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800年的徽州古村
描写徽州横村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徽州横村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徽州横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
这个古老而幽静的村庄,承载着世代居民的记忆与历史,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描写徽州横村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够给您带来美丽的想象:1. 徽州横村,是时光在岁月河流中温柔洗礼的悠古村庄。
2. 在这里,岩石古井流淌着幽幽的岁月的故事。
3. 徽派建筑,展现着古民居的独特魅力,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秘密。
4. 横村的石板路,宛如时光的纹理,在岁月的爬行中更显出凝重与宁静。
5. 在徽派建筑的簇拥下,村庄宛如一颗镶嵌在山间的璀璨明珠。
6. 冠盖相望的老屋,岁月在墙壁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依然驻守着柔软的记忆。
7. 村庄弯曲的小巷,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通道,将人们带回古老的岁月。
8. 在晨光映照下,徽派建筑的棂星窗格上镀满了金辉,宛如天上繁星点点。
9. 晨露滴落在古老的青石板上,鸟鸣声在宁静的村落中回荡。
10. 徽派建筑的雕梁画栋,勾勒出了古人智慧和情感的深厚。
11. 村庄群山拥抱,水田相连,衬托出横村的壮丽与宁静。
12. 小桥流水人家,一派山水画卷般的景色在眼前展开。
13. 屋檐下挂满了红灯笼,为村落增添了几分喜庆与热闹。
14. 徽派庄园的庭院里,花草竞相开放,香气弥漫。
15. 横村的古老松树,见证了无数兴衰起伏的岁月。
16. 青石板小巷两侧,摆满了古玩字画,仿佛一本本古书在诉说着村落的故事。
17. 山间的笛声响起,乡间的歌声飘荡,仿佛时光停驻在那一刻。
18. 村庄里的农田,春耕秋收,勾勒出了徽州人勤劳与智慧的印记。
19. 村庄的风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音乐漫溢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20. 鲜艳的牡丹、婆娑的柳树在村落中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21. 蓝天白云映衬着红墙黛瓦,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22. 雨后的横村,被清新的空气洗涤得焕然一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欣鼓舞。
徽州古村“文会”

据文史典籍记 载 , 国 的“ 会 ” 我 文 规 模 ” 故 名 。 南 宋淳 祜 五年 (2 5 。 起 源很早 。‘ 而 14 ) 论语 ・ 颜渊> :君子 以 日 “ 期 致 仕 在 外 为 官 的就 有 1 5人 。明 嘉 家 逐 靖 年 间 。 村 名 医 王 典 (47一 ? 曾 许 姓 迁 入 唐 模 , 族 繁 衍 昌 盛 , 渐 文 会 友 ” 该 19 ) 。后 世 便 称 文 酒 之会 为文 会 。 吴 程 昭 游京师 。 皇子病笃 。 医束手 , 荐往 取 代 汪 、 、 诸 姓 而 成 为 唐 模 的 主 南朝梁 萧统 ‘ 明太子集> 卷三 口: 群 推 迎 昔 长 ‘ 治 , 之 立 愈 , 太 医 院 官 。 圣 济 殿 宗 。从 东 进 村 , 面 是 一 座 建 于 清 康 “ 时 文 会 , 思 风 月 之 交 。 ” 南 史 ・ 治 授 直 熙 年 间 。 青 石 构 筑 的 八 角 亭 ; 亭 顾越传 > 用 越 事 , 授 登 仕郎 , 有 ‘ 学碎 金> 加 著 医 、 曾记顾越 “ 以世路 未平 , 无心 因 栖 与 ‘ 意庵 医案 > 。告 老返 乡后 , 受赐营造 向 西 数 十 步 即 为 清 康 熙 年 间 旌 表 该 仕 进 。 归 乡 , 隐 于 武 丘 山 , 吴 兴 许 同 王 氏宗 祠“ 合一堂 ” 祠堂 前进仿宫 中 村 许 承 宣 、 承 家 兄 弟 而 立 的 “ 胞 沈 炯 、 郡 张 种 、 稽 孔 奂 等 。 为 文 。 同 会 每 翰 林 ” 牌 坊 ; 坊 便 是 唐 模 富 商 许 会 。” 此 可 见 。 国 的 文 会 , 似 于 石 过 圣 济殿 、 凤 楼 形 式 建 造 。 嘉 靖 帝 念 五 据 我 类 占地 1 O亩 、 拟 西 欧 十 六 世 纪 起 源 于 法 国 的 “ 龙 ” 模 沙 。 其 为 皇 子 治 病 有 功 。 宗 祠 建 成 后 赐 氏 为 娱 老 母 而 建 的 。 在 俗 小 是 文 人 以 商 讨 诗 文 为 主 的聚 会 。 给 汉 白 玉浮 雕 抱 石 鼓 一 对 。 在 徽 州 杭 州 西 湖 景 建 造 的 檀 干 园 。 称 “ 这 。檀 干 园 正 门原 为 两进 建 筑 “ 鹤 徽 州 乃 人 文渊 薮 。 代 以 前 已 有 明 祠 堂 抱 石 鼓 中 堪 称 绝 无 仅 有 。就 在 西 湖 ” 。 重 “ 合一堂 ” 宗祠 北侧 。 则为 古代历溪文 皋 精 舍 ” 原 建 筑 今 已 不 复 存 在 。 建 众 多文 会 。 明代 以后 文人结 社 、 集会 鹤 会 所在 。 普通徽派建 筑 , 今为村 委会 、 的 “ 皋精舍 ”恢复了许 氏文会馆 、 之 风 更 加 盛 行 。有 过 多 少 古 村 文 会 。 清听轩” 义垫和忠烈庙 。许 氏文会馆 似 无 精 确 统 计 。据 笔 者 所 知 , 乡 祁 青 年 之 家 活 动 场 所 。想 当年 。 溪 文 “ 历 家
