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结课论文及对工程案例的分析

合集下载

土力学实验总结

土力学实验总结

土力学实验总结引言土力学是土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土体的力学行为,我们在课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土力学实验。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体的力学性质,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这些理论知识。

本文将对我们进行的土力学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一:土壤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本实验旨在探究土壤密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不同含水率的土样,并利用托盘法测定了土壤的湿重。

然后,我们将土样在恒定重力的作用下进行振实,进一步测定了土样的体重。

通过计算土样的干重和湿重,我们得出了含水率的数值,并根据振实后的土样体重计算了土壤的干体积。

最后,我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土壤密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密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由于在含水率较高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使得土粒之间的接触表面积减小,从而降低土体的密实度。

实验二: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本实验旨在测定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以了解土体的抗剪强度。

我们采用了直剪试验的方法,使用剪切箱和剪胶来进行试验。

首先将土样装入剪切箱中,并施加垂直荷载,使土样达到垂直压实状态。

然后,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通过水平切割土样来施加剪切力。

通过不断增加剪切力,直到土样破裂为止,我们得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

实验结果显示,土体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与土样的孔隙水压力有关。

当孔隙水压力较低时,土体的黏聚力占主导地位;而当孔隙水压力较高时,土体的内摩擦角对土体的抗剪强度起主导作用。

实验三:土壤的渗透性本实验旨在测定土壤的渗透性,以了解土壤的水力特性。

我们采用了渗流试验的方法,设计了一套渗流装置。

通过施加一定的水头差,使水从试验土样中渗透流动,并记录流过的时间和渗透量。

通过计算得出土壤的渗透系数。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的渗透性与土壤颗粒和孔隙结构密切相关。

粒径较大、孔隙连通性好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渗透性;而粒径较小、孔隙连通性差的土壤渗透性较低。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2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2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一、引言土力学试验是土工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可以增进对土壤工程性能的理解和预测。

本文将对2024年进行的土力学试验进行总结,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二、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并探索不同试验条件下土壤的力学行为。

具体目标如下:1. 研究土壤的压缩性和剪切强度特性。

2. 探索不同含水率、固结应力和应变速率对土壤力学性质的影响。

3. 与先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一致性和可靠性。

4. 对本地土壤的工程特性进行初步评估,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三、试验方法1. 压缩试验:采用固结试验装置,对不同含水率的土壤进行一维固结试验。

通过测量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得到土壤的压缩特性曲线。

2. 剪切试验:采用直剪试验装置,对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土壤进行剪切试验。

通过测量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的关系,得到土壤的剪切强度参数。

3. 试验参数:试验参数包括土壤的含水率、固结应力和应变速率等,通过改变这些参数来研究其对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

4. 数据处理: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试验结果。

四、试验结果和分析1. 压缩试验结果: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得到不同含水率下土壤的压缩特性曲线。

结果显示,土壤的压缩性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含水率越高,土壤的压缩性越大。

同时,固结应力对土壤的压缩性也有显著影响,固结应力越大,土壤的压缩性越小。

应变速率对土壤的压缩性影响较小,在本试验中未产生明显变化。

2. 剪切试验结果:通过剪切试验,得到不同应力水平下土壤的剪切强度参数。

结果显示,土壤的剪切强度与应力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应力水平越大,土壤的剪切强度越高。

同时,固结应力对土壤的剪切强度也有显著影响,固结应力越大,土壤的剪切强度越大。

应变速率在较小范围内对土壤的剪切强度影响较小,在较大应变速率下可能导致土壤的剪切强度降低。

3. 与先前试验结果对比:将本次试验结果与先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趋势一致,验证了本次试验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土体的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了解土体的力学行为,为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方法本次试验采用了以下试验方法:1. 压缩试验:通过对土体的压缩行为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土体的压缩性质和剪切性质。

2. 剪切试验:通过对土体的剪切行为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土体的剪切强度和剪切变形特性。

3. 等速排水剪切试验:通过对土体的剪切行为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土体在等速排水条件下的变形和剪切强度。

4. 动力三轴试验:通过对土体在动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进行测量和分析,了解土体的动力特性和破坏机理。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的压缩性质与含水率有关: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的压缩性质逐渐增强,压缩模量也逐渐增大。

