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如何做学问
哈佛大学丘成桐院士演讲_810601028

哈佛大学丘成桐院士演讲:做学问的经验今天林松山教授叫我講關於應用數學的問題, 我想了一想, 講“做學問的經驗”也好。
因為我(距首次)來台灣也差不多五年了, 我想國內很多研究人員做研究的方法並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派出去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卻十分出色,為什麼呢? 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所以, 我想講講我自己的經驗, 讓大家參考一下。
我想首要的當然是要有熱忱, 我們在整個做學問的路上要披荊斬棘, 假如沒有熱忱的話, 就沒有辦法成就一個大學問。
前幾天看我父親的遺作, 其中有屈原: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做學問的路很長很遠, 我們要上下求索, 盡量去求真和美, 能否堅持下去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舉個例子, 在一些有名的研究所,競爭很厲害, 尤其在物理或者其它實驗科學方面的研究, 真是分秒必爭; 一個題目剛開始成熟,大家知道其他人也會做這個問題, 很多博士後或教授往往聚在一起工作到深夜, 甚至整個晚上不睡覺。
這裏當然有競爭的因素,希望達到一個目標, 比人家快一點; 可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求真的熱忱很大, 激勵著我們, 不肯放鬆。
否則的話, 很多有終身職的教授, 沒有必要這樣拼命, 可是很多人還是願意這樣幹, 熱忱是很重要的推動力量。
我們要曉得, 作研究的路是很遠的, 一定要在低潮時還能堅持下去。
很多人覺得若不在一流的學術中心, 就不能做深奧的研究。
有些人到了最好的地方, 卻不敢去碰重要的題目。
這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等一下我們再慢慢談, 其中最要緊的我想是基本的功夫沒有做好。
我們所做的命題, 最後的時候可能留下很簡單漂亮的結果, 但是中間往往要花大量的計算我們才曉得這結果是怎麼得到的。
做好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 往往做了一百次, 九十九次是錯的, 最後一次才成功。
但成功以後, 作者只跟你講成功的結果, 不會跟你講九十九次失敗的經驗。
錯誤的經驗往往是很好笑的, 我們經常犯很明顯的錯誤, 快做完的時候才知道。
丘成桐: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省身有关

丘成桐:三分之二的数学与陈省身有关记者李新玲张国丘成桐,哈佛大学教授,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菲尔兹奖唯一的华人得主,196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省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12月11日晚,丘成桐从大洋彼岸赶到南开吊唁恩师,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陈先生的去世您是不是觉得很突然?丘成桐:是的。
陈先生身体一向很好,前些天听说他病了,也只是以为几天就可以好。
我计划12月17日到香港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如果陈先生不去,我会来天津看他。
记者:您第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当时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丘成桐:我是1969年在香港见到他的,当时我已经决定到伯克利读书,陈先生当时是去做一个演讲。
我觉得他非常和蔼、和气。
记者:您在陈省身先生八十大寿时写过一篇文章《陈省身,我的老师》,文中最后写道:“他是我的老师,还曾像父亲一样对待我。
对他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我将永远无法报答。
”这其中的指导和帮助具体是什么?丘成桐:当然第一是做学问方面的。
当时在伯克利陈省身先生讲课并不多,我从他的许多文章中学到许多。
另外就是做人处事方面。
作为一名数学家要与其他人相处,要了解别人做的事情。
陈先生教会了我许多。
中国人在外国环境中出人头地,需要这方面的应对能力。
记者:人们怀念陈省身先生,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
您眼中的陈先生是怎么样的?丘成桐:他关心祖国的发展。
他做老师非常尽职。
我曾看到1949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时,先手写后油印的教学笔记。
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的许多数学家都不愿意手写笔记给学生看。
记者:从1972年起,陈先生开始频繁回国。
您了解并理解他的想法吗?丘成桐:他1980年后来得更多一些,我有时与他一起回来,很多次是参加国际会议。
我知道他非常想为中国多做点事,他有一个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数学强国。
”记者:陈先生对您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大家耐心看)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大家耐心看)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我研究数学的经验—丘成桐在台湾交通大学演讲主持人林松山致辞: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请到丘成桐院士来演讲,不是讲深奥的数学而是讲怎么去做深奥的数学,好的数学。
这讲题是"我研究数学的经验",是丘院士研究数学的经验,我们欢迎丘院士。
今天林松山叫我讲关于应用数学的问题,我想一想,讲做学问的经验也好。
