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庙岭_小南沟_赵岭构造蚀变岩型金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模式
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分析

地理研究·GEOGRAPHY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床矿化地质特征分析牛育天 杨雨薇(通讯作者) 辜 鹰(吉林省长春市测绘院 ,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庙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熊耳弧后裂陷盆地中、马超营深大断裂以北,是华北陆块南缘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区域内金矿床类型复杂,庙岭地区金矿床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共同控制。
通过分析成矿时期及成矿围岩蚀变、不同金属矿化的耦合关系来初步确认本地区的金矿初步成因。
关键词:矿化;构造;庙岭地区1、矿区地质特征庙岭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外方山断隆区西南部,北西西-近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北侧的南北向断裂带上。
庙岭地区发育有简单的单斜褶皱,以及弱张扭性断裂,这些构造条件为成矿提供了矿液运移的基础。
1.1构造构造区内褶皱较为不发育,仅发有一北东向的单斜褶皱。
近南北向断裂很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次之,北西向断裂少量产出。
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仅局部有矿化出现,未形成工业矿体。
金矿化伴随着两个方向的断裂交叉处产生,部分形成金矿体。
近南北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断裂,控制着本区金矿床的分布和规模。
从构造产物、产状、形态及其他特征分析,近南北向断裂具三次大的构造活动:第一期为拉张运动期,早期台阶状转折断裂端元充分的显示了这一期的断裂构造演化,构造带内的角砾岩磨圆度极差呈尖角状;第二期以压力破碎改造期,断面非平滑状,这一期的角砾岩经二次改造呈现较好的磨圆;第三期为不均匀应力作用期,断面因受到不同方向应力,在应力作用方向出现擦痕,这一期改造期间出现泥砾岩。
本区成矿期后,有后期断裂构造活动形迹产出,但表现不强烈。
表现有两种形式:其一,多为沿原断裂构造面顺层滑动的复合(复活)断裂,该类断裂仅使矿体产生破碎,构造产物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砾岩等,其成分为矿石角砾或碎粉,原矿体无论沿走向或倾向仍连续延伸,或仅局部有顶、底板附近围岩角砾混入,使矿体有所贫化。
河南嵩县小南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黄金勘查基金项目资助 ① 收稿日期 1998204202 审回日期 1998204209 ② 第一作者简介:祝新友,1965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矿床地质与矿床地质化学研究河南嵩县小南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祝新友 王书来(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樊 江(河南省洛阳市黄金管理局,洛阳,450003) 赵悍东 赵起超(河南省嵩县店房金矿,嵩县,450003)摘 要 河南省嵩县小南沟金矿是产于熊耳群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矿床,矿体受控于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中,但其围岩蚀变特点、同位素组成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均与店房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有一定的联系,与熊耳山地区产于北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中的蚀变岩型矿床相似,说明小南沟矿床与附近赋存于东西向以及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成矿体系,其成矿物质来源与赋矿火山岩以及基底古老变质岩有关,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
关键词 河南省,金矿,地球化学熊耳山南麓地区是河南西部最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小南沟金矿地处熊耳山南麓,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地块的马超营断裂带中,控矿断裂近南北走向,属于蚀变构造岩型矿床,矿体埋藏浅,规模大,品位高,店房金矿也因此成为“百吨选厂,年产万两”矿山。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区内地层主要是元古界熊耳群和太古界太华群。
区内太华群主要分布于马超营大断裂带以南,主要岩性为斜长片麻岩和斜长变粒岩、混合岩和斜长角闪岩。
豫西地区大量的研究结果认为,金矿与太华群有密切联系,金矿成矿物质最终都来自太华群古老变质岩。
熊耳群是熊耳山地区众多金矿的赋矿层位,分布广泛,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岩系,对金矿化有重要意义。
小南沟矿区出露地层全部是熊耳群上部的焦园组上段厚层状青灰绿色英安岩和次英安岩,局部还有一些集块岩,未见沉积夹层(图1)。