宏村旅游心得

宏村旅游心得宏村旅游心得(优秀5篇)宏村旅游心得篇1宏村,一个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进宏村,就被它古朴的建筑和浓郁的徽州文化所吸引。
古老的房屋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黛瓦,犹如一幅水墨画。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魅力,老人们的传统手艺,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对这种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宏村的自然风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漫步在村中,不时可以看到悠闲的鸭子在水中游弋,绿色的稻田在阳光下摇曳,让人心旷神怡。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旅游的意义。
旅游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了解文化、感受生活的方式。
在宏村,我不仅领略了自然之美,更深入了解了徽州文化的内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总之,宏村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它的美丽和魅力会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期待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古村落,感受它的魅力。
宏村旅游心得篇2宏村旅游心得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这次我有幸前往宏村进行了一次自驾游,下面是我的旅游心得。
一、宏村的建筑风格宏村的建筑风格以“仿明、清”为主,整个村落布局严谨,建筑布局合理。
宏村内的民居大多为二层楼房,采用砖木结构,青砖黑瓦,小窗半圆,门枕石鼓,马头墙高,墙头斜着大红砖或瓦片,颇具特色。
在游览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的布局、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二、宏村的人文景观宏村的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湖春色”。
南湖位于宏村的南侧,湖水清澈,四周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在南湖边,我欣赏到了“南湖春色”的美景,湖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四周的青山绿树与南湖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外,宏村内的“承启楼”也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建筑,这座楼房建于明万历年间,共有四层,是宏村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
呈坎古村,显现阴阳一统的徽州八卦村

呈坎古村,显现阴阳一统的徽州八卦村很早就听说呈坎是一个充满意蕴的地方,它不像黄山那样天下闻名,也不如宏村、西递般喧闹,它是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历史和生活气息的古老村落。
我去过徽州很多次,一直很想去呈坎看看,但每次都是与呈坎擦肩而过。
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当时罗氏先祖为避战乱,从江西迁移到此,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风水理论,垒筑堤坝,开凿河道,引汰川河水穿村而过,并取名为“呈坎”。
呈坎又被称为“八卦村”,是因为这座村落建造时依照了《易经》中“阳呈、阴坎,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风水布局。
呈坎村巧借山水形势,坐西朝东,汰川河呈S形穿过呈坎,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线。
村落中迷宫般的街巷呈网状分割、星罗棋布,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蜿蜒如迷宫。
