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观潮浙江海阳有个动人的地方——戴公浦,那里有个著名的游泳场。
海灯亮了,西瓜都卖完了,天渐渐黑了。
睡梦中,我听得掌声回荡在我耳边,像春雷似地轰鸣。
我赶紧坐了起来,把窗帘拉开。
虽然天空没有星星,可大地却更加明亮,夜鳃像天空一样,就像阳关照耀的辉煌,又像霹雳撕破黑夜的寂静。
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灯光,像一片已布满了,细细碎碎的星光和月光,映得城市如今变得更美丽。
城门全部打开,我听见一种声音,一种特别激动人心的声音。
于是我也跑过去,那里热闹得很。
在大队长的带领下,我们一步步走进游泳场。
只见到上百艘的渔船,正迎着龙游般得矫健的大浪潮催挤而来。
而那里头,好像已临死前的狩猎,发出了一种最后的嘶叫。
“杨戏歌”在我心口响起,然最后的一声,终于升得更高,到了最后。
我们都望着那些人,他们成了无比庄重庄严的景象。
然后,他们攥住了双拳,高高将他们举起,高高地向前一伸,向大海转过个身,来开发新的战场。
我确定,浙江的大地再一次震动起来,全军那边,英勇身姿一直向前直奔。
每个人都像黑暗中的黑熊他们从南方疾驰还在奔驰在东方;穿了一件樱红色的军装,脖颈上挂着络,没有波纹。
但脱下来,月光像黑鹰一样降落在他们身上的是返家那一刻。
在我眼前,我看到了那一个身姿挺拔的英雄时刻。
向前,向南方......「课后思考」1. 描述一下戏歌中人们的身姿和动作。
2. 你认为为什么说戏歌是最后一声?3. 作者应该经历了什么样的感受来描写戏歌的情景?4. 请分析一下这篇短文中的修辞手法。
以上是《观潮》的课文原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第一课《观潮》知识要点一词语解释1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者出奇少见的事情。
2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4人声鼎沸: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5若隐若现:这里指一会看得见,一会又看不见。
造句:昨晚的天空,有许多星星若隐若现。
二句子理解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理解:中心句,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说明这个称谓历史悠久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
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理解:一个“移”字,一个“贯”字,把江潮之长,气势之大写得淋漓尽致。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理解: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广。
5除了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外,还通过对观潮人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观潮人的惊喜之强,衬托出大潮之奇。
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三问答题1北宋诗人苏轼赞颂钱塘江的名句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的这篇课文。
3通过描写大潮的(声音)(形态)(气势),写出了潮来时的景象。
4钱塘加大潮的特点:(奇特)(雄伟)(壮观)。
四多音字称cheng(称呼) chen(对称)闷men(闷雷)men(闷热)号hao(风号浪吼)hao(军号)薄bo(单薄) bao(薄饼)蒙meng(蒙眬)meng(蒙古)五本课写作特点除了直接描写大潮的雄伟、壮观外,还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方法。
详细内容看第二大题第5小题。
六背诵部分课文第3、4、5自然段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知识要点一词语解释1咫尺为邻:形容距离很近2堪称:勘是可以、能的意思,堪称是可以称作、可以称为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部编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阅读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课《观潮》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A.由近到远B.由远到近C.从上到下D.从下到上(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能通过“________”这个词。
想象到此时浪潮__________________。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________。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________,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________”,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________的特点。
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课:《走月亮》2.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课件

下课啦!
江面:白浪翻滚、水墙。
浪头高、范围宽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江面:犹如白色战马。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 )
景象:
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 ——两丈多高的水墙——( )
声音:像闷雷滚动。 江面:无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声音:越来越大。 江面: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江面: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观潮 盐官镇 据说 大堤 宽阔 笼罩 屹立 昂首 盼望 隆隆 滚滚 顿时 鼎沸 踮脚 逐渐 横贯 两丈 犹如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漫天卷地
dǐnɡ fèi
yì
bēnɡ
yán
ánɡ
dùn
1
2
3
4
4
5
6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与壮观。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凉亭(tín tínɡ) 风号浪吼(háo hào) 屹立(qì yì) 卷起(juǎn juàn) 吼叫(hǒu kǒnɡ) 山崩地裂(bēnɡ pénɡ)
√
√
√
√
√
√
.
.
.
.
.
.
江面上( )着一层薄雾,刚才还( )的江面顿时( ),( )的浪潮朝海岸奔涌而来,发出( )般的声响。
A.犹如 B.人山人海 C.人声鼎沸 D.笼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课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课件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对课文意境的理解。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自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这些重点和难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讲解和练习的部分。
一、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
在《观潮》这篇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需要特别注意,如“潮水”、“浪潮”、“浩荡”等。
四年级《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观潮》课文原文《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大潮。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四年级《观潮》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观潮》课文原文钱塘*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横卧在眼前。
*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课文难点详解1、作者听到的潮水声为什么越来越大声?他看到的潮水为什么从“一条白线”变成“白*城墙”?作者写潮水声音:先写“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然后写“响声越来越大”,最后写“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写潮水的景象:“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这是远看时的样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面。
”──这是稍近时的样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
”──这是更近些时的样子。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
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
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
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
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峰。
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2、词语解释横卧:横躺着。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教师: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游客都会聚集到浙江省海
宁市的盐官镇,你们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吗?(因为这里有钱塘江大潮。
)
2.教师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并指生说一说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和
理解。
3.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将学习后不会的标记出来。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纠正学生发音,讲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1)读准字音
笼罩人声鼎沸屹立薄雾昂首东望沸腾依旧
横贯山崩地裂恢复观潮称为盐官镇蒙蒙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江面:横着通过江面。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
形容声音极大或变化剧烈。
人声鼎沸:人群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喧闹。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
形容水势很大。
(3)易错字形写法
“昂”左下方没有一撇
“罩”强调上面四的写法
“鼎”上面是一个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刚刚,给同学们纠正了生字、生词的读法,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体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吧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潮来前:1.2自然段
潮来时:3.4自然段
潮来后:5自然段
3.同桌交流,说说各段大致都讲了什么。
本文介绍了一次观潮盛况,作者生动的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色,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测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时间顺序
潮来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导入
二、品读感悟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有一个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天下奇观
(2)教师:大家想一想“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同坐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观潮”:看
“天下奇观”:景象、景观,这里指潮来时的景象。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人们的心情:
(1)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表现观潮人们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景象的句子。
(2)说一会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内讨论回答)
①“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萌萌的薄雾”(潮前将面上很平静)
②“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潮来时”,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由远及近
2. 那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品读情况。
3. 学生汇报自己的品读情况,全班交流。
轰隆隆的响声、闷雷滚滚、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4.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子。
(三)“潮来后”,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朗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的感受。
(四)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谈一
谈自己的想法。
三、课堂练习
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作业
1.按一定顺序描写一个景物或景观。
2.预习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设计: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闷雷滚滚
观潮潮来时一条白线天下
浩浩荡荡奇观
山崩地裂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