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二章思考题、习题

Θ 9. 已知下列反应:CO (g) +C(s) →2CO(g) ∆r Hm =172kJ ⋅ mol −1 2
如果增加总压强或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v 正、v逆及速率常数k正、k逆及平衡常数K将怎样变化?平 衡将怎样移动? 答: 增加总压强,v正、v逆都增大,k正、k逆不变,K不 变,平衡向反方向移动; 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k正、k逆都增大,K增 大,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加入催化剂,K不变,平衡不移动,如果是正催化剂 则v正、v逆都增大,k正、k逆都增大,加入负催化剂则v 正、v逆都减小, k正、k逆都减小; 注:平衡常数与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与压强、浓度无 关。 11. 在大连,水的沸点为373K,煮熟一个鸡蛋需要3min, 在拉萨,水的沸点大约为365K,需要5min才能将鸡蛋煮熟 。试计算煮熟鸡蛋过程中的活化能。
11. 什么叫链式反应?它主要有哪些步骤? 答:有些反应的历程相当复杂,只要用任何方法使反应一经 开始,它就可以自动迅速地、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有时甚 至以爆炸形式出现,这类反应称为链反应。 链反应包含三个基本步骤: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终止。
12. 请简要解释: (1)分子有效碰撞;(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分子间的相互碰撞) (2)在非基元反应中,最慢的那步反应决定了整个反应的速 率; 该反应不一定是个二级反应;如反应 (3)A + B → 产物 的速率表达式为:
解:(1)k0=v= 0.02 mol·dm-3·s-1 (2)k1= v/ [A]=0.02 s-1 (3)k2= v/ [A]2=0.02 dm3·mol-1·s-1 注:反应级数不同,速率常数单位不同
13. 实验测得下列反应: A(g) + B(g) →产物 对A为一级反应,B为二级反应,在某温度下的速率常数为 0.05mol2·L-2·s-1, 1.求反应的级数;(三级) 2.温度不变,当A浓度为0.1 mol·dm-3,B浓度为0.05 mol·dm-3时的反应速率。 解:
大学有机化学 第二版 叶非 袁光耀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第12章

第 12 章 杂环化合物
(1) α-呋喃乙酸 (2) α-噻吩磺酸 (3) 4-甲基咪唑 吡咯 > 呋喃 > 噻吩 > 苯 > 四氢吡咯>吡啶>苯胺>吡咯 习题
12-1 (1) 2,4-二甲基噻唑 (2) N-甲基吡咯 (3) 5-溴-2-呋喃甲酸 (4) 3,5-二甲基吲哚 (5) 3,5-二溴吡啶 (6) 8-羟基喹啉 (7) 6-氨基嘌呤 (8) 2,3-吡啶二甲酸 (9) 2-氨基嘧啶 12-2
3-呋喃甲醛
12-3
12-4 (1) 六氢吡啶>氨>吡啶>吡咯 (2) 甲胺>γ-甲基吡啶>吡啶>苯胺 12-5 (1) 加入盐酸,吡啶与盐酸成盐,过滤后得甲苯 (2) 加苯磺酰氯,与六氢吡啶生成沉淀,过滤后得吡啶 (3) 加入浓硫酸,与噻吩生成噻吩磺酸而溶于硫酸中,分液得苯 12-6
12-8 2-呋喃甲醛 或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版河北师范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讲课讲稿

第1章 物质的聚集态习题答案1-1 实验室内某氦气钢瓶,内压为18 MPa ,放出部分氦气后,钢瓶减重500 kg ,瓶内氦气的压强为9.5 MPa 。
假定放出气体前后钢瓶的温度不变,钢瓶原储有氦气为多少(物质的量)?解:V 与T 一定时,n 与p 成正比,即: mol .0026410500MPa )5.918(MPa 183⨯=-总n 解得 mol 10645.25⨯=总n 1-2 273K和101 kPa 的1.00 dm 3干燥空气缓慢通过液态的二甲醚(CH 3OCH 3)。
假定(1)通过二甲醚后的空气被二甲醚饱和且液态二甲醚损失0.0335g ;(2)被二甲醚饱和的空气的总压强仍为101kPa 。
计算二甲醚在273K时的饱和蒸汽压。
解: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空气的物质的量:m ol 0445.0K273K m ol dm 8.314kPa 1.00dm kPa 1011133=⨯⋅⋅⋅⨯==--空RT pV n 二甲醚的物质的量:mol 10283.7molg 0.46g 02335.041--二甲醚⨯=⋅==M m n 二甲醚的摩尔分数:0161.00445.010283.710283.744=+⨯⨯=+=--二甲醚空二甲醚二甲醚n n n x 二甲醚的饱和蒸汽压: 1.626kPa kPa 1010161.0=⨯=⋅=p x p 二甲醚二甲醚1-3 在273.15 K 和1.01325×105 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为1.340 g ·dm -3,在一实验中测得这种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2%。
