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规定

合集下载

QHSE管理体系文件

QHSE管理体系文件

Q H S E管理体系文件为满足施工建设管理的需要,做到无事故、无伤害、无损失,保证员工的安全,保护周边的环境,本着“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借鉴先进的HSE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对项目部现行的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建设QHSE管理体系,通过执行HSE管理制度融入日常生产管理,基层领导切实做到有感领导,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HSE意识,纠正不安全行为,从而有效控制过程风险,预防施工发生。

把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系统化地进行整合,打造四位一体的科学、系统、完善、标准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文件控制程序1、目的对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对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项目部及与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场所。

3、术语和定义引用《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Q/SY 2.1)、《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指南》(Q/SY 2.3)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要求》(Q/SY 2.2)4、职责4.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项目颁发的管理类文件,组织、编制受控文件总清单。

4.2项目经理负责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批准与发布。

4.3项目总工代表组织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4.4工程部负责质量技术文件的控制和管理,编制技术文件清单。

4.5其它责任部门设专职或兼职文件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5、工作程序5.1文件的分类①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方针目标;②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③管理体系程序文件;④项目管理标准、项目技术标准;⑤其它文件,包括管理性作业文件、技术性作业文件、记录样表等;⑥外来文件。

环境因素的评价原则

环境因素的评价原则

环境因素的评价原则:不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都应确定为重大环境因素。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对环境因素的评价可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施工现场逐项打分,以确定重大环境因素。

1、发生频次:偶然发生(1分);间歇发生(3分);连续发生(5分)。

2、影响程度:对环境或健康影响较小(1分);对环境或健康影响较大(3分);对环境或健康影响严重(5分)。

3、影响范围:场界内(1分);周围社区(3分);超出社区(5分)。

4、相关方关注程度:关注程度较小(1分);关注程度一般(3分);强烈关注(5分)。

5、资源消耗:资源消耗较小(1分);资源消耗一般(3分);资源消耗较大(5分)。

6、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符合(1分);超标(2分);严重超标(5分)。

打分时,既可以采取个人打分评价,也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确定分值的方法。

若参评人员不能达成一致,应以半数以上人员的意见为准。

这里特别要求参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及施工经验。

若某一环境因素经汇总,分值≥14,应列为重大环境因素。

对重大环境因素,应制定相应目标和指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或治理方案,施以有效的控制。

建筑行业建筑产品大部分为主外即露天作业工序繁多,工序之间交叉作业情况也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高,使用的建筑材料种类更多,诸多可变参数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组织需要及时、准确地对环境因素予以识别和评价,以确保环境体系的持续改进和环境绩效的提高。

项目重要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

项目重要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
1.设置临时渣土场。
2.建筑垃圾定点贮放,集中处理。
6
地层损失
基坑开挖及隧道开挖
资源破坏及其他
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1.严格控制施工参数,信息化动态施工。
2.及时处理。
7
地下水流水
基坑降排水及管涌等
资源破坏及其他
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1.严格控制施工参数,信息化动态施工。
2.及时进行必要的地下水回灌。
8
夜间≤55db
1.加强机械保养。
2.消音装备。
3.减少夜间施工。
2
污水排放
基坑/隧道废水及桩孔施工泥浆外流
水质污染及废物管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排入城市地下水道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行业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等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污水排入城市地下水道标准、执行相关行业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等
分类、分级处理和排放按标准划的排水去向排水,严防施工废水造成环境污染。
3
扬尘、粉尘及烟尘排放
粉尘材料/施工便道清扫等
社区影响及人体健康等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建设项目关键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150mg/m3
节能减排
常流水、常明灯及材料损耗
资源浪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节能目标为总能耗的2.0%
1.组织培训,加强节能、环保意识。
2.优先设计方案及资源配置
3.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1.场内车辆限速行驶。

环境因素控制标准

环境因素控制标准

环境因素控制标准1、项目部对噪声的控制①可能产生噪声的因素:电锤、砂轮切割机等材料的装卸设备及施工作业。

②对电锤、砂轮切割机等应有封闭式的隔音、吸音设施,防止噪声超标。

③对开槽、凿洞施工作业,控制其作业时间,以减小对附近区域的影响。

④对脚手架搭拆及材料装卸作业应该加强职工的文明施工作业的教育,采取工具包传递、轻起轻放、禁止抛掷作业。

⑤噪声的控制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

⑥施工中噪声日常监测由项目部组织进行,每个施工现场基础、主体、装修施工阶段或产生噪声比较严重的分项工程开始前三天内对噪声每天进行昼夜各进行两次监测,以后在施工每半月期间内昼夜各进行一次监测,当监测结果不满足要求时要及时进行整改,并形成噪声监测记录。

2、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满足施工能力的适宜设备。

应加强对动力、机械施工设备日常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能力和清洁,对设备滴、漏油现象应采取油槽等方法予以收集,统一处置。

