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

合集下载

申请审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及修改办事流程图

申请审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及修改办事流程图

退回材料并一次 性告知所需材料
不予受理
材料 不齐 全等 原因
告知原因
不予受理个工作 日完成)
需提供以下材料:
1.城乡规划审批专用发文(函); 2.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表(规划 批复类专用);
审签 通过
批复意见(5 个工作 日内完成)
电子公文交换 办结
申请审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规划及修改办事流程图
需提供以下材料:
1. 单位公函;
2. 规划文本。
受理到审定 5 个工作日 完成
开始
通过省政府电子政 务外网办公业务平
台申请
受理
秘书处收文初审 (0.5 个工作
日完成)
初审 通过 办理(70 个工作 日完成)
审核 通过
九处办理(5 个 工作日完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上了⼀个台阶,下⾯是⼩编特地为⼤家整理收集的《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欢迎⼤家阅读与参考。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4⽉2⽇由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从2008年起开始施⾏。

这份条例的出台,对于近⼏年来各省各地出现的申报历史⽂化名城的热潮起到了指导性的作⽤。

本⽂通过对条例的解读,来探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申报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起到的作⽤及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炒作,造成了资⾦的浪费和历史⽂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

因此,认真解读《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

⼀、《条例》的重要作⽤ 1.加强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

要让⼈们,尤其是地⽅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

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

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的开发只能把这些⽂化遗产毁掉。

《条例》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一、申报材料标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材料二、申报单位:XXXXXXXXXX三、申报时间:XXXX年XX月XX日四、申报意义:1.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提升镇村形象;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游客和投资者;3.保护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申报内容:1.镇村地理位置、人口基本情况;2.镇村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3.镇村文化遗产、古迹、传统建筑等;4.镇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5.镇村传统民俗、民间艺术表现形式;6.镇村文化节庆活动及活动规模;7.镇村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8.镇村名人、文化代表人物、名家作品;9.镇村教育文化设施、文化传媒设施;10.镇村文化组织、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11.镇村文化宣传推广方式、手段;12.镇村文化产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13.镇村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目标;14.镇村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15.镇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16.镇村文化旅游资源、景点开发、环境整治;17.镇村与周边地区联动、互补发展;18.镇村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融合;19.镇村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20.镇村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共融;21.镇村文化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22.镇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23.镇村文化节庆活动与景区经济结合;24.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凸显;25.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民生福祉的提升;26.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经济产业的支撑;27.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环境生态的保护;28.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29.镇村文化活动对当地年轻一代的教育影响;30.镇村文化活动对外交流合作的促进;31.镇村文化活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32.镇村文化活动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贡献;33.镇村文化活动对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提升;34.镇村文化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35.镇村文化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播;36.镇村文化活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支撑;37.其他与镇村文化活动相关的各项材料;38.镇村文化活动的成果展示、视频资料、图片展示;39.镇村文化活动的社会评价、团体评价、专家评价;40.镇村文化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41.镇村文化活动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42.镇村文化活动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措施;43.镇村文化活动的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44.镇村文化活动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模式;45.镇村文化活动的监督评估和改进机制;46.其他与镇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关的材料及内容。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开展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开展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开展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文物局•【公布日期】2017.06.09•【字号】陕建发〔2017〕239号•【施行日期】2017.06.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关于开展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的通知陕建发〔2017〕239号各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局、文物局,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文物局,韩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物局:经省政府同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决定开展首批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认定工作。

现就申报工作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工作组织程序1.申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由县(区)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设区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后,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文物局。

2.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文物局收到申请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对各地上报的材料进行评议,并组织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进行实地考察,选出符合条件的镇、村和街区,并提出评议意见,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组进行审定。

3.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文物局将入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名单附专家组评审意见,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核准公布。

二、申报条件按照《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试行)》和《陕西省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办法(试行)》(附后)的标准要求确定申报名单。

三、申报材料要求(一)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材料要求1.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请报告。

内容包括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着重说明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相关环境的原貌保存度、历史年代、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清单;已有的省内、外知名专家评价意见等。

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材料

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材料

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材料一、申请材料的目的与背景在全球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标准越来越严格,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名城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希望通过申请材料向相关机构证明,我们具备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

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的城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个城市,人们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都是我们历史的见证。

