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答案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答案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答案版

高三期中模拟题 2013. 11.11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趿拉(tī)慰藉(jiè)黄骠马(biāo)俾众周知(bì)B.酗酒(xù)恫吓(dòng)白炽灯(zhì)椎心泣血(chuí)C.窥伺(sì)妆奁(lián)刹那间(chà)胼手胝足(dǐ)D.坍圮(pǐ)发酵(jiào)歼击机(jiān)畏葸不前(x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松弛首饰通情达理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B.装帧振幅攻城略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中肯通牒屈意逢迎翻手为雨,覆手为云

D.渲泄坐镇平心而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寂夜里飘渺的钟声,可以唤醒梦中之人,让一个沉沦在世间物象中太久的人,有醍醐

灌顶之感。

②“钱途无量”、“与食俱进”等窜改成语的现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往往使广大受

众认识模糊,心中无数。

③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加鲜味,会抑制甜味菜的本味。

A.幽远误解反而B.悠远误解而且

C.悠远曲解反而D.幽远曲解而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年来,“司母戊鼎”的名字被某些专家错改的现象屡见不鲜,先是“后母戊”,后又“司马戊”,使一般群众不知所措。

B.中科院学者洪源认为,某国舰机频繁对我舰队进行挑衅,从应对敌方威胁角度来说,中国军舰火控雷

达锁定敌方舰机,防止被突袭,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C.2013年达喀尔拉力赛在秘鲁首都利马发车,比赛所需的高昂费用让中国车手叹为观止,今年仅有两张中国面孔出现在南美。

D.在国画传统题材中,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等大师善于画虾,他们的画作曲尽其妙,各得风流,形成了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农民工小秦从寒风中钱款吹散一地的无助,到钱款纷至沓来,让我们看到警方的用心、路人的良心、社会的爱心,这一切汇聚成可贵的正能量。

B.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可见,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

C.由于冷空气实力弱且空气湿度大,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于今天上午达到了近日来最鼎盛阶段,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雾天气最严重的一天。

D.2012年,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一时之间,莫言作品在市面上一本难求,“莫言”热不可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让汉字再简化周溯源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对中国灿烂文化有着伟大的贡献。

汉字具有多种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创造工具是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祖先造字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但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5000多年来,汉字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本来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够用的汉字,却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展现优势与魅力。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象形符号不断向简炼、规则化方向发展,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

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新中国于1956年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初学者的困难、心境和感受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体谅的。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6. 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汉字产生于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只能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楷书出现在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简化字就见于南北朝的碑刻中;隋唐的简化字在民间相当普遍,称为“俗体字”。

7. 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朝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工作,清末民初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改变了人们学习汉字的心理和态度;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8.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好。

C.古人依据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原则,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D.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

,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

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

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

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不行动

B.不为具

食具:准备

C.坐法当斩坐:犯罪

D.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居:过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亦知其意其

出人也远矣

B.若

虽长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诸将亡者以十数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

D.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韩信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从人寄食饮②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③信仗剑从

之④次至信,信乃仰视⑤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⑥能用信,信即留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

②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2分)

③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5分)

②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2分)

③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4分)(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章》)

,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2)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3)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高山仰止,。《诗经·小雅·车辖》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五、(12分)

16. 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北京12月24日电今天从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获悉,自2013年起,各地各校将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公布测试总体结果并向学生和家长通报。

为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从2013年起将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全面升级测试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教育部门将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确保测试数据100%上报。

“各校要开足上好体育课,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挤占体育课时,同时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质量监控,提高测试科学化水平。

17. 2013年1月10日,王永、邓飞、赵普、郎永淳、陈伟鸿、崔永元等6人在微博上发起“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1月30日,由北京团市委、市青联等共同发起的“温暖2013——春节回家顺风车大型公益行动”在北京启动。

请为此次公益行动拟写一则广告词。要求:简洁生动,语言得体。(4分)

雁南飞

1.春天来了,小燕子乘着南风伴着细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个屋檐下,看着它们忙忙碌碌地衔泥垒巢,)当小燕子乘着南风再一次回到那个屋檐下衔泥垒巢时,我们才发现,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着灰色的羽毛,煽着矫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退了。最后一次听到大雁的鸣叫是在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甚至一直推算到自己的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当时每一个季节都有每一个季节的天空,春天里的柔和,夏天里的激烈,秋天里的高洁,冬天里的宁静,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喧嚣和静谧都可以让人陷入孤单,只有秋天,只有雁过长空时的声声嘹亮而又多显悲凉的鸣叫,才把一个季节的颜色与感觉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

