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分类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共分九讲,在教学设计时向学生提供了两种课程分类思路,以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理解课程。

根据现代文学中作家及作品内容.......将课程做如下分类:(一)民族魂魄第一讲:与鲁迅的生命相遇——钱理群讲解鲁迅的《野草》《野草》最能凸现鲁迅生命的底色,构成我们理解鲁迅的背景。

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铸剑》是鲁迅作品中有独特意义的一篇,是他人生的另一个面向。

第三讲:鬼和与鬼有关的——王枫讲解鲁迅的《女吊》本讲以《女吊》为中心,重点分析鲁迅的人生姿态。

以上三讲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在学习时要注意触类旁通。

(二)上下求索第四讲:茅盾:中国长篇小说的里程碑——乐黛云讲解茅盾《蚀》《子夜》茅盾的《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第五讲:一曲充满哲理的爱的交响——孙玉石讲解穆旦的《诗八首》本讲的读解为你揭示表面晦涩的现代诗底下岩浆般沸腾的热情。

一个独特的诗人穆旦形象丰满了起来。

第六讲:理解现代派诗歌的几个形式要素——吴晓东讲解现代诗歌本讲通过介绍现代诗的形式要素,展现了现代诗的特性。

(三)世间百态第七讲:沈从文:从湘西走出的人性歌者——商金林讲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结合沈从文生平、湘西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学理想,从他走向成熟期的小说《渔》入手,分析他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第八讲:张爱玲:传奇女作家的生前身后名——韩毓海讲解张爱玲的爱情小说结合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解析其爱情小说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张爱玲热”现象。

第九讲: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讲解钱钟书《说笑》本讲对钱钟书的《说笑》进行鞭辟入里的文本分析,讲解者和作者同是幽默达人,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根据现代文学作品体裁....做如下分类:(一)小说类第二讲:荒诞又庄严的复仇——严家炎讲解鲁迅的《铸剑》鲁迅的这个小说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是一门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基础课。

其教学研究对象是自年建国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文学运动与思潮,代表性的作家、经典性的作品。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条目标,并注明每条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层次。

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

、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课程进度表
表理论教学进程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专业)课程编码:9909915200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0.5分开课学期:第六学期课程类型:人文社科选修课先修课程:文学基础2一、课程教学目的: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熟悉并掌握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现当代各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该课程涵盖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部分内容,现代文学部分包括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当代部分指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文学创作。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小说(理论课12课时、实践课6课时)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原作的基础上,掌握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及文学意义等。

有些作品还须细心揣摩作家的创作思路、作品的语言和风格。

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教学内容:现代部分: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冰心《超人》,郁达夫《沉沦》、《迟桂花》,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巴金《家》,《寒夜》,沈从文《边城》,施蛰存《梅雨之夕》,张爱玲《倾城之恋》,张天翼《华威先生》,路翎《财主的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嘱咐》。

当代部分: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杨沫《青春之歌》,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张贤亮《绿化树》,莫言《红高粱》,汪曾祺《受戒》,残雪《山上的小屋》,刘恒《狗日的粮食》,陈忠实《白鹿原》,苏童《米》,贾平凹《废都》,白先勇《游园惊梦》。

了解:这一时期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对一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创作特色有一个整体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说明2003年11月18日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为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名篇,如鲁迅、茅盾、丁玲、巴金、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给予评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当前位置: 电大在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教师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2年04月10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有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

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有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lassic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学分:2.0 总学时:32适用专业:至善学院至善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是至善学院所开设的一门学科必修课程,目的在于以小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所选现当代中国文学经典性作品的认真研读,贯穿于对文学史时、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等相应文学理论与知识的涉猎,并掌握各文学作品其中的核心要义与艺术特质,达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深层理解与把握,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与鉴赏能力,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学阅读谱系,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力求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与相应的写作能力,并形成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阅读素养的积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般文学作品的品读与鉴赏基本能力,对基本文学史时、文学现象与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有所掌握,能够形成一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知识阅读谱系,特别强调自身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同时,丰富自身的有关文学经典的文化积淀与理论积累,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貌与整体的历史发展情况深入了解,而最为基本的要求则在于对学生自我用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与锤炼上,能够通过对现当代名家名作的研读与相应文字表达技法的掌握,来促成自身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与发展本章从发生学的角度力求让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渊源以及具体发展的态势、情况等加以了解,特别重心放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探讨与讲述中,让学生了解新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具体兴起标志、重要文学社团与流派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几个重要维度。

1.1文学革命的先声1.2文学革命的兴起标志1.3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4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与时代意义第2章鲁迅及其《狂人日记》等作品导读本章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经历、主要创作情况、文学史贡献与代表性作品研读等层面进行深入的掌握,特别围绕期代表性小说文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本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把握鲁迅作品的叙事手法、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导读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lassic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学分:2.0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至善学院至善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本课程是至善学院所开设的一门学科必修课程,目的在于以小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所选现当代中国文学经典性作品的认真研读,贯穿于对文学史时、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等相应文学理论与知识的涉猎,并掌握各文学作品其中的核心要义与艺术特质,达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深层理解与把握,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与鉴赏能力,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文学阅读谱系,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力求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与相应的写作能力,并形成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阅读素养的积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般文学作品的品读与鉴赏基本能力,对基本文学史时、文学现象与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有所掌握,能够形成一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知识阅读谱系,特别强调自身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同时,丰富自身的有关文学经典的文化积淀与理论积累,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貌与整体的历史发展情况深入了解,而最为基本的要求则在于对学生自我用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与锤炼上,能够通过对现当代名家名作的研读与相应文字表达技法的掌握,来促成自身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与发展
本章从发生学的角度力求让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渊源以及具体发展的态势、情况等加以了解,特别重心放在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探讨与讲述中,让学生了解新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具体兴起标志、重要文学社团与流派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几个重要维度。

