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场及常用坐标
关于真北与磁北

地磁场来源现在还没有完全北科学解释. 假说很多,基本理念是磁流体力学机制:地球炽热核心内的导电流体的运动和磁场的存在形成一个自行维持着的巨大直流发电机,使在地球核心内导电流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电流,从而使地球产生磁场
1. 真方位角。某点指向北极的方向线叫真北方向线,而经线,也叫真子午线。从某点的真北方向钱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钱间的水手夹角,叫该点的真方位角。通常在精密测量中使用。
2.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的磁极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某点指向磁北极的方向线叫磁北方向线,也叫磁子午线。在地形图南、北图廓上的磁南、磁北两点间的直线,为该图的磁子午线。从某点的磁北方向线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磁方位角。
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不变,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即地磁的北极变化成地磁的南极,而地磁的南极变成了地磁的北极,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极倒转”事件经常发生。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磁场极性不同的时期。有两次和现在基本一样的“正向期”,有两次和现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地球磁场的这种磁极变化,同样存在于更古老的年代里。从大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期,到约5.4亿年前的中寒武世,是反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从中寒武世到约 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是正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中泥盆世到约0.7亿年前的白垩纪末,还是以正向极性为主;白垩纪末至今,则是以反向极性为主。
3, 坐标方位角。从某点的坐标纵线北起,依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钱间的水平夹角,叫该点的坐标方位角。
1第一章 地球的磁场

31o 51' 31o 08' 62o18' 60o36' 58o 25' 53o12' 46o 48' 45o31' 46o 48' 41o 33' 43o55' 36o57' 70o14' 35o17' − 15o10' 30o37'
− 1o 25' − 1o03' − 9o55' − 8o58' − 7o49' − 5o10' − 4o02' − 4o40' − 4o12' − 3o02' − 4o09' − 2o50' − 10o57' − 2o41' 0o 25' − 2o33'
四、地磁场的结构与磁异常
(一)地磁场的构成 在地面上观测所得到的地磁场 T 是各种不同成分的磁场之总和。它们的场源分布有的 在地球内部,有的在地面之上的大气层中。按其来源和变化规律不同,可将地磁场分为两部 分:一是主要来源于固体地球内部的稳定磁场 Ts;二是主要起因于固体地球外部的变化磁
二、地磁图与地磁场分布的基本特征
(一)地磁测量和地磁图 地磁场是空间和时间的复杂函数,为了满足地面上定向、航空、航海、资源勘查以及地 磁学本身研究的需要,根据地磁测量的结果定期地编绘出相应的各种图件。完成地磁观测任 务的测点通常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地测定地磁要素绝对值及随时间变化场值,此类有固定的 测点,称为地磁台;另一类是野外测点,在这些测点上间断地测定地磁要素绝对值。由这两 类测点组成了某地区、某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地磁测网。当进行全球性的研究时,不可忽略 超过陆地面积四分之三的海域地磁测量。为此,必须充分利用海洋磁测、航空磁测和卫星磁 测,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面积或全球范围的磁场三分量(X、Y、Z)及其它地磁要素 的地磁资料。 地磁要素是随时空变化的,要了解其分布特征,必须把不同时刻所观测的数值都归算到 某一特定的日期,国际上将此日期一般选在 1 月 1 日零点零分,这个步骤称之为通化。将经 通化后的某一地磁要素值按各个测点的经纬度坐标标在地图上,再把数值相等的各点用光滑 的曲线连结起来,编绘成某个地磁要素的等值线图,便称为地磁图。 