2. 剪切强度与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力有关:土壤的剪切强度与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力有着密切关系,摩擦角越大,土壤的剪切强度越高。

3. 等速排水剪切试验中土壤的变形主要发生在边坡上部:在等速排水剪切试验中,土壤的变形主要发生在边坡上部,这是由于边坡上部土壤的应力较大,而边坡下部土壤的应力较小所导致。

4. 动力三轴试验中土壤的破坏主要是由震动力引起的:在动力三轴试验中,土壤的破坏主要是由震动力引起的,震动力会使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导致土壤的剪切强度降低。

四、试验总结本次试验通过对土壤的压缩、剪切和动力三轴试验,全面了解了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

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含水率、颗粒间的摩擦力和应力大小等。

2. 对土壤的力学性质进行科学的测量和分析,能够为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了解土壤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对于合理选择土壤类型、确定工程土质参数和设计土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土力学学术论文

土力学学术论文

土力学学术论文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土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类对土力学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土力学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土力学学术论文篇一岩土塑性力学摘要:分析了经典塑性力学用于岩土类材料的问题,它采用了3个不符合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假设。

从固体力学原理直接导出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将经典塑性力学改造为更一般的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

广义塑性力学采用了塑性力学中的分量理论,能反映应力路径转折的影响,并避免了采用正交流动法则所引起的过大剪胀等不合理现象,也不会产生当前非关联流动法则中任意假定塑性势面引起的误差。

给出了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硬化定律和应力一应变关系,并建立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

屈服条件是状态参数,也是试验参数,只能由试验给出。

应用表明,广义塑性力学可作为岩土材料的建模理论,还可应用于诸如极限分析等土力学的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岩土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1、前言多数岩土工程都处于弹塑性状态,因而岩土塑性在岩土工程的设计中至关重要。

早在1773年 Coulomb提出了土体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Mohr― Coulomb条件。

1857年 Rankine研究了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概念。

1903年Kotter建立了滑移线方法。

Felenius(1929)提出了极限平衡法。

以后 Terzaghi、Sokolovski又将其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岩土滑移线场方法与极限平衡法。

1975 年,W.F.Chen在极限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土的极限分析法,尤其是上限法。

不过上述方法都是在采用正交流动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滑移线法与极限分析法只研究力的平衡,未涉及土体的变形与位移。

[1]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致力于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力求获得岩土塑性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再结合平衡方程与连续方程,从而求解岩土塑性问题。

由此,双屈服面与多重屈服面模型l1-41、非正交流动法则在岩土本构模型中应运而生。

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2篇)

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2篇)

土力学试验总结范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实验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实验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实验的是05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其中一班____人,二班____人。

根据实验室设备情况,将每个班分成四批次,每批学生8~____人,每一批次又分成____个小组,每小组____人协调配合操作共同完成实验。

本学期土力学实验出勤情况总体很好,能够按照实验课程时间的安排和实验大纲的要求进行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对动手操作的实验课程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

甚至平时学习不太努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主动参加实验。

在刚开始的几个实验中,能明显看的出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经了解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很少参与亲自动手的实验,甚至有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学习的时候实验课程就是看老师进行实验演示,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动手实验,这也许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太强的一个原因。

在前几个实验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操作动作比较生硬,动作过于谨慎,刚开始的实验虽然安排的是密度、含水量这些比较简单的实验,但实验过程还不够连贯,实验数据准确度不够。

经过实验指导教师的鼓励、指导和演示,这一现象很快就有了较大变化,后面实验如压缩实验,剪切实验虽然复杂很多,但学生的操作明显比前面的实验要好。

这基本达到我们本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实验后的抽问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土力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土力学基本理论学习的兴趣,反过来发现学生在学理论课时原来只是走马观花或死记硬背的概念和理论,他们能够自觉深入去理解。

这也达到我们通过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目的。

通过实验还发现实验课程能增进师生交流的作用,由于实验每一批次学生人数比较少,提供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更多机会,老师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和老师也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通过表扬和鼓励,在获得学生好感的同时,学生实验不但能更好地遵守纪律,不但实验进行的更加顺利,实验气氛也比较好。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例文(2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例文(2篇)

