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篇一:刻苦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篇二: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是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
可是,在他少年时代,学习条件是很艰苦的。
他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
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
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
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于是,她就让欧阳修到沙滩上搬些沙来。
她在家里选了一个光线比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后,把沙倒下去铺平。
这样,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笔墨纸砚。
学习的时候,他的母亲折断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画出一个生字,等欧阳修学会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写一个。
欧阳修也利用这个地方来做练习。
母子两人,一教一学,教的认真,学的起劲。
后来,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许多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个小小的沙坑帮他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勤奋好学的故事篇三:欧阳修以地为纸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
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
有一天,他问他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来交学费,怎么让小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的故事5篇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的故事5篇勤能补拙的名人事例:宋濂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勤能补拙的名人事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清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字叫章学诚。
章学诚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差,身体也很瘦弱。
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时,父母送他到私塾念书,别的孩子念书背书,很快就能滚瓜烂熟;而章学诚读书,却感到失分吃力,一天的时间也读不熟几个字。
每天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章学诚却还在一遍一遍地复习当天的功课。
父亲看到儿子学习那么吃力,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亲戚朋友们看到章学诚都叹息地说:“这个孩子天生智力差,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
”每次章学诚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特别难过。
亲戚朋友们的话虽然不好听,但却坚定了章学诚学习的信念,他不灰心不丧气,每天坚持读书。
有一天,他读了一本叫《礼记》的书,有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说,别人学一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千次。
如果真能坚持这样做,再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强大起来。
章学诚觉得这几句话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并决定要像书上说的这样做,比别人用更多的时间,勤学苦读,从而使自己聪明强大起来。
努力学习的故事10篇

努力学习的故事10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而迫使他熊熊燃烧的办法,只有勤奋努力,此外,别无他途。
孙敬,汉朝信都人,自幼勤奋好学,读书常常通宵达旦,邻居们都称他“闭户先生”。
夜间学习,为了防止打瞌睡,他就用一根绳子,一头拴在房梁上,一头系住发髻,每当打盹时,绳子就会拽痛自己,这样,就可以继续挑灯夜读了。
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
苏秦,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年轻时,家人总瞧不起他,觉得他没出息。
可是苏秦并不甘心,决定发奋读书。
每当学习到深夜,睡意袭来时,他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继续读书。
这就是锥刺骨的故事。
孙康,晋代人。
家境贫寒,没钱买油灯,为了学习,他就到雪地上,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
冷得受不了时,就起身跑一跑。
手冻麻了,再搓一搓手。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了一个饱学之士。
车胤,晋代人。
晚上点不起油灯,无法学习,他就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白丝娟里,借着微弱的光亮来刻苦读书,最后终于学有所成。
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这四个勤奋好学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了许多有理想,有志气的人。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就让岳飞的这句名言,成为我们的座佑铭,让它永远鞭策着我们努力奋斗吧!__160;__160;__160;__160;__160;陕西延安子长县瓦窑堡小学五年级:薛书雅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着名的发明家。
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
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
他活到84岁,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其中最大贡献是发明留声机和自动电报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
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
名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50字