1.1文学革命的先声
1.2文学革命的兴起标志
1.3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4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第2章鲁迅及其《狂人日记》等作品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经历、主要创作情况、文学史贡献与代表性作品研读等层面进行深入的掌握,特别围绕期代表性小说文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文本进行深
入研讨,进一步把握鲁迅作品的叙事手法、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价值。

2.1 鲁迅生平
2.2 主要创作情况与文学史贡献
2.3 《狂人日记》导读
2.4 《阿Q正传》导读
第3章京味小说及老舍的《骆驼祥子》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京味小说一脉相承的叙事承继与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予以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到对作家老舍及其代表性文本《骆驼祥子》的研读中,掌握《骆驼祥子》所具备的特殊艺术价值与审美效度,及其在文学史上所具备的特殊意义。

3.1 “京味”小说的发展与特色
3.2 老舍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3.3 《骆驼祥子》导读
第4章诗化小说及沈从文的《边城》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诗化小说的整体创作面貌与相应创作情况,尤其对其特有的叙事格调加以掌握,体悟其代表性作家沈从文及其名作《边城》的相关情况,达到导读鉴赏的目的。

4.1 诗化小说的发展与特色
4.2 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情况
4.3 《边城》导读
第5章新感觉派小说及施蛰存《梅雨之夕》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新感觉派整体创作特色、艺术追求与文学史意义,特别结合当时上海的时代文化背景加以考查。

了解该流派代表性作家施蛰存生平与创作情况,对其代表作《梅雨之夕》加以赏析。

5.1 新感觉派小说的流派特色与艺术追求
5.2 施蛰存生平与创作情况
5.3 《梅雨之夕》导读
第6章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史上几位较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情况加以探讨,尤其以张爱玲《金锁记》、萧红《呼兰河传》以及王安忆《长恨歌》等作家作品为主体导读对象,把握她们各自的创作诉求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放置在文学史大背景下加以体认。

6.1 女性文学的概念与整体创作面貌
6.2 张爱玲及其《金锁记》
6.3 萧红及其《呼兰河传》
6.4 王安忆及其《长恨歌》
第7章“寻根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研究
本章要求对寻根文学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特殊意义予以把握,对主要作家作品阿城的《棋王》、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读,掌握其各自的特殊的艺术价值与思想诉求,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

7.1 “寻根文学”的概念与创作特色
7.2 阿城《棋王》导读
7.3 韩少功《爸爸爸》导读
7.4 王安忆《小鲍庄》导读
第8章“先锋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研究
本章要求对先锋文学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意义加以深入了解,对主要作家作品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与马原的《冈底斯诱惑》等进行详细分析与研读,掌握其各自特殊的叙事技法与艺术价值,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意义。

8.1 先锋文学的概念与创作特色
8.2 余华及其《十八岁出门远行》
8.3 莫言及其《透明的红萝卜》
8.4 马原及其《冈底斯的诱惑》
第9章现当代重要散文创作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散文创作作家与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对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等重要散文作家的创作情况及各自特殊的写作方式与价值诉求有所体悟,对整体散文题材的发展与各自类型表达有清晰的了解。

9.1 周作人散文
9.2 朱自清散文
9.3 林语堂散文
9.4 史铁生散文
9.5 余秋雨散文
第10章现当代重要诗歌创作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创作作家与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对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重要诗歌作者的创作情况及各自特殊的写作方式与价值诉求有所体悟,对整体诗歌题材的发展与各自类型表达有清晰的了解。

10.1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10.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10.3 艾青的诗歌创作
10.4 朦胧诗及北岛的诗歌创作
第11章现当代重要戏剧创作导读
本章要求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戏剧作家与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对曹禺、田汉、郭沫若、高行健等重要戏剧作者的创作情况及各自特殊的写作方式与价值诉求有所体悟,对整体戏剧题材的发展与各自类型表达有清晰的了解。

11,1 曹禺的戏剧创作
11.2 田汉的戏剧创作
11.3 郭沫若的历史剧
11.4 高行健的探索戏剧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为考查课,期末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评定,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总分中的比例为3:7。

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平时表现,其中课堂考勤5%、课后作业完成情况5%、课堂互动表现20%。

五、学时分配表
六、参考教材
1.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2.
2.王光东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1-4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七、有关说明
本课程讲授对学生的几点要求:
1.文本细读的要求
①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所选篇目,这里特别强调“精读”的概念,不仅要默读,也可以尝试“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所特有的情感与韵味。

一些优美、精致的句子、段落等甚至可以背下来。

②最初读的时候尽量不要参照任何参考书目、文献等,要直接进入到文本正文当中,用自己心灵去感悟与体验,这里特别强调要重视与珍惜自己的“第一印象”;在反复阅读多遍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会与情感领悟之后,再去读一些相关的辅助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延伸与开拓自身的阅读视野。

强调从“读书笔记”一点一滴的做起。

③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尤其强调心灵的投入,要试图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上的联结与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在“写什么”,更要细心体会作者究竟在“怎么写”,反复揣摩作者的语言、行文思路、叙事结构和文体风格等,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入对作品的阐释当中。

2.读书笔记的要求。

这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强调“多写”、多付诸于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多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阅读过后的第一感受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并不限制具体的写作方式,随性而发,自由写作:可以直接诉诸于读后感的方式,具体某个细节片断的分析,对文本中佳句好词的摘录与评述等等。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与感觉,甚至可以尝试进行某种模仿性乃至创造性的的写作。

3.分组讨论、主题发言的要求。

强调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模式的尝试与实行。

希望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与陈述的能力,并培养出足够的自信心与论述的感染力,以分组讨论、主题发言的方式予以进行,并作为平常成绩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