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长征组歌》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长征组歌》导学案 苏教版

长征组歌二、自主预学1.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了解相关史实。

2.一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横.断山()蛮横.()敌重.兵()压黔.境()泥毡.()雪皑皑.()调.解()调.虎离山()重.飞渡()3.二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学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自由朗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后思考:1.从两首歌词中我们看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红军为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2.《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展现了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

请分别用一个短语列举出来:3.毛主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过雪山草地》中红军“不怕难”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歌词加以理解。

(三)再读两首歌词,品味歌词语言:1.这两首歌词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别说明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2.《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四)总结全文1.《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诗展示了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四渡赤水、、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两首歌词长短句结合,句式比较整齐,巧用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压qián境()草毯泥zhān()qiānchuíbǎiliàn()白雪áiái()2.“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天如火,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4.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部编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二芦花荡【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走近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2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新人教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背景透视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

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仲裁()遗嘱()巨额()渗透()钞票()3.形近字辨析。

授()颁()抄()援()频()钞()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名校讲坛1.知识链接路透社由英国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于1850年创办,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

路透社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

2.写作背景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仪式在每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诺贝尔逝世时间)举行。

本文就是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报道。

3.主题解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交代了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及获奖者所做的贡献,颁发机构、时间、地点及背景,表达了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崇高的敬意。

4.考点链接拟写新闻标题【解题技巧】(1)提取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何故”包括了新闻的基本内容。

当然,有些新闻本身要素不完整,压缩时不必逐一落实;有些要素压缩时应根据留主去次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取舍。

(2)摘引导语:新闻的导语一般概括了其基本内容。

有些导语过于概括,应根据新闻主体的内容,对其加以充实,使之更加准确具体;有的导语过长,则需要删减,使之更加精练概括。

(3)综合概括:首先,通读新闻,理清思路,找准要点。

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点。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8,“综合性学习”T12。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nuò)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yí(遗)嘱.(zhǔ),“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发明发现)了X射线。

(2)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建立建设)了红十字会。

3.文学常识填空。

诺贝尔,瑞典(国籍)化学家、工程师。

他将自己的遗产作为基金创立了诺贝尔奖。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无答案)
A.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企图( )
A.增加通商口岸的数量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占领北京城,控制清王朝 D.割占更多的土地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伙殖民强盗攻陷北京,抢劫并烧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伙殖民强盗是 (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下列哪些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 )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5.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黄浦条约》D.《北京条约》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2)材料三中的“绅士”指谁?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战争中?
材料三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3)恩格斯所说的是哪一国家?它从中国夺走了多少土地?
(4)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二、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①西方列强获得了进驻_____;②增开_______、______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可以在_______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通商章程后条约》 :中国被迫承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____________》继续有效,增开________为商埠,割___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___________也大幅增加。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学案一、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了解新闻内容,迅速找出新闻的结构。

2.品味新闻的语言。

二、知识方圆写作背景诺贝尔,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诺贝尔奖首次颁发。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三、基础知识颁发(bān) 诺贝尔(nuò)挪威(nuó) 帕西(pà) shèn(渗)透cái(裁)荷兰(hé) 负荷(hè) 颁发(fā) 头发(fà)shì(逝)世zhè(浙)江shèn(渗)透cān(参)加安wèi(慰) wèi(蔚)蓝颁发:发布,授予。

仲裁:公认的第三方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建树:不朽的功勋,事业上有很大成就。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背景资料介绍了什么?导语交代了消息的主要事件和诺贝尔遗嘱。

背景资料进一步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四、课内探究1.用简练的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时间、地点、人物、获奖者、颁奖机构及相关背景。

2.找出这则新闻每部分的内容并说说作用。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写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

(电头:交代通讯社名、地点、时间。

突出新闻真实准确、迅速及时。

)导语: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获奖人。

主体:获奖者国籍、姓名、奖项和贡献。

背景:介绍资金来源;补充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荷花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理解小说主旨。

2.探究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提防
..( )
..(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阴惨:挂花:
转弯抹角:仄歪:张皇失措:
3、搜集作者简介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4、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课堂探究
(一)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二)赏读小说中的景物美。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并分析写景的作用。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二、阅读测试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文中画“_____”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部分答案:
1.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3.“砸着鬼子们的脑袋”“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4.“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谢谢你的下载
本文档目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下载方便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全网一站式精品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