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安排——第三课时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社戏》教案3

《社戏》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故事,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和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荒谬。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社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及重点句子,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3. 进行课后拓展,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社戏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封建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2.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探讨他们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关于《社戏》教案10篇

关于《社戏》教案10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领会蕴含的意味。
2、品读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情思,理解__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陈述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中语言蕴含的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
(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
)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__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
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
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
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进故事,品味语言主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__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学生活动:(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
(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1、__主要写了两件事:看戏(包括“去看戏”),偷豆。
2、作者是这样评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教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师明确:1、两个“又”字。
表现“我”失望的心情。
2、疲倦、支撑、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吁气、熬不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社戏》详细教案

《社戏》详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戏》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社戏表演、分析剧本、分组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社戏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社戏》简介: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使学生对社戏有基本的了解。
1.2.2 社戏表演技巧:讲解社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唱、做、念、打等,并进行现场演示。
1.2.3 剧本分析:选取《社戏》中的经典片段,分析剧本的结构、角色性格和表演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社戏的基本知识: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
2.1.2 社戏表演技巧:唱、做、念、打等基本表演技巧的讲解和演示。
2.1.3 剧本分析:对《社戏》经典片段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社戏表演技巧的掌握:学生对于社戏表演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2.2 剧本分析:学生对于《社戏》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社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3.1.2 示范法:进行社戏表演技巧的现场演示。
3.1.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实践。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社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2.2 道具和服装:提供社戏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通过展示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4.1.2 讲解:讲解社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4.1.3 演示:进行社戏表演技巧的现场演示。
4.1.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实践。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讲解:15分钟4.2.3 演示:10分钟4.2.4 实践: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表演等。
1《社戏》教案(共3课时)

《社戏》教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作家作品常识,识记“怠慢”“撺掇”“屹立”“皎吉”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详略得当、跌宕起伏的写法。
3.感知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小说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诗情画意导入1.学生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2.教师点拨: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社”有关,这就是《社戏》。
3.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由“春社”过渡到“社戏”,巧妙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常识识记(一)了解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小组交流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偏僻(pì)不惮(dàn)欺侮(wǔ)宽慰(wèi)嘱(zhǔ)咐(fù)撺(cuān)掇(duo)凫(fú)水怠(dài)慢磕(kē)潺潺(chán)踊(yǒng)跃(yuè)蕴(yùn)藻(zǎo)踱(duó)好歹(dǎi)屹(yì)立宛(wǎn)转家眷(juàn)吁(xū)气皎(jiǎo)洁归省欺侮怠慢撺掇凫水漂渺潺潺踊跃屹立皎洁3.学生迅速识记,教师当堂听写,小组反馈。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戏剧知识,对戏剧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通过创作实践,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热情。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1)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介绍《社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3)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戏剧冲突的解决。
3. 第三课时:欣赏戏剧语言和艺术特色(1)分析戏剧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2)欣赏戏剧中的音乐、唱词和表演艺术。
(3)引导学生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 第四课时: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1)分组进行戏剧创作,包括编写剧本、设计角色等。
(2)选择代表性的剧本进行表演展示。
(3)引导学生反思表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对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社戏》融入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三、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社戏》剧本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戏剧知识和技巧。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社戏》教案7篇

《社戏》教案7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大人孩子的好客友好的态度,学习体验人性美,进一步认识纯美的孩子世界。
2.学习__中多层次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到平桥村大人孩子的纯净的人性美。
难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本篇__比较长,45分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前应利用15分钟指导预习,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熟悉文本。
1.生词注音掌握。
篙(ɡāo)潺(chán)蕴藻(yùn zǎo)惮(dàn)怠(dài)慢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凫水(fú)纠葛(gé)棹(zhào)撺掇(cuān duo)踊跃(yǒnɡ)家眷(jiàn)船楫(jí)2.词语释义掌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3.辨别字形并组词:抵挡、底细;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提问:“我”与平桥村机缘如何?如何介绍平桥村?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师归纳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因为:“我”可以得到“优待”;“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全体学生速读第二段至文末,思考“我”得到了那些优待?感受平桥村人们的好客友好。
师生讨论归纳:(1)十几个少年可以减少工作来伴“我”游戏,大家去玩耍,钓了虾照例都归“我”吃;(2)白天已经看过戏了,夜里还再陪“我”去看戏;(3)六一公公专门送豆给“我”吃。
社戏详细教案

《社戏》详细教案(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社戏》详细教案《社戏》详细教案〔教学目标〕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三、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提示〕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
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内容提要〕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
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案安排——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
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
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
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
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
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
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
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
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
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