地磁图按要素 T、H、Z、X、Y、 D 及 I 可分别绘制出相应等值线图,按编图范围分 类,有世界地磁图和局部地磁图两种;世界地磁图表示地磁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通常每 五年编绘一次,图 1-1-2 至图 1-1-6 为 2010 年代的 D、I、H、Z 及 T 等要素的世界地磁图。 我国地磁图每十年编绘一次,自 1950 年至 2000 年已正式出版六期,2010 年地磁图也将正 式编制出版。 根据各地的地磁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观测资料,还可求出相应要素在各地的年变化平均 值,称为地磁要素的年变率。同样可以编制出相应年代的要素年变率等值线图。这类图件一 般可以适用五年,与地磁图合用可以求得五年中某一年的地磁要素值。由于地磁场存在长期 变化,因此,在使用地磁图时必须注意出版的年代,及相应年代要素的年变率地磁图。 (二)地磁场随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 世界地磁图基本上反映了来自地球核部场源的各地磁要素随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 图 1-1-2 是等偏线图。由图可见,等偏线是从一点出发汇聚于另一点的曲线族,明显地 分别汇聚在南、北两磁极区,在这两点上磁北方向可以从 0°变到 360°,即没有固定的磁 偏角。按磁偏角定义,同样在地理两极也是如此。因此,在南北两半球上磁偏角共有四个汇 聚点。全图有两条零偏线(D=0°)分布,将全球分为负偏角区(D<0°)和正偏角区(D>0°)两个 部分。 图 1-1-3 是等倾线图。由图可见,等倾线大致和纬度线平行分布。零倾线在地理赤道附 近,称为磁赤道,但不是一条直线。由磁赤道向北,磁倾角为正,在北极附近有一点(实际 上是一个小区域)I=90°,称为北磁极。磁赤道以南,磁倾角为负,有类似的变化特征,有一个 南磁极。磁南北两极的位置也随时间变化。2010 年两磁极位置是:北磁极为 76°1’N,100°W, 南磁极是 65°8’S,139°E。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也不是对称的。
地磁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应用

地磁磁场的基本特征及应用地球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包括磁层顶以下的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所有场源产生的磁场。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
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
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地球磁层位于距大气层顶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
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
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
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
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地磁学:是研究地磁场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起源及其规律的学科。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时间范围:已可追溯到太古代(约35亿年前)——现代空间范围:从地核至磁层边界(磁层顶),磁层离地心最近的距离: 8~ 13个地球半径组成和变化规律及应用:磁偶极子:带等量异号磁量的两个磁荷,如果观测点距离远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那么这两个磁荷组成的系统称为磁偶极子。
地磁场的构成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置于地心的同轴偶极子的磁场。
这是地球磁场的基本特征。
这个偶极子的磁轴和地轴斜交一个角度,。
如图1.1所示,N、S分别表示地磁北极和地磁南极。
按磁性来说,地磁两极和磁针两极正好相反。
同时,磁极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每年会移动数英里,两个磁极的移动彼此之间是独立的,关于地磁极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果:理论的和实测的。
理论的地磁极是从地球基本磁场中的偶极子磁场出发的。
实测的地磁极是从全球地磁图(等偏角地磁图和等倾角地磁图)上找出的磁倾角为90°的两个小区域,这两个地点不在地球同一直径的两端,大约偏离2500千米。