按《基础设施管理程序》执行。

3、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现场施工有各施工作业组对各自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现场清理,生活垃圾由项目部指定专人清理,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并统一到指定的现场堆放点,定期进行清理4、车辆离开工地、运货地点以前,须清洗车身和车轮以免泥土、粉尘、垃圾及污秽物等带到公共场合。

5、对施工现场粉尘进行控制,每日设专人清扫,必要时洒水降尘。

原材料、物料等采用集中堆放和覆盖,不允许乱堆、散落,并做到到场清料结。

6、在进行钻孔、切割、磨光、割碎及木制作作业时,须尽可能装设吸尘过滤器,并进行封闭作业,否则须在作业前及作业期间不断进行表面洒水降尘。

7、对废气排放的控制,应符合国家的废气排放标准。

8、对有毒、有害及有放射性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对其采购及使用管理进行控制。

9、对危险品的控制措施:①油类及天那水等易燃液体须适当的包装和标识,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使用环保型产品。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概述 (3)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3)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3)1.1.2 绿色建筑的意义 (3)1.1.3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3)1.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第二章建筑设计评价 (4)1.1.5 设计理念 (4)1.1.6 设计目标 (4)1.1.7 建筑形态与布局 (5)1.1.8 围护结构设计 (5)1.1.9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10 室外环境设计 (5)1.1.11 室内环境设计 (5)1.1.12 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 (5)第三章结构与材料评价 (6)1.1.13 结构安全性评价 (6)1.1.14 结构耐久性评价 (6)1.1.15 绿色建材选用原则 (6)1.1.16 绿色建材评价标准 (7)1.1.17 材料循环利用原则 (7)1.1.18 材料循环利用措施 (7)第四章节能评价 (7)1.1.19 概述 (8)1.1.20 能源利用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8)1.1.21 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8)1.1.22 概述 (8)1.1.23 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8)1.1.24 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8)1.1.25 建筑节能实施策略 (9)1.1.26 概述 (9)1.1.27 节能效果监测 (9)1.1.28 节能效果评价 (9)第五章节水评价 (9)1.1.29 设计原则 (9)1.1.30 设计内容 (10)1.1.31 雨水收集 (10)1.1.32 雨水利用 (10)1.1.33 评价方法 (10)1.1.34 评价标准 (10)第六章环境保护评价 (11)1.1.36 评价原则 (11)1.1.37 评价内容 (11)1.1.38 评价方法 (11)1.1.39 评价标准 (11)1.1.40 评价目的 (11)1.1.41 评价原则 (11)1.1.42 评价内容 (12)1.1.43 评价方法 (12)1.1.44 评价标准 (12)1.1.45 评价目的 (12)1.1.46 评价原则 (12)1.1.47 评价内容 (12)1.1.48 评价方法 (12)1.1.49 评价标准 (13)第七章室内环境评价 (13)1.1.50 评价目标 (13)1.1.51 评价方法 (13)1.1.52 评价指标 (13)1.1.53 评价要求 (13)1.1.54 光环境评价 (14)1.1.55 声环境评价 (14)1.1.56 评价目标 (14)1.1.57 评价方法 (15)1.1.58 评价指标 (15)1.1.59 评价要求 (15)第八章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 (15)1.1.60 制度概述 (15)1.1.61 制度内容 (15)1.1.62 技术概述 (16)1.1.63 技术内容 (16)1.1.64 经济效益 (16)1.1.65 社会效益 (16)1.1.66 环境效益 (16)第九章社会效益评价 (16)1.1.67 社区参与 (17)1.1.68 共建机制 (17)1.1.69 绿色建筑教育 (17)1.1.70 绿色建筑宣传 (17)1.1.71 社会影响力 (17)1.1.72 贡献 (18)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实施 (18)1.1.73 评价体系框架 (18)1.1.74 评价指标体系 (18)1.1.76 评价工具 (19)1.1.77 政策体系 (19)1.1.78 法规体系 (19),第一章绿色建筑评价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 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室内环境质量、人性化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建筑。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