求此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30.02(g·mol -1)每分子含碳原子:30.02×0.798/12.01=1.9953≈2每分子含氢原子:30.02×0.202/1.008=6.016≈6即分子式为:C 2H 61-4 在293 K 和9.33×104 Pa 条件下,在烧瓶中称量某物质的蒸气得到下列数据,烧瓶容积为2.93×10-4 m3,烧瓶和空气的总质量为48.3690 g,烧瓶与该物质蒸气质量为48.5378 g,且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大学化学2练习题及答案.doc

大学化学2练习题及答案、选择题1. • . . 5... .. 10. 11. 12.13. 1415.16. 17. 18. 19. 0. 1. 2. 3. 4.5. 6. 7. 8. 29. 30. 1.. 3. ... 37. . 39. 0. 41.. 3.4. 5. .7.48. .50.1. . 3..5. . 7. . . 0. 1. 2. 3. 4. 5.6.7. 68.9. 0. 1.- ----- 填空题1. 增加不变减小减小.增大,变小,变大,不变.5. ? 10-mol4. Ag+ + e? - Ag AgBr + e? - Ag + Br? Ag+ + Br? -AgBr. > > >6.因为Fe3+具有氧化性,而I?具有还原性,所以Fe3+ 和 I?不能共存。
. . ? 105mol - dm-38. 碱的强度减小顺序:02?, OH?, S2?, HS?, NH3, H20 ?酸的强度减小顺序:H30+, NH4, H2S, HS?, H20 9. Ni3 + e?二 Ni + OH Cd +0H = CdO + HO +e7+ uw 0H+ +H+^OS-S£7 ISOSH+^OW 6 £—mp ・lomj-oi 6• 'OS09 ,8 ‘990 P ,61 却,巍剧 ,81 EHN9H9。
ZHNZ '£HN 'ZHN 71 666 槌'隘曾*91 OSH+ +7 uw 二 SH+ H+ 以计0UW+ 96 0 & :戴燃°VH-叫即 / :W I3H IT :戴燃 ^VH W+Z宥 69 + +护H OSH+ +海。
69+ +H珏 + TIZSO^D-S说,01 71 R 'H | +H || +河 | ng *nH)笊罚v f荫vol62 2+-3-3+-3- Pt | S024, H2S03, H -32+-3+-3II Mn0?4, Mn, H | PtE?= 1. 4- 0.20 - 1.2 K - 1. 8? 1021 降低。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四章思考题、习题

答:电负性是描述化学键中各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数值逐渐增加,但同 周期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变化不大。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数值逐渐降低。
7、如何理解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答: 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之一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而 且形成的共价键的数目受到未成对电子数的限制。在形成共价 键时几个未成对的电子只能与几个自旋相反的单电子配位成键。 这说明共价键具有饱和性。 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间总是尽可能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 叠的方向成键,轨道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也就越稳定。原
⑤ CO2气体分子之间存在色散力。
10、晶体有几种主要类型?以下物质各属于何种晶体? ① NaCl; ④ 冰; ② SiC; ③ 石墨; ⑤ 铁。
答:晶体主要有: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原 子晶体和过渡型晶体。 ① NaCl为离子晶体; ② SiC为原子晶体;③ 石墨为过渡 型晶体﹙混合型晶体﹚; ④ 冰为分子晶体; ⑤ 铁为金属晶
分别与三个Cl原子的p轨道重叠成键,因此 NCl3为三角锥形。
12、用分子间力说明下列事实: ① 常温下F2、Cl2是气体,Br2是液体,碘是固体; ② NH3易溶于水,而CH4却难溶于水;
③ 水的沸点高于同族其它氢化物的沸点。
答: ① F2 、 Cl2 、 Br2 、碘分子都为非极性分子,其分子量逐
体。
