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六篇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六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篇一:习主席提到,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读其中的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勤学”在于充分利用各种优越的教学师资环境,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创新责任意识;“修德”在于志存高远,同时注重细节,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明辨”在于面对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个人问题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笃实”则在于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不懈地为梦想而奋斗。

可以说,这四点不仅是成功人生的必备信条,同时也应成为我们审视自己日常言行的圭臬标准。

然而反观当下,内心浮躁、急于求成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而追求名利浮华和物质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队伍思想的纯洁性。

部分同学汲汲追求的不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是投机钻营、笼络人脉、维护和巩固自身利益,试问这样的思想觉悟怎么可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自觉去追求和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拥有一个让自己骄傲、让别人欣赏的人生,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我、砥砺自我,自觉摒弃各种落后错误的思想,培养和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今年5月初,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出炉,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而华中农业大学研一女生安玥琦则是其中一位。

她的事迹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却感动了很多人。

她学习成绩优异,却果断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保研机会,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用微薄的支教补助资助5名贫困学生——她是城市独生子女,也是“90”后,但是在她身上,却一点也没有各种娇生惯养、桀骜不驯的自私言行,相反,更多的是对社会和他人无私的爱与奉献。

(学习心得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核心价值观对于个
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
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们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使我们
更加自律和有序。

其次,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提倡着诚实、宽容、友善、公平等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个人
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最后,核心价值观对于个
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提醒我们要注重品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追求
自己的梦想。

通过学习核心价值观,我深刻体会到了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
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支撑。

我相信只有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也才
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因此,我将会继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
值观,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篇简短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文3篇简短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

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下面是带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

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

一经公布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如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加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滋长,使得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识变得愈加困难。

近年来,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的争论,从某种层面上看,折射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古语有训:涓流成海、积土成山。

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元、多变的观念,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精神力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到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通过深入挖掘、培养和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

(一)社会平等我们今天强调要构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样的追求,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了:中国的儒家,目睹了道义失衡的礼崩乐坏,于是提出“天下大同”的设想,期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大道为公、不生是非的大同社会;中国的道家,感受着欲望无度的邦国纷争,于是提出“小国寡民”的想法,盼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朴素安宁、不受干扰的清静社会;中国的法家,忧虑着权贵横行的法外特权,于是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呼吁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刑罚统一、法度严明的秩序社会;中国的墨家,不满于弱肉强食的争霸交战,于是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渴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爱无等差、战无不义的和平社会。

中国文化里各家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表达,传达着对于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社会美好的同样期待。

虽然从每个人个体的客观条件上来讲,人注定是生而不平等的,但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予民众以相对平等的生存空间,可以让所有人不论是贫是富都安居乐业、让所有人无论是强是弱都不受欺凌。

正因为人们生而不平等,所以才格外要求社会的平等,来弥合先天的差异、来均衡各方的不对等。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心的平和:法无特权,人们的生活中杜绝了欺男霸女、投诉无门之事,才能安然度日,所以社会总在呼吁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平等;机会均等,人们的努力能够进阶有序、公共的资源不再权贵垄断,社会才能健康运转、正常流动,机会平等的秩序消除着怨声载道的仇视。

社会平等才能带来心态平和、生活平静,对于这一点,唐代韩愈体会得非常深刻,他作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他首先论述了一个物理道理,当物体处于不平静时才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由风拂动发出声响、水面由风吹动发出声音……而人的语言也是如此,迫不得已才出言发泄,或歌或哭,但凡有言,都是因为内心不平!所以,如果要平息人言鼎沸、如果要人们心平气和,就要实现社会环境的大平等,才能塑造心理环境的平和。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6篇_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6篇_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6篇_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党的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已经深入学习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谈谈个人心得体会: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提法,最先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我们先来看一下核心价值体系是怎么提出来的。