2024年土力学试验总结例文概述:____年土力学试验的目的是对土的力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提高对土体行为的理解,进而为工程设计和土壤改良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次试验重点关注土壤的强度、变形和孔隙水的渗透性。

试验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测试手段和测试设备,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试验结果对土壤力学和水文学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试验设备和方法:本次试验采用了一系列标准试验设备和方法,包括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压缩试验和渗透试验等。

试验样本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层,并经过预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试验过程中对土壤样本的重要参数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包括体积密度、含水率、颗粒大小和土壤组成等。

试验成果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 土壤的强度特性:通过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得出了土壤的剪切强度和抗压强度等重要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强度特性受到土壤类型、含水率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了土壤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为土壤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2. 土壤的变形特性:通过压缩试验,得出了土壤的压缩特性和固结参数等重要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压缩性、回弹性和固结性受到土壤质地和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了土壤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变形规律,为土壤改良和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3. 孔隙水的渗透特性:通过渗透试验,得出了土壤的渗透系数和渗透性等重要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的渗透特性受到土壤类型、孔隙结构和有效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了土壤在不同水头条件下的渗透规律,为土壤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应用前景:本次试验的研究成果对土壤力学和水文学领域的科研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成果可以为土壤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这些成果也可以为土壤改良和治理提供指导,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性。

土力学基础工程总结(通用15篇)

土力学基础工程总结(通用15篇)

土力学基础工程总结第1篇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很荣幸在弋阳二中青蓝工程四期的首次讲座是朱志华老师,朱老师是“首届凤凰园丁奖”获得者,她的讲座主题是“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进步”。

朱老师推己及人,着重强调反思,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体会,把对教学的理解和育人经验倾囊相授,使我获益良多。

在讲座过程中朱老师从三个方面和我们谈起教师该如何反思、调整、进步。

一是反思自己到底要教什么?“学是为了不学”,一位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还要能独立自主,学会为人处世,质疑问难,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

为此,教师不但要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要授之以渔,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利用课堂上的小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是反思自己到底要如何教?教学伊始,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

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激疑,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同时可以恰当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位学生收获成功解题的喜悦和成就感,用表扬和鼓励及时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继续努力、进步。

三是反思自己做对了吗?教学后,要回顾课堂表现和教学效果,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善于挖掘各种优秀教育资源以增进师生的学识见闻,提高其思想的高度和格局。

朱老师着重强调了“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事物时,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它吸引。

据此,我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用正面指令代替错误强调,以减少错误的频发率。

如用“停下来”代替“不要跑”,“安静一点”代替“不要说话”等,使事情向预期转变。

朱老师的讲座情深意切,使我倍感鼓舞,我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关心和培养。

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机会,和优秀教师沟通交流。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的重大。

在这个优秀的集体下,我更应该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教书育人、更上一层。

土力学基础工程总结第2篇一、施工准备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以确定地质条件和土层情况,并据此进行基础设计。

土力学论文(地基处理技术)

土力学论文(地基处理技术)

《土工原理与计算》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地基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综述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导师:2014年6 月2 日地基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综述摘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在我国应用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常用的传统处理方法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扼要介绍地基处理新技术,最后对今后地基处理的发展趋势做了探讨。

关键词:地基处理;分类;方法;发展趋势一.引言地基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对于保护建筑工程稳定性以及抗震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其实际的地基基础一般都处于地下埋深较浅的部位,因此,其基本的建筑承载力不足以支撑上层建筑。

所以,在实际的工程中需要首先对建筑地基进行基础处理,通过提高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来有效改善建筑地基抗变形及其渗透性能。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通过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改变地基基础五方面的性质,地基的剪切性能、地基的抗变形压缩性能、地基基础的透水性能、地基的动力特性以及土的各种不良特性。

通过有效的地基处理手段,提高地基土的抗压、抗拉、抗剪以及渗透性等能力,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稳定性。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有效的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了实际建筑工程的质量。

二.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各种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我国引进、发展了许多地基处理新技术。

目前在我国得到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有几十种之多。

事实上, 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严格的分类是很困难的。

不少地基处理方法具有多种效用,例如土桩和灰土桩法既有挤密作用又有置换作用又如砂石桩法既有置换作用, 在荷载作用下也有排水固结作用。

另外, 还有一些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机理和计算方法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 尚需进一步探讨。

