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更新)
贵?州?七?百?进?士?录(三)

贵州七百进士录(三)都匀:明清进士22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19人明陈尚象:字见羲。
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三甲二百三十五名。
由中书至给事中。
纂修万历《贵州通志》,著有《疏草》。
扶纲:字允常。
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五十一名。
官吏部员外郎。
著有《都匀府志略》。
涂宏猷: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
清刘蛟:字云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进士,三甲九十九名。
散馆授检讨。
著有《卧云文稿》杨枝华: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七十八名。
官知县。
萧宗元: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三甲六十九名。
陈组: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一百八十八名。
任黎平府教授。
萧附凤:字梧冈。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太后七旬辛巳恩科进士,三甲三十五名。
官云南宁州知州。
萧聿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太后七旬辛巳恩科进士,三甲四十八名。
官广西来宾知县。
刘启秀:字怀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科进士,三甲三十四名。
官玉田知县。
著有《养园诗钞》。
萧馥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进士,三甲一百八名。
官直隶正定同知。
陈尧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太后八旬辛卯恩科进士,三甲八十四名。
萧风翱: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进士,三甲八十五名。
陈尧华:字云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九十一名。
散馆授检讨。
著有《云松诗稿》。
陶廷飏: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三甲一百十七名。
官山西灵石知县。
徐时英: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八十二名。
散馆授知县。
陶廷皋:字汝士,号允斋。
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仁宗五旬己巳恩科进士,三甲四十四名。
散馆改知县。
陶廷杰:字函山,号子俊。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二甲二十五名。
散馆授编修,官至湖北布政使、陕西巡抚。
周良卿:字云峰。
道光三年(1822年)癸未科进士,二甲九十九名。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质疑

、
章文说“ 《 碑》 《 索》 中的崇祯十三年 ‘ 赐特用出
身’ 榜2 6 3人 中四川有 1 7名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按: “ 四川有 1 7名 ” 误, 应为 1 8名 。崇 祯 十 三 年“ 赐特 用 ” 榜的 2 6 3名 士子 因其不 能 算 作进 士 , 故
第3 O卷
V0 1 . 3 0
第 1 0期
成都 师范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C HENG DU NORMA L U NI VE RS I T Y
2 0 1 4年 1 0月
O c t . 2 0 1 4
《 富顺 县 明清 文科 进 士 总数 说》 质 疑
刘 小龙
《 碑录》 第1 3 4 1 页, 《 索引》 第9 9 页, ( 嘉庆) 《 通志》 同上 《 碑录》 第1 3 4 1 页, 《 索引》 第7 9 4页, ( 嘉庆) 《 通志》 同上 《 碑录》 第1 3 4 2页, 《 索7 1 ) 第1 2 6 8 页, ( 嘉庆) 《 通志》 同上
读《 文史杂志} 2 0 1 4 年第 2 期刊登的章春熙《 富 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 以下简称 “ 章文 ” ) 一 文, 颇有收获 , 但其 中也存一些在史实错误 和失误 , 今一一指出以供讨论 , 并就教于方家 。 史 实错 误
一