2021年10月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没有明确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到了2021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提出了这个命题,但是也没有具体说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直到2021年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这个问题,明确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这里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后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还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最新提出的中国梦等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比较清楚,不用解释。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博大精深,在这些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也有很多,我们给它的概括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最后一个是荣辱观,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再重温一下。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例(2篇)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范例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原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长期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给我带来的积极影响。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我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核心价值观给予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今天,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正处于多元化、多样化的状态。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走上错路。

而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共道德准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我人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面对选择、面对困境,我都能够坚守核心价值观,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在工作上,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很容易陷入利益纷争、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而我始终坚守着诚信、公正、公平的原则,不为私利所动,坚守道德底线。

这样的行为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可以为整个团队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次,核心价值观使我具备了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生是一种旅程,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和谐、包容、进取的理念,对我塑造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我遇到困境和挫折时,我总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信困难只是一时的,只要我努力奋斗,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始终相信,只要坚守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积极向上,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好的明天。

此外,核心价值观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人生要有追求和梦想。

核心价值观提倡追求真善美,追求卓越,对我来说,这就意味着,我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追求和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核心价值观鼓励我们积极追求,不断超越自我。

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在我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学习、进取,并奋力向前。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4500字)引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其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也有了自己的新认识和理解。

下面,我会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先进文化成果,结合中国实际而提出的一套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的集中体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坚定信仰、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指南。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展现,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保持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人。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团结奋进、共同前行的强大力量,激励我们不断突破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主要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对其中几个核心价值观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富强是国家的根本立身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

(一)社会平等我们今天强调要构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样的追求,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了:中国的儒家,目睹了道义失衡的礼崩乐坏,于是提出天下大同的设想,期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大道为公、不生是非的大同社会;中国的道家,感受着欲望无度的邦国纷争,于是提出小国寡民的想法,盼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朴素安宁、不受干扰的清静社会;中国的法家,忧虑着权贵横行的法外特权,于是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呼吁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刑罚统一、法度严明的秩序社会;中国的墨家,不满于弱肉强食的争霸交战,于是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渴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爱无等差、战无不义的和平社会。

中国文化里各家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表达,传达着对于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社会美好的同样期待。

虽然从每个人个体的客观条件上来讲,人注定是生而不平等的,但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予民众以相对平等的生存空间,可以让所有人不论是贫是富都安居乐业、让所有人无论是强是弱都不受欺凌。

正因为人们生而不平等,所以才格外要求社会的平等,来弥合先天的差异、来均衡各方的不对等。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心的平和:法无特权,人们的生活中杜绝了欺男霸女、投诉无门之事,才能安然度日,所以社会总在呼吁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平等;机会均等,人们的努力能够进阶有序、公共的资源不再权贵垄断,社会才能健康运转、正常流动,机会平等的秩序消除着怨声载道的仇视。

社会平等才能带来心态平和、生活平静,对于这一点,唐代韩愈体会得非常深刻,他作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他首先论述了一个物理道理,当物体处于不平静时才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由风拂动发出声响、水面由风吹动发出声音而人的语言也是如此,迫不得已才出言发泄,或歌或哭,但凡有言,都是因为内心不平!所以,如果要平息人言鼎沸、如果要人们心平气和,就要实现社会环境的大平等,才能塑造心理环境的平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
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

(一)社会平等
我们今天强调要构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样的追求,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了:
中国的儒家,目睹了道义失衡的礼崩乐坏,于是提出天下大同的设想,期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大道为公、不生是非的大同社会;
中国的道家,感受着欲望无度的邦国纷争,于是提出小国寡民的想法,盼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朴素安宁、不受干扰的清静社会;
中国的法家,忧虑着权贵横行的法外特权,于是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呼吁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刑罚统一、法度严明的秩序社会;
中国的墨家,不满于弱肉强食的争霸交战,于是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渴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爱无等差、战无不义的和平社会。

中国文化里各家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表达,传达着对于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社会美好的同样期待。