我们的城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艺术、文学、音乐和戏剧等。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历史,也代表了我们的独特文化。

三、城市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我们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通过陆路、水路和空运输,人们可以轻松抵达我们的城市。

这为我们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我们的城市还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在城市内部移动。

四、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古城墙、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街区等。

这些遗迹和景点展示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五、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我们的城市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和组织,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以增强人们对我们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代。

六、城市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品质我们的城市社会环境和生活品质优良。

我们重视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宜居的城市。

我们还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我们的城市,人们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七、城市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我们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此外,我们还积极发展其他产业,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八、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我们的城市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

2024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

2024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

2024第三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模板】申报材料一:申报书申报单位:XXX市XXX旅游局特色小镇名称:XXX特色小镇申报时间:2024年XX月XX日申报说明:我市XXX特色小镇基于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历史底蕴,秉承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理念,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一个集休闲度假、创新创业、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小镇,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一、特色小镇概况1.基本情况:(1)所在地:XXX市XXX区(2)建设规模:占地面积XXX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合理可行;(3)人口规模:预计常驻人口XXX人,非常驻人口XXX人。

2.特色定位:(1)依据小镇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制定特色定位为:XXX。

(2)特色小镇将融合XXX元素,打造XXX特色,形成独特的小镇魅力。

3.建设目标:(1)成为XXX地区的休闲度假胜地;(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旅游收入;(3)吸引人才和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二、特色小镇规划与设计1.规划布局:(1)根据特色定位,规划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旅游区、创业孵化区等。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园区和绿地。

2.设施配套:(1)建设标准化的居住楼宇,配备完善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2)建设商业中心、餐饮娱乐场所、文化展示中心等配套设施。

3.建筑风格:(1)选取与特色定位相匹配的建筑风格,打造独特的小镇形象;(2)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升生活品质。

三、特色小镇产业发展1.产业布局:(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新增产业的发展方向;(2)根据特色定位,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2.优势行业:(1)依托当地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如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

(2)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创新创业平台:(1)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资金、政策支持等创业服务;(2)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培养和吸引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第一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范文模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一、评选目的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上,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评选的基本条件与评价标准(一)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二)原状保存程度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现状具有一定规模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村的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

历史文化街区申请报告

历史文化街区申请报告

一、前言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我单位特向贵单位申请将XX历史文化街区列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街区概况1.街区位置XX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我国XX省XX市XX区,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街区占地面积约为XX平方米,东西长约XX米,南北宽约XX米。

2.街区历史XX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XX年代,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XX市的历史变迁。

街区内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有民国时期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3.街区特色(1)建筑特色:街区内的建筑多为明清、民国时期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XX古建筑群、XX民居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文化特色:街区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XX历史文化博物馆、XX纪念馆等,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3)民俗特色:街区内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XX庙会、XX节庆等,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三、保护现状1.保护措施近年来,我单位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开展街区普查,全面掌握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

(2)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街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条件。

(4)开展街区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街区风貌。

2.保护成果通过以上措施,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部分古建筑得到了修复。

(2)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吸引了大量游客。

(3)街区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四、申请理由1.历史文化价值XX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XX地方历史的重要依据。

将街区列为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一)留光镇申请历史文化名镇材料留光镇地处县境东部,距县城18公里处,距新乡市85公里,镇政府驻地在留光村。

位于北纬35°03′--35°06′,东经114°32′--114°40′之间。

北邻赵岗镇,东临起重之乡长垣县,东南与黄陵镇接壤,南、西南界潘店镇,西与冯村乡相接。

境内大广高速、省道213贯穿南北,其中大广高速封丘服务区设在该镇周庄村,交通十分便利。

天然渠、十一支流经该镇,辖区水资源较为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留光镇上下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双丰收。

该镇被新乡市创争办评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先进”;该镇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人民满意优秀公务员先进集体;该镇便民服务中心被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该镇青堆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五好支部”;留光镇青堆树莓合作社被市政府评为“新乡市合作组织先进单位”。

青堆村被农业部命为“全国一村一品先进乡镇”;留光镇还是国球世界冠军刘国梁的故乡、中华名吃萧记烩面发源地、生命之果树莓的原产地。

该镇辖区面积5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

辖2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177个村民小组,农户9989户,党员1105名。

全镇总人口4.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70人,占全镇总人口13.4%。

镇政府城镇驻地人口8584人,镇政府驻地面积1.13平方公里。

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留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美丽的传说。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20年,光武帝东游曾驻这里,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

