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为勇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外感发热是指小儿受到外界病因侵袭,导致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外感发热属于外感病的范畴,往往是由于风寒、风热或者风湿病邪入侵所致。
名老中医罗笑容对小儿外感发热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罗笑容医生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
一、辨证施治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罗笑容医生首先重视辨证施治。
她会仔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症状表现,观察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儿不同的体质特点、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脏腑功能,祛邪解表、清热解毒等。
二、药物治疗罗笑容医生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注重运用中药进行治疗。
她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开具药方,其中常用的中药包括葛根、桑叶、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解表、清热、祛邪、解毒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并改善体内的防御能力,促进康复。
三、饮食调理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过程中,罗笑容医生也会进行饮食调理。
她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指导患儿合理的饮食搭配。
一般建议患儿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清瘦肉、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品,以免伤害脾胃。
四、中医调理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罗笑容医生还会进行中医调理。
她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调理手段,调理患儿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抵抗力,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五、心理疏导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过程中,罗笑容医生也注重进行心理疏导。
她会耐心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缓解焦虑情绪,平复情绪,促进康复。
六、预防保健除了治疗外感发热,罗笑容医生还会对患儿进行预防保健。
她会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家庭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保健方案,帮助患儿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外感发热的再次发生。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丰富,擅长辨证施治,合理运用中药治疗,并结合饮食调理、中医调理、心理疏导和预防保健等手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唐为勇教授辨治儿科疾病经验

【 摘 要] 唐 为勇教授 治疗儿科疾病 , 经验 丰富 , 认 为儿科病 患重在 护理 , 护 理 的核 心 是 汗 、 寒; 临证 治疗主张 古方的联合
使用, 以扶 正 达 邪 为主 要 原 则 。
【 关键词】 中医儿科 ; 呼吸 系统 ; 唐为勇
[ 中图分类号] R 2 4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9 5 1 X ( 2 0 1 4) 0 5 — 0 0 4 6 — 0 2 Ex pe r i e nc e o f Pr o f e s s o r TNAG W e i -y o n g o n Sy n dr o me I d e n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Tr e a t me nt o f Pe di a t r i c Di s e a s e s
外婆有一套办法 , 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 自己的想法 , 其 实 一家 人 应该 围绕小 孩 的生理 特 点 , 精 心 制定 一 套适合 自己小孩的护理方法 , 唐老师还常说“ 要用家
长的辛劳换来孩子的健康 ” 就是这个道理 。 孩子的核心是护理。 唐老师临诊总会对家长说一 会 总结 如下 。 句“ 加强护理” , 经过一次一次门诊 , 反复听唐老师讲 1 家庭 的核 心是 孩子 。 孩子 的核 心是护 理 护理的重要性 , 家长也逐渐重视起来 。 唐老师常说 , 唐老师在门诊看病 , 结束就诊最后常常跟家长讲 护 理好 了 , 小 孩都 不 用 来看 病 的 , 药 也 不用 吃 的 。 既 的一 句话 就是 “ 家庭 的核 心是孩 子 , 孩子 的核 心是 护 节 省 医疗成 本 和 家 长 的时 间 , 又 免得 小 孩 吃药 的痛 理” , 对这 句话 的理解 , 我 也是逐 渐体 悟 和加深 的。 为 苦 , 更重要 的是小孩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唐老师说
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二、文献综述
然而,目前针对安效先学术经验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 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尚未涉及作用机制等方面 的问题,因此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安效先学术经验及银翘 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首先,收集整理安效先教授的学 术论文、医案资料及专著等文献,对其中涉及小儿外感发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 析。其次,结合临床实践,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 究。
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 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
研究
01 一、介绍
目录
02 二、文献综述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一、介绍
一、介绍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常伴有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 状。针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医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其中,安 效先教授在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治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次演 示旨在总结安效先学术经验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以期为 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4、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银翘退热方治疗小 儿外感发热的疗效和安先教授学术经验和银翘退热方临床实践的总结分析,我们得出以 下结果:
四、结果与讨论
1、安效先教授在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治中强调祛邪扶正、宣肺化痰、调和脾胃, 同时注重心理调护,小儿情志变化,提倡“心身同治”。
二、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安效先教授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外邪入侵、肺卫失宣、痰 热内蕴。在治疗上,他强调祛邪扶正、宣肺化痰,重视调理脾胃功能,以改善小 儿体质,预防复发。同时,安效先教授还注重心理调护,小儿情志变化,提倡 “心身同治”。
痰热清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观察与护理

两组 临床疗 效见 表 1。
表 1 两组疗效 比较 例 (% )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x =5.851,P<0造词 .O5。
“此 为凉 穴 ” ,能清 热 凉血 ,同时 也具 有壮 水 制火 、滋 阴潜 阳之 功 。天 河水 用 治外 感发 热 ,身 热烦 躁 , 口渴 咽 干 等一 切 热证 。板 门 穴 具 有 健 脾 消 食 、运 达气 机 的 功 效 ;清 大肠 穴能 清 利肠 腑 ,导 积滞 功效 。摩腹 具有 健 脾 和胃,理气消食 ,促进 胃肠蠕动 ,增进食欲功效 J;推 拿疗 法辅助 治疗 小儿 风热感 冒夹滞 疗效 较好 。
f参 考文 献 ] [1]单 海 军 ,侯 江红 ,王 晓燕 ,等 .中药 药浴 对风 热 型
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 [1].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 ,2012,7(4): 318. [2]汪 受传 .中 医儿科 学 [M ].北 京 :中 国中 医药 出版
社 ,2002:61—62.
