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的脸谱介绍——生旦净末丑

合集下载

论生旦净丑的化妆特点

论生旦净丑的化妆特点

论生旦净丑的化妆特点作者:张洁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2期京剧的各行角色——生、旦、净、、丑的人物造型,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的。

由于剧中人物的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以及年龄和性格的不同;在表演上、声腔上以及角色的面部化妆和服装的打扮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京剧角色的面部化妆,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不同的化妆手法:一种是净丑化妆(脸谱);一种是生旦化妆。

(个别生旦角色也有勾画脸谱的,但不多见.)净俗称花脸。

既名花脸,当然要往脸上涂抹颜色,也就是戏剧术语的勾脸或揉脸,亦名撮脸。

净行包括了俗说的大花脸(也叫大面即正净)与二花脸(也叫二面即副净),只是不包括三花脸,因为三花脸又名小花脸属丑行。

净角扮演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男子,他们的性格是正直、刚强、坚毅、勇猛、爽朗、粗豪、鲁莽、坦率、浑拙;但也有诡诈、狡邪、野蛮、残暴、愚昧、呆傻等种种类型,可说是良莠不齐。

他们的职业也不一律,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屠夫、走卒,都可以用净行扮演。

当然皇帝不见得就是好人,屠夫也不见得都是坏蛋。

这只是按照旧社会的阶层而言。

脸谱是从唐代乐舞“代面”所戴面具逐渐演变出来的。

演员用红、白、黑、黄、紫、绿、蓝等色彩在脸部勾画成一定的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其他特点。

像面色赤红,夸张为红色脸。

面色黝黑,夸张为黑色脸,后来脸谱由形貌的夸张,演变为显示人物品质的化妆手段,红色脸就成为忠诚人物的色相;黑色脸就成为正直人物的色相;白色脸就成为奸诈人物的色相。

这种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把写实的和象征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角色一出场,从剧中人物的艺术造型上,就给观众明确的人品概念——正义的或邪恶的;善良的或丑陋的。

它长期被广大观众所熟悉所感受。

按照相传的说法:红脸大多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像关羽的揉红脸,黄盖的老红脸;姜维的红三块瓦脸。

黑脸大多表现正直或鲁莽勇敢的人物,像包拯的黑脸,牛皋的黑花十字门脸,李逵的黑花脸。

关于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关于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关于生旦净末丑的介绍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的五种主要角色行当,分别代表不同的性别和性格特征。

1、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四大
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
部分叫做“武场”
著名剧种360 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
四、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旦、淨、丑”是什么? 其实不過是角色分类。

“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淨”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

课件-唱脸谱[1]

课件-唱脸谱[1]


聆听思考:
1、这首歌曲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情绪? 2、它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 唱 《 唱 脸 谱 》
——
歌曲分析:
• 全曲用京剧曲调写成。唱出了我们 为传统艺术品种——京戏而骄傲和 自豪的感情。 • 全曲由两部分构成。
京剧的脸谱色彩和寓意
京剧的脸谱是戏剧脸谱中用色
最多的,有红、紫、黑、白、 蓝、绿、黄、粉红、褐、金、 银等色。
寓意:不同的颜色和脸谱代表
人物的不同性格。

听一听

唱一唱
换气记号
颤音 ∨
前倚音
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形 象 的 化 妆 上 。 “ 净 ” 与 “ 丑 ” 两 角 色 人 物 —— 京 剧 中 的 脸 谱 主 要 用 于
红 脸 脸谱中 最“正” 的颜色, 往往用来 表现忠勇 的人物性 格。如: 关羽。
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清朝末年在北 京地区形成的大型剧种,至今已经有 200年的历史。京剧不仅在国内受到人 民的喜爱,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 誉。京剧的主要特征是唱、念、做、 打和脸谱。
京剧的行当、伴奏乐器、表演形式
京剧的行当分为四大行当:生、旦、 净、丑。 京剧的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笛 子、唢呐、月琴、京锣、钹。(bó) 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

欣赏两个京剧曲目 看看有何不同?
锁麟囊
粉墨人生
戏歌

近年来,一种创新的音乐体裁颇受关 注。这种新的音乐体裁就是“戏歌”。 在戏歌中,《唱脸谱》又是流传最广 颇有影响的一首佳作。
《唱脸谱》的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 谓开始,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赞扬我国的京 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价值简直ok顶 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 进一步夸奖其生动形象,以赞美京剧艺术 之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和丑。

