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法

合集下载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秘授古脉法抄本》

《秘授古脉法抄本》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丹医秘授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丹医秘授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

秘传脉法绝学I导读:周慎斋(公元1506~1585年),名子干,明代江东太平县(今安徽省太平县)人。

周氏医术高明,救治病人甚众,在当时享有盛名。

《本草述钩玄》载:“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

”周氏门人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胡慎柔、石震等,皆为一时名医。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周慎斋师从薛立斋,善以阴阳升降,五行制化辨证施治,故下文应用六味、八味地黄之处颇多,本文仅供后学参考,提供思路,非金科玉律,烦请同道去粗取精,择其善而从之。

(编辑/小谢)医家秘奥脉法卷作者/周慎斋(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中医古籍』丹医秘授古脉法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道门《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脉法》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二、《丹医秘授古脉法》的内容
•前言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离经脉第二
•守灵脉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脉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脉第九
•育婴脉第十
•竿珠脉第十一
•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
•水曹脉第十四
•督脉第十五
•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
•任脉第十八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阴阳二脉第二十
•真气探瘕法
三、讨论
•三、讨论。

古脉法

古脉法

《古脉法》的故事--廖育群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法”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诊方法。

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 [①] 。

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著作中是否早已有人使用过“古脉法”一词,但我以此概括与指称那些见之于古代医学经典、现今早已废弃不用的诊脉方法,却完全是由于家学渊源的影响——在家藏医书中,有名之曰《古脉法》的抄本一卷。

一、关于《古脉法》的抄本图家藏抄本《古脉法》封面抄本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保存的“未刊之论”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

如果与已知的古人遗墨、行世的思想言论大同小异,那么这样的抄本则几乎毫无价值。

家藏抄本《古脉法》的主体内容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诊候之法,这种诊脉方法与现今所见通行的中医诊脉方法有所不同,是来源于与正统中医理论体系与实用技艺完全不同的一派之学。

这个抄本作为医学知识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某种不见于典籍记述的医学理论与技艺,而且可以作为理解传统医学演变轨迹、实实在在触摸近代“个色中医人物”之学问与生活的通道。

《古脉法》出自家父之手,其主体内容却是源于一位具有奇特经历的四川医家周潜川的讲述。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

早年从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回国后习武术受伤,幸得丹药救治而获痊愈,故好岐黄。

离军后,负笈峨嵋、贡嘎、青城、武当诸山,遍访民间宿医与精谙医术之僧道,获益良多,家资亦尽耗于此。

个人天资与如此经历,使得周氏之学既能旁及诸子、术数、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精制甲类)

《丹医秘授古脉法》周潜川(1905~1962)太渊脉第一离经脉第二守灵脉第三趺阳脉第四人迎气口脉第五青龙脉第六太冲脉第七龙曜脉第八神阙脉第九育婴脉第十竿珠脉第十一庚金脉第十二吏仓脉第十三水曹脉第十四督脉第十五冲脉第十六带脉第十七任脉第十八阴阳二维脉第十九阴阳二蹻脉第二十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

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

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

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

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

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数主热涩主寒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