3、识别要求及注意事项(2) ⑷从状态上讲。应考虑到以下三种状态: ①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②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如机械的例 行维修保养; ③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如恶劣的突发性气候 或事故。 ⑸从时态上讲。应考虑到以下三种状态: ①过去,以往发生或遗留的问题; ②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问题; ③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安全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如:新材料的使用、工艺变化、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问题。 ⑹从内容上讲,应包括涉及所有可能的伤害与影响。包括人为失 误, 物料与设备过期、老化、性能下降造成的问题。
案例二
• 某地下工程,由总包单位请专业分包队伍作钢结 构防腐施工(热喷锌)。专业队伍从晚上十点到 早晨六点,施工后离开现场。上午八点,其他工 人开始上班。下午四点起,陆续有工人感觉头晕、 恶心甚至呕吐,遂送医院诊治。据医院记录,至 晚八点,共有200多人接受检查治疗。经医院诊断, 致病原因为“金属烟热”,即锌中毒。 经治疗,全体工人第二天痊愈出院,未留后遗 症。
23
4、识别方法 直观经验法; 专家调查法。
24
5、识别的流程 人员、活动、设施 (1)工作区域分类
分部、分项、工序 施工区 作业区 辅助区 仓库、堆场 加工场
25
办公区
(2)生活办公区
总包 分包 监理 宿舍 食堂 浴室 厕所
26
生活区
典型案例分析及其警示
27
案例一
• 某隧道内建排水泵房,请国内有名的专业队伍对 隧道外的土体进行冰冻法加固施工,以便于开挖 作业。 • 施工队伍在打冷冻管时,为克服外部水土压 力而增大了打孔压力。在打第42根管子时,另一 根几天前打好的管子上密封钢环的焊缝崩裂,一 部分水土喷涌进入隧道内。施工人员立即组织抢 险。10小时后将水止住。

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docx

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docx

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工程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编制人:日期:一、评价目的识别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适用范围评价适用于该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

三、危险源识别准备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四、评价方法:1 、直接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可以采用《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 GJ59-2011)》)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 、定性评价:这种方法是依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的直观判断。

对同一危险源,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思想难以统一。

但对防治常见危害和多发事故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施工现场重点防治的“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就是在对以往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定性评价不是简单“拍脑袋” ,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

3、定量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危险源的构成要进行综合计算,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定量评价方法是“LEC法” ,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这种方法考虑构成危险源的三种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C),取三者之积来确定风险值(D),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式中 D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施工现场环保措施一、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指标我公司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方针、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指标分别如下:1、环境管理方针:遵守环保法规,严格履行合同,改善现场面貌,保障员工健康,预防环境污染,造福社区大众。

2、环境保护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

文明施工、保护文物、保护市政设施和城市绿化。

3、环境保护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天津市有关法规的要求。

保护城市生态,逐年减少公众对施工活动的投诉。

二、环境管理因素分析、识别(一)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分析的范围:1、正常的作业活动和非正常的作业活动。

2、所有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活动(含各分包方)3、作业现场各类设施、设备。

4、办公区、生活区、有害作业部位、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等。

(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1、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2、发生频次。

3、环境影响的规模。

4、环境影响的程度。

5、有关方要求和社区关注程度。

(三)环境因素的分类:Ⅰ类:水、气、声、渣、污染物排放或处置;Ⅱ类: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Ⅲ类:相关方环境问题及要求;Ⅳ类:其他。

(四)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的内容:1、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正常:正常运行时产生的环境问题。

异常:未按正常生产计划运行发生的环境影响。

紧急:可以预见的意外情况或紧急情况时产生的环境事故。

2、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某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3、七种类型:大气排放,水的排放,土地污染,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使用,对社区的影响和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组织直接行为产生的环境问题,但可以通过对相关方施加影响促使其改善行为的应予以识别。

(五)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现场调查法;查阅文件和记录法;专家咨询法。

(六)本工程识别出的环境因素:本工程将出现的环境因素主要有:能源消耗、噪声污染、污水排放、粉尘污染、土地污染、运输遗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WD/CX 3——04A
1、目的
对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建筑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建筑施工活动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控制。

3、术语和定义
引用IS0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和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相关术语及定义。

4、职责
4.1生产安全处主控本程序,负责汇总各部门的环境因素,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价,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报公司生产安全处汇总。

4.3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工作程序
5.7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覆盖公司场所、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及相关方的影响。

5.1.2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5.1.3识别环境因素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废物管理、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其他社区问题和当地环境问题。

5.1.4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调查法、问卷法、现场观察法、排查法。

5.1.5公司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报公司生产安全处。

5.1.6生产安全处汇总各部门的“部门环境因素清单”,编制“公司环境因素清单”。

5.2环境因素的评价
5.2.1评价方法
5.2.1.1是非判断法,已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1)不符合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2)有较大节约潜力的能源、资源消耗:
(3)当地政府、相关方高度关注并有明确要求的。

5.2.1.2评分法,本法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影响范围 (2)影响程度
(3)发生频率
(4)社区关注程度
(5)可改进程度
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2.2生产安全处组织有关人员利用是非判
断法和评分法对识别出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评
价,评价结果填入“环境因素评价表”。

5.2.3生产安全处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重要环境
因素,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管理者代
表批准后,发放到各部门。

5.3环境因素的更新
5.3.l公司每年第四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更新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5.3.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a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b当本组织活动、产品、服务场所发生较大变化时;
c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d当公司环境方针有变化时;e新建项目施工或施工项目变化时。

6、相关记录
6.1环境因素清单
6.2环境因素评价表
6.3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需要更多的管理制度,请到v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