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Lisa Tauxe著,常燎译)建议补充读物Butler (1992),3-7页,10-11页。
更多信息可参看:Merrill et al. (1996) 第一、二章。
2.1 地球磁场古地磁学主要研究过去的地球磁场行为。
人类的直接测量仅仅能够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因此,古地磁学仍然是研究过去地球磁场行为的唯一手段。
由于古地磁学涉及地球磁场,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磁场的知识。
这一讲我们主要回顾现今地球磁场的一些基本性质。
地磁场由地球液态外核的对流引起(外核由铁、镍和一些未知的较轻成分构成)。
产生对流的能量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一部分来源于是地球的冷却过程,另外一部分则来源于由铁/镍构成的液态外核的浮力,这一浮力则由纯铁内核的冷却引起。
这个导电流体的运动受控于液态外核的浮力、地球自传以及导电流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非线性过程)。
确定导电流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磁场状态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导电流体的运动是一种自激发电机过程,它可以产生并维持巨大的磁场。
2.1.1 地球参考场在很多情况下,确定地球磁场在一特定时间的空间分布非常有用。
对地球磁场及其变化率的数学近似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地球磁场在给定时间和地点的值(最少在几百年以内)。
由第一章可知,地表的磁场大致是个标量的势场,并服从拉普拉斯方程:这个方程可以改写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是:对地球磁场,一般可以写作半径为r,纬度余弦θ,经度ϕ的标量势:其中,g 和h 是高斯系数,可以从特定的年代计算得出,单位为nT ,或磁通量(注意,公式中μ0由tesla [B ]转换到Am -1 [H ])。
角标e 和i 代表外场或者内场的起源,a 是地球半径(6.371 х 106 m ),μ0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参看第一讲中的表1.1),ml P 正比于勒让德多项式,其由传统的施密特多项式归一化而来(可参看建议的读物)。
地磁

第一节 地球的磁场
一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磁化率
M H
称为介质的磁化率。 磁化率表示物质磁化的难易程度。 值越大,说明越容易磁化。由于值是表 示岩石磁性强弱的物理量,所以它是磁法 勘探的物性依据。
第一节 地球的磁场
一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物质的磁性:反磁性、顺磁性、铁 磁性
反磁性:磁化率很小,可看成无磁性物质。(1~-2)*10-6CGSM。岩盐、石油、方解石 顺磁性:磁化率(0~500 )*10-6CGSM。黑云母、 辉石、褐铁矿。 铁磁性:几千~几百万个10-6CGSM。只有铁、 镍、钴以及它们的化合物、合金,铬、锰合金。
2M s 当x 0时,Z max h2 若令Z a 0, 则 x0 h
水平圆柱体磁场
水平圆柱体磁场
任意走向水平圆柱体的磁异常剖面
水平圆柱 体不同有 效磁倾角 时的剖面 曲线
板状体磁场
A 薄板状体的磁场 B 厚板状体磁场 C 顺层磁化无限延深厚板
无限延深厚板(顺层磁化)的座标
第六节 磁性体的磁场
正问题的假设 (1)磁性体为简单的几何形状;(2) 磁性体是均匀磁化的;(3)天然剩磁与 感应磁化强度方向相同;(4)磁性体孤 立存在;(5)观测面是水平的。
第六节 磁性体的磁场
一、柱体磁场
单极的磁场
第六节 磁性体的磁场
单极的磁场
b.双极磁场
Z a Z a (-m) Z a ( m)
F 1 40 QmQm 0 3 γ
磁场强度
F 1 Qm H 3 γ Qm 0 40
第一节 地球的磁场
一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磁感应强度(毕奥—沙伐尔定律)
0 ldl r B 3 4 L r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分布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分布
地球的磁场强度分布并不均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磁场强度。
一般来说,地球的磁场可以用一个磁力线模型来表示。
地球上的磁力线在赤道附近呈水平方向,而在两极附近则呈垂直方向。
地球磁场强度最强的地方位于地球之外的地球磁场强度分布是由地球内部液态外核的运动产生的。
