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2h)

注:(●)日本药局方第XII版第一液 (JP XII first fluid,pH1.2),(○)醋酸 钠缓冲液(pH4.0),(△)日本药局方第 XII版第二液(pH6.8)
一、概述 Introduction
4.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 环糊精包合物可能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即1:1分子比包 合和1:2分子比包合,见下图。
一、概述 Introduction
5.包合原理 • 主分子和客分子进行包合作用时,相互之间不发生化学 反应,不存在离子键、共价键或配位键等化学键的作用, 包合作用主要是一种物理过程。
一、概述 Introduction
1. 包合材料 • 环糊精cyclodextrin,又称Schardinger dextrin,常见 的α、β和γ三种,分别由6个、7个、8个葡萄糖所组 成。 2. 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 环糊精系淀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6-12个葡萄 糖分子连结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二甲基-β-环糊精(Dimethyl-β-cyclodextrin) DM-β-CD
CH3或H
CH3或H CH3或H Glucosyl或H CH3CH2OHC H3 或H
5
5 5 5 5
葡糖基-β-环糊精(Glucosyl-β-cyclodextrin) G1-β-CD HP-β-CD
n为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衍生物可能在2、3、6位上取代,且有不同取代度
3.环糊精的衍生物
第四类
• 羧 甲 基 环 糊 精 及 其 衍 生 物 , 如 CM - β - CD (carboxymethyl-β-CD); 第五类
包合技术

☆氢键与释出高能水。 一些客体分子与环糊精的羟基可形成氢键, 增加了包合物的稳定性。即客体的疏水部分进 入CD空腔取代CD高能水,有利于环糊精包合物 的形成,因为极性的水分子在非极性空腔欠稳 定,易被极性较低的分子取代。
β-环糊精在药剂中的应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凡是容易氧化、水解、易挥发的药物制成包合物, 则可以防止其氧化、水解、减少挥发。因为包合物 主、客分子以范德华力及氢键缔合后,药物嵌入其疏 水性的空腔内,由于药物的反应活性部位被包藏在βCD之中,相对减少了与外界环境(光、热、湿度、pH等) 的接触机会,从而使药物保持稳定。 如阿魏油与β-CD以1∶6的比例用饱和水溶液法 进行包合,包合物形成后,明显掩盖了阿魏油的臭味, 减少了刺激性,在氧化及光照条件下其稳定性明显优 于混合物。
☆降低药物副作用、掩盖不良气味 许多药物具有不良气味,甚至有较强的刺激性和 不良反应,影响了制剂的应用。采用包合技术后,可 以改善这一影响。 如吲哚美辛β-CD包合物制成胶囊后,可以克服 原药易引起溃疡的副作用。采用皮下注射法比较同等 浓度的包合物水溶液和CKD.732一半草酸盐溶液对小 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二者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 包合物水溶液的局部刺激性明显低于CKD.732一半草 酸盐溶液。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包合物的形成导致药物的溶解性,膜的通透性、 蛋白结合性等发生改变,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增加药效,减轻毒副作。 采用药代动力学实验观察了β-CD对氟他胺经口服 和经静脉两种不同途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 果表明,包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氟他胺混 悬液;包合物经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曲线与氟他胺 溶液完全相同。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由于β-CD分子呈环状中空圆筒型,其空隙的开口 处或外部呈亲水性,而内部呈疏水性,故常用于包合疏 水性药物,形成β-CD包合物后,溶解度增大,相应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服药量。通常来说,药物的 水溶性越低,β-CD包合作用使药物分子水中溶解度增 加的程度越大。 如紫杉醇的溶解度比氢化可的松的溶解度小得 多,环糊精对前者的增溶作用比后者就大得多。
环糊精包合技术

环糊精包合技术1. 介绍环糊精包合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在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环糊精包合体能够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环境响应性、选择性和可控性释放等功能。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药物传递、环境污染治理、食品加工和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基本原理2.1 环糊精的结构环糊精是一种由α-D-葡萄糖分子组成的环状分子,具有特殊的空心三维结构。
它的疏水外壳和疏水内腔使得它可以与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2.2 包合作用环糊精通过水分子与疏水环糊精外壳相互作用,并将不溶于水的物质分子包含进其内腔。
