的资源利用。
5. 节约与循环利用:加强地质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将地质资源的再生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减少对原始资源的依赖。
6. 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涉及到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地质资源的形成与开发利用

地质资源的形成与开发利用地质资源是地球内部和地壳中所包含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它们的形成与开发利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分别从地质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利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质资源的形成地质资源的形成与地球演化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
地球演化长达数十亿年,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各类地质资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1. 矿产资源的形成矿产资源主要是指地壳中的含有经济价值的矿石和矿物。
它们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岩浆活动会形成火山岩和岩浆深成岩,其中含有金、银、铜等金属矿石;沉积作用会形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有机矿物;变质作用则会形成石英、长石和石墨等非金属矿物。
2. 能源资源的形成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等,它们的形成通常与生物残骸的沉积和古生物、古植物的转化密切相关。
例如,煤炭主要源于长期沉积在湖泊、河流等地的古植物,经过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转化而成;石油和天然气则主要源于古生物在海洋中的沉积,并在地壳深部经过热解、溶解和漂移等作用形成。
3. 水资源的形成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两种形式,它们的形成与地表水循环和地下水补给密切相关。
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水、融雪和冰川融水等,经过河流、湖泊等地表流域的集聚,形成可利用的水资源;地下水则主要是降水和地表水的渗漏下渗到地下形成的,经过岩石和土壤的滤过和存储,形成地下蓄水层供人类利用。
二、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是将矿石和矿物转化为可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产品。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矿产勘查、矿山开采、矿石矿石的选矿和冶炼、矿业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地理地球的资源分布

地理地球的资源分布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在地球各个地区是不均衡的,本文将就地理地球的资源分布进行探讨。
1. 水资源分布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着。
但是,全球水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却十分不均衡。
在某些地区,如热带雨林,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高,形成了大片的河流和湖泊;而在其他地区,如沙漠地带,水资源匮乏,降水稀少,缺乏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
因此,水资源的分布差异对地区的发展和生命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矿产资源分布矿产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
金属矿产如铜、铁、铝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建筑领域;非金属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是能源的重要来源。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及地壳运动有关,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存在与分布。
例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铜矿资源的聚集地,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状况。
3. 能源资源分布能源资源是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是目前世界主要的能源来源。
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国家;天然气资源则更广泛分布,包括俄罗斯、美国等地。
煤炭资源则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居多。
此外,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则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均匀,但由于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其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总结起来,地理地球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现象。
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区的降水量有关,矿产资源的存在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能源资源则受到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的制约。
这种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对各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地质学中的地质资源与矿产资源

地质学中的地质资源与矿产资源地质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物质,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壤资源等。
其中,矿产资源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利用价值的矿产物质。