2、我们无法像留住麻雀一样留住大雁,雁是过客,人称“宾鸿”,也许,只有大雁才能获得人类如此尊贵的称呼,献给它一个如此彬彬有礼的美丽的封号。木兰从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姬离家,清照南徙,都有一只大雁缓缓的跟随着他们,甚至抚慰着那一颗颗落寞孤独的灵魂。大雁喜欢飞行,匆匆过客,也是过客匆匆,从南到北,也要从北到南,追逐着太阳行走,只为着找寻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与温暖,可到头来还是留下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哀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这“胡笳十八拍”里的一唱三叹,是写给秋天的,写给大雁的,也是写给自己的,有一只禽鸟能承载一颗人类激荡的心灵,这只鸟本身也就具备了做人类友朋的资格,可当我们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朋友却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

3、没有了大雁的生活,就显得有些无味。孩子们依旧捧着自己心爱的课本,一字一顿的读着诗一样的句子:“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变成人字,一会变成一字。”他们抬起头:老师,

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师抬头,看看城市一角无鸟的天空,慢慢说:大雁已经成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写在《礼记》里,“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写在《诗经》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写在唐诗中,“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写在宋词里,“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写在崔莺莺长亭送别的哀伤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写在宋江南征方腊的艰难路途上,“兄弟此后不可害此礼义之禽。”如今,这故事又被千百次的写进孩子们的课本中,可用以朗诵的文字越来越多,可以听到的雁鸣、见到的鸿影却越来越少。

5、当一种声音消失的时候,你会感到莫名的孤独;当你孤独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会濡湿你的心情。没有了大雁的长鸣,却多了人类的狂呼,机器的轰响,车辆的吵闹,欲望的尖叫,他们早已经不再关心窗外的天空,只是聚精会神于电子时代极度的物欲的张扬。当我们把电视当成主要的娱乐的时候,星辰就从夜晚的视野消失了,当我们把电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草木虫鱼就变异成电子游戏里打打杀杀的怪兽,当乡村不再有青山绿水、都市不再有春夏秋冬的差别的时候,人们睁开眼,猛然间丢失了某种心情,或者,搞错了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身份,是过客,还是主宰?

4、我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解释大雁消失的原因,因为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作文课上,他们描写秋天,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遍地都是金黄的小麦,我说这是一个低级错误,但更低级的失误却在于我:他们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错在何处?在都市中生活,谁还能像春天池塘的鸭子一样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空调可以模糊夏与秋的界限,超市的货柜上永远摆放着四季的瓜果,钢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标记春夏的变换,在一个被以文明的名义遮盖的封闭的笼子里,我们怎舍得这一处自我陶醉的世界。

6、天高气爽,白云悠悠,黄叶飘飘。一行大雁从蓝蓝的天空掠过,撒下串串清脆的叫声。)

7、这记忆中的景象多美啊!我们还能再看到吗?我们的孩子能看到吗?

18、(4分)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大雁,1、2段中却写燕子和麻雀,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19、在第2段中,为什么说“大雁是一种能承载人类激荡人类心灵的鸟”?(4分)

20、文章在第3段中引用《诗经》、《礼记》、唐诗、宋词元曲和小说里的句子,有何目的?

21、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感情。(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青岛市高三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1.D 2.B 3.C 4.D 5.D

二、(9分)6.A 7.B 8.A

三、(12分)9.A 10.C 11.B 12.C

四、(24分)

13.(10分)

(1)韩信多次和萧何交流,萧何认为他很奇特。到了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告诉刘邦,亲自去追韩信了。

评分标准:5分,重点词“数”“奇”“亡”“以闻”“自”,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

(2)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呢!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东”“安……乎”,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

(3)等到拜大将之时,发现竟然是韩信,全体将士都很吃惊。

评分标准:3分,重点词“至”“乃”“一”,译错一处扣1分;不通顺扣1分。14.(8分)(1)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评分标准:修辞2分,感情2分。