包合作用是非共价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和静电作用等,实现非选择性的包合。
2.3 环糊精包合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是利用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将目标物质包合进环糊精的内腔中,形成环糊精包合体。
通过环糊精包合技术,可以实现分子的稳定、保护、运输、溶解度增强、毒性减少及控释等功能。
3. 应用领域3.1 药物传递系统环糊精包合体可以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将药物包合进环糊精的内腔中,从而增强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
此外,环糊精包合体还可以通过与生物膜靶部位的亲和性,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提高治疗效果。
3.2 环境污染治理环糊精包合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环境污染物包合进环糊精的内腔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溶解度,并增强其稳定性。
此外,环糊精包合体还可以用于吸附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和治理。
3.3 食品加工环糊精包合技术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环糊精包合体可以增强食品的稳定性、口感和抗氧化性能。
此外,环糊精包合体还可以用于控制食品中的香味、颜色和保鲜性,提高食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3.4 化妆品在化妆品领域,环糊精包合技术被用于增强化妆品的稳定性、溶解度和吸附性能。
通过将活性成分包合进环糊精的内腔中,可以实现化妆品成分的控释,延长其作用时间和效果。
药剂学第16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3
2 难溶性载体 ¾ 乙基纤维素(EC):可溶于有机溶剂,粘性较大,载药量 高,不易老化。 ¾ 聚丙烯酸树脂:含有季铵基的Eudragit在胃液中溶胀, 在肠液中不溶,不被吸收,可用于制备具有缓释性的固 体分散体,常与PEG、PVP联用调节释放速率。 ¾ 脂质类:常用胆固醇及其酯,棕榈酸甘油酯等脂质材 料,可与表活剂、糖类、PVP等水溶性材料联用。 3 肠溶性载体材料 ¾ 纤维素类: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邻苯二甲 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 ¾ 聚丙烯酸树脂:常用II号(Eudragit L100):pH>6介质 中溶解,III号(Eudragit S100) :pH>7介质中溶解。 14
11
固态溶液 ¾ 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 于载体中,其溶出速 度>低共熔的晶粒。 ¾ 实例: 10%磺胺噻唑 +90%尿素可形成β固 态溶液、溶出速度可 提高700倍。 共沉淀物 指药物与载体以恰当的比例形成的非结晶型无定形物。 常用载体为多羟基化合物,如枸椽酸、蔗糖、PVP等。
12
二、常用载体材料
9
第二节
一、概述
1 含义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物以分子、胶 态、微晶或无定形等状态高度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材料中 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¾ 分散度增加,药物溶出度提高 ¾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¾ 在存贮过程中易老化,使溶出变慢
10
2 类型 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载体→共熔→骤 冷固化→固体熔融物→以 微晶状态分散。 实例:当氯霉素76%+尿素24%时,两组分晶体可同 时由液相析出,各晶体彼此妨碍对方生长从而形成一 种均匀微细的分散结构,使溶出速度大大增加。
¾ 空洞内径随着糖环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溶解度以γ-CYD 最大,β-CYD最小。 ¾ 三种环糊精因其孔径不同,可包嵌前列腺素的不同部位。
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关键词:药剂学饱和技术摘要:现代药剂学已进入了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rn,DDS)的时代,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中药新剂型已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包合技术是指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
药物作为客分子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微粉化,可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调节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包合技术越来越受到药剂工作者的青睐。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Cyclodextrin,CD)、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