因为我来台湾也差不多五年了,我想很多研究人员做研究的方法并不见得是最好,尤其是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员为什么在国外能够念的好?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所以,我想讲讲我自己的经验,或是我对数学的看法,让大家参考一下。
我想第一讲是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热忱,最主要的就是求真的精神,是始终要培养的。
我们做学问是为了求真,无论是对自然界的了解或是从数学方面来讲,我们有不同的观念,可是真跟美就数学来讲是最重要的。
追求真跟美的热忱很重要,因为我们整个做学问的路上要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我们没有热忱的话,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所以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无过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熄减。
我们非想办法培养自己对追求学问的热忱不可。
几天我在去看我父亲的遗作,其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余将上下而求索。
做学问的路很长很远,我们一定要看得很远,因此我们要上下去求索,要想尽办法去求真。
怎么去找真跟美,能够始终不断的坚持下去,这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热忱的话,就永远达不到做大学问的地步。
我们再举一个国外的例子,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里,我们的竞争很厉害,尤其在物理方面或其它实验科学方面的研究,真是分秒必争;有一个题目刚好出来的时候,大家晓得其他人也会做这个问题,很多postdoctor或者是facu lty 聚在一起往往工作到深夜,甚至整个晚上不睡觉。
丘成桐:感受数学之美

丘成桐:感受数学之美(为数学之纯美而工作,是丘成桐一生的追求。
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了微分几何学,其研究影响力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作为华夏子孙,丘成桐始终怀着一颗爱国心,关心培养中国的年轻人,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这也是他一生事业的重点。
促进海内外华人数学家交流2007年圣诞节前一个星期,浙江大学数学中心丘成桐办公室的灯光每天亮到凌晨。
这段时间,全球1200多位华人数学家及国际知名数学大师云集风景秀丽的杭州,聚首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探讨数学最新研究进展。
丘成桐正是会议的发起者与筹办人。
在丘成桐看来,天下华人本一家,华夏子孙有割不断的血缘。
中国要发展,需要海内外华人数学家共同交流合作,将中国的数学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这不仅是祖宗愿意看到的,也是后人愿意看到的。
为期一周的大会,使浙江大学沉浸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中。
大会邀请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以及统计学等数学相关领域的一流人才,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坛。
庞加莱猜想的主证者之一汉密尔顿教授专门做了学术报告。
大会开幕式上,有7位华人数学家获得晨兴数学奖。
他们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创新成就,可引证中国数学家过去10年的整体进展。
“中国培养的数学家第一次获得晨兴数学金奖,我十分高兴。
”丘成桐欣慰地说。
“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很多年轻学生都来参加,与国际一流大师交流,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数学发展的走向。
”会议期间,丘成桐作《中国古代数学》的精彩演讲,尽管时间安排在晚上8点,仍旧吸引了许多学生,教室里挤满了人,没有座位,有人索性在讲台前席地而坐。
为了鼓励数学新人,大会还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大学生颁发新世界数学奖。
“从这次评选可以看出,中国的博士、硕士论文开始有质,但量不够;学士论文比博士、硕士论文量多,但质不是世界一流。
”丘成桐表现出一贯的直率,“反映出中国高校导师放在本科教育的时间不够。
这跟国外不一样,比如哈佛大学每年总有3到4篇有创造性的学士论文发表在最好的学术刊物上,我希望5到10年,中国学士能达到世界最好学校的水平,我是乐观的,希望老师多花一点工夫,把中国数学本科教育搞上去。
丘成桐语录精选

丘成桐语录丘成桐语录精选1、我想很重要的当我们开始要做一个学问,尤其是你真的要做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跟你的兴趣和你一开始所立下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
2、我想好的学生大部份一开始就决定他要做到什么程度的科学家,从很早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有了志向以后,才晓得怎么去用功、怎么去花时间在上面。
3、我是希望你们在遇到一个问题要解决的时候,你要全力以赴,不可能在中间慢慢想一点而在其它也可以花点功夫,这样精神不集中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4、往往出名的研究是在很平凡的问题里面,不停的思考所找出来的,很多人因为很快将问题解决了,便不愿再想下去,所以不能够再启发新的东西。
5、为什么大数学家或大物理学家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呢?因为他们不断的问问题。
有时候在一般人来讲很明显的问题,在出名的科学家看起来,就不见得很明显。