一、地质资源的分类及特点地质资源是广泛存在于地壳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主要分类可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壤资源等。
地质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稀缺性:地质资源分布不均匀,某些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较为稀缺,且难以重新生成。
例如,黄金、铂金等贵金属资源存在于极少数地区,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 持续性:地质资源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地质过程,大多数资源形成时间跨度长、周期性较长。
因此,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
3. 不可再生性:某些地质资源是无法再生的,例如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替代能源。
二、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1.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燃料矿三大类。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勘查、选矿、冶炼等工艺过程,涉及到矿产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利用,同时也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灌溉农田、供水生活、发电等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3银矿资源地质特征讲解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在我国,除了太古宙和新生代没有发现有工业意义的银矿床外,从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银的成矿作用都有所发育,尤其是燕山期,矿床的数量和规模都居于首位。
就银矿床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银矿床在地槽褶皱带、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积断陷中都有分布。
如湖北竹山及四川麻邛银矿床分别属于加里东及印支优地槽褶皱带;湖北兴山及辽宁八家子银铅锌矿床分别属于扬子地台凹陷及华北地台燕山盆地;浙江天台山及江西德兴银多金属矿床分别属于活化地台中断陷火山盆地。
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的趋势是:在空间上地台活化阶段的断陷火山盆地中,富银多金属矿床数目较多,规模也较大。
同生成矿作用在银矿床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
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在独立地或相互结合地产生围岩的同时,形成银或银多金属矿层,形成这种矿层的环境即宏观的地质条件与形成围岩的环境是一致的,并且大体上是同时的。
同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层,后来又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地质作用的叠加形成工业矿床,这种矿床具有含量高、层位稳定、规模大等特点。
至于和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虽然已有所发现,但只占次要地位,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这两种成矿作用形成的银矿床在国外却是相当重要的。
二、矿床类型按照《中国矿床》一书中徐恩寿等人的意见,对银品位大于100g/t的银矿床作为有独立经济意义的银矿床进行如下分类:(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
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
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
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
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
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
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地质学中的地质资源研究矿产与能源开发

地质学中的地质资源研究矿产与能源开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质资源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库,其中的矿产和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古老的青铜器时代到现代的高科技社会,矿产和能源一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对于地质资源的研究,尤其是矿产与能源的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地质资源。
简单来说,地质资源就是在地球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的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金属矿产(如铁、铜、金、银等)、非金属矿产(如石灰石、石英砂、磷矿等)以及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地质资源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如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矿产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电子行业等领域。
例如,钢铁是建筑和机械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而铜则在电气和电子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非金属矿产同样也不可或缺,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的重要原料,石英砂则用于玻璃制造。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开发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工作。
地质学家们通过野外考察、地质填图、采样分析等手段,了解地下矿产的分布、储量和品质等信息。
这就像是一场寻宝游戏,只不过地质学家们依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