四条主街构成村落的南北主经线,数十条巷子垂直于南北主街,形成呈坎村的纬线,经纬线把村落划分成数十个方块。
在呈坎有句谚语“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
”如果对村里的道路不熟,很容易迷路,我按照导游指示牌行走于村中,生怕迷失方向。
不过回想起来,当时在这些小巷中,即使迷路了,也算是迷失在我所喜欢的景色中,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呈坎村口有一大片的池塘,池塘中有数座石桥相连,这个池塘是呈坎的“水口”。
每到夏季,水口里会是荷叶飘摇荷花绽放的景致,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迈步踏上小桥,塘边的绿柳映照着白墙,塘中的荷叶倒映着碧水,连空气都是润湿清新的。
站在池塘边,欣赏这青山和村庄构成的画卷,顿时对呈坎的美有了一丝理解,这里的生态展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气息。
立于小桥的石拱之上四下观望,这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村子呈现在眼前。
它是一个典型的徽派村落,房子大都为粉墙黛瓦,石灰墙面在岁月磨砺中已渐斑驳,墙上爬满青藤,高高的马头墙形成了独特的天际线。
步入呈坎,那白墙青瓦、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和让人无限遐思的徽州古民居,仿佛走进了梦中的故乡。
徽州南屏古村简介

徽州南屏古村简介徽州南屏古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南部,是徽州古村落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片古村保存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
徽州南屏古村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整个古村依山傍水,沿河而建。
村中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居、庙宇和祠堂。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古村内有众多的古民居,这些民居分布在狭长的巷道两旁,错落有致。
这些民居大多为三四层,采用檐式建筑,屋顶上还有精美的剪黏和雕刻。
民居内部布局合理,室内装饰讲究,墙壁上挂着各种字画和剪纸,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
古村的中心是南屏街,这条街道是南屏古村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古村的商业中心。
街道两旁是一些古色古香的店铺,出售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和当地特色的土特产。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徽州菜肴,购买到精美的徽州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曲表演。
古村中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祠堂,这些建筑是徽派建筑中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屏古庙,该庙建于明代,供奉着当地的神明。
庙内的建筑雕刻精美,气势恢弘,是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一。
除了古建筑,南屏古村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村中有小溪潺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
周围还有一些山峦和田野,景色优美,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古村周边的乡村景观也非常美丽,可以骑行或徒步探索,感受乡村的宁静和自然的美丽。
南屏古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里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徽州南屏古村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
这里有独特的徽派建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观。
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徽州古村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美食、购物还是观光,南屏古村都能给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
千年槐溪诉古韵——徽州古村落冯村行