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我们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要一路考虑下去。
6、假如我们选的问题与现实相差太远,最后我们的命题会被淘汰掉。
7、如果你们时常讨论学术上的问题,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很孤单,能够激励你对数学上有更大的兴趣。
假如你自暴自弃,就是说你认为自己不能够在数学上做研究,不能够在数学上达到贡献的话,你永远也达不到,而且同时也影响到你旁边的朋友,使得大家都不能向前走。
8、为什么很多所谓的天才在以后的科学发展里没有任何的贡献?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在科学上完全不会引起任何的波澜、任何的贡献。
9、历代的'大数学家如阿基米德如牛顿莫不以自然为宗,见物象而思数学之所出,即有微积分的创作。
费尔玛和尤拉对变分法的开创性发明也是由于探索自然界的现象而引起的。
10、数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亦利用比的方法去寻找真理。
我们创造新的方向时,不必凭实验,而是凭数学的文化涵养去猜测去求证。
11、伟大的数学家远瞩高瞻,看出整个学问的大流,有很多合作者和跟随者将支架建立起来,解决很多重要的问题。
12、从局部的结构发展到大范围的结构是近代数学发展的一个过程。
倡导潜心学问的精神品质

倡导潜心学问的精神品质倡导学问,要树立学术理想,敢于挑战权威。
学术是启迪人们心灵的钥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研究生教育是以学术为依托的高层次专业教育。
清华的研究生教育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未来学者和业界精英,这首先要求同学们必须具有学术理想和职业精神。
我校数学科学中心主任、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讲到如何做学问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学术志向。
他说,有了志向以后,才懂得怎么去用功。
我校建筑学院教授、XX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矢志不渝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年届九旬依然勤耕不辍。
因此,做学问也好,干事业也好,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长期追求,需要大家看得更远一些,把理想、志向、责任感放在职位、名利等可见的短期利益前面。
倡导学问,还要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无畏和执着,不迷信书本,不盲从前人,敢于挑战权威,敢入无人之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如果你不能独立提出问题,对问题的假定和研究是在他人已经提出并在学术界形成一定热度以后才反应过来,这种研究是“跟踪”式的,而我们更需要做“引领性”和“创新性”的工作。
要从“跟踪”走向“引领”和“创新”,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同学,敢于挑战传统,挑战固有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权威。
同学们,你们处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时期,你们的奇思妙想、你们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成为科学殿堂里最杰出的贡献、最璀璨的明珠。
只有怀抱这样的理想、具备这样的信心,我们的学术事业才充满希望。
做学术,要端正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
做学问是一个从困惑、迷茫、煎熬到最终顿悟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少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
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在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专心学术无异于作茧自缚。
但正是因为有了今天的作茧自缚,才会有明天的化茧成蝶。
你们的师兄、材料系博士生万蔡华和导师一起做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并入选XXXX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将会给信息工业的两大支柱磁传感器、磁存储工业带来重大突破。
丘成桐:“数学皇帝”的别样人生

丘成桐:“数学皇帝”的别样人生作者:宁歌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8年第04期多年来,丘成桐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数学事业。
他已在两岸三地创建多个数学中心,为培养数学领域青年人才、提升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3月,这位“数学皇帝”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广东汕头,同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随父母移居香港。
父亲是哲学教授,但小时候丘成桐的家境并不好。
他清楚记得,当时父亲的薪酬是按授课钟点数来计算,父亲一年的薪水大概是2000港币,而一大家人一年仅房租就要花掉1200港币。
“所以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不知道晚上会不会有饭吃。
”在如此清贫的环境下,他的父母依然坚信,只要读书就有希望。
家中有8个孩子,在读书受教育的问题上,丘成桐的父母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