虽然从每个人个体的客观条件上来讲,人注定是生而不平等的,但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予民众以相对平等的生存空间,可以让所有人不论是贫是富都安居乐业、让所有人无论是强是弱都不受欺凌。

正因为人们生而不平等,所以才格外要求社会的平等,来弥合先天的差异、来均衡各方的不对等。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心的平和。

法无特权,人们的生活中杜绝了
欺男霸女、投诉无门之事,才能安然度日,所以社会总在呼吁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平等;机会均等,人们的努力能够进阶有序、公共的资源不再权贵垄断,社会才能健康运转、正常流动,机会平等的秩序消除着怨声载道的仇视。

社会平等才能带来心态平和、生活平静,对于这一点,唐代韩愈体会得非常深刻,他作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他首先论述了一个物理道理,当物体处于不平静时才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由风拂动发出声响、水面由风吹动发出声音……而人的语言也是如此,迫不得已才出言发泄,或歌或哭,但凡有言,都是因为内心不平。

所以,如果要平息人言鼎沸、如果要人们心平气和,就要实现社会环境的大平等,才能塑造心理环境的平和。

平等,而后才能促成社会的平稳。

儒家经典《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理想的社会生活,最后要达成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要平定天下、要天下太平,就包括了要人人平等、要社会平稳,平定天下的目的便是为了天下平。

而平等的社会生存环境为人们塑造出的心态平和、生活平静,促使着人们的各安其分、各行其道,保证着社会的稳定泰平、四海升平。

对此,孔子曾经十分严肃地教育弟子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邦国社会,不怕贫穷却怕分配不均,不怕人少却怕人心不安,如果均等,人人都不觉得自己拥有得少,如果和谐,家国也就不担心人少,如果
安定,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倾覆之灾。

孔子此言,实在是道破了此后历代王朝更迭、民心思变的根源。

贫富差距、待遇差异、等级差别的严重分化,促使了社会的不平稳发生。

所以唐代史学家吴兢,在分析总结了大量朝政兴亡之道、穿越过如许历史烟云迷障之后,留给中国文化一句平淡而直白的朴素道理,他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也以淡然口吻隐喻着人间至理,他说:平而后清,清而后明。

社会平等,彰显治国之道,社会平等,成就清明太平。

(二)人格平等
社会平等,这是对每个人生存权利、每个人生活状态的保障,是一种制度上的追求。

而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精神,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强调的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尊严上的平等。

人格平等,源于彼此的尊重,就像《简爱》中那句响彻世界的呐喊,简爱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能认同自己与他人的人格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能够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人格平等的交游,坚固胜似青山,美丽胜过音乐。

那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叫伯牙,他官任晋国
的上大夫,被人称作琴仙。

一天,他坐在汉阳江边独自弹琴,忽见一位砍柴而归的樵夫正站立在旁听琴,神态十分专注,似能听懂琴意,自称名叫钟子期。

伯牙起初心存质疑,难道一个村野樵夫也懂得士大夫的琴声吗。

于是想试奏几曲,便随手弹奏出心中的巍峨高山之景,钟子期听后描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惊讶之余,又弹奏起滔滔流水之意,而钟子期听后回答说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这下喜出望外,他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知其音,解其意,从此,知音一词便从音乐术语中脱颖而出,泛化成了知己、知心人的代名词。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后,他们相约来日再于此处弹琴、听琴。

但是当伯牙如约再来的时候,钟子期侧耳倾听的身形已经化作一抔黄土、与世长辞了。

伯牙痛失知音,他在子期的坟前最后抚琴一曲,而后把琴摔断,立誓知音既去,此后再不弹琴。

这便是古琴艺术中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个分别记载于《吕氏春秋》《荀子》《列子》等典籍中的典故,故事中两个萍水相逢而意气相投的人,以七弦为桥梁、以音乐为寄托、以青山为风骨、以绿水为凭证,彰显出一份不关乎社会地位、只关乎心灵地位的平等相交、贵重相知。

