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沙鸥”在茫茫天地间飞来飞去,栖止无定,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沉痛、悲愤之情。
01
02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02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补充出来吗?
01
02
01
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ppt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鉴赏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 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 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 意味,颇显豪气.
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分析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首句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 出了它的清秀.第二句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 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 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 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 怀.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 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 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 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 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 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 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 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 也正是诗人白的象征,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白是 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 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 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 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 画意.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者观点及炼字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要求1、把握诗中的形象;2、理解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艺术风格及其表达的情感;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了解鉴赏常用的术语1、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为同一概念,均是指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来表现诗歌内容的手段和方法。
它是总体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选材剪材、行文结构等。
2、修辞手法从属于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比兴、多角度描写(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3、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对事描写、景物描写)、议论、抒情等。
4、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5、行文结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有总有分(总——分,分——总),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详略得当、过渡、铺垫、伏笔等。
二、了解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离愁别恨5、长亭送别6、归隐情怀7、生活杂感三、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1、写景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往往通过景物特点的叙写蕴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者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
言在此而意在彼,景物只是作者抒情的手段,多采用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鉴赏时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中寄托的感情。
2、羁旅赠答诗:这类诗情真意切,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飘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有极高的人生价值。
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多表现古人卫国护家,热爱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怀,有的则抒写战士的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但意境雄厚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的风格和表达技巧,要懂得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就要了解这首诗的信息和运用技巧,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一)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高考题目对诗歌语言考查的形式是多样的。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理解关键词语和品味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一直以来,对表达技巧的界定比较模糊。
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我们在这里从抒情方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三个角度来展开。
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二)方法回顾:1、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第一步,回答塑造什么样的形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第三步,分析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或蕴涵的哲理等)。
2、炼字型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分析该字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第二步,分析好的原因或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及妙处;第三步,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表达技巧: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举例《苏小小墓》李贺幽兰露,如啼痕。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新课标】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PPT课件

•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 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 下传来的《霓裳》曲。 •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 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品味语言风格 • 语言风格较为复杂,欣赏层次较高。我们 不可能全部了解和掌握。一般只需要对几 种常见又比较容易把握的语言风格能体悟 就行了。比如含蓄和直白,豪放和婉约, 庄重和诙谐,沉郁和轻松等。而且,出题 者会从设题技巧上降低难度。比如例子当 中就用杜甫来做铺垫,杜甫的诗歌风格沉 郁顿挫是众所周知的。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第(1)题, 考生必须了解诗歌的常见体裁及其特点。 第(2)题要求考生能够对诗歌的每一联进 行简要分析。颈联景物引发的是诗人对历 史更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C项中的 赏析文字脱离语境,故错误。第(3)题为 比较阅读题,答题时既要注意形式上的比 较,也要注意内容上的比较,注意结合诗 句作具体分析。
• (3)此题考查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以 前一小题为基础。前面已分析了词的豪放 风格,那么词的思想内容也必受风格制约, 再结合具体的词句,可分析出作者是以 “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对具体描写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全词及 注释等内容,做到言之成理。 • 【答案】 (1)D (2)苏轼 辛弃疾 豪放 派
• (1)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和《石头 城》,就体裁而言,前者是________, 后者是________。 •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 威猛的声势,“收” 字则凸现了东吴一 败涂地的景象。 • B.颔联选取“铁锁”沉江、“降幡”出 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练地再现了西晋灭 吴的历史。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语言、形象)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尾联由“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本联因与试题无关,不再作分析。
四、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第(2)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第(3)题的答案是B。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兴 起所咏之辞。
类 型
解说
作用
举
例
衬 托
渲 染 用 典 抑 扬