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

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

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

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

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

中医脉法精要,古代不传秘法!文|润和紫气导读周慎斋(约公元1508-1586年)名子干,明代宛陵(今安徽宣城)人。

中年才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拜于薛己门下。

其人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

现存《慎斋遗书》、《医家秘奥》两书,对脉理、内伤证治的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

本文节选自《周慎斋医学全书》。

医家秘奥脉法卷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中医古籍629 本

中医古籍629 本

帝内经灵枢chm黄帝内经素问chm txt黄帝内经太素chm txt类经chm txt灵枢悬解txt素节注类编txt内经博议txt内经评文txt内经知要txt难经txt经悬解txt素问悬解txt伊尹汤液经txt pdfdoc医经原旨txt草备要txt本草便读txt本草崇原txt本草从新txt本草撮要txt草分经txt本草纲目chm txt本草纲目拾遗txt本草害利txt本草经集注txt草经解txt本草蒙筌txt本草品汇精要txt本草求真txt本草述钩元txt草思辨录txt本草问答txt本草新编txt本草衍义txt本草易读txt草择要纲目txt本经逢原txt得配本草txt滇南本草txt海药本草txt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txt名医别录txt神农本草经txt神农本草经百种录txt 农本草经赞txt食鉴本草chm txt食疗本草txt汤液本草txt吴普本草txt修本草txt药鉴txt药笼小品txt药性切用txt药征txt征续编txt饮食须知txt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txt证类本草txt急千金要方chm博济方txt串雅内外编txt古代房中秘方txt洪氏集验方txt 佗神方txt黄帝素问宣明论方txt回生集txt急救便方txt急救良方txt验方txt 经方一百首chmtxtpdf doc htm经验丹方汇编txt眉寿堂方案选存txt名方广用txt pdf doc济本事方txt普济方txt奇方类编txt奇效简便良方txt奇效良方txt金翼方chm txt仁术便览txt三因极一病证方论txt删补名医方论txt圣济总录txt方歌括txt时方妙用txt世医得效方txt是斋百一选方txt苏沈良方txt pdf doc 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txt汤头歌诀txt退思集类方歌注txt外科集验方txt台秘要txt卫生易简方txt文堂集验方txt仙传外科集验方txt小品方txt氏济生方txt验方新编txt杨氏家藏方txt药症忌宜txt医方考txt方论txt医心方txt毓麟验方txt证治准绳·类方txt肘后备急方txt pdfdoc 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txt高注金匮要略txt河间伤寒心要txt金匮发微txt匮钩玄txt金匮要略txt pdf doc金匮要略浅注txt金匮要略心典txt金匮翼txt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txt金匮玉函要略述义txt类证活人书txt伤寒百证歌txt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txt伤寒大白txt伤寒发微txt伤寒发微论txt寒法祖txt伤寒附翼txt伤寒贯珠集txt伤寒恒论txt伤寒捷诀txt寒九十论txt伤寒括要txt伤寒六书txt伤寒论txt pdf doc伤寒明理论txt寒舌鉴txt伤寒溯源集txt伤寒心法要诀txt伤寒寻源txt伤寒医诀串解txt寒直格txt伤寒指掌txt伤寒总病论txt仲景伤寒补亡论txt中医古籍629本伯医案论chm txtpdfhtm程杏轩医案chm txt丛桂草堂医案chm txt得心集医案txt丁甘仁医案txt医案txt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txt仿寓意草txt费绳甫先生医案txt古今医案按txt安医案txt何世英医案txt湖岳村叟医案txt花韵楼医案txt黄煌医案txt pdf doc医案txt pdf dochtm旧德堂医案txt临证指南医案txt凌临灵方txt鲁楼医案txt pdf doc之医案txt名师垂教txt名医类案chm txt三家医案合刻txt三十年临证经验集txt名案选新注txt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txtpdfdoc邵兰荪医案txt孙文垣医案txt王氏医案绎注txt高临证医案txt王仲奇医案txt未刻本叶氏医案txt吴鞠通医案txt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医案txt续名医类案txt 