其中的四川士子在 清修科举文献《 类 姓登科 考》 和 雍正《 四川通志》 等均无记载 。然而《 国朝历科进士
题名 碑 录初 集 ・ 明 洪 武 至崇 祯 各 科 附》( 以下 简 称
“ 碑录” ) 和嘉 庆《 四川通 志》 ( 巴蜀 书社 1 9 8 4年 出 版, 以下简称嘉庆 “ 通志 ” ) 依然将他们的基本信息 保 留 了下 来 , 今 人 朱保 炯 、 谢 佩霖 《 明清 进 士 题 名碑 录索引》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0年 出版 , 以下简称 “ 索引” ) 也予于收录。笔者仔 细扒疏三书 , 摘 录出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再录 ;二是 写志者对 “ 进士 ”概 念不 清 ,把不能认做 县 人 ,则只能 算成 富顺 的进士 ,而 不能算 成 荣县的 “ 进 士”的当成 了进士 ;三是把 “ 户籍在外地 ,而原 进 士 。同此道 理 ,那些 外 籍富顺 人考 中进 士 ,就 只 籍 ( 或祖 籍 ) 在富顺 ”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四 能算 做外 籍地 的进士 ,不 能再算 做 富顺的进 士 。就 是把外地的进士 当成了富顺的进 士。 说隆 昌吧 ,按周振鹤主编的 《 中国行政 区划通史 ・ 明
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 为状元 。 ( 1 8 9 6 年王麟祥 主编 )i 兑有1 3 2 人 。现有 人说 “ 仅此
脚
2 L T , L 1 每 第
一
朝 中进士 1 3 9 人 ,其中有范 氏一 门七进士 ,熊氏一 第四次移 民入 川 ,有湖广 ( 湖北 、湖南 )、浙江 、广
门五进 士 ,李 氏一 门 四进士 ” ( 徐玉 才 : 《 岁月倾 东 、福建 、安徽 、江西 、陕西 、甘肃 、山西 、云南 、
万 历十 五年 问 ,全县 共考 中进 士5 0 名” ( 高仁斌 :
《 富顺 :另一种阅读方式 》 )。而2 0 0 8 年 7 月于网上 以前的土著乃是凤毛麟角。那些从外地 ( 比如湖广 )
所传 《 明代 富顺进 士考 证 》说 只有 1 0 0 名 。1 0 0 个 与 移 民到 四川 ( 或 富顺 ) 的人 ,其原籍 ( 或祖籍 ) 在外 1 3 0 几个 ,相差3 0 多个 ,差距为何这么大 ? 地 ,他们 的子孙考 中进士 ,是算做四川 ( 或富顺 ) 的
可磨 灭的影 响 ,就是对 世 界文明也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大成 门外。所 以 “ 进士题 名碑 ”是查找进 士姓 名的最 进士题 名碑录 ”则是查找进士姓 名 响 宋 以后 , “ 进 士科 ”成 为科 举 制度 中的唯 一科 好的历史物证 , “ 目。入明 以后的 “ 进 士”系学子经过童试 ( 县 、府 、 院 )、乡试 ( 省 )、会试 ( 全 国 )中式后 , 再 参加殿 的最有 力的历史文献。
遵义:宋、清进士54人.

遵义:宋、清进士54 人.贵州七百进士录“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金榜题名,入仕入宦,光宗耀祖,是众多学子秉烛苦读,梦寐以求的目标。
宋嘉熙二年(1238 ),遵义人冉从周中进士,开黔中进士之先。
之后在宋代,遵义又有7 人中进士。
明正统四年(1439 ),赤水卫人张谏中进士,为明代贵州进士科名第一人。
明清之际,贵州中进士者730 余名。
这是黔中灿烂的文化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既是黔人的骄傲,更是黔人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人才辈出,如群星灿烂,在科举场上拼捕,独领风骚,展现了贵州学子的品性操守、家风学风和才华风采。
父子进士,兄弟进士(贵州学子兄弟金榜题名有数十例),祖孙三代进士,一榜三进士(贵阳何氏),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三代五进士、父子同榜进士;父子翰林(平坝陈氏),兄弟翰林,五代七翰林(贵阳何氏),更是感人至深,可钦可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偏远县,连续三五年,年年有学子荣登金榜。
有的年份是三四人同登一榜。
到了清末,贵州出现了“三甲一探花”的辉煌。
进士名录,名垂千古,励志黔人,励志来者。
遵义:宋、清进士54 人.宋冉从周:嘉熙二年(1238 年)进士。
后又有7 人中进士,名无从考。
清李先立:字卓庵,号笔峰。
康熙三十二年(1694 年)甲戌科进士,三甲八十八名。
官吏部主事。
著有《北山诗文集》。
罗其贞:字复仙,号裕庵。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丙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九十三名。
历御史、光禄寺正卿、甲辰河南乡试正考官、顺天府丞。
著有《北游咄咄草》、《冀北小草》等书。
周毓元:字大乾,号柏林。