岩性单一,成分稳定。
研究发现,矿区英安岩厚度大,层理和层状构造不明显,主要呈块状,常见有杏仁状构造。
河南崤山金矿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石矿物特征分析

60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河南崤山金矿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石矿物特征分析李晓丽(郑州人造金刚石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该矿是三门峡市陕县一重要的经矿床,主要分布于该县的南侧区域上,毗邻熊耳山矿田以及小秦岭金矿和熊耳山金矿等。
华北地台南缘金矿成矿带(近东西向)由该矿和华山以及小秦岭和熊耳山等共同构成,秦岭造山带东侧区段的背部与华北陆块南缘地带是该矿的大地构造位置所在,绿泥石化和黄铁娟英岩化与碳酸盐化与硅化等是此矿床的主要围岩蚀变特征,金成矿关系密切的为黄铁娟英岩化和硅化等。
该矿成矿划分为4各阶段,主要为石英黄铁矿以及黄铁矿石英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与石英碳酸盐等。
该矿的主成矿阶段主要为黄铁矿石英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具有非常高的含金量,石英脉型是其主要的矿石类型。
关键词:崤山金矿;成矿阶段;矿石;矿物中图分类号:P6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5-0060-2收稿日期:2019-05作者简介:李晓丽,女,生于1983年,汉族,河南林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夹粉砂质绢云板岩(薄层)罗汉洞组石英岩(古元古界)与石英岩(厚层状)、绢云石英片岩组成的熊耳群大古石组(中元古界)与许山组安山岩是该区的主要地层出露,区内具有非常频繁的构造运动,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为该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该区密集分布断裂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对该区的金矿床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波状起伏特征在矿体倾向于走向上呈现较为明显的特征,特别是倾向上更为明显,走向位置之上如果在100m 内出现主断裂面扭曲时,矿化在这些位置较好,易于发展成富矿体。
矿体在倾向上主要在陡倾斜位置(断裂由陡变缓)赋存[1]。
1 矿化蚀变及成矿阶段划分1.1 矿脉的围岩及围岩蚀变斜长角闪岩与混合片岩与浅粒岩和混合岩等是其主要的围岩特征,辉绿岩分布较少。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作者:刘晓斌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6期摘要:通过对嵩县赵岭金矿近南北向构造蚀变带的性质,以及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又对矿区内相同性质的蚀变构造带找矿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构造;找矿标志一、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断隆区的西北部,区域性深大断裂带马超营北侧、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区域上地层呈单斜形迹产出,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一)地层该成矿区域地层自老至新为太古界太华群(ARTh)的变质岩系;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ChXn)的中—酸性火山岩系,蓟县系高山河群(JxGs)的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清白口系管道口群(QnGd)的碳酸岩系白云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楸扒组(K2q)的紫红色砂;新生界古近系砂、砾岩,第四系的冲洪积砂砾石、黄土。
(二)构造区域内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
1.褶皱褶皱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于图幅西南角的古老地层太华群的基底褶皱,二是盖层褶皱。
盖层褶皱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马超营深大断裂南侧的台缘褶皱带,二是分布在东部的大庄-中胡宽缓背斜。
2.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区域内最主要控矿与成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者区域内多种矿物种类及矿床成矿与分布,与区域内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密切。
有些低序次级断裂成为成矿构造。
从断裂产出方位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组:一是近东西向断裂,二是近南北向断裂。
1)东西向断裂。
近东西向断裂是马超营断裂带,为区域性深大断裂,由四条断裂组成的断裂束。
从走向展布形式看,总体趋势是向西收敛,向东撒开,倾向以南倾为主,局部反倾,倾角55°~85°。
2)近南北向断裂。
近南北向成矿断裂有两条F8与F22,F8成矿断裂由三家矿企构成,依次是庙岭金矿、金牛矿区、山东黄金,F22主要分布在庙岭金矿权内。
河南省庙岭一九仗沟金矿带矿化富集特征及深部找矿远景评价