[3]薛 辛 东 .儿科 学 [M ].2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版
[关键词 ] 外感发热;痰热清 ;灌肠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ect of enema with Tanreqing Injection on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 of external cold & intern al heat syndrom e.M ethod: 12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杵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体会

杵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杵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疗效。
方法:选取1144例小儿外感发热的患者,患儿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2例。
其中观察组在经过杵针治疗同时配合药物降温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在杵针治疗之后没有采用任何降温护理干预。
结果:在一个疗程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572例患儿中,完全康复的有540例,占总人数的94.3%;对照组中完全康复的有467例,占总人数的81.6%。
观察组患儿的康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杵针的治疗方式,结合相关的护理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医疗机构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杵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043-02Clinical nursing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of infantile fever due to exopathy pestle needle Luo Yu, Lin Yan. Jiangy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chuan Province, Jiangyou 6217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estle needl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exogenous fever. Methods Select 1144 cases of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 patients, children with averag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7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a pestle 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cool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after pestle needle therapy did not use any coo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a cours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572 cases, full recovery of 540 cases, accounting for 94.3% of the total; A full recovery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67 cases, accounting for 81.6% of the total. Healing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Infantile fever is a common disease, through the pestle needl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relevant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he patient's rehabilit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linical use.【Key words】Pestle needle treatment; Pediatric exogenous fever; Clinical nursing experience前言:杵针能够有效治愈外感发热疾病,并且对于患儿伤害比较小,所以开始大力推广这一治疗手段。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前言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第章内科病证-- 感冒——柴卷甘露汤(章庆云方流行性感冒——解热合剂(叶景华方) 外感发热——通天达地汤(吴廷扬方) 风热久咳——清肺定咳汤(朱良春方) 风寒久咳——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方) 风寒咳嗽——温肺化饮汤(于文生方) 肺热咳嗽——清肺化痰汤(于文生方) 阴虚咳嗽——滋阴润肺汤(于文生方) 肺肾阴虚咳喘——补肺固本汤(于文生方) 咳嗽——关氏咳嗽方(关幼波方咳嗽——截咳方(姜春华方) ?