雍正元年(1723 年)清世宗登极癸卯恩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九名。
官河南嵩山知县。
著有《柏林诗草》。
罗弥高:字谦六,号仰山。
雍正五年(1727 年)丁未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十六名。
授文清吏选司主事,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山西、浙江诸道监察。
陈钧:雍正十一年(1733 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七名。
宜宾县明朝进士 名录

宜宾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看了陈伟平文章《宗敦一是“宜宾进士”还是“富顺进士”?》,结合我查富顺明清两朝到底有多少进士的结果,我认为:宗敦一就是宜宾籍明朝进士。
(见拙著《〈宋志〉“进士”栏部分记载的注释》)《富顺县志》不仅把宗敦一算做富顺进士,还把陈辅、梁本茂、周惠、刘芹4名宜宾县民籍、伍文焕这个宜宾籍富顺人和尹从教、尹从淑2名叙南卫官籍宜宾县人都算做了富顺进士,这是《富顺县志》的失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四个(详见拙著《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据我从《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简称《碑》)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简称《索》)的清查,宜宾县在明朝共有文科进士37名(未算作叙南卫官籍的尹从教、尹从淑兄弟2人),在清朝有文科进士25名。
下面将宜宾县在明朝的37名文科进士情况摘录于后,供有兴趣者参考。
宜宾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牟伦明永乐13/2/91 《索》745《碑》128 李从智明永乐13/32/114 《索》1249《碑》134 梁承宗明永乐13/3/253 《索》1106《碑》141 廖自强明永乐16/3/56 《索》8《碑》150李鋻明永乐22/3/66 《索》1329《碑》175 程敬明宣德5/3/20 《索》887《碑》186何史训明宣德8/3/41 《索》682《碑》193 吴道宏明天顺1/3/19《索》849《碑》267陈天元明成化11/3/185《索》2089《碑》363 李芳明成化17/3/54《索》1282《碑》391陈辅明弘治3/3/184《索》2153《碑》447 刘武臣明弘治6/3/88《索》1973《碑》458陈卿明弘治18/2/66《索》2167《碑》516 王教明弘治18/3/72《索》296《碑》521梁本茂明正德9/2/30《索》1113《碑》566 周惠明正德12/3/182《索》2223《碑》602李翰明嘉靖2/3/189《索》1295《碑》640 卞伟明嘉靖8/3/175《索》53《碑》675牟朝宗明嘉靖14/3/87《索》746《碑》706 王嘉元明嘉靖14/3/89《索》278《碑》706周爻明嘉靖23/2/70《索》2217《碑》752 刘芹明嘉靖26/2/46《索》2019《碑》769樊垣明嘉靖32/3/62《索》1486《碑》809 罗嘉宾明嘉靖32/3/104《索》1903《碑》811杜完明嘉靖32/3/177《索》1608《碑》815 李文续明嘉靖38/3/142《索》1205《碑》850陈子需明隆庆5/3/157《索》2097《碑》927 李得祜明万历2/3/119《索》1244《碑》947陈良栋明万历5/3/190《索》2119《碑》965 周一鹏明万历8/2/39《索》2191《碑》971伍文焕明万历14/3/247《索》652《碑》1019 尹伸明万历26/3/10《索》614《碑》1076刘继礼明万历32/3/28《索》1983《碑》1109 陈琦明万历38/3/185《索》2094《碑》1149 樊一蘅明万历47/3/230《索》1484《碑》1204 牟道行明天启5/3/71《索》746《碑》1236宗敦一明崇祯4/3/159《索》1009《碑》1276另有2名叙南卫官籍宜宾县人:尹从教明万历8/3/185《索》615《碑》602 尹从淑明万历14/3/79《索》615《碑》1010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索》、《碑》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索》、《碑》中的页码数。