2.1 庙岭—九仗沟金矿带地质特征 庙岭—九仗沟金矿带位于区域性马超营断裂北
部,潭头盆地东南部。该金矿带内大面积出露中元古 界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见图 2-a),岩性主体为 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局部夹少量薄层 流纹质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地层表现为稳定的单 斜构造,走 向 以 北 西 向 为 主,倾 向 北 东,倾 角 20°~ 40°。
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地层主体具有 “基底 +盖 层”二元结构特征,基底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群变质 岩,盖层主体由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及少量中元古 界沉积地层组成。区域断裂发育,以北西西向和北东 向断裂为主,北西向与近南北向断裂次之,其中规模 较大的区域性含矿构造为北西西向马超营断裂及北 东向上宫—康山断裂和焦园断裂。区域岩浆侵入活
裂控制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评价其深部找矿远景,采用成矿构造分析的研究思路,对该
金矿带含矿构造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主含矿构造具有右行压扭性力学性
质,结合构造形态与矿体赋存特征,提出庙岭—九仗沟金矿带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
关 键 词 : 矿 化 富 集 特 征 ;深 部 ; 找 矿 远 景 ;断 裂 控 矿 ;庙岭—九仗沟金矿带;河南省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庙岭—九仗沟 金 矿 带 位 于 华 北 陆 块 南 缘 Fe- Cu-Au-Mo-Pb-Zn-铝土矿 -硫铁矿 -萤石 - 煤成矿带内的熊耳山—外方山地区[1]。区域上大致 经历了结晶基底形 成 (Ar3 -Pt1)、板 块 运 动 (Pt3 - S2)、陆内造 山 (Mz-Cz)3个 大 地 构 造 演 化 阶 段[2], 在熊耳山—外方山地区形成了复杂的地层、构造、岩 浆活动及矿产。
该金矿带内岩浆岩主体为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了 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地层;侵入岩不甚发育,仅零星 分布呈脉状产出的闪长岩、花岗斑岩及正长岩等,但 区域重力、磁法测量推 断 该 金 矿 带 西 部 存 在 呈 “舌
河南省嵩县东湾金矿区小南沟详查设计

,
、
。
,
孔 位 根 据 地 形 特 征 可 适 当移 动
,
。
受
褶 皱 有 两 种 类型
。
一 是 分 布 于 西 南 角 的太 华 群地 层 出露 部
, , ,
参考文献 郑 荣 才 邓 江 红 岩 石 学 简 明 教程
.
四]
北京
:
地
,
位 的 线 型 基底 褶 皱 二 是 盖 层 褶 皱 盖 层 褶 皱 亦 有 两 种 类型 其 一 是 分 布 于 马 超 营 断 裂 带 南侧 的 台 缘褶 皱 带 其 二 是 分 布 于 东 部 的大 庄 中 胡 宽 缓 背 斜 从 地 层 产 状 来 看 呈 一 单 斜 形 迹
,
区域
。
x . 7 10 6 平均 品位 7 品 位 变化 系 数 15 1 4 % 属 不均匀程 度 依据 《 岩 金 矿 地质 勘 查 规 范 》 确 定 小 南 沟 矿 段金 矿 为 第 1 勘
,
( 一 ) 地 层 区 内 出露 地 层 为 中元 古 界 长 城 系 熊 耳 群 鸡 蛋 坪 组上 段 岩性为英安岩 流纹质英安岩等 至 新 为 太 古 界 太 华群 的 变 粒 岩 混 合 岩 等
;
勘查
。
关键词
:
深 部 矿 体探 测
勘查 方 式
;
成 矿预 测
;
问 题 建议
,
化 高 岭 石 化 绢 云 母 化蚀 变岩 酸岩脉
。
,
局 部 有 早 期 白 色 石 英 脉及 后 期 碳
为 了进 行 河 南 省 篙 县 东 湾 金 矿 区小 南 沟 的 深 部 探 测
, ,
为矿
四
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2 1年 0 月 0 1 6
吉 林 地 质
J Ll G EO LO GY l N
VO13O N O 2 . J 20l1 un
文章 编号 :1 0  ̄ 2 2 ( 0 O 01 47 21 1) 1—3 4— 7
河南省 嵩县 庙岭金矿床地质特征 与成矿 时代
嵩县 庙岭 金 矿位 于河 南省 嵩 县西 南部 ,地 处华 北 陆 块南 缘 近东 西 向马超 营 区域性 断 裂带 北侧 外方
碎 屑 岩 和陆 源碎 屑岩 ,火 山岩 岩石 化学 成分 属钙 碱 性 和碱 钙性 系 列 。 以及 中元古 界官 道 口群 河 流相 一
山地区。通过区内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硫 同位素组 滨浅海相陆源碎屑岩 、含叠层石碳酸盐岩。此外 , 成和进行 4 A -9 r 0 r A 同位素测年 ,以期确定岩浆作 在 北 东 向断 陷沉积 盆地 中还 发 育晚 白垩 世一 新生 代 3 用 与 矿床 成 因 的关 系 ,对 指导 矿床 深部 找 矿及 开展 的陆 相碎 屑岩 。 区域地质研究提供 、片麻状 花 岗岩 ,中元 古代 龙王 幢
底为新太古代花岗 一绿岩。花岗岩类岩石主要有片
麻 状 花 岗岩 、T T G岩 系 ( 长花 岗岩 、 云 闪长 岩 、 奥 英 花 岗闪 长 岩 ) 绿 岩 由斜 长 角 闪 ( ; 片麻 )岩 、黑 云 斜 长 片麻 岩 、矽线 石榴 斜 长片 麻 岩 、磁 铁石 英岩 、
A型花岗岩 ,新元古代小河花岗岩 、基性岩 、碱性