液态外核中的热对流导致了地球磁场的生成和维持。
在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数值大约在25到65微特斯拉之间,这相当于地球磁场在赤道附近的强度约为25,000到65,000纳特斯拉。
这种磁场强度的分布因地球各个区域的地质和地磁特征而有所不同。
在地球表面,磁场强度分布还会受到地磁异常的影响。
地磁异常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异常高或异常低的磁场强度的地区。
这些地磁异常可以是由地质构造、矿床、矿石或沉积物等所产生的,对地磁勘探和地球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地球的磁场强度分布非常复杂,受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质特征的影响。
研究地球磁场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并且对导航、磁导航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地磁学1-3节

最早长期变化现象较为系统的记录是磁倾角和磁偏角 的变化。图为400年来伦敦和巴黎磁倾角和磁偏角的 矢量图。可看出,二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十 年)表现为单调的增减变化。
各大陆不同时期的地磁偏角和古纬度
表中列出了伦 敦、巴黎和罗 马的磁偏角长 期变化的情况, 由表可看出极 大值到极小值 的时间间隔约 为 240 年 。 因 此磁偏角的长 期变化似有 500 年 左 右 的 周期。
由:B H H U
有:
k
U U U B 0 i j x y z
四、磁偶极子 磁偶极子:磁偶极子是由一对等 量异号的点磁荷组成的体系,点磁荷 之间的距离l远比到场点的距离r为小。
在距磁偶极子中心O点相当远的场点P的 磁势为:
磁偶子的磁偶极矩和磁距之间的关系为:
据地磁场的高斯球谐分析,稳 定磁场和变化磁场还可以分为起 源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两部分。 内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稳 定磁场称为地磁场的内源场。 外源场:起源于地球外部的稳 定磁场称为地磁场的外源场。
外源变化磁场起源于地球 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 这种外部变化的电流体系 的磁场还会在具有导电性质 的地球内部感应出一个内部 电流体系,这是产生内源变 化磁场的原因。
Q m1Q m 2 Fk 2 r
磁场强度H:试探磁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F 1 Qm H Q mo 4 0 r 2
点磁荷在空间产生 的磁场强度。
单位:A m1 或奥斯特(两单位之间的换算: 磁感应强度B: 1 Q
B 4 r
m 2
点磁荷在空间产生 的磁感应强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SI中,特斯拉T 高斯单位制中,高斯Gs 两单位之间的换算:
V r er r e r sin e
地球磁场及常用坐标

电流系在电离层 95—120 公里 的高度,即在电离层的 E 层高 度。
SqP 电流系示意图
应用偶极子场模型,可以使许多空间物理问题的处理简 化,图象更清晰。 不过,由于地壳中铁质矿物分布不均匀,在地表附近, 偶极子场与实际地磁场偏差较大;另外,由于在空间存 电流系,并且太阳风对地磁场的作用使地磁场变形,在 4 个 RE 以外,偶极子场与实际地磁场偏差也较大。在这两 个区域,有时不能使用偶极子场近似。 一般情况下, 2 至 4 个 RE 范围内偶极子场与地磁场的偏差 仅 1%,是很好的近似。
各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F2 X2 Y 2 Z2 H2 X2 Y 2 Y H sin D Z H tan I tan I Z / H tan D Y / X
地磁场方向角的单位是度分秒;国际通用的磁通量密度单位是 nT,更经常用 表示,有时也用高斯作单位。单位间的关系是: 1T(tesla) = 10 nT = 10 gauss, 1nT = 1 = 10 gauss。
偶极坐标系(Dipole coordinates)