(2)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评分标准:扣住“曲折委婉”分析,意思对即可得分。

15.(6分)(1)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2)俯察品类之盛东篱把酒黄昏后(3)不霁何虹舞榭歌台(4)景行行止无边落木萧萧下评分标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4分)教育部要求自明年起全面监测学生体质健康。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占1分;数字两个字占一个格,超出字数扣1分。

17.(4分)示例1:顺风车,顺心路,圆游子回家梦。

示例2:顺风车,情暖回家路。

示例3:让身旁的空座成为他人回家的希望。

评分标准:内容2分,得体2分。

18.(4分)内容参考示例:图片上方有一只坠落的苹果,下方有一个人站在两本书的上面,伸出双手去接苹果;一个人站在两本书上,伸出双手,去接上方坠落的苹果。

寓意参考示例:机遇降临,只有底蕴丰厚的生命才能与之相遇;知识是成功的基石;读书可以让你更加接近成功(或“目标”、“理想”);积累知识,帮助你走向成功。

评分标准:内容2分;寓意2分,体现“苹果”的寓意应为美好的理想、目标、机遇、成功等。

六、(一)19.(4分)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矮婶偷草做铺垫。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做贼被捉后的害怕心理;无颜面对失主的羞愧心理。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1. (4分)答题要点:正直(在雪天里捉贼除害),勤劳(天天劳作),机智(故作没有看清偷草人),善良(帮助弱者)。

评分标准:每点1分,要有概括有分析。

22. (6分)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出了“我”及家人对矮婶的美好祝愿,希望她早日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写出了“我”与家人的善良;深化主题,展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如春草般茂盛爱心的歌颂。

评分标准:每点2分。

(二)19.(4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雷诺阿形貌的瘦小、体质的赢弱,与其内心的强大形成对比。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虽然身体不好不能出门,但能够潜心多作画、作好画;他作画的过程,也是与命运抗争的过程,战胜病痛和困难,不甘心不服输,让命运向自己低头,这也是一种幸福。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1.(4分)突出了雷诺阿形貌、精神、思想、成就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作者对雷诺阿的敬佩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2.(6分)要点参考:洞悉世界的敏感;与命运抗争的信心与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达观的心态;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

评分标准:每点1分。

七、(60分)参考201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20.1济南市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年1月济南市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1.C 2.A 3.D 4.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 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 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 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每条2分,四条中任答三条即可得满分6分。) 5.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 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 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 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每条1分,共4分) (二)6.C 7.B 8.①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 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 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9.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 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二、(35分) (一)10.A 11.C 12.C 13. (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译出大意给2分,“从”“闻奏”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 (译出大意给2分,“练”“因”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报答郑儋的知遇之恩;(2分)稳定军情的需要。(1分) 文言文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棻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又担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赞。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大和六年(832)二月,

【2020】【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及答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 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 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落花生》试讲稿#(精选.)

《落花生》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文学科的3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落花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分享了一篇精美的文字《落花生》。有谁还记得为什么花生叫“落花生”?(播放落花生的图片)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种花生、收花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吃花生、议花生环节。(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二、新授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大家四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3-13自然段。但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找出一共几次议花生,都议了什 么? (学生读完之后。) 师: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三自然段,从“实在很难得”,你看出来什么? 师:刚老师听到有人说因为我们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所以难得。 师:非常好。我们看一下第一次议花生。父亲提出了什么问题? 师:请全班同学们大声读一下。 (全班读) 师:我们“争着回答”说明什么。 生:都喜欢花生。 师:找出花生的好处有哪些?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的很迅速。 师:那我们联系生活想一想,花生除了文章中的那些好处,你还能举出花生的其他好处吗?(请一两位同学来列举) 师:嗯,他们找出了很多,花生重要的好处还有富有维生素,可以增强记忆力。师:花生这么多好处,大家喜欢不喜欢吃啊?花生有多少种吃法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生:答。 师:对,有生吃、煮着吃、炸着吃、还可以做成花生奶、花生酱等等。看来大家都是生活的小小观察家呀! 师:花生有这么多好处,还有这么多做法,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花生的好处吧。师:刚才是我们大家说出的花生的好处,父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花生的什么最可贵?齐读第十自然段。 生:看图片,对比一下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回答。 师:文章是从什么角度把二者进行对比的? 生:回答。 师:回答不上来没关系,我们班有谁愿意当小老师帮帮他呢? 生:非常好!从位置、外貌、印象方面对比的。 师:小组内交流总结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 (派代表发言) 生:好看与否、是否易于被发现、让人立刻爱慕。 师:我们能不能把“埋”换成“长”?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 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Hegel,为代表,后者以费尔 巴哈(Feuerhac,.)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Marx,K.)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 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 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 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 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 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 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 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 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 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 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招聘暨赛课十分钟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新部编版四年级上16《麻雀》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暨赛课试讲稿 (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 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 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 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 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 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6 《麻雀》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有利于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并懂得这样写有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3.知道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麻雀的图片,设问:认识这只鸟吗?(学生回答),对,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麻雀,它虽然没有孔雀那样漂亮的外表,也没有黄莺那样动听的歌喉,可在一只麻雀身上却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麻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会认6个生字。可重点指导:“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2)写字。本课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 嗅:不要漏掉最后一点。 躯:身字作偏旁时要变窄,撇画不出头。