似乎可 以想象 ,这里 曾是一番 “ 囱如 明堂 、石刻砖 雕 ,虽历经千年沧桑 ,却 烟
对于徽州古村落 的保护 ,笔名
古韵依 旧 ,处处显示出徽派特色 ;村街 之 言,不揣 浅陋。历史悠久的古 中,眼到之处 古物横 呈 :六棱石柱 “ 系 尤其是像冯村这样人文生态相对保
“ 军装 ”村 民 的简短 介绍 ,内容很 丰富 ,但 也透着 历史记忆 的残缺 。据 黄
《 氏宗谱 》载 :唐咸通 六年 ( 6 年 ),歙 州刺史 冯子华 的长子冯延普 路过此 冯 85 地 ,爱其 山明水 秀 ,以姓冠村 ,遂筑室定居 。这 位村民介绍 的冯 兰只是这座牌坊 的代 表 ,是 明嘉 靖年 间皇帝 恩准 进士冯 兰官 任 山东莒州 知J1 J 而建 。有资料称 : 1 l 、 “ 冯村于唐代建 村 ,迄今 有1 0余 年” ,如果 《 40 冯氏宗谱 》的记 载是 准确的 ,冯 村应为 14 年 的历 史。那 个 “ 您乐 儿” 的冯巩 怕是怎 么也 排不到 第三代 传人 15 逗
了。
或许在冯村人 的记 中和眼里 ,村 口这座大夫坊就是冯村辉煌的见证。
“ 夫坊 ”为四柱 三 门五楼 ,采用 灰 白色花 岗石 ,大块 石料 构筑 ,外表粗 大
粝 、厚实 , 子 、麒麟和 梁枋 、栏板 、斗拱 、雀替上石雕 和花纹玲珑剔透 ,栩栩 狮 如生 ,看 上去简约而不简单 。额枋背面 刻有 “ 掇科”二字 , “ 掇科”想必应该 是
代 ,冯村在京为 官人数之 多 ,一度 闻名 大树 第 、大 夫 第 ”
京城 。冯村先人注重农工 商学 ,也是徽 等 。行 走 在 槐 溪 两 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 岸 的祠 堂 、府 第 前 和 牌 坊 下 ,到 外 可 见 残 垣 废 砾 和 零 落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以西递、宏村为例【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1.引言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
“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千年古村--呈坎

千年古村--呈坎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美好乡村建设宣传片脚本呈坎,原名龙溪,位于黄山市徽州区中部,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赞道:“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村面积8.24平方公里,3600多人口,1平方公里的洼地上,3街99巷5更楼的古村落布局至今保持完好。
亭、台、楼、阁、祠和古民居星罗棋布,现有宋、元、明、清等历代古建筑15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素有“全国百佳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宝之乡”等众多美誉。
千年古村,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精湛的古建技艺,呈坎人有说不完的骄傲。
曾几何时,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历史传承的需要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追求,成了摆在呈坎人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2年9月24日,省委张宝顺书记深入呈坎村调研指导美好乡村建设,市委王福宏书记更是多次到呈坎调研指导工作,给我们的工作以极大的鼓舞。
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古老呈坎的保护与开发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光明之门。
罗东舒祠,是呈坎28处“百村千幢”工程之一,建于明嘉靖年间,整幢建筑规模宏大,素有江南孔庙和江南大和殿之称,堪称中华第一祠。
呈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认真学习研究并成功运用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百村千幢”保护与开发路子,对400余年沧桑的罗氏宗祠进行了恢复与修缮,聘请文化学者对族规、牌匾和楹联文化进行解读,重拾古徽州宗祠文化的恢宏。
首善儒宗,更是呈坎众多古建筑的缩影。
她位于呈坎村钟英街,是明朝宰相许国的大弟子、驰名中外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续建者罗应鹤的官邸。
在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她已是破烂不堪,惟有许国题名的“首善儒宗”门楼巍然屹立, 2011年3月,古建专家、古玩爱好者王志政以130万元成功收购呈坎古宅--“首善儒宗”。