咳嗽——润肺止嗽汤(姚培发方) 咳嗽——止咳方(王必舜方) 咳喘——截喘方(姜春华方咳喘——消痰制咳汤(张海峰方.顿咳——顿咳百龙汤(马莲湘方) 肝咳——泻白散加味(张琪方) 胃酸反流性咳嗽——降逆止咳汤(赵棻方) 寒哮——青龙三石汤加减(吕同杰方?热哮——养阴清肺汤加减(吕同杰方) ?虚哮——固摄纳气汤加减(吕同杰方) 支气管扩张——百合汤(姜春华方) 支气管扩张——小蓟汤(姜春华方) 肺系感染——和解清化汤(黄吉赓方) 肺脓肿——复方鱼桔汤(叶景华方) 肺痨——保肺散(李聪甫方) 肺结核——治痨方(章叔赓方) 重症肺结核——二麻四仁汤(陈苏生方) 冠心病——宽胸通痹汤(张学文方) 难治性心绞痛——升解通瘀汤(史载祥方) 心肌梗死——愈梗通瘀汤(陈可冀方) 心力衰竭——郭氏心衰方(郭维琴方) 心力衰竭——张氏心衰方(张国伦方) 心悸——宁心汤(张琪方)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方(周次清方心律失常——加减炙甘草汤方(万文漠方) 心律失常——强心饮(朱锡祺方心律失常——宁心饮(朱锡祺方) 病毒性心肌炎——养心饮(李裕蕃方) 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复脉方(顾双林方) 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整脉饮(朱锡祺方) 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力衰竭——通脉饮(朱锡祺方) 高脂血症——三降汤(王文敏方高脂血症——调脂通脉饮(邵念方方) 重症乙型脑炎——蝎龙蜈钩汤(茹十眉方) 中风——中风一方(张琪方) 老年性心脑血管病——新加杞菊地黄汤(张学文方) 失眠——补心安神膏(赵绍琴方) 失眠——丹参枣仁汤(董建华方) .失眠——枸杞枣仁汤(彭静山方) 失眠——交阴安神汤(程爵棠方) 痴呆——活血通窍汤(颜德馨方) 郁证——菖蒲郁金温胆汤(吉良晨方) 郁证——白金散(钟明远方) 躁狂——将军汤(屈泽湘方) 癫狂证——醒狂汤(崔文彬方紧张症——加味甘麦大枣汤(金寿山方)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养血安神汤(陈伯咸方) 顽固性头痛——(关幼波方)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解痉止痛汤(姚培发方) 老年眩晕——补肾化痰汤(郑绍周方) 三叉神经痛——(王宝亮方) 帕金森病——当归黑穞豆汤(姚培发方) 颅脑水瘀证——脑窍通方(张学文方) 胃脘痛——金佛手丸(步玉如方) 胃脘痛——滋阴疏肝汤(张学文方) 胃脘痛——强胃汤(张学文方) 胃脘痛——和胃冲剂(章庆云方) 慢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加味(李永成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养胃理气汤(张笑平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丹蒲金铃子散(茹十眉方)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榆贝汤(章文庚方) 功能性消化不良——调中和胃汤(张介眉方) 痢疾——大黄椿皮汤(储乃昌方) 痢疾——黄连阿胶止痢汤(范春如方) 久泻——益气止泻汤(姜春华方) 久泻——四六煎(崔文彬方) 泄泻——加味四神汤(丁济民方) 慢性泄泻——慢性泄泻方(张海峰方) 慢性泄泻——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化裁(张继泽方) 慢性肠炎泄泻——慢性肠炎丸(朱锡祺方) 溃疡性结肠炎——溃结方(王福仁方) 溃疡性结肠炎——脐疗方(王秀英方)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方(王国三方) 慢性结肠炎——四君子汤加味(冯志荣方) 肠道疾患——解毒消炎液(崔文彬方)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 急性肝炎——章氏肝炎汤(章莲棣方) 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复方降酶汤(张海峰方) 肝炎——茵陈蜜煎(邱德锦方) 肝炎——兰花汤(丁济民方) 乙型肝炎——乙肝汤(陈伯咸方) 肝炎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者——垂盆草方(丁济民方) 重症肝炎——消黄汤(丁济民方) 胆石病——柴牡五金汤(陈苏生方) 胆道结石——胆道排石汤(李遵五方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清热利胆丸(朱锡祺方)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利胆消炎汤(周建龙方) 胆石症胆囊炎——复方茵陈蒿汤(叶景华方) 胆胀——乌梅丸加减方(范国樑方) 臌证——臌证丸(李子玉方) 肝硬化——软肝缩脾方(赵绍琴方肝硬化——健脾软肝丸(朱明烈方) 肝硬化腹水——内服外敷方(夏德馨方) 腹水——土狗散(田秉澍方) 肝硬化腹水——扶正化瘀汤(陈伯咸方) 肥胖症——泄浊减肥汤(姚培发方) 单纯性肥胖——轻身消脂汤(徐涛方) 消渴——三消汤(姜春华方) 消渴——六味地黄加减方(邓铁涛方) 消渴——三消通用方(萧佐桃方) 过敏性紫癜肾炎——消斑复肾汤(盖国忠方) 慢性肾炎——水湿逗留方(童少伯方) 慢性肾炎——下虚上盛汤(童少伯方) 慢性肾炎——邪退正虚汤(童少伯方) 慢性肾炎——姜氏黑大豆丸(姜春华方) 更多慢性肾炎——慢肾方(叶景华方)尿毒症——正衰邪实汤(童少伯方)尿潴留——通关利尿散(梅九如方) 尿路感染——尿感方(叶景华方) 泌尿系炎症——理淋汤(陈伯咸方) 泌尿系结石——滑淋化石汤(陈伯咸方) 尿路结石——四金排石汤(施文德方) 前列腺炎——疏肝方(张珍玉方) 遗精、滑泄——固精止遗汤(崔文彬方) 免疫性男性不育——消抗丸(林天东方) 痹证——地乌蠲痹汤(姜春华方) 痹证——刘氏痹证方(刘仕昌方) 痹证——通络息风汤(欧阳琦方) 痹证——豨莶四物汤(李旭蕃方) 痹证——清热通络汤(张沛虬方) 痹证——温肾宣痹汤(诸方受方) 痹证——除痹逐瘀汤(吕同杰方) 痹证——通经逐瘀汤(吕同杰方) 痹证——益气逐瘀汤(吕同杰方) ?