_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_质疑_刘小龙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质疑刘小龙(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州350007)*摘要:《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对于推动四川科举史研究不无贡献,但是文中亦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和失误: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中四川士子应为18人,非17人;资料的缺失使其统计数据有待商榷,这表明统计明代进士数量要综合明清科举文献和方志,不能仅凭一二种文献;其学术史回顾之失,揭示出学术史的撰写一定要全面,至少要把握住课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明代进士;富顺县;人数doi :10.3969/j.issn.2095-5642.2014.010.097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5642(2014)10-0097-03读《文史杂志》2014年第2期刊登的章春熙《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以下简称“章文”)一文,颇有收获,但其中也存一些在史实错误和失误,今一一指出以供讨论,并就教于方家。
一、史实错误章文说“《碑》《索》中的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263人中四川有17名”。
按:“四川有17名”误,应为18名。
崇祯十三年“赐特用”榜的263名士子因其不能算作进士,故其中的四川士子在清修科举文献《类姓登科考》和雍正《四川通志》等均无记载。
然而《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录”)和嘉庆《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嘉庆“通志”)依然将他们的基本信息保留了下来,今人朱保炯、谢佩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以下简称“索引”)也予于收录。
笔者仔细扒疏三书,摘录出其中的四川士子,共18人,兹将其名单胪列如下:表1崇祯十三年(1642)壬午科“赐特用”四川士子名录序号姓名基本信息资料来源1张应壁成都府绵州,民籍《碑录》第1331页,《索引》第399页,(嘉庆)《通志》第3776页2王沛泸州,民籍《碑录》第1333页,《索引》第244页,(嘉庆)《通志》同上3周攀第成都府内江县,民籍《碑录》第1336页,《索引》第2219页,(嘉庆)《通志》同上4陶尔成成都府资阳县,民籍《碑录》第1336页,《索引》第2238页,(嘉庆)《通志》同上5邓淑夔重庆府荣昌县,民籍《碑录》第1336页,《索引》第598页,(嘉庆)《通志》同上6王师保成都府资阳县,民籍《碑录》第1336页,《索引》第222页,(嘉庆)《通志》同上7朱之干成都府温江县,民籍《碑录》第1337页,《索引》第777页,(嘉庆)《通志》同上8李沂顺庆府营山县,民籍《碑录》第1337页,《索引》第1259页,(嘉庆)《通志》同上9张煜芳成都府绵竹县,民籍《碑录》第1339页,《索引》第538页,(嘉庆)《通志》同上10顾经祖重庆府巴县,民籍《碑录》第1339页,《索引》第1076页,(嘉庆)《通志》同上11李庚齐重庆府长寿县,民籍《碑录》第1340页,《索引》第1204页,(嘉庆)《通志》同上79第30卷第10期Vol.30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0月Oct.2014*收稿日期:2014-05-11作者简介:刘小龙(1988—),男,四川营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宋志部分注释(更新)

《宋志》‚进士‛栏部分记载的注释读了宋育仁民国二十年(1931年)编的《富顺县志》(简称《宋志》)‚进士‛栏后,仅以本人窄小的知识面和肤浅的见识,觉得‚进士‛栏的部分记载文字不详细不准确,为帮助后来读《宋志》的人对文字的正确理解,特对《宋志》‚进士‛栏部分记载文字作如下注释,并借此向有关专家请教,请指正。
用〖原文〗:摘录《宋志》的记载文字;用〘注释〙:记录注释者的意见。
〖原文〗李传孝宗弘治庚戌科钱福榜有传通志作弘治12年己未科〘注释〙查《碑录》‚弘治庚戌科钱福榜‛即明孝宗朱祐樘弘治3年(1490年),状元是钱福,其进士名单中无李传之名,再查《索引》也无李传之名,即李传根本就不是‚进士‛。
而《碑录》第447页有‚李傅弘治12年己未(1499年)二甲第79名四川叙南卫官籍‛;在《索引》第1237页有‚李傅四川叙南卫弘治12/2/79‛。
即李傅是进士。
传(傳)与傅字形相近,可能是把李傅当成了李传。
但李傅不是富顺的进士。
11. 见《宋志》第十卷第22页。
〖原文〗张表弘治庚辰科钱福榜字仁杰由陕西褒城县籍中仕知县〘注释〙既是‚褒城县籍‛,就是褒城县的进士,不能算作富顺的进士。
查《碑录》第445页有‚张表三甲第148名陕西汉中褒城县民籍‛;《索引》第501页也有‚张表陕西褒城明弘治3/3/148‛。
说明张表是褒城的进士。
《宋志》就不应把张表列入富顺的‚进士‛栏。
12. 见《宋志》第十卷第22页。
〖原文〗曹琼癸丑科毛澄榜字廷玉官御史通志载宜宾籍〘注释〙‚癸丑科毛澄榜‛指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文科状元是毛澄。
