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事略序课件

2023-10-28
目录
• 背景介绍 • 烈士生平 • 历史影响与价值 • 结语与评价
01
背景介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背景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处于清朝 末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民族危机严重。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组织起 义,试图推翻清朝统治。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其中一次 起义的参与者,他们在广州黄
通过各种形式,如纪念活动、文艺作品、社会公益活动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烈士们的精神,从而发扬光大,代代 相传。
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 神,这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追求和谐,始终坚持正 义和公平,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成为 了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要内容,激励后人为了国家繁
荣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珍惜和平
烈士们的英勇牺牲提醒人们要珍 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不要忘记历 史,要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 福而努力奋斗。
追求真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鼓励人们 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勇于探索, 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起义背景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 榔屿召开秘密会议,计划在广州发 动起义,并指派黄兴为起义军总指 挥,赵声为副总指挥,在越华路小 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 兴率领革命党先锋队160多人,臂 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越过敌 人的重重包围,直扑两广总督署
起义结果
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民族危机严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英烈不朽,红花依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事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
们在南京秦淮河畔的中山船厂、上海肇嘉浜路的法租界谷神庙、广州
黄花岗公园以及其他各地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斗争,不畏
强暴,勇往直前,最终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英勇就义。
据史料记载,1925年12月28日,黄花岗烈士群体在广州发动抗
国爱民运动,为了效忠革命的旗帜,不惜代价,磨砺坚毅,最终决定
投奔香港,向国际声援团体呈现积极又敬业的人民革命力量,更好地
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经过鏖战,他们被警察部队逼至岳窖军工厂,面临敌人重重围攻,但是他们并未被敌人所吓倒,纵使面对两架飞机的轰炸和随时可能的
毒气袭击,烈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英勇抗击,直到最后一个子弹打光,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以饱满的热忱、坚韧的意志,甚至用鲜血和生命去
诠释了革命的信仰和真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铭刻在国史文化长河中,不仅传达了一
种民族精神和思想,更是成为激励国民前行、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新的时代
要发扬光大他们的精神,用自己的行动与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做出不懈努力!。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注释一、引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一部记录广州起义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标志着我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段重要历史。
二、事件背景黄花岗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辛亥革命的火种正悄然蔓延。
而在这样的时刻,广州黄花岗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英勇行动,这场行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预演。
三、事件发展黄花岗起义的发展过程极其曲折,起义者为了反清复明,策划了一次武装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尽管失败,这次起义却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传颂不衰。
四、烈士事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详细记录着每一位烈士的事迹,他们或许年纪不大,却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起义,最终英勇献身。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
五、作者观点从本文所阐述的事件来看,黄花岗起义是一次英勇的行动,起义者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
虽然他们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豪气和气节却深深感动了后人,成为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典范。
六、总结回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的历史文献,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历史细节和精彩的人物事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逐一细致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
在回顾历史的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继续前行。
在本文中,我们围绕黄花岗起义展开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读,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加饱满、立体的历史画卷。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对黄花岗起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我国近代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尊敬。
愿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方声洞(1886~1911年),字子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
翌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
不久,返回福州,创办书报阅览所,宣传革命思想。
翌年,再次赴日,进千叶医专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回国与王颖结婚。
婚后夫妻同到日本学医,并介绍妻子参加同盟会。
声洞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工作出色,当选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等。
宣统三年(1911年)春,孙中山拟再次举行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支部长林文先往参与筹划,声洞留日继任支部长。
同年二月,声洞运军火回国接济。
三月二十八日到广州。
起义前夕,给父母写下两封绝命书,表示:“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在给妻子的信里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
”次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声洞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后突围转战至双门底与防营相遇,因无臂号,被误认为敌人,在防营还击中,声洞中弹牺牲。
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福建十杰”之一。
[以上内容由网友"笑傲汉江"上传分享。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 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 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 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921年12月应邹鲁 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 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 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 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 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 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 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 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 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 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 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 “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 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 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 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 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 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牲精神的 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 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 极强的号召力量。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黄花岗烈士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 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 骨干会员牺牲百余人。同盟会会员潘达 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黄花 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 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 这座烈士陵园。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 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埃及和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罕见的。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 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 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 正是序文的主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作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悲壮历史,他们是在
广州黄花岗起义中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
他们
的壮烈牺牲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民族独立的典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爱国志士决定奋起抗争,他们在
广州黄花岗举起义旗,向帝国主义者宣战。
然而,他们的力量远远
不及敌人,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的牺牲虽然
没有改变当时的局势,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了后人,成为了中国人
民反抗侵略的楷模。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的
爱国精神、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更是被广为宣传,成为了全国人民学
习的榜样。
在广州,有一座黄花岗烈士陵园,每年都有无数的人前
来祭奠,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
神的传承。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发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传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永远铭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和相关资料
好呀,以下是一篇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
嘿,你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儿吗?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啊!想当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咱们的国家、为了咱们的未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斗的征程。
就说林觉民吧,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可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当中。
他给妻子写下的那封绝笔信,真的让人感动落泪啊!“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听听,这是多么深情又悲壮的话语呀!