比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电场等)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矿产分布;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则通过分析土壤、岩石和水样中的化学成分来寻找矿产的线索;遥感技术则可以从空中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宏观的视角。
当确定了矿产的存在和可开采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开采和加工环节。
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
开采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矿产的类型、埋藏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地质资源3.1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概述3.1.1 矿区地质肯德可克铁金多金属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柴达木准地台的南缘西段,在构造区划上属昆北火山——侵入岩带。
3.1.1.1 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奥陶统、上泥盆统、石炭系、第四系。
上奥陶统滩间山群(OST1)呈长条带状出露于矿区中部。
岩性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岩段为碳酸盐岩性段,出露于矿区东北部,北部与上泥盆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岩性为乳白色厚——巨厚层状粗粒大理岩,夹灰——灰白色灰岩及硅质岩透镜体和硅质岩条带。
上岩段为泥钙质硅质岩岩性段,出露于矿区中部,南部以F1断裂为界与下石炭统大干沟组灰白色大理岩呈断层接触,北与上泥盆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局部呈断层接触。
岩性为褐色——灰褐色——浅灰绿色条带状、斑杂状矽卡岩化硅质岩为主夹矽卡岩化大理岩、局部为矽卡岩、灰——灰绿色泥钙质硅质岩、灰黑色炭质板岩等。
上泥盆统牦牛山组(D3m)出露于矿区北部、西部及南部广大地区,呈角度不整合于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之上,该组分为上、下两部。
下部(D3m a)出露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以浅灰色流纹岩为主,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次之,其中夹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霏细岩及少量硅质岩。
上部(D3m b)分布于矿区北部及肯德可克沟以西地区,其岩性下部以灰色英安质凝灰熔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上部以深灰色致密块状流纹岩为主,夹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角砾岩。
3 - 1石炭系(C)在矿区内分布广泛,约占矿区面积的50%,主要分布于肯德可克沟以东,F1断裂带以南地区,南部与上泥盆统牦牛山组下部呈不整合接触,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
第四系(Q)分布广泛,皆属全新统,可分为冲积——洪积物、风积——洪积物等。
3.1.1.2 构造肯德可克矿区内主要含矿地层—滩间山群在地表表现为一单斜构造,组成矿区基底构造层,地表出露部分(矿区中、北部)走向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30—40°。
矿区南部的石炭系,由于受F1断层的逆冲推动,形成一轴向近东西向的肯德可克向斜。
在向斜形成过程中其轴部及近轴部两翼形成空间虚脱与纵张裂,为导矿和控矿提供了通道与空间。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可分为三组:即东西向断裂组、北东向断裂组及北北西向断裂组。
东西向断裂组可分为逆断层组与正断层组。
逆断层组F1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
断层面倾角近地表为60°左右,深部略有变缓。
地表破碎带宽60~100m,深部宽约120m左右,走向长大于2000m,分布于矿区中部肯德可克沟以东。
F10是一近东西走向的隐伏断层,分布于肯德可克向斜南翼,断层南倾,倾角30°~40°,与F1断层呈共轭关系,该断层将南盘岩层上推30~70m。
该断层也是矿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南矿带的生成与该断层关系密切,它既是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矿液交代和沉淀的场所。
控制了铁矿体的基本形态和产状。
F1断层和F10断层二者相交于肯德可克背斜之轴部,构成上窄下宽的3 - 2含矿空间,肯德可克矿区主要铁、金、钴、铋矿产均产于F1和F10之间,它们控制了这些矿产的分布范围。
北东向断层组在矿区南部多见。
多为平推断层,形成较晚,东西向断层及地层均被错断。
断层走向多为20°~40°,其中规模最大的为F9断层,出露于矿区东延地区,断层走向30°,断层面近于直立,破碎带宽10m以上,多数成为断层泥,断距200m以上。
延伸不明。
该组断层与成矿关系不大。
北北西向断层组主要发育在肯德可克沟、野马沟及驻地沟,因被第四系掩盖,性质不明,但对成矿无密切关系。
3.1.1.3 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不强烈,地表仅见零星的小侵入岩体出露,出露面积仅占矿区面积的2.5%。
钻孔仅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脉、规模均较小。
矿区内的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热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三种。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大理岩化、千枚岩化、板岩化作用。
热液变质作用是区内主要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
主要表现为透。
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带,钙镁榴石透闪石矽卡岩带,铁、铁锌矿体多产于钙镁榴石透闪石矽卡岩带中。
动力变质作用在矿区表现为断裂带附近有破碎带以及碎裂、碎裂岩化矿石存在。
3.1.2 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内分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以铁矿为主,伴生有锌、铅、银、金等矿产,北矿带以钴、金、铋为主,有少量的铁矿。
本次设计对象为矿床范围内的铁矿体。
矿床范围共圈定铁矿体53个,其中磁铁矿体41个,3 - 3硫铁矿体10个,铁硫矿体2个。
具有规模的主要矿体有58号矿体、69号矿体、125号矿体,三个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90%。
3.1.2.1 主要矿体特征58号矿体:分布于南矿带40~31线间,为矿区内最大的铁矿体,该矿体展布几乎纵贯全区。
