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依心功能分级指导运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疗效观察论文

依心功能分级指导运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疗效的观察【摘要】目的:依据n端脑钠肽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级,采取相应康复运动,观察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运动组nt-probnp水平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发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0.05)。
所有患者研究期间病情相对稳定,无肝、肾、脑、肺等严重并发症,无心衰以外的严重心脏疾病和影响患者参与运动的神经肌肉障碍疾病。
研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1.2方法1.2.1血浆n端脑钠肽的测定应用美国relia公司的免疫生化测定仪及试剂盒,行双向测流免疫法,由专人检测,整个实验遵循操作规程,进行仪器和室内质量控制,所有参数符合要求。
心功能正常范围4200pg/l。
1.2.2观察项目①临床心功能,以nt-probnp水平为标准②观察发生呼吸困难次数、时间及程度③住院天数1.2.3护理干预项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宣教,使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监测、自我应对。
对康复运动组患者给予运动护理指导:①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衰及运动疗法的基本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②运动时要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重视运动训练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运动;③密切监测运动中的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身携带救心丸等急救药品;④血压未控制或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者避免运动,并避免超强度或超负荷运动。
1.2.3.1心功能ⅳ级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病情稳定后可在床上被动活动肢体关节,避免有劳累感,逐步增加运动量,到床边吃饭、小便、站立,时间不宜过长。
应解释心衰病因及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
1.2.3.2心功能ⅲ级患者:可从事简单的日常生活,床下小便,坐位大便,洗脸、刷牙、更衣。
心脏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分析

心脏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分析郝亚逢;张利峰;王学智;李远;苗睿;王献忠;武国霞【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1【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疗法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衰(CHF)的效果。
方法:选取12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心脏康复运动治疗。
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运动耐力水平。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LVESV)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容量(LVEDV)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及最大通气量(MVV)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6 min步行距离(6MWD)、运动峰耗氧量(PVO_(2))及氧脉搏(VO_(2)/HR)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结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有利于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参数,提升运动耐力。
【总页数】5页(P46-50)【作者】郝亚逢;张利峰;王学智;李远;苗睿;王献忠;武国霞【作者单位】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二科;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心内一科;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急诊科;涉县医院老年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对其NT-proBNP水平和肌酐清除率的影响2.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射血分数下降慢性心衰患者效果及对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4.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效果5.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摘要】老年慢性心衰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而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
运动康复护理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不适。
运动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运动康复护理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疾病风险。
长期的运动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运动康复护理方案,个性化服务,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PositiveButton【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护理、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并发症预防、长期康复、重要性、发展方向、观点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情况老年慢性心衰是一种多发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炎等。
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容易导致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等。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容易出现猝死等严重后果。
在不断老龄化的社会中,老年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
1.2 介绍运动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运动康复护理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患者的心肺功能得以提升,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荷减轻,从而减少了心脏负担,改善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运动康复护理还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能和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这对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良好的生活质量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并发症,改善心理健康,实现长期康复。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复杂、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当。
对于心衰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平稳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要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脏康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监测、一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定期门诊复诊以及运动康复等。
其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
一、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的疲倦、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他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通常较小,即便接受了强化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善,生活品质有明显的下降。
而运动康复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病人的运动耐力,可以缓解或消除呼吸困难和疲倦,运动耐力的增强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压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病人的有氧代谢能力15~30%,而锻炼是改善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好方法。
Belardinelli等在一个以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的随机控制试验中,发现经过2个月的锻炼,病人的心脏缺血和舒张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ambrecht和他的同事们的调查表明,运动训练使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峰值心排血量也增加,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的血液循环后的压力而导致的。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持续的运动中,左心房重塑可以被扭转,并且在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后期体积会有明显的降低,同时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恢复,能有效地改善通气量与CO2排放的不正常联系,改善整体的通气效果,缓解病人的呼吸障碍等。
二、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建议,对于心力衰竭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运动康复,主要适应症为:稳定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心力衰竭治疗稳定后3~4周,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等。
无缝隙护理与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无缝隙护理与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无缝护理和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96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无缝组(无缝护理,34例)、运动组(运动康复护理,3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
比较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心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干预后,三组的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责任感和自我概念均高于干预前,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各组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和脑钠肽均低于干预前,无缝组低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干预前,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无缝护理能恢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运动康复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于医院治疗的96例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无缝组(无缝隙护理,34例)、运动组(康复护理,3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临床症状确诊;(2)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3)年龄≥65岁。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并发严重肠道、肝肾、心肺、凝血功能疾病;(3)严重精神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TDLL-202001-01)。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入院流程、体格检查、实时病情监测患者、督导服药、常规心理干预等。
无缝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无缝隙护理。
首先,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
