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与教学反思)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朗读、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词。
(2)能够简单地解释古诗词中的一些词语和诗句。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通过与同伴交流、讨论,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3)通过模仿诗词的格律,练习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到古诗词的美与魅力。
(2)有个人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诗句。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3)通过讲解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2)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思想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本《长相思》(2)黑板、粉笔(3)多媒体教学设备(4)课件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播放一段关于古诗词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让学生朗读《长相思》这首古诗词,并询问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
2. 导入古诗词(1)展示《长相思》的全文(2)解释其中的一些词汇(3)分段解释古诗词中的意思3. 感受古诗词(1)听歌曲《长相思》,让学生通过音乐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自己复述《长相思》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让学生通过自由表达、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 练习写作(1)让学生模仿古诗词的格律,自己创作若干句子。
(2)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自己创作的句子,提高写作的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优美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由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长相思》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长相思》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3课时《长相思》【课时目标】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2.教师导入: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枫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那么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长相思》。
3.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4.指导读好题目。
(1)教师示范读:“长——相——思”。
(充满感情)(2)指名读,全班齐读。
5.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满族词人。
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的局面,郑振铎称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由诗导入词,简单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部编版)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长相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习诗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热爱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素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词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学习。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长相思》,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夸张、对比等,并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长相思》思念之情故乡亲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长相思》并背诵。
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长相思》的诗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背诵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
2.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
教学准备:《长相思》电子课件一、导课: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
《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
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
(出示电子课件)让学生齐背《静夜思》。
《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
出示课件《山月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
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
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
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
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一、教学过程1.初读《长相思》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
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再齐读《长相思》。
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榆、畔、聒”三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
2.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相思》这首词。
2.简介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
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交流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读准了没有。
(2)指名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
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4.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会写“榆、畔”等7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长相思》这首词。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词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词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词的意境。
背景介绍法: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思乡的音乐或展示一些思乡的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思乡是一种永恒的情感。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
2.初读词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指名朗读词,正音纠错。
教师范读词,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3.精读词文,理解词义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词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4.赏析词文,体会意境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体会词所营造的宏大而又孤寂的氛围。
分析“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句词,感受词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痛苦。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第六单元四季之美第12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构思《长相思》是部编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上阙写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愈走离故园愈远,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表达词人对故园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下阕以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之声的聒耳,听着帐外的风雪之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让人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祥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感。
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使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行军,对故园充满了思念之情。
词作自然真切、简朴清爽,自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格外真切感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读中感悟这首词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将士长途跋涉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榆、畔、聒”4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字,认识多音字“更”。
2.感知诗词大意,在读中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积累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词大意,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想象画面,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有没有离开家乡和离开亲人的经历?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2.古诗寄情:如果让你用古人的一句诗来表达你离家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
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
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
途中写下《长相思》。
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
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
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2.学习下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下阙。
(1)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
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①为什么灯还亮着?②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③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故园无此声。
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故园是什么样的?有……有……还有……)
(3)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四、读词诗、悟情、点题。
1.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还有和纳兰性德一起出
征的将士们,想象你就是一起出征的将士中的一员,现在,你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乡。
)
2.带着你自己的感情读读这首词。
3.教师范读(配乐)。
4.齐读(配乐)。
5.点题。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
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齐读)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齐读)长相思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齐读)长相思
五、扩展思乡表达方式
1、长相思,长相思,思乡的又岂止是这些身居关外的将士们,那数不清的他乡游子,无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齐读——自读体会思乡情——尝试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
长的著名诗词。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
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
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
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
途经一道道山,
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
他抬头望月,
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
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
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
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