境内存有青堆遗址,息氏墓、蛤蟆塌气坑、石佛寺等古迹。

青堆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器物有石器条纹、方纹、陶罐、陶瓮、蚌镰等。

2010年9月成功实现了撤乡建镇,留光乡改名为留光镇。

(一)曲河县人民政府曲河县人民政府遗址1947年7月,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为了孤立长垣县城内的国民党军,保卫黄河安全渡汛,地委决定建立曲河县,因这里正是黄河向东北转弯的地方,成为牛梭形曲状河道,故以此而得名。

县政府设在留光镇马村村,包括封丘县东部,长垣县西南部,全县开始划分4个区,后改划分5个区,留光(当时叫光武镇)一带为一区,参谋村一带为二区,黄陵集一带为三区,曹岗集一带为四区,金寨一带为五区。

共340个村,人口163831人,任命连治洁为县委书记,王彪为县长,组织部长杜心田,宣传部长付部长王子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站住了脚跟,粉碎了国民党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活捉并在蔡顶村公开审判了光武镇(留光镇)乡长朱广文,冯村乡乡长郝家赞、程光信等一大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曲河县的成立巩固和发展了解放区,夺取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城乡经济,建设了地方武装,恢复和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

至此开辟曲河县的工作任务已顺利完成。

至1949年9月,曲河县建制撤销,一、三、四区并入封丘县;二、五区并入长垣县。

(二)息氏墓息氏墓战国时期,宋国的宋康王是个暴君,对外侵略,对内暴敛,沉溺酒色,荒淫无度,群臣凡进谏者一律射杀,时人称其为“桀宋”。

这年夏天,宋康王游玩到青堆这个地方,见一条溪流从这里潺潺流过,溪流两边树木茂盛,风清气爽,景色宜人,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就下令强征民夫,在这里修了一座供他游玩时休息的行宫。

这样,每到烈日炎炎的夏天,宋康王都要带着他的大臣和美姬爱妾们到这里游玩和避暑,在这里过上一段天上人间的生活。

公元前328年夏天,宋康王戴偃又带着他的大臣和爱妾们来青堆行宫避暑,得空儿驾车在附近游玩时,在西南方向的一个地方,发现有一位女子着篮子在桑园中采桑。

这个女子淡妆素裹,唇红齿白,眉清目秀。

她在一片葱绿中采桑,如同一朵出水的荷花般的美丽,把个宋康王惊得呆了。

宋康王觉得,他的所有美姬爱妾,比起这个采桑的女子来,都黯然失色。

宋康王在这里愣愣地看了好大一个时辰,直被弄得魂不守舍,如痴如醉,然后才带着人等回到了青堆行宫。

在青堆行宫,宋康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仍然在思念着那位女子。

第二天早上,他一面派人前去打听那女子的家庭住址,谁家女子和家庭情况,一面叫人派了民夫,在行宫前边大兴土木,筑了一个几丈高的叫做青陵台的大土台子,他每天站在青陵台上,向西南方向眺望那个美丽的采桑女子的身影,良久连眼珠儿也不转一下,真是神魂颠倒。

前往打探的人回报说,这个采桑女子不是别人,就是宋国舍人(当时地方的一级小官职名)韩凭的妻子,她姓何,名字叫做息氏,是附近有几里远的一个叫做吴村的小村子里的人。

宋康王一听说情况,马上派手下传韩凭见驾。

他对韩凭说:“你家里有这么好的老婆,也不叫本王知道,现在我知道了,也不怪罪你,只要你把老婆献给本王,本王将给你加官晋爵,还要给你很多的银两,不愁再续娶一个,希望你不要拒绝。

”宋康王想,像韩凭这样的一个无名小辈,根本就不配娶息氏这样的一个漂亮的女子,叫他献出自己的老婆,还不是我一句话的事情。

其实,宋康王想错了,韩凭虽然官职低下,生活贫寒,但夫妻两个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相当幸福,他严词拒绝了宋康王的无耻要求。