由主治医师、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等组成,定制护理排班制度,根据患者体征制订护理内容、目标和标准,执行8h在岗行动计划,24h监测病情。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疗法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康复运动疗法本文介绍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康复运动疗法,包括CHF患者的CHF病理生理学及康复运动治疗机理,心肺功能的评估,禁忌证和适应证以及康复运动疗法。
标签: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心肺功能1 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或最终归宿。
其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ca Death,SCD)占有54.6%[1],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临床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有ACE抑制剂、地高辛、血管扩张剂等,而非药物疗法治疗:电生理治疗、心肌修复-干细胞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全人工心脏、外科手术、血液净化治疗、基因治疗、患者的教育管理等[2]。
然而心衰所导致的外周肌肉失健(deconditioning)并不能因为临床治疗而得到纠正,无疑是残疾的一种类型。
CHF患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的重要供能方式是无氧代谢的糖酵解,这种氧利用障碍的代谢异常并非是骨骼肌血氧供应异常的直接反应。
一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血循环改变,以及CHF心源性骨骼肌功能性废置可能是这种异常的基本因素。
但引起CHF骨骼肌细胞结构异常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提示[3],反复而适量的骨骼肌煅炼或氧运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耐力,而且还可以提高骨骼肌的氧合能力及其功能。
对CHF患者采用适度的康复运动治疗,近期内心脏功能即可得到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4]。
2 CHF病理生理学及康复运动治疗机理2.1 病理生理改变2.1.1 心血管方面的改变CHF最主要主诉及主要特征之一是运动耐量下降,体力活动受限等。
维持运动能力的心泵功能主要包括:心率储备、心肌收缩力和心室扩张潜力、维持右心功能的能力和降低外周循环阻力的能力、耐受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能力。
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崔荣,张姝,吴丽英,付琳,张思宁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使用运动康复治疗对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黑龙江省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研究组(运动康复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实验距离、疾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总临床效果(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5);治疗后研究组6MWT恢复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MLWHFQ生活质量评分均有降低,且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动恢复治疗方式能够很好地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量,从而改善心功能、生命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治疗;老年慢性心衰;生活质量;心功能[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5(b)-0036-05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CUI Rong, ZHANG Shu, WU Liying, FU Lin, ZHANG Sini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October 2022 were ran‐dom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study group (sports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30 cases each, to compare, the experimental distance of 6 min walking, and the effect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93.33%)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454,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covery level of 6 MW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LWHFQ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decresed, and all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exercise energ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us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Cardiac function老年群体各种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呈下降趋势,当抵抗力较差时,身体伴随的疾病也会随之变多,其中慢性心衰对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患者及家属都应该及早认识发病特点,以便于及时救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4.03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2019-1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衰者心脏功能改善中,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纳入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各为31例,其中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对比两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
/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
(35.4±5.1)%、(350.7±31.4)m。
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
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
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
效改善患者的心率指标,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临床推广价
值存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心率指标;效果
分析
心力衰竭主要是指运动耐力降低,患者过度疲劳以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的综合症状,主要
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病症的严重阶段[1],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临床综合征,在当前高血压、冠
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病症发病率逐渐上升,老龄化成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临床
国内外数据调查显示[3],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2%。
但是年龄>65岁的人群发病率达到10%左右[4-5],在当前对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的不断普及下,对于心力衰竭的护理也取得了越来越
广泛的进步,针对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动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通过随机数字
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n=31)和参照组(n=31),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
15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66.4±5.7)岁;参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49岁,中位年龄(66.2±5.5)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如年龄以及性别等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不显著。
1.2方法
参照组行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行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
指导,询问患者的既往病情,并分析患者的病因同时对患者给予正确的治疗指导,对患者的
基本状态、生命体征等进行测定,观察是否存在发绀的情况,对输液时速进行控制,并告知
患者控制速度的重要性,不能对滴速进行调节,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程度;②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在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控下进行训练指导,当心衰病
症稳定后,急性诱发因素消除,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指导,但是运动量应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妥善处理;心功能IV级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进行各关节的活动,每次进行5-10分钟,每日进行3-4次,指导患者在创新进行活动,并进行床上或者下床坐立
指导,每次进行10-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心功能III级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管下站立床边,进行步行指导。
1.3观察标准
对临床心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NYHA心功能进行评定,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分别对
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在观察后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指标、射血分
数以及步行距离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指标
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判定为p<0.05的差异性,则证实统计学
意义存在。
2 结果
进行康复护理前,两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心率水平、心脏射血分数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
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护理前,观察组心率为(95.5±7.2)次/min,射血分数为(31.4±6.0)%,6分钟步行距离
为(255.0±26.5)m,参照组护理前,上述指标分别为(98.5±7.2)次/min、(31.5±6.0)%、(255.1±26.5)m,组间对比t=1.6404、0.0656、0.0148。
护理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6.4±6.7)次/min、(50.4±7.1)%、(451.3±35.4)m,参照组为(88.5±7.5)次/min、(35.4±5.1)%、(350.7±31.4)m。
观察组患者经过为期1个月后的护理,其有效28例、好转2例、无效1例;参照组有效23例,好转1例,无效7例,组间对比x2=5.1667,p=0.0230。
观察组患者经过常规护理以及运
动康复指导后,心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中,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以及运动康复等多
种方式进行,从而达到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改善目的。
同时将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满意度,降低临床医疗纠纷发生几率,因此这一研究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黎.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河北医学,2017,23(6):1052-1055.
[2]熊丽丽,张颖,苏增锋,等. 心踝血管指数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效果中的评价与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6):1444-1446.
[3]唐梅芳,赵金仙. 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模式对慢性心衰老年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 实
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7-19.
[4]于瑞英,王亚娟,李莉. 按脑钠肽水平进行心功能分级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的疗效[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3):227-229.
[5]马卉,牛静. 自我效能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16(4):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