目前,在制剂中最常用的是CD及其衍生物。
CD有多种同系物,常见的CD是由6--8个葡萄糖分子通过1,4一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分别称之为a—CD、_B—CD和7一CD。
经x一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研究表明,CD 的立体结构是一个环状中空的圆筒形,分子内部以氧原子为主,具有疏水性,分子外部以羟基为主,具有亲水性“J。
3种CD的空洞内径及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别,以G—CD空洞大小适中,水中溶解度(18.5 g·L-1)最小,最易从水中析出结晶,随着水中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这些性质为G—CD包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CD对酸较不稳定,但比淀粉和非环状小分子糖类耐酸,对碱、热和机械作用都相当稳定,是一种良好的天然合成包合材料瞄1。
近年来,CD包合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药领域。
为此,本文着重就CD及其分子包合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包合物在中药制剂中的作用1.1 提高药物稳定性包合物主、客分子以范德华力及氢键缔合后,药物嵌入其疏水性的空穴内,由于药物的反应活性部位被包藏在CD之中,相对减少了与外界环境(光、热、湿度等)的接触机会,从而使药物保持稳定。
将大蒜油用B—CD包合后,试验表明,包合物的抗光解性、热稳定性及湿稳定性较混合物有显著提高,同时使大蒜油挥发性显著降低,掩盖了它的臭味,减少了其对胃肠道的刺激性oL在缬草油13一CD包合物的工艺及稳定性研究中,应用x一射线衍射仪对包合物作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缬草油用B—CD包合后,可大大提高药物主要成分的稳定性,样品均未发生变色等性状改变[4]。
浅谈兽药包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浅谈兽药包合技术的应用研究包合技术也就是包被技术,是指一种分子被包藏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技术,这种包合物是由主分子(host molecules)和客分子(guest molecules)两种组分组成,主分子即是包合材料,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药物)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molecular capsules)。
1987年C.J.Pederson、D.J.Cram和J.M.Lehn联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包合技术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和重视。
在欧洲,可包衣的药物固体制剂主要是西药,其主要成分是高效、味苦、避光、稳定性差、刺激性强的化学药。
一、包合技术的优势可提高药物稳定性。
一些药物对光、热、空气敏感,包合后可延缓药物的氧化和水解,达到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目的;液体药物微粉化。
对药物进行包合后可得到包合固体,具有固体的优点;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如挥发油的包合物,提高产品质量;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口味,改善口感,降低药物刺激性、毒副作用和增加动物用药的顺应性;防治配伍变化,屏蔽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分子的各种生化分解,最大限度的保证药物有限成分充分利用;调节释放速率、实现缓控释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如靶向制剂又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system,TDS),将药物输送到病灶的靶点,提高药效,降低剂量,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此外,口服缓(控)释制剂能够降低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而且使用方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常用的包合材料及方法一材料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纤维素、甘露醇、乳糖、蔗糖、蛋白质、核酸及薄膜衣材料等,其中的薄膜衣材料分为胃溶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胃溶型薄膜衣材料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羟丙基纤维素(HPC)、丙烯酸树脂胃溶性(E,IV)、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肠溶型则在胃中保持完整而在肠道内崩解或溶解,有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AP)、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StyMA)、丙稀酸树脂肠溶性(L、S,I、II、III)和虫胶;水不溶型有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和丙稀酸树脂。