矿体长1650m,沿倾向延深44m~355m,其厚度0.79~113m,平均42.48m。
矿体埋深77~292m,其主体分布于标高3843~4086m 的空间范围内,矿体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5°~25°,一般20°,矿体呈豆荚状、似层状。
125号矿体:分布于北矿带16~7线间,是北矿带最大的铁矿体,矿体长450m,沿倾向延深163~304m,真厚度0.77~86.95m,平均43.01m。
矿体分布于3890~4052m的空间范围内,主要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31°~42°。
125号矿体是以铁为主,伴生有硫、锌的复合矿体。
矿体形态为扁豆状。
69号矿体;是矿区西段较大的铁矿体,分布于南矿带0~31线,矿体长650m,沿倾向延深29~278m,真厚度13.77~50.47m,平均27.01m。
矿体埋深43~213m,矿体分布于标高3878~4085m的空间范围内,主要赋存于石榴石辉石矽卡岩带中。
矿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15°~34°。
该矿体是以铁为主,伴生有硫、锌的复合矿体。
矿体形态呈扁豆状、似层状,在7线明显膨大。
3.1.2.2 铁矿石质量特征铁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少量胶黄铁矿、白铁矿、斑铜矿、辉铜矿、褐铁矿、赤铁矿等。
3 - 4铁矿石中脉石矿物有透辉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矿、方解石、萤石、符山石、钙镁橄榄石、绿泥石、次闪石等。
矿石的结构有:结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压力结构。
矿石的构造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3.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2.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区内南矿带矿层顶板多为石炭系灰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岩层的裂隙有轻微溶蚀现象,但未发现有溶洞、溶道等岩溶。
岩石的裂隙较发育但被方解石等后期矿物充填,矿层及底板裂隙不发育。
底板多为矽卡岩类。
北矿带矿层顶板及底板围岩为矽卡岩、硅质岩、矽卡岩化硅质岩。
抗压强度一般超过500kg/cm2,按岩石的工程地质分类为坚硬岩石。
采掘过程中一般不易变形、冒顶、脱落等现象,有利于顶板管理。
矿层顶板岩性未发现流沙、泥质及不稳定弱面。
但是在区内部分钻孔见有构造破碎带,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岩石形变,生产中应加以支护。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如下:围岩:硬度系数 f=8~12;体重3.24~3.42t/m3铁矿石:硬度系数 f=10~14;体重3.52t/m3松散系数:矿石1.5 围岩1.6矿岩自然安息角38°3.2.2 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属高寒干旱地带。
区内年降水量130mm,年蒸发量达1663mm。
矿3 - 5区第四系覆盖中等,且多冻结,一般不含孔隙水。
基岩地下水因补给源不足,流量极微。
据钻孔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仅为0.01~0.0005L/s·m,水位埋深为70~100m。
矿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且矿区处在多年冻土层,因此大气降水及其所形成的地表径流,一般不能补给冻土层以下水。
本矿床是一个以铁、金为主体的多金属矿床。
矿体埋深3~418m。
海拔标高3667~4135m。
矿体主要分布3800~4100m的空间范围。
矿体主要产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带。
矿带与其下伏的上奥陶统地层裂隙均不发育。
富水性极贫,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0.0005L/s·m,渗透系数为0.0001~0.0002m/d。
南矿带顶板主要为石炭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贫乏,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5<q<0.01L/s·m,渗透系数为0.0002~0.007m/d。
总体分析,该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均属简单类型。
但是,流经矿区北部的巴音郭勒河距矿区5~6km,对应矿区段由西向东海拔3449~4000m,比矿区地下水位4076~4016m低127~94m,若与矿区主要含矿部位海拔标高3800~4100m相比,绝大部分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前期矿区地下水补给河水。
当矿床开采达到一定深度即矿区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时,可能导致巴音郭勒河水倒灌,导致矿床充水,开采时应注意观测。
估算矿坑涌水量为300m3/d。
3.3 矿床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3.3.1 勘探类型的确定在地质详查阶段,地质部门以58号主矿体的地质特征为依据确定勘探类型。
地质部门综合考虑矿体规模、特征、构造影响程度、有用组分分布的3 - 6稳定性、矿化的连续性等因素,确定矿床勘探类型为:0线以东矿段为第Ⅱ勘探类型,0线以西矿段为第Ⅲ勘探类型。
3.3.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在勘探工程布置及网度确定中,0线以东矿段按照铁矿第Ⅱ勘探类型布置工程间距,即控制资源量(332)区:沿走向200m勘探线间距;沿倾向钻孔间距100m,实际多为50m~80m。
0线以西矿段按照铁矿第Ⅲ勘探类型布置工程间距,即控制资源量(332)区:沿走向100m勘探线间距;沿倾向100~50m,实际多为50~80m。
以200m×100m网度推断(333)类别资源量。
3.3.3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评述地质勘查阶段根据矿床勘探类型、工程控制网度,投入主要工作量为:1:5000地形地质填图9.6km2,1:2000地形地质填图1.5km2,1:1000地质草测202.5km2,槽探9631.86m3,岩芯钻探24418.8m,浅井287m,坑探2070.13m,采取化学基本分析样5492件,岩石化学全分析样25件,矿石小件重量测定样348件,光谱分析样3451件,岩(矿)石物理力学样39个,实测地质剖面3522.83m,矿石初步可选性试验样6件,单矿物分析样7件,人工重砂样3件。
通过上述探矿工程控制及相应的综合地质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主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基本查明了矿石品位及其变化特点,对矿石质量特征基本查明,所提交的报告基本达到详查程度,但尚存在如下不足:a. 钻探工程质量不详,基本分析样的内、外检比例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