王志政花费500多万元,对老屋前庭后院进行了一翻彻底的维修,同时配备了空调、网络、卫生间等一些现代化设施,就此一个集观赏、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首善儒宗”顿然生机勃发!【王志政同期声】政府实施“百村千幢”工程,让徽文化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也圆了我多年的夙愿,觉得很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辉煌800年的徽州古村
徽商、徽菜、粉墙、黛瓦、砖雕、石雕、木雕,这些都是徽文化的标志。
说到徽商,很多朋友都知道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是徽商中最有名的,有着传奇的
一生。
不过胡雪岩只辉煌了他那一代,而在徽州,有一个徽商家族却兴盛了800多年,他们就是歙县棠樾村的“鲍氏家族”。
这是著名的“棠樾牌坊群”,由七道牌坊组成,它们都属于棠樾鲍氏家族。
棠樾村
位于现在的黄山市歙县,歙县曾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
徽州地区的古村落中留下的古牌坊很多,但是一个村有七座牌坊,而且属于同一家族的,棠樾独一无二。
棠樾村居民大部分都是鲍氏后裔,至今已繁衍三十多代。
虽然只是徽州一个小村落,但棠樾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知名度和西递、宏村不相上下。
古村的主要景点除了牌坊群,还有鲍氏家族的三座祠堂:清懿堂、敦本堂和世孝祠,以及一座徽派经典园林——鲍家花园。
棠樾鲍氏的始祖叫鲍荣,根据《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鲍荣在徽州府任“文学”官职,他看到当时棠樾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是块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建了一座宅院,取名“掌书园”,还把早逝的妻子葬在园中,这个院子就是现在棠樾村的“鲍氏始祖墓园”。
鲍氏家族正式定居棠樾是到鲍荣的曾孙,鲍居美这一代。
鲍居美看过这里以后评价棠樾,是一个“山川之盛,原田之广,足以立子孙百世。
”的地方,于是,他们全家人从徽州府搬到棠樾。
鲍氏家族在棠樾村开始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徽州一个显赫的大家族,鲍氏后人尊鲍荣为“棠樾鲍氏始祖”。
棠樾的名字也是鲍氏族人取的,借《诗经·甘棠》篇中“周贤吕台伯”的故事,台伯深入民间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那棵甘棠枝叶茂盛,清荫满地。
“棠樾”意为甘棠
枝叶繁茂,有纪念先贤、渴望德政的愿望,棠樾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证明鲍居美的眼光独到,看得很准,棠樾这块风水宝地让他的家族兴盛了数百年。
鲍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是明清两朝,棠樾七座牌坊中,明代牌坊有三座,清代四座。
古代建造牌坊是要经过皇帝批准的,只为大功大德之人立牌坊,鲍氏家族历
代遵循“忠、孝、节、义”的家风。
七座牌坊中有一座是经皇帝同意,由鲍家人自己出钱建造,其余六座都是皇帝下旨并由国家出钱敕建的。
棠樾鲍家祠堂内壁上挂着鲍家祖训“忠孝、廉洁”。
七座牌坊是鲍家几百年的无上荣耀,鲍家能获得朝廷如此嘉奖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传承着几个品质:孝道、大义、精忠。
“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是乾隆皇帝为棠樾鲍氏所题,清代时棠樾村属“衮绣乡”。
乾隆题诗是被鲍家一段“忠孝往事”所感动。
这段感天动地的故事发生在宋元时期,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族人领兵抵抗,鲍余岩和鲍寿逊父子被叛军俘虏,要杀其中一个,让父子二人自行决定谁死,没想到他们父子争着要死,都想让对方活下来,
最后连叛军也不忍下刀。
朝廷因此为鲍氏父子建造了一座牌坊,名叫“慈孝里坊”。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听说了鲍氏父子的事迹以后深受感动,拨款重修慈孝里坊。
牌坊上面还刻上了永乐皇帝作的《慈孝诗》:“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
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清代乾隆皇帝不仅题诗,也下旨修缮了这座牌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旌表重修,是何等的荣耀!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历代鲍家子孙中还有很多,从几座牌坊的名字就能看出鲍氏家族的功绩和品德,鲍燦孝行坊、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淑芳父子义行坊、鲍文渊妻
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