Ab t a t sr c :M io i g g l e o i i n n P o i c sl c t d i a f n s a o n a n wh c eo g o t e s u h r a l o d d p st n He a r v n e i o a e n W ia g h n M u ti i h b l n s t h o t en n
河南嵩县小南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河南嵩县小南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张红智【摘要】通过对小南沟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断裂构造、成矿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的研究,对该地区找矿摸式的建立和相似类型矿床的寻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科技传播》【年(卷),期】2010(000)018【总页数】2页(P132-133)【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近南北向断裂;找矿方向;小南沟金矿【作者】张红智【作者单位】嵩县金牛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嵩县,4714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嵩县小南沟金矿床为河南省地调一队1988年发现,1995年提交了地质普查报告,1991年~1994年由嵩县金牛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了一、二期地勘报告,2000年提交了第三期地勘报告。
近年来,在熊耳山-外方山金矿带内已发现的大小金矿有数十座,主要金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
在矿带内,由于祁雨沟斑岩-隐爆角砾岩型金矿的发现,从而发现了蒲塘金矿、毛堂金矿及店房金矿等爆发角砾岩型金矿。
而在小南沟金矿发现前,本区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控矿构造大多数产于NE 向和近EW 向及NW 向构造蚀变带中,如前河金矿产于东西向马超营大断裂带的次级断裂中,上宫金矿矿体赋存在北东向金硐沟构造蚀变带中。
通过近几年对小南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南北方向的断裂既是矿区的主干断裂,也是矿区的导矿和储矿断裂构造。
1 成矿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南部外方山隆断区南西侧。
西距新生界潭头-大章断陷盆地3km,南距区域性主干断裂--马超营大断裂和燕山期合峪花岗岩体约6km,中元古界长系熊耳群火山岩构成本区的岩石及地层主体。
区内产出的岩浆岩主要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少量中基性脉岩(煌斑岩、闪长岩、辉长岩脉)等。
区内地层主要为熊耳群中酸性喷出岩和第三系断陷盆地中的杂色砂砾岩、紫红色黏土岩等,次为出露在边部的栾川群高山河组砂质砾岩、黏土岩、粗安岩等及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混合岩和斜长角闪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6期物 探 与 化 探Vol .30,No .6 2006年12月GE OPHYSI CAL &GE OCHE M I CAL EXP LORATI O NDec .,2006 河南庙岭—小南沟—赵岭构造蚀变岩型金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崔 来 运(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 450007)摘要:河南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是受马超营断裂带控制的次级成矿带。
通过系统总结该成矿带的地质特征、矿床特征,对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系统总结地球化学特征,按照С.В.格里戈良(1975)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得出微量元素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为该地区找矿工作提供找矿思路。
关键词:地质地球化学模式;构造蚀变岩型金成矿带;河南;庙岭—小南沟—赵岭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06)06-0505-0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豫西出现了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高潮,尤其是在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相继发现了大麻园、虎沟、上宫、瑶沟、北岭、庙岭等规模不等的金矿数10处,金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并形成了数条NE —NNE 金成矿带,其中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图1)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参加了规模较大的小南沟、赵岭、九仗沟等金矿床的评价工作和深部找矿靶区定位预测工作,本文中以小南沟、九仗沟金矿床研究为基础,进而建立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式。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河南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马超营断裂带(A 型陆内俯冲带[1])之北侧。