也是山人医案txtpdfdoc htm叶天士医案精华txtpdfdoc htm一得集txt见能案证补遗txtpdf余无言医案txt寓意草txt张畹香医案txt张聿青医案txt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中医临床廿五年txt 醉花窗医案txt pdfdoc htm医话txt景景医话txt客尘医话txt冷庐医话txt柳洲医话txt话txt先哲医话txt医医十病txt pdf doc友渔斋医话txt止园医话txt撮要txt保幼新编txt产宝txt产鉴txt陈氏幼科秘诀txt便览txt慈幼新书txt达生编txt痘疹心法要诀txt儿科萃精txt醒txt儿科要略txt妇科秘方txt妇科秘书txt妇科问答txt心法要诀txt妇科玉尺txt妇人大全良方txt妇人规txt傅青主女科txt要语txt邯郸遗稿txt活幼心书txt济生集txt济阴纲目txt女科经验摘奇txt颅囟经txt麻疹备要方论txt麻疹阐注txt内府秘传经验女科txt 秘笈txt女科百问txt女科撮要txt女科经纶txt女科精要txt秘要txt女科秘旨txt女科切要txt女科要旨txt女科折衷纂要txt证治准绳txt女科旨要txt女科指要txt女科指掌txt盘珠集胎产症治txt产科心法txt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txt沈氏女科辑要txt胎产秘书txt胎产心法txt指南txt万氏秘传片玉心书txt卫生家宝产科备要txt小儿痘疹方论txt小儿推拿广意txt 卫生总微论方txt小儿药证直诀txt宜麟策txt婴儿论txt婴童百问txt类萃txt幼科发挥txt幼科概论txt幼科切要txt幼科释谜txt铁镜txt幼科推拿秘书txt幼科心法要诀txt幼科折衷txt幼科指南txt种痘心法要旨txt幼幼集成txt幼幼新书txt育婴家秘txt鬻婴提要说txt妇科txt证治准绳·女科txt证治准绳·幼科txt竹林女科证治txt竹泉生女科集要txt脉学txt察病指南txt察舌辨症新法txt临症验舌法txt麻科活人全书txttxt脉诀汇辨txt脉诀刊误txt脉诀乳海txt脉理求真txttxt脉象统类txt脉因证治txt脉症治方txt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八脉考txt三指禅txt时病论歌括新编txt史载之方txt望诊遵经txt从众录txt医学见能txt医学妙谛txt诊家枢要txt诊家正眼txt三十二辨txt诊宗三昧txt诸病主病诗txt仙经txt女丹合编选注txt食疗方txt养老奉亲书txt养生导引法txt秘旨txt运气要诀txt全生集txt白喉条辨txt包氏喉证家宝txt笔花医镜txt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心书txt辨证录txt辨证奇闻txt pdf doc辨证玉函txt长沙药解txt病源补养宣导法txt褚氏遗书txt此事难知txt刺灸心法要诀txt存存斋医话稿txt洗髓易筋经txt丹台玉案txt丹溪手镜txt丹溪心法txt丹溪治法心要txt秘授古脉法txt跌打秘方txt跌打损伤方txt跌打损伤回生集txt跌损妙方txt奥旨txt读医随笔txt发背对口治诀论txt疯门全书txt冯氏锦囊秘录txt导饵txt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txt傅青主男科txt格致余论txt古今名医汇粹txt图书集成医部综录医术古今医彻txt古今医鉴txt古今医统大全txt顾松园医镜txt列传txt疫论txt归砚录txt韩氏医通txt何氏虚劳心传txt喉科秘诀txt指掌txt喉舌备要秘旨txt黄帝明堂灸经txt回春录txt急救广生集txt背疽方txt简明医彀txt焦氏喉科枕秘txt解围元薮txt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秘传禁方txt金匮悬解txt金针秘传txt经方实验录txt经络汇编txt考txt经络全书txt经穴汇解txt经验麻科txt景岳全书txt秘旨txt肯堂医论txt口齿类要txt兰室秘藏txt类经图翼txt治裁txt厘正按摩要术txt理虚元鉴txt立斋外科发挥txt疠疡机要txt实验录txt刘河间伤寒医鉴txt刘涓子鬼遗方txt六因条辨txt侣山堂类辩txt堆简帛txt秘传眼科龙木论txt明目至宝txt明医杂著txt明医指掌txt大成txt内经药瀹txt内科摘要txt内外伤辨txt脾胃论txt书屋医略txt普济方·针灸txt奇症汇txt千金宝要txt千金食治txt秘诀txt全生指迷方txt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txt儒门事亲txt三消论txt玉衡txt痧疹辑要txt伤寒说意txt伤寒悬解txt伤科补要txt大成txt伤科方书txt伤科汇纂txt上池杂说txt少林真传伤科秘方txt经txt审视瑶函txt慎疾刍言txt慎柔五书txt十四经发挥txt秘录txt时病论txt时疫解惑论txt市隐庐医学杂著txt寿世保元txt传真txt寿世青编txt四圣心源txt四圣悬枢txt松峰说疫txt备急灸法txt素灵微蕴txt随息居重订霍乱论txt孙真人海上方txt痰火点雪txt法门txt推拿抉微txt推求师意txt外经微言txt外科传薪集txt大成txt外科方外奇方txt外科精要txt外科精义txt外科理例txt启玄txt外科全生集txt外科十法txt外科十三方考txt外科枢要txt心法要诀txt外科选要txt外科医镜txt外科正宗txt外科证治全书txt回春txt万氏秘传外科心