痹证——滋肾逐瘀汤(吕同杰方) ?痹证——石氏牛蒡子汤(石幼山方) 白塞病——清热解毒利湿方(杜秀兰方) 骨质疏松症——骨密葆汤(彭太平方) 肋软骨炎——仙方活命饮加味(毛天东方) 血证——宁血饮(储乃昌方) 贫血——加味举元煎(张海峰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养血止衄汤(崔文彬方再生障碍性贫血——填精生血汤方(刘际汉方) 汗出——止汗汤(孙一民方) 第章妇科病证乳腺炎——乳腺炎方(孙一民方) 乳痈——蒲皂鹿角煎(龙家俊方) ?未溃期乳痈——乳痈外敷膏(崔文彬方) 乳腺增生——陈皮汤(吴启尧方) 产后缺乳——催乳汤(姚树锦方) 阳崩——养阴止崩汤(蔡小荪方) 阳崩——化瘀止崩方(蔡氏妇科方) ?阴崩——温阳止崩汤(蔡小荪方) 崩漏——化瘀止崩汤(蔡小荪方) 更年期崩漏——更崩汤(杨晓海方) 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方(姚克敏方) 闭经——闭经方(曹继新方) 闭经——滋肝补益方(蔡氏妇科方) 闭经——龟鹿培元方(蔡氏妇科方) 闭经——强精还春方(蔡氏妇科方) 经闭——四二五合方(刘奉五方) 溢乳闭经综合征——清肝下血方(蔡氏妇科方) 月经先期——清肝调经方(蔡氏妇科方) 月经不调——调经方(于述宗方) 月经不调——导痰顺气方(蔡氏妇科方) 月经不调——安冲调经汤(刘奉五方) 月经不调——加减桃红四物汤(张学文方)更年期经事紊乱——滋润镇泄方(蔡氏妇科方) 痛经——痛经方(国培方) 痛经——痛经方(叶漳深方) 痛经——祛瘀化癥汤(胡溱魁方) 痛经——养血温经汤(胡溱魁方) 倒经——凉血止衄汤(刘奉五方) 绝经前后诸证——庞氏更年安汤(庞清治方) 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汤(刘际汉方) 更年期综合征——清眩平肝汤(张任城方) 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症——清眩平肝汤(刘奉五方) 经行头痛——滋水泻木方(蔡氏妇科方) 经前便溏——抑木扶土方(蔡氏妇科方) 经行吐衄——泄火降逆方(蔡氏妇科方) 白带——祛带汤(白仲英方) 黄带——清热固带汤(白仲英方) 赤白带——滋阴降火汤(白仲英方) 黄白赤带——解毒清血汤(白仲英方) 久带——补气固肾汤(白仲英方带下——健脾除湿止带方(胡溱魁方) 带下——清热利湿止带方(胡溱魁方) 带下、阴痒——护宫散(崔文彬方) 阴痒——阴痒外洗方(胡溱魁方) 外阴瘙痒——止痒清阴液(崔文彬方) 不孕——益五合方(刘云鹏方) 不孕——促排卵汤(刘云鹏方) 不孕——疏肝调经方(胡溱魁方) 不孕——补肾种子方(胡溱魁方) 妊娠恶阻——平逆清胃方(方) 妊娠恶阻——(刘奉五方) 妊娠恶阻——健脾疏肝止吐方(胡溱魁方) 妊娠恶阻——恶阻方(叶漳深方) 妊娠剧吐——清养止呕方(方)子痫——寄生羚羊汤(阎伯伍方)胎漏——养血荫胎方(方) 胎漏——安胎方(胡溱魁方) 胎动不安——黑白安胎饮(储乃昌方) ?胎动不安——益肾固胎丸(阎伯伍方) 胎动不安——菟鹿寿胎方(方) 胎动不安——保胎固本方(胡秉超方) 胎萎不长——加味八珍汤(胡秉超方) 先兆流产——清热安胎饮(刘奉五方) 习惯性流产——补肾固胎散(刘奉五方)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止痒消黄方(蔡氏妇科方) 产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解毒通脉汤(刘奉五方产后痹证——清热除痹汤(刘奉五方) 急性盆腔炎——清热解毒汤(刘奉五方) 慢性盆腔炎——清热利湿汤(刘奉五方) 慢性盆腔炎——暖宫定痛汤(刘奉五方) 盆腔脓肿——解毒内消汤(刘奉五方) 附件炎——盆腔炎方(胡秉超方)附件炎——盆腔炎方(胡秉超方) 百合病、脏躁——生地百合知母汤(姚培发方) 妇科郁证——六郁舒解方(蔡氏妇科方) 多囊卵巢综合征——滋源开流方(蔡氏妇科方) 妇科诸症——清肝利湿汤(刘奉五方) 妇科诸症——邱氏妇科八味丸(崔秀山方) 妇科诸症气虚血热者——益气清经汤(储乃昌方) 第章儿科病证 .夏季热——四叶汤(许寿仁方) 小儿肝炎——小儿肝炎方(王鹏飞方) 疳积——牛黄散(王瑞五方) 腹泻——小儿止泻散(马莲湘方) 小儿久泻——小儿久泻方(董廷瑶方) 小儿腹泻——小儿止泻散(孙一民方) 小儿慢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方(史正刚方) 婴儿伤乳腹泻——婴儿伤乳腹泻方(朱锡祺方) 婴幼儿泄泻重症——健胃运脾汤(王静安方) 遗尿——遗尿方(孙一民方) 小儿屏气发作——调神汤(王烈方) 小儿惊风——镇惊汤(孙一民方) 抽动秽语综合征——肝风方(宣桂琪方) 肠虫证——乌梅汤加减方(张士卿方) 疮疡——自拟四黄汤(张士觐方) 第章外科病证 .痰核——消散膏(石幼山方) 颈淋巴结核——瘰疬方(孙一民方) 疮疡——内消确效散(牟玉书方疮疡——沈氏箍消膏(沈祖昌方) 疔疮——大红八宝丹(沈祖昌方) 阳证疮疡——消痈膏(徐廷素方) 骨折——接骨丸(马耀轩方) 骨折——马氏接骨胶囊(马耀轩方) 骨折——醋制接骨膏(马耀轩方) 骨质增生等——增生丸(马耀轩方) 骨质增生等——马氏舒筋活络丹(马耀轩方) 骨质增生等——参术丸(马耀轩方) 截瘫——截瘫丸(马耀轩方) 腰腿痛——活血膏(马耀轩方) 第章皮肤科病证 .黄褐斑——凉血祛斑汤(杨鉴冰方) 黄褐斑——化斑汤(陈伯咸方) 黄水疮——黄水疮经验方(施文德方) 荨麻疹——荨麻疹汤(孙一民方) 荨麻疹——祛风凉血汤(陈树森方) . 荨麻疹——黄芪桂枝汤(陈树森方) 银屑病——四物汤加减(卢传坚方) 湿疹——湿疹汤(附外洗方)(孙一民方) 过敏性皮炎——祛风消疹方(张海峰方) .