“我们家里有10口人,住的地方只有两室一厅。
为了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把大厅开辟成了书房。
”丘成桐家的大厅里摆了一个吃饭的桌子,吃完饭后就要赶快清理出来,兄弟姐妹们一同围着桌子写作业,父亲在大桌子旁边又摆了一张小书桌,他在那里批改学生作业、做学问。
父亲是知识分子,所以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丘成桐小时候在父亲的督促下,诵读了不少国学经典。
他清晰记得父亲最欣赏的一句话:“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
”父亲把这句话一直挂在墙上。
小时候的丘成桐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父亲就解释说,当年孔子怀才不遇,总是受人排挤,但他还是要坚持他的路。
颜回生活很贫困,但他很苦的时候还能积极快乐地做学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找到快乐之处,并要做一些能够影响后世的事。
虽然父亲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但丘成桐小时候却有些“叛逆”:他爱看武侠小说,曾在父亲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文心雕龙》,以为是武侠小说,结果打开一看,却大失所望。
因为贪玩,年少时丘成桐成绩不太好,甚至还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逃学半年。
数学家丘成桐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丘成桐数学家故事想起数学家,我们自然会想起国际数学界的泰斗、____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名誉主席陈省身先生,他一生不仅在几何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还为祖国培养了很多世界级的数学家,吴文俊是其中一位,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潮汕人则是他的另一位高徒,他于1983年获得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直到今天,他还是华人中惟一的获奖者,这个殊荣就连陈大师都没有获得过,他就是丘成桐。
他26岁便登峰造极,成就了一生的辉煌。
丘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26岁之前就完成了。
40年来他对数学永不停歇的追求,让他的名字在几何、拓扑和理论物理学界几乎无处不在。
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劳森说,他和丘教授合作的时候,丘教授还没毕业,但当时他就感觉到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将会在几何领域里处处稠密,但他没有想到如今这个名字在理论物理界也是处处稠密。
大家应该有稠密这个概念,就是说总是能听到看到这个名字,比如说我们前几天在开超弦大会,卡拉比丘流形,几乎每一个演讲里都会提到这个名词。
几十年来数学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娱乐、他的生命。
跟他在一起很累,因为你要不停地跟着他的脑子想数学。
与他相处,开始时或许你不会觉得他有任何过人之处,大家看他也许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话都讲得不是很清楚。
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直达难题本质的气魄,只能是天生才有,我觉得这是天生的大气魄。
因为解决问题时,我们有时总想耍一点小技巧,可他碰到难题就是硬要把它砸开。
有人称他是数学界的凯撒大帝.他似乎是为数学而生,数学因他变得更精彩,他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一种大开大合,征服一切的勇气,在数学内外他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我们开一些大会,或者是我们研究中心希望请大师来讲学,甚至是长期讲学,没有他出面,这些人可能不来,他一出面这些人可以自己掏机票来。
这一方面是面子,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影响力。
人物背景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定居香港。
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成桐:如何做学问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各位面前讲讲我做学问的经验,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我讲「如何学好微分几何」的题目,主要是想跟大家讲讲有关于从前我做学问的态度,因为我是做几何的,所以我就讲做微分几何。
很明显的,大部份的同学不会选几何,不过没有关系,其实就是讲讲我做学问的态度。
首先,讲讲我从前的一些经验。
我从前在香港长大,在香港念中学、大学,然后到美国念研究所,所以至少在前一半跟大家的经验应该差不了太远,不过是时代有点不同。
我在多年前念数学,你们现在念数学,看法上已经有许多不相同,事实上我也不太了解你们现在的想法。
不过基本上,我们都是中国文化出生的,所以我想仍有一部份共同的地方。
基本上我们是要讲怎么作科学研究,也就是纯科学的研究,我们要看的是我们的志向是怎样的。
假如我们想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当然我讲的是怎么做一个好的数学家。
先说我自己的经验,我从前在香港培正中学念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对数学有兴趣。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课程,我对数学有兴趣,一方面是受到我家庭的影响,我父亲是做哲学的,所以对于念数学一直都相当鼓励,到了中学以后,我父亲去世了。