宋康王见一个小小的舍人韩凭竟敢抗拒王命,恼羞成怒,立即把他投入牢狱,继而又带罪去城东修筑城墙,息氏闻讯痛不欲生,痛恨宋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

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以表心志,不料,消息走漏,信被康王得到。

康王见信中写的是三句谜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康王和左右近侍都不明白其含意,就拿去问朝中的大臣。

有一个叫苏贺的大臣说:“其雨淫淫,是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

”宋康王一听大怒,马上派人把息氏从她的家中抢到了青陵台上囚禁起来,强迫她答应自己的要求。

不久,韩凭自杀而死。

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息氏强忍悲痛作《乌鹊歌》:“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鹊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民,不乐宋王。

”以明志。

一天,康王让息氏陪伴登青陵台游览,息氏想到,自从丈夫死后,自己还没有堂堂正正地为他的亡灵拜祭过,早晚是一个死,现在何不来个将计就计,祭拜一下自己丈夫的亡灵呢?想到这里,她勉强打起精神,假装有些高兴地对宋康王说:“既然弱女子的丈夫已经亡故,我现在已经愿意侍奉大王。

不过,恳请大王先答应我沐浴净身,换上新的衣服,祭拜过丈夫的亡灵以后,再与大王结为花烛之喜。

也不枉我们夫妻一场,恳请大王恩准。

”愚蠢的宋康王见息氏答应了和他成亲,心中非常高兴,满口答应了息氏的请求,吩咐一应人等安排息氏沐浴更衣。

息氏乘沐浴更衣之际,背着伺候她的侍女们,暗暗地把衣襟撕破,将准备好的遗书藏在了裙带里边,然后,从容地回到了青陵台,两眼噙着泪水向丈夫亡灵的方向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然后大声说:“夫君,请你在黄泉路上等我,妻子何息氏找你来了!”说罢,她乘人不备,纵身跳下了青陵台。

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息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

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

息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她留下的遗言:“君王希望我活着,我却愿意死去。

希望把我与我的丈夫合葬在一起。

”康王恼怒,命将二人分开埋葬在一条小河沟两侧,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死后如果能将两坟合在一起,我不阻拦你们。

”谁想一夜之间两个坟上便各长起一棵梓树,十天左右就长得一抱粗细而且根干皆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好像两个人弯曲着身体互相俯就。

夜里,即使无风,也能清楚地听到这两棵梓树发出的“嗦嗦”声,好像他们夫妻二人在树上窃窃私语。

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栖息在两树繁茂的枝叶间,每每在清晨、傍晚交颈悲鸣,声音凄切哀婉,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

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称这种树为相思树。

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化成的。

没过三年,宋国就灭亡了。

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在流传。

“相思树”的传说在海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妇孺皆知。

这个由宋康王霸占人妻所造成的爱情悲剧故事。

比较鲜明地刻画了宋康王的荒淫、暴虐、残忍,以及韩凭之妻忠于爱情、宁死不屈、从容有智的形象。

故事后半部分,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强化、升华了韩凭夫妇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对他们的同情。

现存韩凭夫妇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列异传》,该书已佚,其所记韩凭夫妇事残存于《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鸳鸯”门中。

由于《列异传》多记汉代以来的事,故可以推测韩凭夫妇故事于汉代就已广泛流传。

至晋代干宝《搜神记》,对这一爱情悲剧的记载就比较完整了。

历代文人亦多有记载此事者。

如唐代俗赋《韩朋赋》、容肇祖的《敦煌本〈韩朋赋〉考》、唐代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游青陵台时曾写《白头吟》、李商隐的诗中都已咏及青陵台:宋代的《青陵台歌》、《乌鹊歌》、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冯梦龙《过青陵台有感》,《封丘县志》等都对韩凭妻忠于爱情、宁死不屈、从容有智的形象,进行了讴歌。

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强化、升华了韩凭夫妇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千多年过去了,韩凭墓早已无存,然而在这里却聚集了一个村落,名字叫做“韩丘”。

在韩丘东面青陵台所处的村庄被叫做“青堆”息氏墓前现存石碑一通,为清康熙十九年知县王赐魁所立。

据老人回忆,原来不但有土堆,而且土堆上庙院规模宏大,现在周围村民已重新修复青陵祠。

据文物工作者介绍,这里正是传说中"相思树"和"梁祝化蝶"的源头,1963年6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