包合技术名词解释

包合技术名词解释
包合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解决信息安全和数
据隐私问题的解决方案。
它使用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解决一些技术上难以解决的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包合技术基于一种叫做公开密钥密码学(PKP)的原理,这是一
种关于如何使用数学定律安全地加密和解密信息的原理。
它为发送信息的双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安全通道,使得被发送的信息只能由认可的接收方接收,而不受第三方侵害。
包合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电子政务,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为依据传统密码学理论及低安全性的数字信号等进行加密和解密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包合技术有三个主要部分:加密,解密和认证。
加密是把信息转换成另一种不可读的形式,使得只有持有解密密钥的受权人才能够读取和理解这些信息。
解密是指用加密的反过程,把经加密的信息恢复成可读的普通文本。
认证是指确定发送和接收信息的双方是否可信,也就是说,确定发送方实际上是谁发送的信息,而不是受到欺骗而产生的信息。
包合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数据隐私和便利性方面。
它使用的秘钥技术可以提高传输的安全性,有效地保护信息不被外界破解。
它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不被恶意获取,保持了数据隐私。
此外,它还可以使用户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无缝互联,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给用户以便利。
总之,包合技术是一种基于密码学理论的高安全性网络技术,它在保障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包合技术

极性分子与环糊精分子的羟基形成氢键,位于洞口, 形成的包合物水溶解度较大。 疏水性客分子易被包合,非解离型比解离型客分子 易被包合。
第二节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环糊精于1891年发现 1974年日 掘越弘毅等从土壤中分离出嗜碱性 芽胞杆菌,培养得到环糊精葡聚糖转位酶, 我国淡家林等1950年研究了产酶的细菌软腐 芽抱杆菌。 80年代初他们又开展了利用嗜碱杆菌生产环糊精 葡聚糖转位酶的研究。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和应用的环糊精,大部分以 β-环糊精为主,近年来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嗜碱 性生产菌株筛选成功。
(二)分类 1.按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类 即Frank分类 法。 (1)单分子包合物 由单一的主分子与单一 客分子包合而成。 如环糊精包合物 (2)多分子包合物 若干主分子由氢键连结, 按一定方向松散地排列形成晶格空洞,客分 子嵌入空洞中而成。 常见包合辅料有硫脲、尿素、去氧胆酸、苯酚 等。
(3)大分子包合物 天然或人工大分子化合物可形成多孔的结构, 能容纳一定大小的分子。 常见的有葡聚糖凝胶、沸石、硅胶、纤维素、 蛋白质等。 I2 -淀粉包合物
而异辛烷、甲基支链的烷烃(0.55nm)和苯 (0.59nm)都不能包入尿素晶格空洞中。
又如环糊精(Cyclodextrins,CD)形成的包合物是单 分子空洞内包入客分子。
环糊精同系物有α-、β-、γ-CD, 空洞大小:α-<β-<γ, 对于客分子蒽>萘>苯,
蒽只被γ-CD包合,
萘可以进入β-和 γ-CD中,
苯则可被三种环糊精包合。
(二)主、客分子的比例 包合物可在固态、水和有机溶剂中形成, 主、客分子之比一般不遵守化学计量关系,客分 子最大量取决于主分子所提供的空洞数,而所有 空洞又并末被完全占领,因此主、客分子的比例 有较大的变动范围。 可用一种极大的组成式(nC)(mM)表示 其中C及M分别代表主分子和客分子组成 n为每一单位(通常为一个晶格或晶胞)中C(主)分 子的数目 m为能被一个单个空洞所接纳的M(客)分子的最 大数目 上式也可用(n/m)(CM)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缓释原理 药物采用疏水性、肠溶性材料制成的 固体分散体均具有缓释作用。其原理为: 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 与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溶出必须 经过载体骨架或凝胶的扩散屏障,或首先 将包围药物的骨架材料溶蚀,故释放缓慢。
第三节 微型包囊技术
一、概述 1、概念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液态 (固态)药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 称微囊。也可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 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基质型微小球状实体 的固体骨架物称微球。 微囊和微球的粒径属微米级,粒径在纳米 级的分别称纳米囊和纳米球。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污染少、产品含 水量低。 药物与载体共溶于溶剂中,然后喷雾或冷冻干燥, 除尽溶剂即得。 5、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合后, 强力持久研磨一定时间,不需加溶剂而借助机械 力降低药物粒度,或使药物与载体材料以氢键相 结合,形成固体分散体。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应注意: ①药物含量不宜太高,一般占5~20%,液体药物 <10%。 ②为防止贮存过程中逐渐老化(硬度变大,析出 晶体或结晶粗化),应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应 用混合载体材料,积极开发新材料,保持良好的 贮存条件。