士大夫的琴音,只为樵夫才回响山间;钟子期的脚步,只为伯牙才驻足岸边。

是对人格平等的维护,才没有阻止伯牙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对话一位民间路人;是对人格平等的认同,才没有使钟子期畏惧以一担柴木对唱一具古琴。

其实,在触及心性的人际交往中,社会身份,常常比不过文化身份的重要。

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伦理纲常的规范十分讲究,所以看起来似乎
处处都是对不平等地位的维护。

其实,中国文化很早就在强调人格上的平等了,甚至为了追求平等,认为连性命都是可以放弃的。

《礼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春秋时期,齐国饥荒,饿殍遍野,一位叫做黔敖的富翁,本想发放粮食赈灾,可是在饥民来领粮的时候,他以轻蔑的语气吆喝说嗟,来食。

致使饥民感觉蒙受到了巨大羞辱,宁可饿死也不肯再领受粮食。

这就是嗟来之食这个词的由来,表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而在中国文化里,也逐渐强化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傲骨。

傲骨常存于内、内在铁骨铮铮,傲气不形于外、外不盛气凌人,这种人格的培养、这种修养的强调,正是为了能够超越社会条件限制、而达到彼此人品格调上的平等。

所以中国文化才会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要把修养自身当做人生之本,无一例外,无有特例——而这种无人能免的一视同仁,正是一种对人生要求的平等准则。

品评你我,就看彼此修身的成就;修身过后,是为成就人格平等的生命。

(三)众生平等
对平等这个概念论述最多的,首推佛家。

而且中国佛学里强调的平等早已超越了世俗概念,甚至超乎物种的限制,叫做众生平等。

众生,包括有情众生也就是有感情的生命体,比如人类和动物;众生,也包括无情众生也就是植物、微生物乃至山川石矿等没有情识的物体。

大乘佛法说众生平等,是认为一切事物都会受轮回之苦,也都能具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以视众生无有差别。

到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中土禅宗。

以禅宗的观点看,佛性就是自我的觉悟,众生都能成佛,就是众生都有机缘参禅悟道、升华自我,如果能够破除迷惑内心的种种执着、能够了悟解脱心灵桎梏的真理,那就是一种立地成佛了。

中国文人之所以推崇禅宗的理论,是因为禅宗的人间化与简易化,使它不再执着于仪规、不再像宗教,而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智慧参照、一种哲学道理,成为了禅学而非仅是禅宗。

在禅学的思想指导下,众生平等的理论也推衍到了社会生活中,演化成一种德性标尺。

如果认同众生的地位平等,就该尽可能维护每一个物种生存共处的权利;如果承认众生的法性平等,就该尽量地遵从每一样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

人类对于万物,不该以霸占之心、掠夺之心去强求和破坏;人类之于世界,该是以平等之心、善念之心去尊敬和平视。

这就像道家以平等心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没有偏爱私心,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草扎成的狗一样,在天地苍穹的怀抱中,万事万物都经历着平等的存在与平等的消亡,都遵从着平等的规律法则和平等的因果循环。

在大自然的眼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是平等的生发衰落、平等的循环往复。

而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人民与我都是同胞、万物与我都是同类,这种民胞物与的观点,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从侧面显示出的一种众生平等观。

在众生平等的禅学感悟和哲学思索下,也许我们与他物有着境遇
差别,但是没有优劣差别,不该以轻蔑之心傲视天地;也许我们与他人有着境地差别,但是没有等级差别,不该以轻慢之态目空一切。

怀有慈悲心性,就是能对他人他物的苦乐以平等心去感同身受。

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平等的呼唤,有社会宏观层面的制度平等,有个人实际层面的人格平等,更有生命自然层面的众生平等。

所以国学会对家国说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会对社会说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会对个人说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会对官场说临官莫如平更对世间道理说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在这样的文化承袭中,让我们在今朝期待,正理平治,承平盛世。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