查《碑录》 457页‚曹琼三甲68名四川叙州府富顺县民籍‛;查《索引》第1842页也有‚曹琼四川富顺6/3/68‛。
可见曹琼是富顺的进士。
‚通志载宜宾籍‛错!13. 见《宋志》第十卷第24页。
〖原文〗梁本茂甲戌科唐皋榜历参政〘注释〙‚甲戌科唐皋榜‛指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文状元是唐皋。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中国历代进士状元人数地区排行榜
展开全文
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到清末1905年废除,1300多年的科举中,全国共取进士约11万人,状元504人。
中国各地历代进士、状元人数的统计千差万别,一者是行政区划的变动;二是籍贯的认定,比如父辈外出为官,其子出生地未必在原籍,出生地、原籍都拉入地方名单中,造成数据紊乱;三是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要从各种史料、地方志、家谱中检索出来,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
因而,各省没有最完备的数据和依据。
总体而言,历代以来,科考进士、状元最多的省份为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
其中,江西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全,通过考据整理,录得历代以来,共取进士11671人,可查得记录的状元56人,其中49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
以下两表均为地方科考取士较集中的“大户”,在此需要备注与说明的是,表一中的状元数量为文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表一:进士/状元人数最多的16州排行榜
明清两代,是离现代最近的两个朝代,统计资料更齐全,出人才较集中的有46个城市,排行如表二。
表二:《明清两代进士/状元最多的46城市排行》
(图文资料从网络整理得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至清,各王朝开设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科举考试,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即科举考试,不仅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就是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士”则是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符号,是学子经过童(府、县)试、乡(省)试、会(全国)试中试后,再参加殿试(或称廷试)并通过传胪(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而获得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学位。
即“进士”必须经过殿试(或称廷试)及传胪才能取得。
有的虽经过殿试,也取得好名次,但未通过传胪也得不到进士称号。
如清嘉庆24年己卯科武举考试,徐开业、梅万青已获取一甲第一、三名,即状元、探花,因传胪未到而被出名,榜眼秦钟英被推升为状元。
明清两朝都设立有“进士题名碑”,是在殿试揭晓后(大金榜是鈐盖上“皇帝之宝”玺印后张挂於东长安门外长安街;小金榜於传胪日由奏事处进呈供皇帝御览后,交大内存档。
现存的大小金榜均藏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由礼部具题,工部给银,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石上镌刻有(与大、小金榜一样的)进士姓名及甲第和籍贯(含省、府、县三级)。
这些“进士题名碑”全部立於北京国子监左侧孔庙大成门外。
所以“进士题名碑”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好的历史物证,“进士题名碑录”则是查找进士姓名的最有力的历史文献。
一、富顺明朝文科进士总数说富顺学子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期间考中文科进士有多少人呢?《富顺文庙》(公元2004年王孝谦主编)说有132人,《宋志》(公元1931年宋育仁主编)说有132人,《四川通志》(公元1816年常明主编)说有107人,《叙州府志》(公元1896年王麟祥主编)说有132人。
现有人说“仅此一朝中进士139人,其中有范氏一门七进士,熊氏一门五进士,李氏一门四进士”(见徐玉才《岁月倾城》),还有人说“在明……全县就有134人,占四川进士总名额的1/10左右,居全省之冠。
特别是……万历15年间,全县共考中进士50名”(见高仁斌《富顺:另一种阅读方式》)。