不过也因此对于自然科学有很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
我想很重要的当我们开始要做一个学问,尤其是你真的要做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跟你的兴趣和你一开始所立下的志向有很大的关系。
就是说,开始的时候你期望能够做到什么。
假如说开始的时候你根本不想做一个好的科学家,那么你就永远也不可能做一个好的科学家。
从前有位大学老师跟我讲说:「假如你不买马票,你永远也中不了。
」倒不是说我鼓励你们去买马票,是说假如你不准备做好的科学家,就永远也做不了一个好的科学家。
不过是不是讲,你想做一个好的科学家,你就可以做个好的科学家呢?当然不是,你还要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在里面,我想第一点是要你将做人的目标先决定。
我在国外二十多年了,也教了不少的学生,有些在世界上算是很出名,但有些不是太行。
从这方面来讲,比较好的学生和不好的学生我可以晓得不同的经验。
我想好的学生大部份一开始就决定他要做到什么程度的科学家,从很早就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有了志向以后,才晓得怎么去用功、怎么去花时间在上面。
这看起来倒是老生常谈,因为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概很多老师都跟你讲同样的意见,可能你听多了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是事实上这是成功的第一个因素。
我的一位老师跟我讲,你要决定以后你想做什么,讲明了,不是为名就是为利。
当时我很惊讶,老师为什么讲这一句话。
我们不能否定大部份的想法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同时这个想法也推动了不少科学的研究。
不过我们也晓得,单是为名为利不可能将科学达到最高峰的研究,我们一定要对这个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我们应当晓得,做科学,我们有一个很纯正的想法,就是对真理的追寻,在真理的背后有一个很漂亮的境界在里面,我们到了一个境界以后,对我们追求学问的人来讲,是无法抗拒的,就算是没有名没有利,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个真理搞清楚。
举例来讲,如果你喜欢下棋的话,有时你会晓得下到一半的时候,结局会是怎样,你非为名也非为利,当然可以讲说你是为了好胜,但是有时候你总是想追求,想晓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科学上来讲我们要追求的是比这个高的境界。
我为什么讲为名为利这个事实呢?举例来讲,我们这几年在哈佛大学里教了几个在大学里念数学念得很好的学生,可是到了毕业的时候,我晓得他们明明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他们选取了完全不同的途径,他们有些人宁愿选取做生意或是到银行里面做事。
我并不反对你们去做生意、赚大钱,我失望的缘故是因为这些学生明明是对做学问兴趣特别大,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去抗拒赚钱的引诱而放弃了继续做学问的前途,有些人甚至过了几年赚了钱,又想重新再做学问,但问题是无论你资质有多好,一般来讲你将做学问的机会放弃以后,再想重新做起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并不是说不可能,也曾有这种情形发生过,但是真正能够达到的情形,几乎是绝无仅有,做学问是不能中断的。
我遇见过很多朋友,有些甚至是很有名的数学家,他们有些人会讲我现在一方面做行政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做学问,可是事实上,这是没有办法可以达到两者兼顾的情形。
我们晓得做学问几乎是全心全意的工作,当对证明追寻的时候,很难说受到其它外界的打扰,仍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功的。
以我的经验来讲,在想问题的时候,晚上睡觉也在想这个问题,躺在床上也在想,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想这个问题。
我并不是讲你们也要这样子,我是希望你们在遇到一个问题要解决的时候,你要全力以赴,不可能在中间慢慢想一点而在其它也可以花点功夫,这样精神不集中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我想对大家做个建议,假如你想做个真正的好科学家的话,就不能够再往回走,假如你想做生意,那干脆一开始就不要想这个问题,并不是你要做个好的教员就要照我刚才讲的,要花这么多功夫,倒是要念好科学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是第一点,立志很重要。
第二点我要讲的,我在国外多年,遇见过许多很出名的数学家,甚至许多有名的物理学家我也见过许多。
在我认为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像一般报纸上所讲的是天才,在我所亲身认识的大科学家,都是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能够达到他所达到的成就。
我的学生问我:「为什么你做的比我好?」,我说很简单,我比你用功。
我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边,我天天在想问题,你们在外面玩,而我花了功夫在解决想了很久的问题,我总比你不想、不花时间成就大一点。
你可能去听个大科学家或大数学家演讲,你会觉得漂亮得不得了,怎么一个人能够讲得这么好!这个人是个天才!可是你有没有想到,他在后面准备花了多少时间想这个问题?大概你们听过最出名的科学家费因曼,《费因曼物理》注1漂亮得不得了,所有出名的物理学家都这么讲,去听的人不是学生,都是老师或物理学家。
费因曼在准备费因曼物理的时候是什么事都不做,就只有脑子在花功夫,整天在想这个问题,跟许多学生不停的在谈这个问题。
费因曼是个有名的天才,可是他准备这个研究也花了许多不同的功夫。
我想很多出名的科学家在有所表现出不同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天才,事实上他用在后面的功夫都是很不少的。