地基处理方法不断发展, 功能不断地扩大, 也使分类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按照加固原理的不同, 将地基处理方法分为置换、排水固结、灌入固化物、振密或挤密、加筋、冷热处理、托换和纠倾等八大类, 每一类又含多种处理方法,见表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土力学读书报告
对地基下沉问题的讨论
姓名刘兴顺
学号2014210046
年级2014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系(院)建筑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陈颖辉
2015年5月26日
摘要
本论文主要是本人对高等土力学的学习总结,并根据工程中遇到的问题用土力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由于本人没有实际的工程经验,现主要是对比比较著名的一些工程)。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或应力-应变-时间关系和强度的应用学科,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

为工程地质学研究土体中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提供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

本论文主要结合中外建筑物倾斜(意大利比萨斜塔和中国苏州虎丘塔)与地基严重下沉(中国上海展览中心馆和墨西哥市艺术馆)来讨论其中关于土力学的乱放,并运用土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等土力学;工程实例;地基基础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mainly my learning of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summary,an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engineering with the knowledge of soil mechanics analysis (because I didn't have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perience,now is mainly contrast compared to the well-known engineering).Soil mechanics is a branch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which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ress-strain,stress-strain,time and strength of the stress strain time relationship and strength of the soil..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for quantitative study of geological effects that may occur in the engineering geology..Mainly used in civil engineering,transportation,water conservancy and other projects.This paper mainly combines(Leaning Tower of Pisa,Italy and China Suzhou Huqiu tower and ground sinking heavily(China 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 Museum and Mexico City Museum of Art) inclined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is to discuss the misplacing on soil mechanics,and using the method of soil mechanics analysis.
Key words:advanced soil mechanics;engineering examples;foundation foundation
目录
1引言 (1)
2高等土力学课程的学习总结 (2)
2.1土的结构与分类 (2)
2.2土的渗透性和渗流 (3)
2.3固结 (4)
2.4沉降分析 (5)
2.5抗剪强度 (6)
3工程实例问题的分析 (7)
3.1建筑物的倾斜问题分析 (7)
3.2建筑物地基严重下沉的问题分析 (8)
小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1引言
我觉得对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去,不然一味的对理论学习是空洞的,没有实际的价值。

当然,一味的去看工程之中出现的问题而忽视理论也了解不了问题的本质,或许能用经验积累一定的方法,但是找不到问题真正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对高等土力学的学习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也用实际的问题来反映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修订一些系数。

高等土力学的理论和实际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2高等土力学课程的学习总结
2.1土的结构与分类
土的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与土的形成历史密切相关,内容也非常多,这里只作简要的总结。

2.1.1土的形成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土。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

2.1.2土的组成
土是三相体,非饱和土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饱和土只有固相和液相级成固相为土颗粒,液相一般为水,气相一般为空气。

三者间的质量与体积等有一定的量值关系。

2.1.3土骨架
土的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级配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要影响,很多土的描述和分类也是以土颗粒大小作为依据的。

可以按土颗粒径大小将土颗粒分组,称为粒组,这里不作简要的介绍。

土的结构通常有单粒结构、峰窝结构、絮凝结构和分散结构等。

2.1.4土中水
土中水可分为液态、固态和气态。

研究表明:粘土矿物带有负电荷。

根据双电层理论可以计算两粘土薄片之间的排斥力。

饱和土中孔隙中自由水有水头差,在静孔隙水压力下可以产生流动。

土中孔隙很小,所以会产生毛细作用。

2.1.5无粘性土的密实度与粘性土的稠度
最大孔隙比与天然孔隙比之差和最大孔隙比与最小孔隙比之差的比值叫做相对密度,可评价粘性土的密实度。

粘性土的稠度可能过缩限、塑限和液限来评价。

2.1.6有效应力原理
土体受到外力作用后,一部分由孔隙中的液体承受,液体中产生孔隙应力,一部分由土地骨架随,形成有效应力。

2.1.7粘性土的灵敏度和触变性
土的灵敏度是以原状土的强度与同一土经重塑后的强度之比来表示。

粘性土结构遭到破坏,强度降低,但随时间发展土体强度恢复的胶体化学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