而在《明代富顺进士考证》(公元2008年7月网上,作者姓名不详)说只有100名。
100个与130几个,相差30多个,差距为何这么大?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最初录入《富顺县志》者,缺乏必要的考证,或说疏于考证,把不是进士的人当成进士写入了县志,后来者照前志再录;二是写志者对“进士”概念不清,把不能认做“进士”的当成了进士;三是对“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四是把外地的进士当成了富顺的进士。
把不是进士当成进士的,在《宋志》(宋育仁编《富顺县志》简称)中有:李尚、李万、彭昂、陈诏、李传、王子方、范懋和、周辰凤、杨春宇、郭庆年、张应泰、陈常、钱承扩,共13人。
这13人既在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以下简称《碑》)一书中找不到,就是在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963年版,简称《索》)一书上也找不到。
把不应认做进士的当成进士的有范岷汇。
在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龚延明及博士研究生邱进春合写的《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一文中有“四川富顺范岷汇会试121名,未廷试卒。
”还有“未经殿试者不能得到进士的出身,其名分依然还是举人。
”可见,范岷汇还Zcx第1页不能算做进士。
(会试中式者称贡士,会试后有一个月左右时间才殿试,这期间,有的因丁忧〔父或母亡故〕或自身生病〔或死亡〕而不能参加殿试,上面说的范岷汇就是一例。
)不知前面说的12人中还有这种情况没有,即是有,也不能算做进士。
户籍在外地,而原籍(或祖籍)在富顺的(即外籍富顺人)进士,不能再算做富顺进士。
由于四川人口在历史上经过几起几落的大变化:如元末明初的第三次移民入川,大量的湖北人移民四川;明末清初的第四次移民入川,有湖广(湖北、湖南)浙江、广东、福建、安徽、江西、陕西、甘肃、山西、云南、贵州等省的移民入川,由于以湖广人最多,史上叫做“湖广填四川”。
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清代以后移民的子孙,少部分是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元代以前的土著更是凤毛麟角。
那些从外地(比如湖广)移民到四川(或富顺)的人,其原籍(或祖籍)在外地,他们的子孙考中进士,是算做四川(或富顺)的还是算做外地(比如湖广)的呢?显然应该算做四川(或富顺)的,而不能再算做外地(比如湖广)的了。
比如吴于诗,嘉靖38年进士,是富顺籍荣县人,就只能算成富顺的进士,而不能算成荣县的进士。
同此道理,那些外籍富顺人考中进士,只能算做外籍地的进士,不能再算做富顺的进士。
就说隆昌吧,按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第八章四川布政司”讲“隆昌县:隆庆元年(1567)析富顺、荣昌二县及泸州于富顺县隆桥马驿置隆昌县,来属叙州府。
”据隆昌县人民政府招商局“历史沿革”中称:“隆庆元年(1567年)析泸县2里,荣县4里,富顺14里,置隆昌县,以隆桥驿为城址。
”(公元1985年苏铁生主编的《富顺县志》:“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划出县东百里之隆桥马驿为中心的14里之地,以代寺以东之烂泥桥为界设置隆昌县。
”这里的时间有误,应为隆庆元年〔1567年〕,而不是隆庆四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研究所教授江庆柏在《清朝进士题名录》的“文献概述”中讲:“明清科举考试有墨卷、硃卷。
考试者用墨笔写的试卷称为墨卷,由专人用硃笔誊录的试卷称为硃卷。
硃卷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考生履历、科份页、考生文章。
考生履历通常又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考生个人情况、考生家庭家族情况、考生师承情况。
个人情况包括: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日时辰、籍贯。
硃卷履历都是由考生自己填写的,所以资料价值很高。
”考生自己填写的籍贯是不会乱写的,公元1567年后由富顺划出到隆昌的考生,其籍贯自然会填写隆昌。
在《碑》和《索》中都能查到的郭元柱、江应祯、钱承恩、刘时俊、郭继开、钱梦曾都是公元1577年后的进士,已是隆昌籍了,不能再算做富顺的进士。
还有陈珊、陈扬产(贵州铜仁籍富顺人),张堪(陕西褒城籍富顺人),伍文焕(宜宾籍富顺人),刘潜(荣昌籍富顺人)也都不能再算做富顺籍进士了。