它是以地心为原点的球面极坐标系,以过地球中心的偶极轴为极轴,与地球自旋轴的夹角 为 11.2。有时把偶极坐标系也称为地磁坐标系。该坐标系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定义如下: 偶极赤道:与中心偶极子垂直的大圆; 偶极子午面:通过偶极子两极的大圆; 偶极经度h:过地球表面一点的偶极子午面与过地理极的偶极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偶极纬度m:该点与地心连线与偶极赤道的夹角; 偶极地方时:地面一点的偶极经度与当时日下点的偶极经度,单位为小时; 偶极正午:与日下点偶极经度相同,该点此刻为偶极正午; 偶极子夜:与日下点的偶极经度相差 180。 由于这一坐标系是以地磁场为基础的坐标系,所以地磁坐标常专指偶极坐标系,偶极经 度、偶极纬度、偶极赤道、偶极时又称地磁经度、地磁纬度、地磁赤道和磁地方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源场主要是变化磁场,包括宁静变化场和扰动变化场。 外源 按照电磁场理论, H=J ,电流可以产生磁场。 地球空间的某些区域存在空间电流系, 地球外源场主要由这些空 间电流系产生。 空间电流系包括磁层电流和电离层电流。 它引起 地磁场的短期扰动变化。 地磁场最快的周期性变化是地磁脉动, 变化周期最高可达到几十 Hz,规则变化有周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与太阳 11 年活动周期 有关的长期变化等。 扰动变化有磁暴、磁亚暴和其它与太阳风有关的不规则起伏。
5
在不同扰动条件下场向电流的分布和流向。
电离层电流
在电离层 E 层存在一个电流系, 即 Sq 电流系, S 表示太阳, q 表示宁静。
Sq 电流系的分布相对太阳是固定的, 其产生的 Sq 磁场的分布相对太阳也
是固定的。 电流系在个每半球有一个电流旋涡,中心大致在地磁纬度30左右的正 午子午线上。电流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Sq 电流系在磁倾赤道(磁倾角为零)上空5最强,称作赤道电集流。 Sq 电流系存在明显的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夏至最强,冬至最弱。 Sq 电
流系生成的磁场主要影响地面及其邻近高度磁场的分布。 在极区,电离层也存在一个电流系,称作是 Sqp 。 Sqp 电流系也由两个电 流涡旋组成。一个位于极区黎明部分,电流沿着顺时针方向流动;一个 位于极区黄昏部分,电流沿着逆时针方向流动。
4
电流系在电离层 95—120 公里 的高度,即在电离层的 E 层高 度。物理问题的处理简 化,图象更清晰。 不过,由于地壳中铁质矿物分布不均匀,在地表附近, 偶极子场与实际地磁场偏差较大;另外,由于在空间存 电流系,并且太阳风对地磁场的作用使地磁场变形,在 4 个 RE 以外,偶极子场与实际地磁场偏差也较大。在这两 个区域,有时不能使用偶极子场近似。 一般情况下, 2 至 4 个 RE 范围内偶极子场与地磁场的偏差 仅 1%,是很好的近似。
Sq 电流系的电流强度在地球的 向日侧比在背日侧大。这些电 流产生的水平磁场方向垂直于 这些电流并且指向电流的高 值。例如在中午,北向分量的 Sq 变化在北纬 40和南纬 40 之间是正值,在这个范围以外 都是负值。火箭探测表明, Sq
太阳活动低年由地磁 Sq 导出的电离层电流系。 左图是白天半球,右图是夜间半球,上图相应于两分点, 下图相应于两至点。图中等值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等值线与 0 等值线之间流过的电流强度。单位为 10 A。实线表示逆 时针旋转,虚线表示顺时针旋转。
地心-太阳黄道坐标系(Geocentric Solar-Ecliptic coordinate)
该坐标系是又常称太阳黄道坐标系,简称 GSE 坐标系,以地心为原点的直 角坐标系。Xse 指向太阳,Zse 轴垂直于黄道面,Yse 轴与它们构成右手坐标系。
地 心 太 阳 磁 层 坐 标 系 ( Geocentric coordinates)
常用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该坐标系是相对地球固定的坐标系,原点在地心,坐标 r,,分别是地心距、余纬(由 地理北极起算)和经度(从格林尼治子午线起算,向东为正,经度超过 180“为西经),有时 以赤道为纬度 0,向南北与赤道面夹角分别为南北纬,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Solar - Magnetospheric
该坐标系是又常称为太阳磁层坐标系,简称 GSM 坐标系,以地心为原点的 直角坐标系, Xsm 轴指向太阳, Zsm 轴在 Xsm 轴与地球磁偶极轴确定的平面内,与 兄。轴垂直,Ysm 轴与兄。轴和 Zsm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订正偶极坐标系(Corrected Dipole coordinates)
内源
目前认为,地球基本磁场起源于地球内部,内源场主要由地 球内部熔化了的金属核流动引起。这种流体运动,随时间有 很缓慢的变化,从而引起主磁场的长期变化。液体金属核的 涡旋运动产生大尺度的磁异常,也叫世界磁异常;地壳内的 磁性物质的复杂分布产生了尺度较小的局部磁异常。
地球表面地磁总强度等值线图(1995 年)。等值线单位:nT。 图中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两个极大代表南北半球地磁极所在区域。 南美洲东海岸 及其附近海域的极小,通常称作南大西洋磁异常;东西伯利亚的极大曾经被认 为是另一个磁极,实际上是大陆磁异常。
点,通过 A 点的实际磁力线(包括非偶极场)又与地面交于 Q点,Q的地理经 纬度即为 Q 点的订正偶极经纬度。
地磁场的构成