马超营断裂带是熊耳群火山活动的中心[1],它控制了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的火山分布与形成,构成了本区重要的金的矿源层;在马超营断裂带波及范围内,形成了规模不等、期次繁多、类型复杂的岩浆图1 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地质概况收稿日期:2006-02-07物 探 与 化 探30卷 岩体或岩浆岩带,与本区成矿关系密切的是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这些岩体总体都属于我国东部燕山旋回大陆边缘活动带火山活动产物[2],其成因与下地壳(上地幔)物质重融有关。
马超营断裂带是区域性的导矿(或容矿)构造,其衍生出来的NE—NNE向次级断裂是容矿或配矿构造,是含矿热液进行分流的渠道。
绝大部分金矿床都赋存于NE—NNE向断裂带之中,构成了相应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带。
其中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2 成矿带地质特征及其对金矿体的控制作用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全长20余千米,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
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35°~75°。
由庙岭金矿床、小南沟金矿床、通峪沟金矿床、赵岭金矿床、九仗沟金矿床、张家沟金矿点、阴坡金矿点等组成(图1)。
其中小南沟—通峪沟地区金矿床地表工作程度较高,东湾—蛮峪地区金矿床深部工作程度较高,是比较典型的金矿床。
小南沟—通峪沟地区控矿断裂带在走向上呈舒缓波状,具膨胀狭缩之特征。
走向变化特征是:S N →NNE→NE,由S N转向NNE、NNE转向NE方向时,断裂构造带出现膨大现象,构造带最大厚度大于50m。
已经发现的矿床(体)绝大部分都产于断裂构造带的膨胀部位,金矿化较强。
近S N(或NNW)向断裂构造带则一般为构造带的狭缩部位(最薄处仅有数十厘米),金矿化较弱。
断裂构造带(或金矿体)在剖面上表现为大于50°和介于50°~30°的变化特征。
当倾角介于50°~30°时,断裂构造带厚度小,金矿体厚度小;当倾角大于50°时,是构造带的膨大部位,金矿体厚度大。
3 矿物共生组合及围岩蚀变在长期持续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岩浆热能及其热液携带并萃取围岩中的有益元素和成矿指示元素沿断裂迁移、交代、淀积,形成规模不等、强度不同、类型繁多的蚀变矿物组合。
在主要控矿断裂附近分布的蚀变岩带规模从数米至数十米,有些地段可达数百米,其规模大小与断裂构造带产状有直接关系。
成矿带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者为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
主要的矿化类型有自然金、自然银、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蓝铜矿化等,其中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矿化类型是细粒黄铁矿化。
表生作用主要是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等,是较好的找矿标志。
矿石类型可分为构造蚀变岩型和蚀变岩型[4],其中以前者为主。
构造蚀变岩型是构造岩经过构造成矿热液蚀变之后形成的岩石,包括蚀变碎裂岩型、蚀变角砾岩型、蚀变糜棱岩化碎裂岩(泥砾岩)型等,是该成矿带的最主要的矿石类型。
蚀变岩型是分布于构造带两侧经过构造成矿热液蚀变之后形成的岩石,矿石类型依围岩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蚀变安山岩型、蚀变流纹岩型、蚀变流纹斑岩型等。
矿石结构有包含结构、交代假象结构、充填结构、自形—半自形细粒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它形粒状结构等,其中包含结构、充填结构及自形-半自形细粒粒状结构对金矿的富集最为有利。
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星点状、块状、角砾状、网脉状、蜂窝状和土状,其中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和蜂窝状与金矿化关系最为密切。
4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球化学特征4.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4.1.1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通过对小南沟金矿区、东湾—蛮峪金矿普查区、赵岭金矿区300余件原生晕样品(由河南省第二地质队实验室测试)资料的初步整理,认为Au、Ag、Cu、Pb、Zn、A s、Sb、Mo、Co、N i等与矿体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用对数值对其R型聚类分析(图2),具有如下特点。
图2 小南沟矿区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 (1)在r=0.41的水平下,相关元素分成2个点群,A群以A s、Sb、Ag、Au、Pb、Zn、Cu、Mo为代表,B 群以Co、N i为代表。
前者反映了主要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后者反映了高温(或围岩)元素组合特征。
