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针灸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炙甘草3g【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非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组成】当归6g 苏木末6g 落得打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3g 没药3g三七3g 赤芍3g 陈皮3g 紫荆藤9g 地鳖虫9g【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组成】桔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9g 甘草3g 陈皮6g【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淡豆豉5g 牛蒡子6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苇根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9g 前胡9g 川芎9g 枳壳9g 羌活9g 独活9g 茯苓9g 桔梗9g 人参9g 甘草5g【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1.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 10g【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1、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阳亢风动【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爱爱医资源-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00

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桃红四物无地桃,陈(皮)苏(木)乳没鳖(虫)三,紫荆(藤)落得打。
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老橘荆桔部菀白前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红朱麝血乳,冰片没药茶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芎“四逆”香附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老橘姜茯夏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蕴肺之咳嗽、哮、喘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针灸推拿主治四大经典方剂总结

右胁下疼痛拒按(胆 囊)
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 不利
少阳病兼阳明腑实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桂枝加芍药汤
倍用芍药
脾阳不足,寒湿内盛
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四逆汤
四逆,脉沉者
心肾阳衰之寒厥证
回阳救逆
真武汤 小便不利(筋悌肉瞤)
肾阳虚衰,水气泛滥
温阳化气利水
黄连阿胶汤
心中烦、不得卧
夜热早凉
青蒿鳖甲汤
湿遏卫气 湿重热轻
身热不扬,湿温三禁:汗、 下、润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身热不扬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 汤
邪阻膜原,湿浊偏盛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
雷士宣透膜原法
湿热中阻证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湿热蕴毒证
湿热酿痰,蒙 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 时清时昧 寒热似疟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 丸或至宝丹
伤寒
方剂名
原文秒杀
病机
主治
桂枝汤
翕翕发热
营卫不和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麻黄汤
无汗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大青龙汤
重用麻黄,烦躁
外寒内热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
汤已服,渴者
外寒里饮
解表化饮
五苓散
水入则吐——水逆证 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桃核承气汤 其人如狂,少腹急结
下焦蓄血证
肾阴亏虚,心火亢盛
滋补肾阴,清泄心火
猪苓汤 小便不利(筋悌肉瞤)
麻黄附子细辛 汤
脉沉者
四逆散
中医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面肌痉挛: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太冲面瘫: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低血压:处方: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癫病:处方:心俞神门俞原配穴法脾俞丰隆化痰痫病: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长强鸠尾筋缩阳陵泉丰隆贫血: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血海膈俞心俞脾俞肾俞悬钟足三里嗜睡: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狂病: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 水沟大椎风池丰隆大陵劳宫痴呆: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心悸: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高血压病: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阳强:处方:以足厥阴肝经腧穴为主.. 大敦行间蠡沟侠溪三阴交阳痿: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关元肾俞三阴交阳三针中极男性不育症: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秩边气海足三里瘿病:处方:以颈部和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瘿肿局部天突膻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单纯性肥胖症:处方:以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中脘天枢曲池上巨虚大横支沟丰隆阴陵泉三阴交水分内庭关元遗精: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会阴次髎关元肾俞三阴交阳三针痿证:处方: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末梢神经炎: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前列腺炎: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白细胞减少症:处方;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育足三里中风:1中经络:处分: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中脏腑:处方:一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素髎百会内关便秘: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大肠俞天枢上巨虚照海支沟儿科病症处方:水沟中冲合谷太冲厌食:处方:以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百日咳:处方:列缺肺俞风门丰隆遗尿:处方:以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脑瘫: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疳证: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妇科病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处方:神门百会膻中太冲三阴交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大敦蠡沟太冲中极三阴交痛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经验穴闭经:处方:关元三阴交天枢合谷肾俞月经不调:处方:关元三阴交血海崩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或重灸隐白妊娠呕吐: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带下病: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盆腔炎:处方:带脉中极次髎三阴交恶露不绝: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恶露不下: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子宫脱垂: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产后乳少: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更年期综合征:处方:百会太溪关元肾俞三阴交不孕症: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滞产:处方:膻中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胞衣不下: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气海关元三阴交独阴胎位不正:处方:至阴太溪三阴交外科病症丹毒:处方:以皮损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乳腺炎: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疝气: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流行性腮腺炎: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阑尾炎: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阑尾穴上巨虚天枢曲池阿是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处方:关元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陵泉胆石症: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日月右期门右胆俞阳陵泉脱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痔疮: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骨伤科病症扭伤:处方:以局部和邻近取穴为主..颈部:大椎天柱风池后溪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腕部:阳池阳溪阳谷外关大陵腰部: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髀部:环跳秩边居髎承扶膝部:膝眼鹤顶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解溪昆仑申脉照海丘墟外伤性截瘫:处方:以督脉和下肢三阳经腧穴为主..损伤脊柱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颈椎病: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落枕:处方:大椎阿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肘劳:处方:以肘关节局部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足跟痛: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腱鞘囊肿: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囊肿局部阿是穴腱鞘炎: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列缺合谷阳溪阿是穴肩周炎: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处方:肩髃肩前肩贞肩三针阿是穴阳棱泉中平穴皮肤科病症神经性皮炎:处方:风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损局部带状疱疹: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荨麻疹:处方:以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皮肤瘙痒症:处方:曲池风市血海膈俞斑秃:处方:以局部和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脱发区百会通天大椎肝俞肾俞湿疹:处方: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疔疮: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痤疮:处方:以局部和手阳明腧穴为主:阳白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内庭五官科病症麦粒肿: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太阳二间内庭目赤肿痛: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眼睑下垂: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阴交视神经萎缩: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球后睛明承泣风池太冲光明耳鸣、耳聋:处方:耳区局部和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鼻炎:处方:以鼻腔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迎香鼻通印堂合谷牙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颊车下关合谷二间内庭咽喉肿痛:处方:天容列缺照海合谷急性病症心绞痛:处方:以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和相应郄穴、募穴为主:内关郄门阴郄巨阙膻中胆绞痛:处方:以足少阳胆经腧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中脘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泌尿系绞痛: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中极京门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伤寒论》)【方药】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方药】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主治】活血止痛。