高三语文期末检测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2020.01 1.C(睿智:见识卓越、富有远见;机智:聪明灵活。赏赐: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 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恩赐: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删繁就简: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它 趋于简明;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2.A 3.C(C为乔迁联,其它为寿联) 4.B(2016 年-2017 年增速下降) 5.D(报:回复) 6.B(英宗被立为太子是在濮王去世之后,濮王去世也不是英宗未亲政的原因) 7.(l) 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觊觎皇位)而遭遇 大祸,后唐就混乱了。(“储嗣”“而”“以”“窥觊”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2) 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居住在那里。(“守”“乐”“风土”“卜”“焉”各 1 分) 8. 嫉恶如仇,不顾安危,敢于直谏,善于调停,不慕高位,爱护百姓。(每点 1 分,答对4 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等到成年,将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翰林学士胥公当时在汉阳,见到他后认为他 与众不同,说:“你一定会在世上有名声。”把他收到门下。欧阳公跟随他到了京城, 两次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一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是第一名。于是考中甲等,补任西 京留守推官。 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 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按照惯例, 担任知制诰的官员必须要考试。皇上知道欧阳公的文才,下旨免试。 欧阳公曾经趁上报水灾灾情的机会进言说:“陛下治理国政三十多年,可是储君 未立。汉文帝即位后,群臣请求立太子。群臣不怀疑自己所以敢请求,汉文帝也不怀 疑他的大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其讨厌别人谈论立太子的事情。然而汉文帝立太子之 后,在位时间长,为汉太宗。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 (觊觎皇位)而遭遇大祸,后唐就混乱了。陛下还担心什么而久久不能确定(太子) 呢?”欧阳公谈论事情不分难易大都像这样啊。

2019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尤溪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分钟面试试讲稿《匆匆》

2.匆匆 一、预习作业导入: 1.计算自己渡过了多少个时日:4267 4689 2.老师也很好奇,昨晚被课的时候也算了一算,老师有点懒,用手机软件 算的精确时间:10232.04天 老师觉得这个时间也就一两千,没想到这么大一个数字,默默里,一万多 个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我躺在床上,时间便会从我的身上跨过,从我脚 边飞去。等我早上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这样一闭一睁,一 天就过去了,嚎~ 这真是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匆匆(板书) 二、作者:分享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4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初二课文)。后来出版散文《春》(初一课文),《匆匆》写于1943年,《荷塘月色》(高二课文) 人物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听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同学自告奋勇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从课文中听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时间的珍惜、后悔、懊悔、无奈、忧伤、叹息) 补充:“回忆”。老师读这篇课文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坐在夕阳中的 对自己逝去的岁月无比伤感和怀念的人。 3.课文的题目是《匆匆》,你觉得在课文中最能体现匆匆的句子或字、词是 什么,把它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理由。(问学生这是写的什么东西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排比 (2)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起下文 (3)请你仿写一个句子。 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风儿停了,有再吹的时候;朋友散了,有再聚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 (4)作者用(燕子去了有再来时;杨柳枯了有再青时;桃花谢了有再开时)等自然迹象的更替,来说明(时光的飞逝),反思自己(八千个日子)的匆匆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和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惋惜)之情。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具体刻画时光飞逝的(匆匆),最后作者用(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表达了对自身的反省和勉励。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作业:找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018年度届高三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抑或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笫六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纯生活 冉正万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小学语文教师面试招聘暨赛课十分钟试讲稿教学设计参考(新部编版四年级上10《爬山虎的脚》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试讲(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 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 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 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 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 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百度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0 《爬山虎的脚》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均"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等16个词语。 2.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儿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落实识字目标。】 1.自学反馈 (1)识字。本课要求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曲",读一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3个字。其中,“操、均、隙、柄、瞧"左窄右宽。 可重点指导下面其中的一个字: 隙: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第三笔是短竖,可以与第十画的竖钩对比记忆。 瞧:左边的“目" 要写得瘦长,右边“隹" 的第三横压着横中线。