他们就像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难道不是最勇敢、最无私的人吗?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觉得羞愧吗?
那一场起义,激烈而残酷。
七十二个烈士啊,他们毫不畏惧敌人的枪炮,勇敢地向前冲。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而战!
这就好比是一场艰难的球赛,他们是场上拼命进攻的球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永远要铭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伟大的烈士们致敬吧!他们的故事,应该永远流传下去,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景点介绍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景点介绍】一、引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景点,也是广州市民对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象征。
这个景点是对我国近代史中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也是对英雄烈士的纪念和缅怀。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二、景点概况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黄花岗公园内,占地约1200平方米,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这里是纪念清末革命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地方,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见证。
三、历史事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一些积极分子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积极参与并组织起义活动。
这些烈士们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民众,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抗争,最终不幸牺牲在革命的道路上。
他们的牺牲鲜血,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四、景点特色1. 纪念碑和雕塑:陵园内有高大的纪念碑和烈士雕塑,这些雕塑庄严肃穆,悲壮感人,让人不禁感叹烈士们的英勇和牺牲。
2. 纪念馆:景点内还设有纪念馆,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让游客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3. 烈士墓:烈士陵园中有七十二座烈士墓,每座墓都饰有鲜花和国旗,凸显着保家卫国的精神和牺牲的英雄气概。
5. 景区环境:景区内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游人徜徉在此,仿佛进入了充满革命烈士壮丽事迹的历史长廊。
六、个人观点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作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景点,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对英雄烈士的永恒纪念。
我认为这个景点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激励和鼓舞当代人的,尤其是对我国青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结语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一处充满正能量和历史底蕴的景点,它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牺牲的先烈们的永恒纪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岗起义距今整整100年,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起义,它是武昌起义的前奏曲,对推翻封建的满清王朝、建立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铁骨铮铮的起义烈士的牺牲壮举使“草木含悲,风云变色”。
黄花岗萦绕着七十二个不朽的灵魂,留下了七十二个催人奋发的故事。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会议决定黄兴、赵声直接领导这次起义。
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和起义计划屡次改变,起义并未按原定方案实施。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从小东营五号总指挥部冲出的“选锋”成为孤军,在黄兴的率领下攻入督署,同清军展开激战,给敌人沉重打击,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辛福,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壮烈殉难。
他们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从容就义。