“乐善好施、清正廉洁、忠孝两全”,鲍氏后人将中华传统文化完美地继承下来,并且一直坚守。
这是牌坊群中的一座古亭,名叫骢步亭,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也是朝廷为了嘉奖鲍氏。
鲍家曾有祖孙三代均任明朝御史,而且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公务出巡也不坐轿,只骑一匹骢马,朝廷因此修建了“骢步亭”予以褒奖。
这座四百多年的古亭对研究明清历史文化及古建筑艺术有宝贵价值。
可见,棠樾古村的每一道牌坊,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值得传颂的故事。
鲍氏家族为什么能够繁荣数百年?为什么又能代代出英才?或许和他们家族女性的地位
有关系。
这张照片中的建筑是棠樾鲍氏家族的女性祠堂“清懿堂”,是我国保存的唯一一座专为家族女性而建的祠堂,也是世界唯一的“女性专有”祠堂。
清懿堂建于清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这座女性祠堂开创了历史先河,在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精益求精。
我国常见的家族男性祠堂都是坐北朝南,而清懿堂坐南朝北,这样的布局源于《易经》“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理论,就是男女相反。
传统民居中北堂在古代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颂扬母恩母德。
清懿堂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面阔近17米,进深近50米,为三进院落,五
开间,祠堂内依次是门厅、主厅、寝堂与享堂,整座建筑以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外观为主要特色,只有后进部位为歇山顶式楼阁。
双天井设计既可以保证祠堂内部
的采光、通风,也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深意。
清懿堂最著名的是大门两侧的“八字墙”,两块砖雕墙被誉为“徽派建筑中的最佳艺术品”,雕刻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典雅细腻,柔中透刚。
清懿堂在细节
上甚至比鲍氏家族的男性祠堂敦本堂更加考究,更奢华。
那么,鲍氏后人为什么要为家族女性修建这么一座豪华祠堂呢?
因为鲍家历代多高官、富商,还有既是官也经商的,而且是盐商,即“红顶商人”,
鲍家是明清两朝辉煌五百年的徽商代表之一。
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家族女性的默默付出,而且鲍家历代所出的“贞节烈女”多达五十九人(牌坊群中有两座贞节牌坊)。
因此,鲍家第二十四代始祖鲍启运为了感谢和纪念家族妇女做出的贡献,花巨资建造了清懿堂。
再来看鲍家的男性祠堂,男祠位于女祠清懿堂斜对面,第一道牌坊旁边,名叫“敦本堂”,这个名字就暗含鲍氏家训,“做人要敦厚善良”,敦本堂俗称男祠,豪华气派的大门就告诉人们,这个家族非同寻常,既富,也贵!屋顶的十个翼角就像五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得名“五凤楼”。
敦本堂是明嘉靖年间,任兵部左侍郎的鲍象贤退休回乡后,召集族人为鲍家八世支祖庆云公而建。
庆云讳行万四,字泽叔,在家族中威信很高,被立为门祖,因
此敦本堂开始叫“万四公祠”。
清嘉庆六年(1801年),鲍家第二十四世祖,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父子对祠堂进行了重修扩建,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敦本堂。
敦本堂坐北朝南,结构为三进五开间,占地面积750多平方米。
祠堂大门两边同样有精致砖雕八字墙,不过,比起女祠清懿堂的八字墙,雕刻的精美程度差了点,占地面积也比女祠小50平方米,可见女性在鲍家的地位非比寻常,鲍氏家族对女性的重视堪称古代楷模。
鲍氏男祠内部“肥梁瘦柱内天井”的徽派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屋柱细而高,横梁却很粗,被称为“冬瓜梁”,这也是徽派古建筑的一大特征。
整体建筑恢宏大气,是
清代徽州祠堂建筑的艺术典范。
祠堂内还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十七方历代珍贵碑刻,都是鲍家八百年辉煌的历史见证。
紧邻敦本堂的是“世孝祠”,清嘉庆六年建造,隶书门额“世孝祠”三字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书写。
“世孝”,就是告诫子孙要行孝道,鲍家祖训规定,凡是鲍氏子孙有孝行的就可以在死后奉祀在世孝祠内,并在祠堂内壁上刻行孝事迹,檐廊两庑墙壁嵌有“世孝事实”古碑六方。
棠樾村,这座徽州古村落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牌坊、祠堂、徽派古建筑只是徽州文化的承载体,慈孝、忠义,才是我们最应传承和实践的民族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