2019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史》的“前言”中说:“一般的哲学史的著作,对易学中的哲学也有所论述,但由于受到其自身体裁的局限,总的说来,是脱离易学发展的历史,脱离易学自身的问题,讲其哲学思想,没有揭示出其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研究易学哲学史,如果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脱离筮法,孤立地总结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抽象地探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不去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结果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不仅流于一般化,而且容易将古代的理论现代化。”我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很应引起重视的。 ②如何体现易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如何“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而不“流于一般化”。朱先生说:“易学哲学的发展,就其形式和内容说,都和易学自身问题的开展,特别是同占筮体例的解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有的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关于易学自身的问题,朱先生特别指出了对占筮体例的解释。我想,这不仅对于研究易学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在涉及易学中的理论思维时往往脱离筮法、象数来孤立地、抽象地讲其哲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其研究《周易》“不占而已矣”(《论语·八佾》)。这样,就把《周易》转化成了讲天人哲理的书,以后的易学就是循此方向来阐释《周易》的。然而,受《周易》的基础文本(所谓《易经》)所限,不仅易学与占筮之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行地、相互影响地发展,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索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宝鸡石油中学李凌燕2020、9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 分钟 2.本试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答题前,考生请务必正确填涂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信息。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 题。(12分,每小题 3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 则所支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 性的宇宙观。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 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 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198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98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拼音方案(3分) 注意:把这段话用相应的汉字写在拼音下面。 Qǐngnǐmenbúyàobǎhuànxiǎngràngshīréndúzhànle。Cháng’ébēn①yuè,lónggōngtànbǎo……zhèxǔduōhuànxiǎng,tōngguòkēxué,jīntiāndàdōubiànchénglexiànshí。 注:①又读bèn。 二、语文常识(12分) 注意:填空时,字要写得清楚、正确,笔画不清或有错别字的答案不给分。(一)“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警句。 (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贺敬之的《回延安》都是运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写的。 (三)《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七篇小说都在这个集子里。 (四)我国古代典籍里的引文前边,常常冠以“子曰”“诗云”,“子曰”就是______说,“诗云”就是《____ 》上说。 (五)杜甫晚年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有时称为___________ 。(六)“四书”指《》《》《》《》。 (七)《堂吉诃德》是_______ (国)作家___________ 的长篇小说。 (八)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他自己创作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几十部小说总称为《》。 (九)从汉字的组成方法即古代所谓“六书”来说,“桂”、“囿”、“泳”都属_______________ 字。 (十)通行的字典、词典中,字头后边有时有一个写在括号里的字,例如“笋()”,这表示“”是“笋”的;注解部分有时标明“<方>”,这表示这条义项是__________________ 的用法。

(完整版)2019-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 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 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 A.赦免无与伦比别具匠心 B.饶恕无与伦比别有用心 C.赦免无可厚非别具匠心 D.饶恕无可厚非别有用心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 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近年来,高校招生多以“男神”“女神”为宣传点,有人尽管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种宣传方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值得肯定。 C.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 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D.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选举结果11 月29 日揭晓,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珍惜两岸关系来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维护并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 下列填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画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春光都在柳梢头,。

A. 启示人们往高处看才能达到高目标。 B. 启示人们背后有标准、眼睛往前看的重要。 C. 讽刺两眼向上、自高自大的现象。 D. 讽刺虚夸成绩、沽名钓誉的现象。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9 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 “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 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A. 杨柳青青乳燕飞 B.拣折长条插酒楼 C.小雨杨花客渡河 D.树头新绿未成阴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 ; 。 , 。 。 ,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 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①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②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 ③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 ④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 ⑤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 ⑥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 A. ④⑥②③①⑤ B.⑤③⑥②①④ C.⑥②③⑤④① D. ⑥②④①⑤③ 5.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