【治则】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方药】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5.止嗽散(《医学心悟》)【方药】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 (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主治】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治则】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温病条辨》)【方药】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祛痰类】
1痰湿方:针泻双阴陵泉,丰隆。
2清气化痰方: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
【安神类】
1滋阴清火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
2清心滋阴血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三阴交。
3清心肝方:针泻双神门,行间(或太冲),风池。
【调胃肠类】
1和胃畅中方: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
足三里。
若用于中焦气机失调,方中上脘易下脘。
2和胃降逆方:针泻双内关,公孙。
3消积导滞方:针泻双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
(湿热甚者配透天凉)
4温中和胃方:针泻中脘(加艾条针上灸)上脘(加艾条针上灸),足三里,间使或内关穴。
5胃肠承气方:针泻中脘,下脘和双天枢,足三里。
,湿热者配透天凉。
【其它类】
1开窍醒脑方:针泻人中和双合谷配强刺激。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4如豆许。
2痛泻要方:针补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3暖肝方:针泻加艾条针上灸双太冲和曲骨,艾灸双大敦穴。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XX《伤寒论》:XX、XX、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XX《伤寒论》:XX、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XX、地鳖虫、XXXX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XX《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xx《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xx 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xx《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xx 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XX、杏仁、甘草、石膏功用:XX 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xxxx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xx《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xx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xx《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 、xx 疏肝散《xx》: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xxxx《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xx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15 、涤痰汤《奇效良方》: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功用:豁痰清热,利气补虚主治:XX,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6、虎潜丸《xxxx 和剂局方》:陈皮、虎骨、干姜、白芍、锁阳、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主治:肝肾不足,XX 热。
17、四逆散《伤寒论》:甘草、枳实、XX、芍药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xx逆证;2.肝脾气xx。
18、逍遥散《xxxx和剂局方》: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煨姜、薄荷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9、痛泻要方《xx》:白术、白芍药、XX、防风、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21、xxxx《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xx主治:气分热盛证。
22、蠲痹汤《医学心悟》: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功用:祛祛风胜湿,散寒通络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23、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功用:清营解毒,透热xx主治:热入营分证。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
25、凉隔散《xxxx 和剂局方》: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连翘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主治:xx 二焦邪郁生热证。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XX、生甘草、淡竹叶功用:清心利水xx主治:心经火热证。
27、xx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当归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28、清胃散《脾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XX、升麻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
29、玉女煎《xx》:石膏、熟地、XX、知母、XX功用: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xx。
30、xxxx《伤寒论》:xx、xx、xx、xx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
31、xx鳖甲汤《温病条辨》:xx、鳖甲、细生地、知母、xx功用:xx 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32、理中丸《伤寒论》: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xx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33、xx中汤《伤寒论》:XX、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XXXX,肝脾不和证。
34、四逆汤《xxxx和剂局方》:甘草、干姜、附子功用:xx 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35、四君子汤《伤寒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xx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3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37、参苓xx《xxxx 和剂局方》: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功用:xx 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38、补中xx《内外伤辨惑沦》: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
39、生脉散《医学启源》:五味子、人参、xx功用:xx津,敛xx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防风、黄芪、白术功用:xx 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42、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43、炙甘草汤《伤寒论》: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功用:益气滋阴,xx 复脉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脾肾xx。
45、xx《xx》: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
46、大补阴丸《xx》:熟地黄、龟板、XX、知母功用:滋阴降火主治:XX 火旺证。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当归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亏虚,肝气郁滞证。
48、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49、右归丸《xx》: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功用:xx 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远志、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生姜、大枣、薄荷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51、天王补心xx《校注妇人良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功用;滋阴清热,养血xx主治:xx 血少,神志不安证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功用:养血XX,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53、xxxx丸《内外伤辨惑论》:xx, xx,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功用:镇心安神,养血清热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54、xxxx《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梅片,麝香,真珠,山栀子,雄黄,黄芩。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朴硝、硝石、朱砂、甘草。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白术,光明砂,麝香,诃梨勒皮,香附,沉香,青木香,丁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犀角,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主治:寒闭证57、真人养脏汤《xxxx 和剂局方》: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功用:涩肠固脱,xx 肾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58、四神丸《内科摘要》: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泻59、防风xx《xx 论方》: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甘草。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主治:风热雍盛,表里俱实证60、保和丸《xx》: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消食和胃主治:食滞胃脘证61、xx《金匮要略》: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62、xx《xx》: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功用:行气xx主治:六郁证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陈皮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66、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证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甘草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热结下焦之热淋血淋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
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地龙、胆南星功用:舒筋活络,散风止痛主治: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瘦痛,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