他们之中有满腔热血的留学青年、有愿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爱国华侨、有多次参加起义的新军军人、还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记者等,一经同盟会的召集,毅然参加起义,百折不挠,视死如归。
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和消除民族的灾难,他们愿做无名英雄。
喻培伦自认名为“王光明”,这是四川人比作子虚乌有的代词,程良在敌人面前不回答一个字,因而被传为“哑党人”。
他们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放置在个人的家庭幸福之上。
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悲壮的史诗。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热血沸腾。
我们要学习烈士的志气“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虽然他们长眠黄花岗,他们的革命精神永留史册,永垂不朽。
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创未来。
策划起义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起义军司令倪映典壮烈牺牲,消息传出后,革命党人沉浸在巨大的悲愤之中。
孙中山先生来到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会议,决定国内革命同志在年内以和平方式进行革命工作,中止一切不成熟的举动。
几年来,孙先生策划发动的几场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各地自发的反清斗争,都遭受挫折。
革命党人流露出困惑和悲观的情绪,孙先生敏锐的感到,我们现在虽然遭受困难,但革命风潮已在国内风起云涌,国外华侨的思想逐步倾向于反清革命。
孙先生分别和黄兴、赵声、胡汉民谈了话,说我们要振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持下去。
1910年11月13日,在马来西亚风景秀丽的港城槟榔屿的同盟会南洋支部,孙先生主持召开了同盟会秘密会议。
与会人员有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熊越山等及槟榔屿的党人代表吴世荣、林世安等人。
同志们分析了国内的情况,清廷的统治处于摇摇欲坠之势,起义时机已经成熟。
会议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夺取广州以后,赵声率领一支军队走江西攻南京,黄兴率一支军队走湖南攻湖北,会师北京,一举推翻清王朝。
以广州新军为主力,另挑选500名同志为“选锋”,首先在广州起义。
在香港设立统筹部,指挥具体的工作。
为了国内反清革命的胜利,许多华侨捐献饷械款,踊跃报名回国参加起义,如罗仲霍、陈文褒、李雁南、林修明等,许多华侨加入到反清革命的行列,如温生才、陈敬岳等。
1911年1月18日,黄兴在香港跑马地35号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
大家一致推举黄兴为统筹部部长,赵声为副部长。
设置8个课运作。
调度课由姚雨平担任课长,交通课由赵声担任课长,储备课由胡毅生担任课长,编制课由陈炯明担任课长,秘书课由胡汉民担任课长,出纳课由李海云担任课长,调查课由罗炽扬担任课长,总务课由洪承点担任课长。
另外在香港摆花街设立实行部,负责制造炸弹和进行暗杀清吏的工作,由李应生、徐宗汉、李沛基、庄六如负责。
1911年2月5日,谭人凤带着黄兴拨给的2000大洋乘轮船北上,由上海、武昌至长沙,联络宋教仁、居正、孙武、焦达峰,要求各地党人到时响应广州起义。
黄兴通过方君瑛联络了广西同盟会员方声涛,告诉他广州将要起义的消息,这时声涛担任广西兵备处帮办,正训练广西新军。
得到消息后,着手准备响应。
黄兴、赵声、谭人凤、徐宗汉等都是著名的革命党人,在这里简略的介绍一下。
黄兴,原名轸,字廑午。
1874年出生于湖南善化县,曾就读于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公费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
1903年6月回国,同年11月4日以三十岁生日为名,在湖南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
并着手准备在湖南起义。
1904年起义之事暴露,黄兴逃亡日本。
不久通过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成立,孙先生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先生的主要领袖。
同盟会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黄兴是主要的领导者和战场上的参与者。
1910年初,黄兴到香港主持广州起义,来不及到广州城督战,2月12日广州起义失败。
这次,黄兴以屡经战阵之身主持香港统筹部。
赵声被同志们推举担任统筹部副部长,和黄兴一起共同担负广州起义的领导责任。
赵声原名毓声,字伯先。
1881年3月16日出生于江苏丹徒县一个塾师家庭,幼年读书习武,19岁考中秀才。
1902年底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
在学校期间,他受到国内革命思潮的推动,决心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
他曾任北洋军文书,广西巡防营管带。
他担任新军第九镇第十七协标统期间,先后介绍冷遹、柏文蔚、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青年进入第九镇任军官。
1906年春,赵声在南京加入同盟会。
1907年春担任广东新军第二标标统,不久改任第一标标統。
在军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介绍同志进入新军担任军官,如倪映典由他推荐任炮兵营排长。