两群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则反映了成矿作用与中高温热液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A s、Sb、Au、Ag、Pb、Zn的相关系数大于0.7,说明元素在成矿作用中的相关性极强,Ag、A s、Sb、Pb、Zn是Au成矿的主要伴生元素,是评价该矿床的・65・ 6期崔来运:河南庙岭—小南沟—赵岭构造蚀变岩型金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模式重要指示元素。
(3)Mo具高温元素的特性,是矿质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反映。
4.1.2 微量元素因子分析经过对因子分析的不同解进行对比,以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为标准,备选主因子(F i)。
经过综合分析,斜交参考因子结构矩阵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分配形式基本符合本矿区的实际(表1)。
其中:F1因子轴反映了A s、Sb、Ag、Au的富集;F2因子轴元素组合C0、N i,基本上反映了围岩元素组合特征;F3和F5因子轴反映了Zn、Pb、Ag、Sb、Au、Cu的活化迁移;F4因子轴反映了岩浆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F6因子轴反映了Au、Ag、Sb、Pb、A s的富集。
表1 小南沟金矿区斜交参考因子结构矩阵F1F2F3F4F5F6Sb、A s、Ag、Au N i、CoZn、Pb、Ag、Sb、Au、CuAg、MoCu、PbAg、SbZn、CuAu、Ag、Sb、Pb、A s 该结果与赵岭金矿床基本一致,尤其是F1、F2、F3因子轴[5]。
充分说明与金矿体密切相关的元素组合是Pb、Zn、A s、Sb、Ag、Au;围岩指示元素为Co、N i;深成指示元素为Mo;活化迁移元素组合是Cu、Pb、Zn、Sb、Ag、Au。
Au、Ag在多个因子轴出现,反映了成矿的多期次性和成矿元素活化迁移的多期次性。
4.2 异常元素的垂直分带特征热液矿床在成矿过程中,由于成矿元素、伴生元素自身地球化学习性的差异,在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总是按一定的顺序沉淀富集,表现出元素的量值及种类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能够揭示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依照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可定位矿床的空间位置,对未知区域进行预测。
根据С.В.格里戈良(1975)提出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6],沿主矿体剖面计算出各异常元素的空间分布位置及组合。
选择小南沟金矿区第0、9勘探线5个中段6个标高的Au、Ag、Cu、Pb、Zn、A s、Sb、Mo、Co、N i元素,根据С.В.格里戈良(1975)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6],得出不同勘探线的不同标高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表2)。
根据各个成矿微量元素在分带序列中的分带指数和金矿体侧伏特征,参考一般热液矿床微量元素在垂直分带序列中的位置,确定出小南沟金矿体微量元素原生晕在垂向上的分带序列(由上而下)为:Sb—A s—Cu—Zn—Pb—表2 小南沟矿区异常元素垂直分带序列高程0勘探线剖面9勘探线剖面地表和550中段Sb—A s—Ag Cu—Sb—Zn 478中段Cu—Co—Zn Mo451中段Au—Mo421中段A s—Au391中段Pb Ag—PbAg—Au—Zn—Pb—Mo—Co—N i。
该垂直分带序列与赵岭金矿[5,8]基本吻合。
由此可以判定:第0勘探线的451~478m中段元素组合是Cu、Zn、Au、Co、Mo,具原生晕叠加带[7]特征,是主矿体偏下部位的反映;550m中段和地表的元素组合是A s、Sb、Ag,反映了前缘元素组合特征。
而第9勘探线的550m中段元素组合是Sb、Cu、Zn,478m中段元素组合以Mo为主,反映主矿体的偏下部位;421~391m中段元素组合是A s、Ag、Au、Pb,具矿体前缘元素组合特征,在其下部应有矿体存在。
深成指示元素Mo分别位于第0、9线的451m、478m中段,说明金矿体具有向北侧伏的趋势。
4.3 异常元素的水平分带特征选择小南沟金矿区的451中段,从南到北第9、0、8、16、24勘探线的水平方向上5个探矿工程中,同样按照с.в.格里戈良(1975)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分带序列的计算方法,得出微量元素在走向方向水平分带特征(表3)。
第9、0、8线元素组合Cu、Au、Ag、Pb、Zn,反映了主矿体位置,与矿区勘察结果一致;第16线元素组合是Mo、N i,反映了尾部元素组合特征,第24线元素组合是Co、Sb、A s,反映了前缘元素和尾部元素组合的叠加特征,具有异常叠加带[7]特征,充分反映了矿区内成矿的复杂性和多期次性。
表明第16、24线具有较高的剥蚀程度,第24线的深部应有金矿体存在。
表3 小南沟矿区451中段异常元素分带特征9线0线8线16线24线Cu Au、Ag Zn、Pb Mo、N i Co、Sb、A s5 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建立通过研究小南沟—通峪沟、东湾—蛮峪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构造规模及其产状、矿床(体)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找矿标志,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找矿经验,以地质模式和地球化学模式,在统计的基础上,按照与金矿化密切相关、一般相关的定性概念,总结和建立庙岭—小南沟—赵岭金成矿带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