(2)阿拉伯胶:产于阿拉伯国家干旱高地, 是一种豆科植物的茎及枝渗出的干燥胶状 物,为糖及半纤维素的复杂聚集体,由糖 苷酸及阿拉伯酸的钾、钙、镁盐所组成。 (3)海藻酸盐:系多糖类化合物,常用烯碱 从褐藻中提取而得。 (4)脱乙酰壳聚糖: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后制 得的一种天然聚阳离子多糖称脱乙酰壳多 糖。
纯结晶混合物:低共熔混合物:固溶体=1:1.3:3
3、共沉淀物(共蒸发物、玻璃态固溶体) 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二者以恰当比例形 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有时称玻璃态固 溶体,因其有如玻璃的质脆、透明、无确 定的熔点。 PVP、糖、有机酸是常用的载体材料, 如双炔失碳酯-PVP体系,灰黄霉素-枸 椽酸体系。这些共沉淀物的X-射线衍射图 谱中没有明显的晶体衍射峰。
二、囊心物与囊材
(一)囊心物: 药物:固体、液体。 附加剂:稳定剂、稀释剂、阻滞剂、促进剂、增塑剂。 (二)囊材:要求无毒、性质稳定,不影响药物活性;有合 适的物化性质,适宜的释药性质、如对囊心物应有足够的 包裹率,易于成囊,成囊后应有一定的强度和柔软性。 分类: 1、天然高分子囊材(最常用的囊材、因其稳定、无毒、成 囊性好) (1)明胶:原料胶原是一种纤维蛋白,存在于动物组织、 皮、骨中,水解后肽链有不同程度的断裂,生成能溶于水 的大小不同的碎片,即明胶。 市售明胶呈淡黄色,外型有薄片状、粒状、无臭、无 味、在制剂生产中,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硬胶囊、软胶囊 以及微囊的囊材,此外常用作栓剂的基质。
三、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常用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有机酸以及糖类等。 1、PEG:具有良好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使药 物以分子状态存在,且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骤增,可阻 止药物聚集,最常用的是PEG4000、PEG6000。 2、PVP: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无毒、熔点较高、抑制结 晶增长。 3、表面活性剂类:作为载体材料的表面活性剂大多含聚氧 乙烯基,载药量大,在蒸发过程中可阻滞药物产生结晶。 常用的有polonamer188 4、有机酸类:枸椽酸、酒石酸、琥珀酸。易溶于水而不溶 于有机溶剂。 5、糖类与醇类:右旋糖、半乳糖、蔗糖、甘露醇、木糖醇、 山梨醇等。
主要有三种类型: 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在该种体系中,药物一般以微晶形式均匀分散在固体 载体中,通常是药物与载体混合熔融——冷却过程中形成。 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均匀的微晶分散体系,药物与载体的 用量比一般为低共熔组分比,此时,两组分在低共熔温度 同时从熔融态转变成晶核。此时,两组分在低共熔温度同 时从熔融态转变成晶核。如果两组分配比不是低共熔组分 比,则在某一温度,先行析出的某种成分的微晶可以在另 一种成分的熔融体中自由成长成较大的结晶,如树枝状结 构,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到低共熔温度时,低共熔晶体则可 以填入先析出的晶体结构空隙,使微晶表面积大大减小, 影响增溶效果。
三、包合物形成的原理:包合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复合物。 1、包合作用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反应,主 要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作为主分 子既可以是单分子,也可以是多分子形成晶核, 但必须提供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空间,从而形成特 定的笼格、空腔、洞穴或沟道来用于容纳客分子; 而客分子的大小,分子形状则必须适合主分子提 供的空间。 2、包合物中主客分子的比例是非化学计量,主分 子提供的空穴是关键,但实际上这些空穴并非被 完全占领,主客分子数之比可在较大的范围内变 动。在包合物制备过程中,主客分子的投入比例 有一个最佳范围以保证包合效果。
五、包合材料 通常可用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 白质、核酸等作包合材料,制剂中常用的是环糊 精及衍生物。 (一)环糊精 环糊精(CYD)系指淀粉经过环糊精葡萄糖 转位酶作用后形成的由6~12个D-葡萄糖分子环 合成的低聚糖,为水溶性的非还原性白色结晶状 粉末,结构为中空圆筒形。常见有αβγ三种,分 别由6、7、8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环糊精形成的 包合物通常都是单分子包合物,与药物可达摩尔 比1:1包合;αβγ-CYD的空穴内径与物理性质都 有较大差别,其为β-CYD最常用.