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 烘云托月,突出形 主要对象。 象,渲染意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 创造气氛,突出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的描写形容,来突出所 象,加强艺术效果。 白鸟飞回。(杜甫《登 要抒发的情感。 高》) 化用前人的名言名句或 含蓄凝练,典雅蕴 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 藉。 己的感情。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引发悬念,前后对 比,更好地突出形 象。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于谦《石灰 吟》)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借典抒情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马嵬》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描写手法
类别
白描
解说
不运用任何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做直观的描写。如马致远《天净 沙· 秋思》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侧面烘托(衬托),分为正衬/反衬如白居易《琵琶 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 茫茫江浸月)一般情况下都是正面描写景物侧面烘托感情,二者经 常结合运用
类 型
解 说Leabharlann 作 用举例
使用相同的两个字重叠 点染氛围,渲染环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 叠 而成的一个词。 烘托情感。 清,凄凄惨惨戚戚。 字 (李清照《声声 慢》)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十三能织素,十四 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节奏鲜明,语势磅礴, 学裁衣,十五弹箜 排 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 痛快淋漓。 篌,十六诵诗书, 比 说出来。 十七为君妇。 (《孔雀东南飞》)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 随风潜入夜,润物 比 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 写的人、物、事表现得 细无声。(杜甫 拟 写叫拟物。 更形象、生动。 《春夜喜雨》)
类 型
解 说
作 用
举
例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 开篇问题引入,带动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 设 把看法说出来。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柳岸晓风残月。 问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 (柳永《雨霖铃》) 题,令人回味。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语言简练含蓄,使抽象 知否,知否?应是 借 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 的事物,形象生动可感。 绿肥红瘦。(李清 代 有部分代全体,具体代 照《如梦令》) 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 江东弟子今虽在, 反 的意思。 情,激发思考。 肯为君王卷土来? 问 (王安石《叠题乌 江亭》)
专题七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3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突破】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基本要求是:“鉴赏古代诗
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
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 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 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 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 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随堂训练】
《微专题特训》P91基础题组一
《东方骄子》对点即练20
【课后巩固训练】
《微专题特训》P92最新模拟1、2、3
情线索等。
解题思路:先明确线索,再结合具体诗句作出分析
例题:典题例析例1
2、层次划分类
层次划分类的关键在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划
分的依据一般为从景到情、从叙到议、从场景描写到
议论抒情或者是感情的变化。
例题:典题例析例2
3、诗句作用类 诗句的作用一般分为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一般作 用如下: (1)在开头:①直接点题,统领全诗,开宗明义②渲染 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③为下文做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比 (2)在中间:①承上启下,做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
象 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 增大容量,开阔意 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 境,巧妙立意,平 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 中见奇。 概念、思想和感情。经 常用作象征的事物有
随堂训练
《东方骄子》对点即练18、19
课后巩固练习
《微专题特训》P91 基础题组三4、5 最新模拟7、9
四、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最基本的内容。常见的有 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烘托、排比、设问、反 问、对偶、夸张、反复、互文、委婉、叠词等。
随堂训练
《东方骄子》P76对点即练15、16、
17
课后巩固训练
《微专题特训》P94最新模拟 4、5、6、8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与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属于同一等级的概念,包括表
达方式(抒情、描写)和修辞手法。我们这里所说
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概念,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用典等。
间接 借景抒情 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杜甫《登高》; 《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 哀乐。
寓情于景 将感情融汇在所描绘的景物抒发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 (情景交融)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静夜思》杜甫《春望》 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某种事物的自身特点来抒发某种情感如于 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这里常用 的物有“梅、兰、竹、菊” 借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或事件,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杜牧《夜泊秦淮》
类型
解说
作用
举
例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 创造意境,形象鲜 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明,拓展内容,深 联想 或把类似的特点相 化主旨。 想象 联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李白《赠 汪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李白《望 庐山瀑布》)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 或情形作对照,互 相比较。 对比
渲染气氛,突出题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旨。 惟有鹧鸪飞。(李白 《越中览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杜甫《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 托物引喻,婉转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 折,明朗浅显,耐 一柱思华年。(李商隐 人寻味。 《锦瑟》)
类 型
解 说
作 用
举
例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 使抽象的事物和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比 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形象生动,真实可感。 小弦切切如私语。 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 (白居易《琵琶 喻。 行》)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 对 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 偶 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 齐对称,有音乐美;内 容上,表意凝练,抒情 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肖像、神态或心理上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 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对现实存在的描写与诗人的主观想象结合起来,诗歌中的“虚”包 括:①神仙鬼怪的世界和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已逝之 景之境如李煜《虞美人》③畅想未来之景如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 轩与群僚小饮》④对面落笔如杜甫《月夜》
文
(3)在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意味深
长等
例题:典题例析例3
【随堂训练】
1、《东方骄子》对点即练13、14
2、微专题特训P95 10—13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 抒情和描写。在诗歌中最常见的是 抒情和描写。
抒情方式
类别 解说
直接 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抒情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非常讲究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既体现
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
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欲扬先抑、前后照应、 情景分写、情景交融、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 (起承转合) 常见的题型有:线索类、层次划分类、诗句作用类
1、线索类
诗歌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感
细节描写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写静王安石《泊 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静写动如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动静结合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