下面是它们的介绍:
1. 生: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员。

生角包括文生(扮演文雅、儒士等角色)、武生(扮演武将或者戏曲中男性英雄角色)、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通常是古代文人或者书生)等。

2. 旦:旦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包括正旦(扮演贵妇、皇后等高贵女性角色)、花旦(扮演普通女性角色)、老旦(扮演阿婆等老年女性角色)等。

3. 净:净是扮演丑角的演员。

丑是京剧传统角色之一,通常是扮演滑稽、嬉笑、夸张的角色。

净角包括小丑(扮演嬉笑角色)、大夫(扮演医生角色)等。

4. 末:末是一种配角,主要扮演小角色或者陪衬。

末角通常是一些次要的角色或者人物,比如官员、士兵、手下等。

末还有很多分支,例如小末、老末、武末等。

5. 丑:丑是一种角色类型,不属于四大剧种之一,但是在京剧中经常出现。

丑通常是道白、要活、落座等剧照中的配角。

以上就是京剧四大行当和丑的介绍。

每个角色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通过扮演不同行当的角色,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精神享受。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意思?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意思?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代表什么意思?1.生行京剧中的生行指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一般都以唱工为主,也有一种做工老生,专以念白和表情见长,代表人物是周信芳。

另外,有些唱做之外还注重兵器武打的老生,叫文武老生。

小生指青年角色,又细分为巾生,穷生,官生。

小生中有三大著名流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姜妙香,俞振飞和叶盛兰。

武生指会武艺的人物,分为长靠和短打两种。

武生还可分出武老生,指年纪大的武生。

武小生指年轻的武生,周瑜风流潇洒而在战场上又是手持兵器的武小生,因此这种角色被称为文武小生2.旦行旦指女性角色,按年龄分为老旦和小旦;按性格分青衣和花旦;按武功可分为武旦和刀马旦。

老旦指一般老年妇女,唱与念用真嗓,近似老生,动作比生角带有女性色彩。

花旦代表性格活泼,天真和泼辣的青年女子,服装以袄裤为主,表演上着重京白与各种动作。

武旦,顾名思义是指会武艺的女性角色。

其表演动作既要英勇善战,又要婀娜多姿。

打破青衣与花旦的界限,兼有二者特点并吸收了刀马旦表演特点的一个新行当“花衫”是王瑶卿和梅兰芳所创,便与表现更多不同的妇女性格。

四大名旦老师王瑶卿把他们表演特点概括为4句话:梅兰芳的‘相’,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此外,还有一些未被归类推选,但功力深厚,艺术成就较高的坤旦,满台升辉,都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3.净行也叫花脸,因为脸上涂抹大量颜色,是性格与相貌有特点的男性角色。

用宽音,鼻音和假音演唱,讲究胸腔和颅腔的共鸣,一般多念韵白。

重唱工的净叫“正净”,也叫“大花脸”或“铜锤”。

侧重表演身段,功架与对白的净叫“副净”,也叫“架子花”或“二花脸”当今最有名的演员是袁世海。

净的表演程式是最夸张的,尤其是脸面的化妆,涂上各种图案和花纹。

对于不同人物的脸有各种不同规定的图案。

4.末行传统曲角色行当。

扮演中年男性。

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

明清戏曲都有这行脚色,表演上基本与生、外相同。

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脚已逐渐成为生行的次要脚色,如《李陵碑》的杨六郎、《文昭关》的皇甫讷等即规定由末扮演。

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人物行当的分类。生指一般的男性

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人物行当的分类。生指一般的男性

生旦净丑及脸谱特色生旦净丑是中国传统戏曲人物行当的分类。

生指一般的男性角色。

旦是指女性角色,有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彩旦等。

净指的是男性角色花脸,一般称为黑头。

丑指的是戏曲中幽默风趣滑稽的人物,分文武丑,有正派也有反派。

丑只指男性角色,女性丑角称为彩旦。

这里的男性角色、女性角色指的是舞台上所表现的性别,而不是演员本身的性别。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

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

京剧脸谱欣赏(讲义)

京剧脸谱欣赏(讲义)

京剧脸谱欣赏一.京剧的起源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自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皇帝八十生辰、以安徽人高朗亭(月官)为首的三庆微班进京祝寿,继之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班先后进京,号称四大徽班,迄今已历二百寒暑。

今天的京剧,就是源于微班的微调,并融合了湖北的汉调,以及昆腔、梯子等其他剧种,兼包并容,如大海之纳百川,成为一度披推为“国剧”的权威剧种)。

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