皮肤赘疣——化瘀解毒方(谢秋声方) 斑秃——斑秃方(沈家骥方) 干性脂溢性脱发——神应Ⅰ号生发汤(喻文球方) ?湿性脂溢性脱发——神应Ⅱ号生发汤(喻文球方) ?青年白发——首乌汤号(孙一民方) 毛发脱落变白——乌须生发饮(陈潮祖方) 第章其他病证 .风寒袭表——麻根细辛二陈汤(张希禹方) ?少阳枢机不和——柴芩蒿薇汤(叶漳深方) 疏肝解郁——加减柴胡疏肝散(张学文方) 肝气虚诸证——补肝益气汤(杨震方) 因郁致病——人身三宝汤(陈苏生方) ?脏躁阴盛——十味甘麦大枣汤(胡肇基方) 病入血络——桂苓通络汤(钟明远方) 暑湿——术朴夏蔻汤(叶漳深方) 暑湿发热——涤暑透湿汤(刘仕昌方) 暑湿发热——少阳分消汤(刘仕昌方) 暑湿发热——三石汤(刘仕昌方) ?暑湿发热——加味生脉散(刘仕昌方) 温病——滋阴增液透邪汤(范春如方) 温病——石膏犀黄汤(储乃昌方) ?病毒感染属阳明热盛者——银翘解毒合剂(姚培发方) 变应性鼻炎——健脾补肺汤(熊大经方) 过敏性鼻炎——祛风宣肺汤(陈树森方) 鼻炎——鼻炎方(孙一民方) 鼻炎鼻窦炎——鼻炎鼻窦炎方(张炳秀方) 咽喉疾病——清咽汤(张炳秀方) 慢性咽炎——清咽汤(孙一民方) 耳鸣——耳鸣方(孙一民方) 胃火牙痛——牙痛方(孙一民方) 梅尼埃病——定眩饮(陈潮祖方) 梅尼埃病——眩晕宁(张学文方) 中毒——绿豆甘草解毒汤(张学文方) 痛症——平肝止痛散(陈伯咸方晚期胃癌——豆芪汤(徐迪华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第章儿科病证小儿外感发热——银柴退热汤(贾六金方)小儿气管炎——于氏解热止咳煮散(于己百方)小儿久咳——益肺宁嗽散(黄甡方)寒喘——姜子平喘汤(孙浩方)咳喘痰——杏苏二陈汤(席梁丞方)小儿肺炎——肺炎痰喘汤(马莲湘方)小儿高热——慈幼清解汤(王静安方)小儿高热——小儿无名高热方(李明皋方)小儿夜惊——新加安神汤(周朝进方小儿腹泻——小儿止泻散(马莲湘方小儿腹泻——覆脐止泻散(孙浩方?脾虚泄泻——加减六神汤(席梁丞方)胃脘痛——连附芍甘汤(孙浩方)小儿厌食——于氏清胃增食煮散(于己百方小儿厌食——于氏健脾增食煮散(于己百方疳积——牛黄散(王瑞五方疳积——疳积散(陈书奎方)脑积水——脑积水方(黄少华方)遗尿——柿蒂固脬汤(亢殿鸿方小儿神经性尿频——温肾固脬方(王烈方)小儿多汗——二子散(孙浩方)第章男科病证----- 睾丸炎——睾丸炎方(陈潮祖方)阳痿——滋补肝肾方(吉良晨方)阳痿——振痿汤(林天东方)男性病——化瘀赞育汤(颜德馨方)精子稀少症——温肾益精汤(罗元恺方)精子稀少症——生精种玉汤(李广文方)死精症——活精汤(班秀文方)?精液不液化症——液化汤(李广文方)精液不液化症——液化升精汤(金维新方)疽痈——五倍子膏(李遇春方下肢溃疡——海石脂软膏(李明堂方)烧伤——烧伤膏(王炳礼方)骨质增生——升降定痛汤(甘聚珊方)骨质疏松——补肾壮骨羊藿汤(刘柏龄方)第章五官科病证---- 耳聋——耳聋汤(何任方)鼻干——清金散(韩天佑方)鼻炎——鼻塞通茶(谢海洲方)鼻衄——黑白煎(李孔定方)鼻衄——清上温下汤(石景亮方)咽喉病——金灯山根汤(张赞臣方)慢性咽炎——清咽活瘀汤(甘聚珊方)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经验方(朱宗元方)喉痹——喉痹方(张发荣方)?音哑——音哑方(说书红方)口腔溃疡——四三饮(李孔定方)口腔溃疡——黏膜方(彭培初方)梅尼埃病——于氏眩晕宁(于己百方)第章皮肤科病证--- 黄褐斑——化瘀祛斑汤(陈伯咸方)黄褐斑——桃红柴附四物汤(张文高方)痤疮——加减枇杷清肺饮(艾儒棣方)痤疮——消痤饮(马拴全方)银屑病——凉血消风散(艾儒棣方)?荨麻疹——当归饮子加黄连、红花(王海如方)荨麻疹——麻黄方(赵炳南方?荨麻疹——治荨麻疹方(张梦侬方)湿疹——除湿方(顾乃芳方)湿疡——苍滑汤(甘志绅方)带状疱疹——金牛解毒汤(李子质方)皮肤病血热湿毒——牛角四妙汤(臧堃堂方)脱发——桑柏汤(程益春方)脱发——养阴生发汤(王鼎三方)辅助化疗——益气养血解毒方(杜雨茂方衰老——参黄冲剂(苑志军方)过敏症——过敏煎(祝谌予方)梅核气——和中畅卫汤(梅核气方)燮理枢机——燮枢汤(焦树德方)热毒壅盛——七味消毒饮(罗泽伦方)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脾肾两虚——归芪四胶汤(廖金标方)第章妇科病证----乳痈——银花白酒散(白乳痈——乳痈验方(许履和方)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方(陈益昀方)?乳腺增生症——复元通气饮(梁剑波方)?乳腺增生症——疏肝散结汤(王寿康方)?乳腺增生症——乳胀消结汤(杨鉴冰方)经前乳胀——乳胀消(张文阁方)经行吐衄——滋阴降逆汤(班秀文方)?闭经——化脂调经方(蔡小荪方)闭经——育肾通络方(蔡小荪方)闭经——瓜石汤(刘奉五方)?闭经——育肾培元方(蔡小荪方)?痛经——温经止痛方(蔡小荪方)?痛经——化瘀定痛方(蔡小荪方)痛经——调经止痛方(孟景春方)痛经——清瘀止痛方(蔡小荪方)痛经——逐瘀化膜方(蔡小荪方)崩漏——益母止崩汤(褚玉霞方)崩漏——调肝汤加味(郑惠芳方)崩漏——加味胶艾汤(张子琳方)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方(何任方月经病——养血调经汤(班秀文方)?绝经前后诸症——益肾汤(凌绥百方)?绝经前后诸症——更年宁汤(于己百方)绝经前后诸症——更年益肾养肝汤(陈益昀方)?绝经前后诸症——滋肾平肝煎(李辅仁方)?绝经前后诸症——庞氏更年安汤(庞清治方)?绝经前后诸症——滋肾清心汤(夏桂成方)?绝经前后诸症——疏肝开郁方(蔡小荪方)?