有许多很聪明很厉害的人可能是研究生甚至是教授,往往你给他一个问题,他可以很快给你一个答案,同时是很不错的一个答案。
可是很多这样出色的学生或是教授,过了很久以后,你总会觉得他没有做出很好的成绩出来。
问题是,你解决的问题太容易了;没有再花很多精神去考虑这个问题。
尤其在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在做中学生或是大学生的时候,没有将一个问题从头到尾仔细考虑清楚,并没有真正的全部了解,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一个很小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发很多不同而且有意思的问题。
思考要自己训练,不单是在联考或在大学的时候,老师出个题目,你考了一百分就完了,假如这样的话,你很容易就满足你自己,你不觉得问题有什么意思。
往往出名的研究是在很平凡的问题里面,不停的思考所找出来的,很多人因为很快将问题解决了,便不愿再想下去,所以不能够再启发新的东西。
科学的研究,不是解决人家已经晓得的问题。
当一个科学家问一个好的问题的时候,即是成功的一半。
因为科学的推动是从不断的找寻新的问题,新的方向出来的,解决从前的问题虽是个重要的推动方向,可是我们还要找出新的方向,而不单是解决从前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物理上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大的或出名的公式是将前面固定的理论推翻,而找出新的路子。
为什么大数学家或大物理学家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呢?因为他们不断的问问题。
有时候在一般人来讲很明显的问题,在出名的科学家看起来,就不见得很明显。
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我们有不同层次的问题要一路考虑下去。
问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并不是花很多功夫就可做到,我想在我们中国的小学、中学或大学里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我想从小应该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我们来看数学跟其它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实验科学有那些不同?物理或化学等科学是从一般实验、现象界所找的题目,最后再经过实验的证实,才能算是个成功的理论。
理论物理学家可以发展很多不同漂亮的理论,但最后假如不能够在实验里做出来的话,对物理学家来讲就是一篇废话。
数学家有个好处。
就是说,我们做了学问,一方面大部份是从一般的科学里面产生给我们的,一方面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
我们的取材多采多姿,一方面是比较基本的,从自然界或物理上的基本粒子、广义相对论、重力场去拿出很多基本的大自然的问题。
这方面对近代几何学上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可从比较没那么基本的理论里发生出来。
所谓不基本,并不是说不重要。
我们要了解到我们有些问题是从工业界来的,譬如说做飞机、做螺丝,甚至做流体变动的问题,都是可产生许多有趣的几何问题或是数学问题。
例如说机械人手怎么去拿东西?这都可以看做是基本的几何问题,物理学家不一定有兴趣,可是数学家却有很大的兴趣。
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与实际问题不相近的问题产生兴趣,我们对一个图画得漂不漂亮,我们也可以在数学上研究。
几何在数学上的取材有三个不同方向:第一是从基本自然界里产生的问题。
从基本粒子、重力场到电磁波基本上如何产生的种种重要几何问题,从表面上你看不出来为什么它跟几何有关,但事实上近代物理将很多这种基本场论的问题变成几何问题,对微分几何来讲有很大的贡献。
第二是刚才所讲,工业界与古典力学出了很多很重要的几何问题。
第三就是纯粹从美的观点来找问题。
举例来讲,从数论里面找了许多很漂亮的问题,尤其是近十或二十年来,大部份重要的数论问题大多是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的,这是几何在数学上三个重要的取材方向。
我为什么讲取材的问题呢?因为很多中学生或大学生在念几何或是某些数学课程的时候,认为我们念那个学科就念那个学科就够了,而不要念其它的学问,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
因为数学里面每一门的学问都有密切关联的,不单是数学,其实所有的理论科学中间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例如我们刚刚所讲的,高能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或是化学甚至生物都跟数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想怎么学几何呢?第一点是当你决定好要做一个好的几何学家时,你一定要广泛的学不同的学问,基础要比较广,如微分方程、代数、物理学以及其它学科,至少在心理上有个准备,就是说这些学科将来是对你有帮助的。
你听起来会觉得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你不可能学会这么多种不同的学问。
这主要的分别就是你要有一个层次,你的专科是那一方面,就要多学一点,但不可忘掉其它的学科。
有时在某个意义下,我们可以很惊讶的看到同一个学问、同一个命题,在两个不同的学科里面,可以以不同的方法出现,就是说以不同的方法证明。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根本上这两个学科的分别并不是很大。
在几十年前有个出名的物理学家说数学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为什么数学能够在物理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从物理学家的看法,数学家祇是在玩一些简单的符号,纯粹是在家里想一些自己的问题,与自然界的关系好象不大,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