名人勤奋好学的小故事50字1. 勤奋好学的小故事《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
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
另外,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后来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燃糠自照》在南朝时,有个齐人叫顾欢。
他非常聪明,六、七岁时就能推算四时节气和六十甲子。
邻居们都夸他,说他长大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谷熟了,爸爸让小顾欢去看稻田,还特意嘱咐他:“可别让麻雀把稻子给吃了。
”小顾欢满口答应,还没等爸爸说完,就一溜烟跑了出去。
他来到了稻田边,那金灿灿的稻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象一粒粒金豆子。
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
小顾欢见麻雀叽叽喳喳怪好玩儿,突发奇想,坐在田埂边写起了《黄雀赋》。
晌午,爸爸来叫小顾欢回去吃饭,看见稻田里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谷粒,刹那间变成了空壳儿,稻杆东倒西歪的。
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给麻雀吃光了,你在干什么?”小顾欢战战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写《黄雀赋》呢!”“哦?《黄雀赋》?让我看看。
”爸爸说。
小顾欢用发抖的小手把写的文章递给爸爸。
爸爸看了看,叹了口气,说:“可惜我们家穷,不能让你读书啊!”顾家附近有个私塾,小顾欢白天常常跑去偷听。
只见他拿着纸和笔,歪着小脑袋,仔细地听着,遇到精彩或重要之处就记下来。
晚上,他就在家里复习。
顾欢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就点燃稻糠、松枝照明。
顾欢就是这样勤奋好学,老了也是这样。
朝廷要让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隐居在天台山。
这就是才子顾欢小时侯的《燃糠自照》的故事。
《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刻苦学习的故事古⼈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许多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发⼈深思。
下⾯由⼩编为⼤家搜集的古⼈刻苦学习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很穷,所以他⽩天必须⼲许多活,挣钱糊⼝。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读书。
不过,他⼜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
匡衡⼼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很富有,⼀到晚上好⼏间屋⼦都点起蜡烛,把屋⼦照得通亮。
匡衡有⼀天⿎起勇⽓,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你们家的⼀⼨之地呢?”邻居⼀向瞧不起⽐他们家穷的⼈,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常⽓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 墙上凿了个⼩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户⼈家,有很多藏书。
⼀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户⼈家门前。
他对主⼈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悬梁锥刺 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就会有收获。
也说的是只要下⼯夫,就会有收获,⽤以激励⼈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根绳⼦,⼀头绑在房梁上,⼀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低,绳⼦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书写了一部部辉煌的
历史。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创
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自幼聪慧好学,勤
奋刻苦。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
三次反省自己。
他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
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所思考,思考要有所学习。
孔子的勤奋好学
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再来看看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
家之一,也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常常和年轻人辩论,引导他们思考,教育他们勤奋好学。
苏
格拉底曾说,“知识就是力量。
”他的勤奋好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李白、杜甫等等。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楷模,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只
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勤奋好学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勤奋好学,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基石。
让我们向古人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的故事4篇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的故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098e0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7.png)
[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名人勤奋的故事4篇名人勤奋的故事一:勤奋、刻苦的李大钊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你看这念个啥?”“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
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
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
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
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
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勤奋好学的故事5篇600字

勤奋好学的故事5篇600字6年前,我和同学绫子大学毕业后一起闯荡广州。
在南下的绿皮火车上,我们踌躇满志又颇为惶恐。
一天一夜后,突然置身于广州的花花世界时,我们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勤奋好学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勤奋好学的故事1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孙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
他的父亲是煤矿里一个看管蒸汽机的司炉工,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史蒂芬孙上不起学,8岁那年,他就去给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孙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给在煤矿工作的父亲送饭。
每次来到父亲工作的锅炉房,他都会被那些不停转动着的机器迷住,他总是出神地看着锅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忘情地听着机器隆隆转动的声音。
他很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可以自动转起来,而且力量会这么大?他想,自己长大以后,要是也能像父亲那样当一个司炉工,操纵巨大的蒸汽机干活,那该多好!放牛的时候,他就常用泥巴来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机,锅炉、汽缸、飞轮等各种各样的部件都有。
14岁那年,史蒂芬孙真的当上了一名见习司炉工,负责给蒸汽机添煤、加油和擦拭机器零件。
看着机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飞快地转动,他高兴极了。
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只是看着机器转动不过瘾。
他开始在心里琢磨起来:这机器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有一天,别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孙一个人偷偷地把蒸汽机拆开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细观察了一遍。
但拆散容易装配难,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强把蒸汽机重新安装好。
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胆,担心蒸汽机第二天转动不了。
谁知道第二天一发动,那台蒸汽机比平时转得还要好。
这次成功拆装之后,他的胆子也大多了,以后就经常这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机的各个零件都摸了个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史蒂芬孙多么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机器。
他模仿着拆装过的那台蒸汽机,试着画了一张草图送给煤矿的工程师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奋好学的故事
囊萤照读故事
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悬梁的故事
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
他到洛阳求学,为了勤于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
如果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最后他苦读有成。
刺股故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
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
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
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孙康映雪的故事
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一贫如洗,既没有上学就读的机会,甚至连在家里挤点时间学习都不可能。
因为他白天要帮家里干活,从早晨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空闲时间。
孙康并不甘心就这样服服贴贴
当时间的奴隶,他觉得自己年纪轻,精力旺盛,只要有了学习的决心,总会挤出时间来的,于是,他开始利用夜间读书,可是晚上读书必须得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而家里那样困难的经济条件,一个月怎能买得起这么多灯油呢?孙康完全懂得这种困难,每当灯油烧干以后,他便静静躺在床上,在床上
背书和默记书中的要领。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
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明亮起来,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孙康心里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
孙康蹲在雪地里读书,虽然身上衣衫单薄,但由于他专心致志,注意力完全进入书
里面去了,对于刺骨的寒风他全然不觉得,一直到了深更半夜,还在聚精会神地读着。
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他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
虽然说:“穷人怕过三九天”,可是孙康却盼望每年的冬天早点到来,盼望下大雪。
司马光警枕励志故事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
问家。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
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
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
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
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
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
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
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
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
来读书。
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
孔子百事问(勤学好问)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
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
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
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
题。
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
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
”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