绝经前后诸症——坎离既济方(蔡小荪方)滑胎——调补冲任方(纪翱臣方)滑胎——保胎饮(魏仲逵方)不孕——暖宫促孕汤(谢海洲方)习惯性流产——安胎防漏汤(班秀文方)产后发热——银柴胡煎(姚树锦方)产后血晕——远志汤(姚树锦方)产后缺乳——催乳汤(姚树锦方)妇人癥积——养血化瘀消癥汤(班秀文方)妇人癥积——妇人癥积方(廖志峰方)带下——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于己百方)带下——解毒止痒汤(班秀文方盆腔积液——温阳利水汤(王云铭方)妇科炎症——清宫解毒饮(班秀文方)阴吹——加味芍药甘草汤(班秀文方)第章妇科病证-- 妇科病——妇科基本方(王渭川方)红斑狼疮——四衣汤(张谷才方)再生障碍性贫血——加味大补阴汤(徐乐九方)紫癜——愈癜汤(黄如玉方)腰痛——二术汤(刘继祖方)热痹——热痹经验方(吴树棠方)寒湿痹痛——温经止痛散(杨介宾方)尪痹——补肾清热治尫汤(焦树德方尪痹——补肾强督治尫汤(焦树德方)尪痹——补肾祛寒治尫汤(焦树德方)高脂血症——决明子饮(张琪方)尿毒症——尿毒症方(谢海洲方)慢性肾功能不全——灌肠方(张琪方)肾病综合征——清解肾康灵(曾章超方)慢性肾炎——戴氏经验方(戴希文方)乳糜尿——乳糜尿经验方(张羹梅方)尿路感染——利湿通淋汤(臧堃堂方)肾病——龙芪鱼草汤(杨景柱方)阴水——消水肾愈汤(宋文耀方)尿路结石——消坚排石汤(张琪方)结石——软坚汤(孙一民方)胆病——清胆排石汤(臧堃堂方)胆病——利胆汤(俞尚德方)肝硬化腹水——通利散结活血汤(乔保钧方)肝硬化腹水——利水消臌汤(乔保钧方)肝硬化腹水——苍牛防己汤(方药中方)肝硬化腹水——兰豆枫楮汤(邹良材方)肝硬化——化瘀消癥汤(谢兆丰方)肝炎肝硬化——疏肝化瘀汤(刘学勤方)慢性肝炎——护肝汤(张琪方)乙肝——犀泽汤(颜德馨方)肝炎——茵陈消黄汤(薛泱洪方结肠炎——乌梅败酱方(路志正方)腹痛泄泻——香姜红糖散(张志远方)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王国三方)慢性腹泻——仙桔汤(朱良春方)慢性萎缩性胃炎——萎胃安(张镜人方)萎缩性胃炎——益胃平萎汤(周信有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胃平(张镜人方)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汤(钟坚方)慢性胃炎——于氏萎胃宁(方)?胃炎——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胃炎——楂梅益胃汤(廖金标方)消化性溃疡——溃疡方(周信有方)胃脘痛——调气汤(张其昌方)胃脘痛——胃脘痛基本方(于慎中方)胃脘痛——三合汤(焦树德方)胃脘痛——疏肝和胃散(裘吉生方)神经衰弱——柴胡枣仁汤(谢海洲方)顽固性失眠——调燮阴阳汤(张鹳一方). 失眠——气机不畅之失眠验方(施今墨方)失眠——血行不畅之失眠验方(施今墨方)失眠——神经衰弱失眠验方(施今墨方)郁证——菖蒲郁金汤、温胆汤化裁方(吉良晨方)狂证——增损旋覆代赭汤(武九思方)情志相关病——八味除烦汤(黄煌方)神经衰弱——挹神汤(焦树德方)癫——癫丸(何任方)癫——金枣代赭汤(王以文方)震颤麻痹——通络定颤汤(杨百茀方)血管性痴呆——醒脑汤(陶根鱼方)慢性脑病——三黑荣脑汤(谢海洲方)脑病——乌龙丹(臧堃堂方)中风中脏腑——固脱保元汤(王季儒方)中风中脏腑——镇肝益阴汤(王季儒方)偏头痛——偏头痛基本方(杨继荪方)头痛——慢性头痛方(陈宝田方)低血压病——低血压方(周信有方)眩晕——补肾化痰汤(郑绍周方)眩晕——定眩饮(姚树锦方)眩晕——益气清眩汤(孙伯杨方)眩晕——平肝清晕汤(张子琳方)高血压病——于氏镇肝熄风汤(于己百方)高血压病——桑菊平肝汤(杨介宾方)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方(杨牧祥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方(周信有方)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组方(周信有方病毒性心肌炎——四参安心汤(张学文方)心律失常阳虚型——温阳复脉汤(张志钧方)早搏——益心汤(李辅仁方)悬饮——源堤归壑汤(焦树德方)肺痨——双百膏(秦增寿方)咳喘痰——麻黄合剂(王渭川方)咳喘痰——三拗射胆汤(董漱六方)咳喘——温肺逐饮汤(杨百茀方)咳喘——九宝降气汤(杨介宾方)脾咳——理饮汤(张锡纯方)湿温——藿朴清震汤(赵炯恒方).外感热病——通变柴胡汤(李绍南方).体虚易感——扶正解表汤(臧堃堂方)。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小儿因感染病毒、细菌等外来因素所引起的发热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属于外感邪气入侵,阻滞正常的气血运行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针对小儿外感发热,名老中医罗笑容有独特的治疗经验,下面将对其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进行介绍。
一、病因辨析罗笑容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而小儿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所以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发热。
根据小儿的病情,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病因,如风寒、风热、暑湿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罗笑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1. 风寒发热:症状为发热畏寒、鼻塞流涕、咳嗽、喉咙干痒等。
治疗时,罗笑容会选用温药解表汤剂,如麻黄汤或羌活汤等。
配合适当的按摩疗法,如拍背、推背、搓手等,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症状。
2. 风热发热:症状为发热、咳嗽、喉咙红肿痛等。
治疗时,罗笑容会选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如葛根汤或银翘散等。
建议患儿多饮温开水,以促使体内湿热排出,减轻症状。