地球空间磁场由两部分构成,包括源于地球内部的内源场和 源于地球上空电流体系的外源场。 内源场是地球空间磁场的主要部分,称为主磁场,习惯上称 基本磁场,这部分磁场很稳定,只有缓慢的长期变化。
一、地球空间磁场表述
• 地球磁场言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 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北极大体上对 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但并不与地理 上的南北极重合,存在磁偏角。当然,地 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 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描述地磁场的参量共有 7 个,它们是:总强度、水平分量、垂直分量、倾角、 偏角、东向分量、北向分量。这 7 个参量只有 3 个是独立的。 地球空间磁场是一个矢量场, 确定空间任一点 P 的磁场所需要的 3 个独立分 量,称为地磁要素。
该坐标系又叫“订正地磁坐标系”(Corrected GeoMagnetic coordinaies), 是以实际地磁场来订正(或改进)的坐标系。在研究沿磁力线传播的现象时很 有用处。当用于研究极区现象时,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两个坐标是订正偶极经 度(corrected dipole longitude)和订正偶极纬度(corrected dipole latitude)。它们定义为:从地面一点 Q 出发的偶极子磁力线与赤道交于 A
各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F2 X2 Y 2 Z2 H2 X2 Y 2 Y H sin D Z H tan I tan I Z / H tan D Y / X
地磁场方向角的单位是度分秒;国际通用的磁通量密度单位是 nT,更经常用 表示,有时也用高斯作单位。单位间的关系是: 1T(tesla) = 10 nT = 10 gauss, 1nT = 1 = 10 gauss。
-5 9 4
地表上地磁场大小,在磁赤道约为 310 nT 的量级;在磁极处,
4
约为 610 nT 的量级。
4
武汉地磁各地磁要素如下:
地磁总强度:49316.5nT; 磁偏角:-3.73; 磁倾角:45.98; 北向分量:34200.2nT; 东向分量:2227.9nT; 垂直分量:35461.3nT; 水平分量 34272.7nT。
磁层电流系示意图
环电流 环电流是在地心距 3~7RE 的空间区域绕地球的由东朝西方向 流动的电流, 由地磁场捕获的低能质子维持。 环电流平静时位于 2.5~ 4RE 之间,磁暴时离地球稍远。磁平静时环电流总强度为 10 A 量级, 发生磁暴和亚暴时可增强几倍。 部分环电流 部分环电流是亚暴期间从等离子体片注入到辐射带的 粒子漂移所形成。它产生了地面磁场变化的不对称性。 场向电流 场向电流是在极光椭圆区沿磁力线流动的电流片。 场向电 流总体分为两区, 极侧称为 I 区电流, 基本流向是在晨侧流入电离层, 昏侧流出电离层;靠赤道一侧称 II 区电流,其流向与 I 区相反。场 向电流密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部分时间内,I 区场向电流比 II 区 大。电流分布和强度变化与磁活动水平密切关联。
偶极坐标系(Dipole coordinates)
它是以地心为原点的球面极坐标系,以过地球中心的偶极轴为极轴,与地球自旋轴的夹角 为 11.2。有时把偶极坐标系也称为地磁坐标系。该坐标系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定义如下: 偶极赤道:与中心偶极子垂直的大圆; 偶极子午面:通过偶极子两极的大圆; 偶极经度h:过地球表面一点的偶极子午面与过地理极的偶极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偶极纬度m:该点与地心连线与偶极赤道的夹角; 偶极地方时:地面一点的偶极经度与当时日下点的偶极经度,单位为小时; 偶极正午:与日下点偶极经度相同,该点此刻为偶极正午; 偶极子夜:与日下点的偶极经度相差 180。 由于这一坐标系是以地磁场为基础的坐标系,所以地磁坐标常专指偶极坐标系,偶极经 度、偶极纬度、偶极赤道、偶极时又称地磁经度、地磁纬度、地磁赤道和磁地方时。
空间电流系
磁层顶电流 磁层顶电流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作用形成的 电流片。 位于磁层磁场与行星际磁场的交界区域, 即磁层的 外边界。在向日的一侧,磁层顶电流向东流动,即沿晨-昏 方向横越磁层的日下点。 电流强度的变化依赖行星际磁场的 方向和强度。 磁尾电流 磁尾中性片电流由等离子体片粒子的定向运动 形成。 磁尾中性片把磁尾分成磁场方向相反的两瓣。 宁静时 电流密度约 5~50 nA· m-2。电流指向西,即由晨侧越过磁尾 流向昏侧,在磁层顶的尾部与磁层顶电流形成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