郭元柱1577年万历5/2/46 (《碑》955 《索》134)江应祯1580年万历8/3/204(《碑》982《索》1026 )钱承恩1592年万历20/3/20(《碑》1045《索》2345)刘时俊1598年万历26/3/154(《碑》1084《索》2036)钱梦曾1598年万历26/3/29(《碑》1087《索》2352)郭继开1616年万历44/2/63(《碑》1174《索》139)陈珊1533年嘉靖32/3/180(《碑》814 《索》2096)陈扬产1574年万历2/3/34 (《碑》942《索》2154)张堪1622年天启2/3/79 (《碑》1215 《索》486)刘潜1631年崇祯4/3/50 (《碑》1271 《索》1999)伍文焕1586年万历14/3/247(《碑》1019《索》652)把外地进士当成富顺进士的有:李尚、陈辅、梁本茂、周惠、刘芹、宗敦一、尹从教、尹从淑、徐岱、陈嘉谟、胡克开、彭参、李傅、刘尧珍,共14人。
李尚1448年正统13/3/40;《索》1332、《碑》228页:浙江宁波府慈溪县民籍。
陈辅1490年弘治3/3/184;《索》2153、《碑》447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梁本茂1514年正德9/2/30;《索》1113、《碑》566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周惠1517年正德12/3/182;《索》2223、《碑》602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刘芹1547年嘉靖26/2/46;《索》2019、《碑》769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Zcx第2页宗敬一1631年崇祯4/3/159;《索》1009、《碑》1276页:四川叙州府宜宾县民籍。
尹从教1580年万历8/3/185;《索》615、《碑》602页:四川叙南卫官籍叙州府宜宾县人。
尹从淑1586年万历14/3/79;《索》615、《碑》1010页:四川叙南卫官籍宜宾县人。
徐岱1517年正德12/3/43;《索》961、《碑》595页:四川嘉定州威远县灶籍。
陈嘉谟1472年成化8/3/139;《索》2138、《碑》346页:四川重庆府巴县民籍。
胡克开1616年万历44/3/52;《索》1739、《碑》1177页:四川叙州府隆昌县军籍。
彭参1619年万历47/3/153;《索》1364、《碑》1200页: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民籍。
李傅1499年弘治12/2/79;《索》1237、《碑》447页:四川叙南卫官籍。
刘尧珍1640年崇祯13/3/60;《索》2013、《碑》1276页:四川镇雄军籍。
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索》中的页码数。
明朝四川各州县文科进士名额分布表州县人数名次州县人数名次州县人数名次州县人数名次内江县107 1 温江县11+1 25 巫山县 5 35 安县县 2 39 富顺县100 2 永川县11 26 金堂县 5 35 名山县 2 39 巴县91+1 3 崇州11 26 犍为县 5 35 罗江县 2 39 泸州46+2 4 岳池县10 27 绵竹县4+1 36 珙县 2 39 宜宾县37 5 新都县10 27 营山县4+1 36 浦江县 2 39 合州35 6 合江县9 28 万县 4 37 德阳县 2 39 铜梁县33 7 青神县9 28 丰都县 4 37 大宁县 1 40 江津县27 8 荣县9 28 中江县 4 37 开县 1 40 遂宁县27 9 垫江县9 28 江安县 4 37 丹棱县 1 40 长寿县26+1 10 蓬溪县8+1 29 苍溪县 4 37 巴县 1 40 眉州25 11 双流县8 30 通江县 4 37 仪陇县 1 40 涪州24 12 邛州8 30 新宁县 4 37 乐至县 1 40 潼川州24 13 夹江县8 30 新津县 4 37 汉川州 1 40 嘉州24 13 渠县8 30 新繁县 4 37 纳溪县 1 40 华阳县21 14 隆昌县8 30 简州 4 37 南江县 1 40 绵州20+1 15 大竹县7 31 綦江县 4 37 屏山县 1 40 资县18 16 邻水县7 31 大邑县 3 38 盐亭县 1 40 广安州17 17 定远县7 31 云阳县 3 38 崇宁县 1 40 西充县15 18 洪雅县7 31 江油县 3 38 镇雄县 1 40 汉州14 19 南部县7 31 威远县 3 38 灌县 1 40 成都县14 19 剑州7 31 峨眉县 3 38 成都卫45南溪县14 20 射洪县7 31 梓潼县 3 38 叙南卫10阆中县14 21 资阳县6+2 32 彭山县 3 38 重庆卫 6井研县13+1 22 安居县6+1 33 篷州县 3 38 泸州卫 3达州13 23 彭县6+1 33 雅州 3 38 千户所11安岳县13 23 长宁县 6 34 筠连县 3 38 仪卫司9忠州13 23 梁山县 6 34 夔州 3 38 各卫8仁寿县12 24 什邡县 5 35 东乡县 2 39 各司8荣昌县11+1 25 大足县 5 35 庆符县 2 39 合计1304+16Zcx第3页上表中:“千户所”指广安、忠州、保宁、灌县千户所;“各司”指平夷长官司、泥溪长官司、永宁宣抚司、龙州宣抚司、马湖木川司;“各卫”指宁川、合州、利州、茂州、松潘卫及四川护卫、四川直部、汉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