11、试用离子极化的观点解释AsF溶于水,AsCl、AsBr、 AsI难溶于水,溶解度由AsCl到AsI依次减少。 答:阴离子半径越大,受阳离子的极化影响,其电子云的变 形性越大,阴、阳离子的电子云重叠也就越多。离子中的共价键 成分也越多。 由于F¯ 、Cl¯ 、Br¯ 、I¯ 从左到右,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普通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普通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普通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普通化学》第二版作为一本经典教材,被广泛采用于高校教学中,其习题部分更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希望能够找到相应的答案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普通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正在学习该教材的同学们。
1. 问题: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答案: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产物生成的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温度、浓度、物质表面积、催化剂等。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浓度增加也会使反应速率加快,物质表面积增大也会使反应速率增加,而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2. 问题:什么是化学平衡?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答案:化学平衡指的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与产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是否保持不变来判断。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时,可以认为反应达到了平衡。
3. 问题: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如何计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计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通过酸和碱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来确定。
一般来说,酸的化学式中含有H+离子,碱的化学式中含有OH-离子,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中含有盐和水的化学式。
4. 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中元素的氧化态的变化来判断。
如果一个元素的氧化态发生了变化,那么该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以上是对一些《普通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的简要解答。
希望这些答案能够帮助到正在学习该教材的同学们,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大学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徐寿昌编《有机化学》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烷烃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1)2,3,3,4-四甲基戊烷(2)3-甲基-4-异丙基庚烷(3)3,3,-二甲基戊烷(4)2,6-二甲基-3,6-二乙基辛烷(5)2,5-二甲基庚烷(6)2-甲基-3-乙基己烷(7)2,2,4-三甲基戊烷(8)2-甲基-3-乙基庚烷2、试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式(1) (CH3)3CC(CH3)2CH2CH3(2) (CH3)2CHCH(CH3)CH2CH2CH2CH3(3) (CH3)3CCH2CH(CH3)2(4) (CH3)2CHCH2C(CH3)(C2H5)CH2CH2CH3(5)(CH3)2CHCH(C2H5)CH2CH2CH3(6)CH3CH2CH(C2H5)2(7) (CH3)2CHCH(CH3)CH2CH3(8)CH3CH(CH3)CH2CH(C2H5)C(CH3)33、略4、下列各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对吗?如有错,指出错在哪里?试正确命名之。
均有错,正确命名如下:(1)3-甲基戊烷(2)2,4-二甲基己烷(3)3-甲基十一烷(4)4-异丙基辛烷(5)4,4-二甲基辛烷(6)2,2,4-三甲基己烷5、(3)>(2)>(5)>(1) >(4)6、略7、用纽曼投影式写出1,2-二溴乙烷最稳定及最不稳定的构象,并写出该构象的名称。