第二节
固体分散技术
一、概念 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在固体中的技术。 固体分散物(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 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 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的体系。
二、在药剂中的作用
1、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 (应用亲水性载体材料):如双炔失碳酯-PVP共沉淀物 片剂的有效剂量小于市售片一半,说明F大大提高。 2、延缓药物释放(应用难溶性载体材料):如硝苯地平- HPMCP固体分散体缓释颗粒剂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3、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如吲哚美辛- PEG6000固体分散体丸剂剂量小于市售片一半时,药效 相同,而对大鼠胃的刺激性显著降低。 4、控制药物定位定量释放:如将药物粒子分散于生物相容 性聚合物组成的亲水性或亲脂性基质中制成各种形状和大 小的埋植剂。(左炔诺孕酮埋植剂) 5、液体药物固体化:鱼肝油、维生素A、D、E等。
制备微囊的过程称为微型包囊技术,简称微 囊化。药物微囊化后可再制备成散剂、颗粒 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等各种剂型,具 有以下特点: (1)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2、药物微囊化的特点
(4)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 (5)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6)缓释或控释药物:药物用高分子聚合物包 裹后,根据囊材性质不同,微囊膜对药物的 释放起到不同程度的阻滞作用,用药后,在 消化道或机体组织内类似大量贮存药物的小 仓库,从而达到长放缓释目的; (7)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微囊类似于胶体微粒 体系,能被网状内皮系统所吞噬或被细胞融 合浓集于肝或肺等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 副作用。
第一节
包合技术
一、定义: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被包嵌于 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 (inclusion compound)的技术。 包合物: 主分子(host molecule):具有较大的空 穴结构,足以将客分子包容在内,形成分 子囊。 客分子(guest molecule)
4、增加药物稳定性:药物被包合后可 避免受光、氧、热以及温度的影响, 延长药效及保存期。如莪术油包合后 提高了对光、氧的稳定性;水杨酸苯 酯100℃破坏>70%,包合后破坏< 20%; 5、调解释药速度:硝酸异山梨醇酯- 二甲基βCYD包合物片剂血药浓度可维 持相当长时间,具有明显的缓释性。
五、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2、固态溶液(固溶体) 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状态均匀分布, 如果将药物分子看成溶质、载体看成是溶 剂,则具有类似于溶液的分散性质,故称 为固态(体)溶液。 在固溶体中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分散 程度高,表面积大,在增溶方面具有比低 共熔混合物更好的效果。例如,氯霉素- 脲的三种不同分散体系的溶解度比值为:
环糊精由椅式葡萄糖分子构成的结构俯视图
(二)环糊精衍生物
G-βCYD 葡糖基β-环糊精 使难溶性药物溶解度↑ 可制成注射剂。 HP-βCYD 羟丙基β-环糊精 水中溶解度↑ 可用于注射。 DM-βCYD 二甲基β-环糊精 水中溶解度↑ 但毒性、刺激性大,不能用于注射与粘膜。 DE-βCYD 乙基β-环糊精 水中溶解度↓ 常用作水溶性药物的包合材料,具有缓释性。
(2)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高度分散的 药物被足够的载体材料分子包围,使药物 分子不易形成3)对药物有抑晶性:药物和载体材料在溶 剂蒸发进程中,由于氢键作用、络合作用 或粘度增大,载体材料能抑制药物晶核的 形成及成长,使药物成为非结晶性无定形 状态分散于载体材料中,得共沉淀物。
(三)肠溶性载体材料 1、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PEG→可控 制释放速率;羟丙甲纤维酞酸酯(HPMCP) 羧甲乙纤维素(CMEC) 均能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 的药物在肠道释放和吸收,生物利用度高 的固体分散剂。 2、肠溶性丙烯酸树脂:国产Ⅱ、Ⅲ号,有时 联合使用。
四、常用的制备技术 1、 熔融法:简便、经济,适于对热稳定的 药物。 2、溶剂法(共沉淀法):避免高热,适于对 热不稳定的药物,但有机溶剂用量大,成 本高、且不易除净。 药物+载体→溶于有机溶剂→蒸去溶剂后使 药物与载体同时析出→共沉淀固体分散体 3、溶剂-熔融法:适于液态药物,如鱼肝油、 维生素A、D、E。将药物(剂量小)溶于 适当溶剂中,将此溶液直接加入已熔融的 载体中搅拌均匀,按熔融法固化即得。
六、固体分散体的速效与缓释原理
(一)速效原理 1、药物的分散状态:药物以分子状态,胶体 状态、亚稳定态、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 载体材料中存在,粒径减小,溶出面积增 大,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都增大。其中分子 分散时溶出最快,其次为无定形,而微晶 最慢。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1)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药物周围被可 溶性载体材料包围,遇胃肠液后,载体材 料很快溶解,药物被润湿,因此溶出速率 与吸收速率均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