三、治疗要点1. 温室保暖: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罗笑容强调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凉,以促进正常的气血运行,提高抵抗力。
2. 适量进食:小儿发热后,食欲可能会减退,但仍需保证适量的进食,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帮助身体恢复。
3. 调节情绪:小儿发热时容易焦躁不安,对此,罗笑容建议家长给予患儿温暖的关怀和安慰,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加快病情的康复。
四、预防措施1. 注意卫生:小儿外感发热是因感染病毒等外来因素引起的,注意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等。
2. 增强免疫力:罗笑容建议家长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以抵抗外邪侵袭。
3. 多活动锻炼: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小儿的体质,提高抵抗力。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加身体的锻炼。
名老中医罗笑容对小儿外感发热有自己的治疗经验,主要是从辨证施治、温室保暖、适量进食和调节情绪等方面进行治疗。
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外感发热小儿推拿

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外感发热小儿推拿小儿发热即体温升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一般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与阴虚内热三类。
其中外感发热除感冒外,还可见于急性传染病初期,下面来教教大家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疗法。
本方疏风解表,治一切外感发热症。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为治外感的主要推拿法,配拿风池功在疏风解表;清肺经,揉肺俞则宣通肺气。
病因: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故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易乘虚入侵肌表,使卫阳被郁,而致发热。
临床表现: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风热者,发热重,恶风,微寒出,口干,咽痛,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惊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至眉梢。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旋转揉运,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
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位置: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风池,有节奏的一松一提。
作用:发汗解表,通经止痛。
主治恶寒,高热,头痛,身痛,感冒。
位置:肺经亦称肺金,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至指尖,为清肺经。
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寒,脱肛。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纹面自肩胛骨内缘从上至下向两旁分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为勇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发表时间:2013-11-21T10:58:37.64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密[导读] 《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发热是外感的主要症状,解表退热就是其治疗的方法。
周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9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0-97-01 唐为勇教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的功效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唐为勇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
唐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心理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跟随唐老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
现将唐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 概述
发热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肌肤藩篱不密,卫外机能不固,故常常突然发病,而且传变迅速,甚者热盛动风以至神昏抽搐。