H交叉式最稳定重叠式最不稳定8、构象异构(1),(3)构造异构(4),(5)等同)2),(6)9、分子量为72的烷烃是戊烷及其异构体(1) C(CH3)4(2) CH3CH2CH2CH2CH3 (3) CH3CH(CH3)CH2CH3(4) 同(1)10、分子量为86的烷烃是己烷及其异构体(1)(CH3)2CHCH(CH3)CH3(2) CH3CH2CH2CH2CH2CH3 , (CH3)3CCH2CH3 (3)CH3CH2CH(CH3)CH2CH3(4)CH3CH2CH2CH(CH3)214、(4)>(2)>(3)>(1)第三章 烯烃1、略2、(1)CH 2=CH — (2)CH 3CH=CH — (3)CH 2=CHCH 2— CH 2CH CH 3M eH H i-P rE t M en-P rM e M e E t i-P rn-P r (4)(5)(6)(7)3、(1)2-乙基-1-戊烯 (2) 反-3,4-二甲基-3-庚烯 (或(E)-3,4-二甲基-3-庚烯 (3) (E)-2,4-二甲基-3-氯-3-己烯 (4) (Z)-1-氟-2-氯-2-溴-1-碘乙烯(5) 反-5-甲基-2-庚烯 或 (E)-5-甲基-2-庚烯 (6) 反-3,4-二甲基-5-乙基-3-庚烯 (7) (E) -3-甲基-4-异丙基-3-庚烯 (8) 反-3,4-二甲基-3-辛烯 4、略 5、略 6、CH 3CH 2CHC H 2CH 3CH 3CH 2CCHC H 3CH 3CH 3CH 2CCHC H3CH 3CH 3CH 2C CHC H3CH 3CH 3CH 2CHCHC H 3CH 3CH 3CH 2COCH3CH 3CHOCH 3CH 2CHC H 3CH 3(1)(2)(3)(4)(5)(6)(7)7、活性中间体分别为:CH 3CH 2+ CH 3CH +CH 3 (CH 3)3C + 稳定性: CH 3CH 2+ > CH 3CH +CH 3 > (CH 3)3C + 反应速度: 异丁烯 > 丙烯 > 乙烯8、略9、(1)CH 3CH 2CH=CH 2 (2)CH 3CH 2C(CH 3)=CHCH 3 (有顺、反两种) (3)CH 3CH=CHCH 2CH=C(CH 3)2 (有、反两种)用KMnO 4氧化的产物: (1) CH 3CH 2COOH+CO 2+H 2O (2)CH 3CH 2COCH 3+CH 3COOH (3) CH 3COOH+HOOCCH 2COOH+CH 3COCH 310、(1)HBr ,无过氧化物 (2)HBr ,有过氧化物 (3)①H 2SO 4 ,②H 2O (4)B 2H 6/NaOH-H 2O 2 (5)① Cl 2,500℃ ② Cl 2,AlCl 3(6)① NH 3,O 2 ② 聚合,引发剂 (7)① Cl 2,500℃,② Cl 2,H 2O ③ NaOH 11、烯烃的结构式为:(CH 3)2C=CHCH 3 。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五六章思考题、习题

思考题:1. Co(Ⅲ)以通式CoCl m•nNH3生成八面体构型配合物,m及n的值可能是哪些?若1mol的一种上述配位化合物与Ag+离子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问m和n的数值各为多少?答:(1)由于Co(Ⅲ) 为+3,则m=3,CoCl m•nNH3为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即配位数为6。
n的值可能为6、5、4、3(2)1mol配位化合物与Ag+离子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配合物的外界为1,n=6-(3-1) =42. 在不同条件下,可从三氯化铬水溶液中获得3种不同颜色的配合物。
分别加入AgNO3后,紫色的可将氯全部沉淀为AgCl,而蓝绿色的有2/3的氯沉淀出来,绿色的加入AgNO3后只有1/3的氯沉淀为AgCl,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答:紫色[Cr(H2O)6]Cl3蓝绿色[CrCl(H2O)5]Cl2绿色[CrcCl2(H2O)4]Cl3. 衣物上的铁锈渍,可先用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润湿,再滴加草酸溶液,然后以水洗涤而除去。
试予以解释。
答:衣物上的铁锈渍,先用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润湿,是使其氧化并以Fe3+存在,滴加草酸溶液,Fe3+与C2O42-形成易溶于水的络合物,用水冲洗即可除去。
4. [Fe(H2O)6]2+为顺磁性, 而[Fe(CN)6]4–为反磁性, 请分别用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解释该现象。
答:价键理论[Fe(H 2O)6]2+ 配离子中的Fe 3+离子在配位体H 2O 影响下,3d 轨道的五个成单电子占据五个轨道,外层的4s ,4p ,4d 轨道形成sp 3d 2杂化轨道而与6个H 2O 成键,形成八面体配合物。
[Fe(CN)6]4– 配离子中的Fe 3+离子在配位体CN -—影响下,3d 轨道的五个成单电子占据3个轨道,剩余2个空的3d 轨道同外层的4s ,4p 轨道形成d 2 sp 3杂化轨道而与6个CN —-成键,形成八面体配合物。
晶体场理论[Fe(H 2O)6]2+轨道分裂能△o=10400cm -1 ,P=17600cm -1,因P ﹥△o ,故为高自旋态,顺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