由于端方、张人骏的迫害,1909年3月离职。
在赵声和倪映典的运动下,1909年冬天,广州新军加入同盟会的人员达3000多人。
同盟会南方支部决定1910年2月24日元霄节举行广州新军起义,以赵声为总指挥,倪映典为副总指挥。
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赵声被清政府悬赏通緝。
广州新军第一标被解散,但新军第二标、第三标仍有赵声、倪映典发展的同盟会员。
这次广州起义赵声协助黄兴的工作,并兼任交通课课长。
谭人凤是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党人,同志们亲切地称呼他谭胡子。
他1860年9月20日出生于湖南新化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04年参加洪门会党,开山立堂,自任堂主。
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
1906年9月逃亡日本,同年12月3日加入同盟会。
这次同盟会策划广州起义,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参加,不辞辛劳,为起义做联络工作。
起义的许多准备工作,是由女同志完成的。
当时在广州城租屋是“非眷莫问”,女同志扮成家属,以掩人耳目,在广州城租屋近40处。
女同志装扮成新娘、孕妇及贺喜的家眷,担负运送军械弹药的任务。
这次在香港摆花街实行部工作的除徐宗汉以外,还有卓国兴、黄悲汉、李晚喛、庄汉翘等女同志。
徐宗汉,名佩萱,广东香山县人。
1876年出身于茶商家庭。
18岁结婚,数年后丈夫病故。
1907年在槟榔屿加入同盟会。
第二年秋与高剑父、潘达微在广州组织同盟会机关,进行革命活动。
参与了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的前期准备工作,从香港把武器弹药运到广州。
起义失败后逃往香港。
这次起义前夕,他们把机关迁至广州溪峽,又担负起将枪械弹药从香港祕密运进广州的任务。
革命党人进入广州革命党人首先在广州开设了两间米铺,并以此为掩护和担保在城内租房40多处,作为同志们的住处和储存武器弹药。
调查城内外地形、绘制作战地图由喻培伦、熊克武、但懋辛负责。
姚雨平指挥调度课在广州新军中开展争取工作。
调运弹械由吴玉章负责,从日本到香港共运送五批武器弹药,第三批由留日学生方声洞护送。
方声洞,字子明,1886年6月出生于福建侯官(福州市)一个商人家庭,1902年随兄、姐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参加拒俄义勇队。
1905年东京同盟会成立,他和哥哥方声涛,姐姐方君瑛,嫂曾醒、郑萌先后加入。
1906年方声洞回国办完母亲丧事以后,再赴日本进入千叶医学校学医。
1908年回国结婚,婚后十天就和妻子王颖东渡日本,一起在千叶学校学习。
他担任留学生会总代表,同盟会福建支勏部长。
1911年3月,他接到吴玉章来电,接受运送一批军火回香港的任务。
临行前对王颖说:“因军火不足,须密送一批武器回国。
”王颕担心的说:“你上有老下有小,我也有孕在身,伱如果有什么意外,我可怎么办呢?”声洞说两周以后一定回来。
临走前夜,声洞预先写好十几封家信,嘱咐王颖在他走后陆续填写日期寄回家,使家里安心,免生疑虑。
那天正是3月18日,刚好是儿子周岁生日,一家三口还照了一张像。
他抵达香港顺利完成任务后,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决定留在广州参加起义。
1911年2月革命报刊《可报》出版,同盟会员、时任广东咨议局书记的邹鲁担任经理和撰稿人,是为了配合起义,在黄兴的指示下开办的。
它主要以新军军人为读者,宣传民主思想。
李应生从香港来到广州甘家巷制造炸弹,喻培伦也以职业医生为掩护,在广州莲塘街日夜赶制炸弹。
喻培伦,字云纪,1886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县一个小官吏家庭。
1905年东渡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在千叶医学校读书期间学会了制造炸弹。
一次试验炸药时,不慎炸伤了他的一只手臂,治疗后不能活动,成了一条残臂。
1909年底,他和黄复生谋炸清政府的最高掌权者摄政王载沣,于12月在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作为暗杀机关,汪精卫和陈壁君随后加入,培伦和黄复生将炸弹放置在载沣寓所附近的一座桥下,由于事前目测不准,电线短了几尺,当天炸弹沒有安置成功,被人发现。
从而导致暗杀行动失败。
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
他的弟弟喻培棣也是同盟会员,参加过河口起义。
这次也争着要参加广州起义。
培伦说:“我去,你留下来,我们不要死在一块,使年老的父母没有依靠。
”兄弟俩含着眼泪分了手。
由于时间紧,培伦挥动一条手臂日夜忙碌,一个多月制造了大小炸弹300多个,藏在自己的住处。
福建选锋黄兴和赵声分别给国内的革命党人去信,约请他们参加广州起义,担任“选锋”。
在日本的林文接到黄兴的来信,非常激动,他和福建籍的同志林觉民、陈可钧等一起,于3月5日前往香港。
林文,字广尘,名时爽。
1887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一个小官吏家庭。
十五岁时进入学堂学习,能诗文,善书法。
1905年留学日本,同年加入同盟会,担任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兼任《民报》社经理。
它身材魁梧,力气过人,同志们亲切的称呼他“林大将军”。
他参加过同盟会多次发动的起义,来往于南洋、香港、日本之间,从事革命工作。
有人劝他结婚,他说祖囯将被瓜分,同胞将沦为奴隶,我有什么理由追求个人小家庭的幸福呢?在香港他对同志们表达了愿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林觉民,字意洞,1887年出生于福建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