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病后又常因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低下而催患他疾。
小儿发热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其中以外感发热更为多见。
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唐老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2 病因病机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 [1] 主要是感受外邪和正气虚弱。
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并常兼四时之气和时行疫毒,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
若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
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
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后,则可见体虚发热。
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
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扰。
”小儿先天禀赋各有差异,最易内外因相结合而引起发病。
《婴童百问》云:“……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
”所以小儿外感之证主要病位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
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每易出现感冒夹痰、夹滞、夹惊。
唐老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限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或热为寒闭,寒热夹杂。
小儿卫外不固,易受四时气候、冷热变化而发病,日久则正阳虚损。
因此小儿发热重在辨清寒热、虚实。
治法和方药
《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发热是外感的主要症状,解表退热就是其治疗的方法。
唐老师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巧妙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在疏解的同时顾护正气,托邪外出,“正气盛则邪无所依”。
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此方能快速退热,疗效显著。
此方的主要组成有荆芥、防风、紫苏、藿香、佩兰、厚朴、香薷、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甘草等。
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紫苏、香薷等辛温之品,具有良好的温散、发汗解热之功效。
又因感冒常夹湿夹滞,加用藿香、佩兰、厚朴、茯苓之品芳香开窍,渗湿宽中,既有助于辛温表散之剂功能的发挥,又有助于正阳腾越,助长达邪之力。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太阳表证时间甚短,易向少阳、阳明传变,这主要由于正阳虚损,不能御邪之故,所以方中重设党参、柴胡、黄岑、半夏等小柴胡汤之主剂,增强和解之力,设防于表里之间,以防外邪里传。
党参性甘平,补中益气,扶助正阳;柴胡、黄芩性凉,清热解毒,与辛温之品同用,则温凉兼施,阴阳并举,起到疏散、和解之双效。
此乃古方联合使用之妙矣。
4、典型病案
患儿顾某,男,4岁,于2013年3月6日初诊。
患儿发热5天,体温波动于38-39°C之间,无汗少咳,畏寒,口唇淡,手足冷,胃纳少,尿少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浮。
查体:T38.6°C,神清,精神一般,咽稍红,双扁轻肿,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心腹无殊。
全身未及皮疹。
血常规示:白细胞5.8X10 9/L,中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56%,C反应蛋白<8mg/l。
胸片示:两肺纹理增深。
中医诊断:感冒。
证属外感风寒,内传少阳。
治拟疏风解表,和解少阳。
处方:荆芥、防风、紫苏、藿香、厚朴、半夏、茯苓、太子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6克。
共3剂,每日1剂,少量多次温热服用。
患儿服药后第2日,体温下降,第3日体温正常。
复诊:患儿热退,偶咳,少流涕,夜间有汗,饮食二便无特殊。
舌淡苔薄白。
处方:太子参、柴胡、黄芩、紫苏、陈皮、半夏、桂枝、白芍(各)10克,生姜3片,红枣5个,甘草6克。
共3剂,每日1剂,服法同前。
3剂后痊愈。
【按语】该患儿因外感风寒,表不得解,邪速内传少阳,形成半表半里之证。
少阳为枢,邪入少阳,则枢机不利,正不胜邪,邪气内入,而寒热往来。
唐老认为由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不能只发汗以解表,亦不能攻下以治里,唯用疏散与和解并用,设防于表里之间,扶正达邪,以防外邪再入里。
故方选疏解合剂,3剂后热退,又于小柴胡汤加桂枝、白芍来调和营卫、温通心阳,病乃瘥,不复来。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