法txt卫生宝鉴txt温病条辨txt温病正宗txt指南txt温热逢源txt温热经纬txt温热论txt温热暑疫全书txt论txt吴医汇讲txt洗冤集录txt仙授理伤续断秘方txt校注医醇賸义txt集txt形色外诊简摩txt性命要旨txt修昆仑证验txt虚损启微txt救正论txt穴道秘书txt血证论txt研经言txt眼科阐微txt秘诀txt眼科心法要诀txt疡科纲要txt疡科心得集txt疡医大全txt导引秘籍txt叶选医衡txt一草亭目科全书txt医碥txt医灯续焰txt圆通txt医贯txt医经国小txt医经溯洄集txt医理真传txt改错txt医门补要txt医门法律txt医述txt医说txt卮言txt医效秘传txt医学传灯txt医学传心录txt医学读书记txt纲目txt医学集成txt医学启源txt医学入门txt医学三字经txt实在易txt医学心悟txt医学源流论txt医学摘粹txt医学真传txt正传txt医学指归txt医学衷中参西录txt医医病书txt医医小草txt医txt医原txt医旨绪余txt医宗己任编txt医宗金鉴txt眼科txt疫疹一得txt阴证略例txt银海精微txt银海指南txt正要txt尤氏喉科秘书txt尤氏喉症指南txt玉机微义txt玉楸药解txt启微txt原要论txt杂病广要txt杂病心法要诀txt杂病治例txt十药神书txt增订叶评伤暑全书txt张氏医通txt瘴疟指南txt针经指南txt大成txt针灸大全txt针灸甲乙经txt针灸聚英txt针灸神书txt素难要旨txt针灸问对txt针灸易学txt针灸资生经txt珍珠囊补遗药性赋txt 心法要旨txt正体类要txt证治汇补txt证治心传txt证治准绳·疡医txt 准绳·杂病txt症因脉治txt知医必辨txt炙膏肓腧穴法txt质疑录txt经txt中风论txt中国医籍考txt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重订广温热论txt灵兰要览txt重订囊秘喉书txt重楼玉钥txt重楼玉钥续编txt重庆堂随笔txt斋遗书txt诸病源候论txt诸脉主病诗txt专治麻痧初编txt子午流注说难txt流注针经txt种中药现代研究txt戴丽三医疗经验选txt邓铁涛医话13篇txt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txt郝万山讲伤寒论txt恕讲伤寒论txt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txt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txt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chmtxt pdf doc htm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txt传真txt pdf doc经方发挥txt pdf dochtm卢铸之医案txt麻瑞亭治验集txt名老中医之路txt pdfdoc宝鉴txt人体使用手册txt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txt思考中医txt pdf dochtm孙培荣针灸验案汇编chmtxt pdf doc htm华讲金匮要略chmtxt吴佩衡医案txt吴佩衡医药简述txtpdf doc虚损病类钩沉txt医林五十年txt pdfdoc心得十讲-焦树德txt圆运动的古中医学txt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txt中医之钥txt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txt菊名医类案回忆录txt走近中医txt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精要(繁體txt剂学》七版《中药学》七版《中医内科学》七版《内经选读》七版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学》六版医诊断学》讲稿《方剂学讲稿》邓中甲《中药学讲稿》张廷模《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李德新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四、所主: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
乙、候上下左右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一倍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左右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趺阳脉第四
一、所候:胃经脉
二、部位:冲阳穴及艮宫穴(鱼际上正对合谷穴的下面)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之一、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穴,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穴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绝,主死。左右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死呈老化状。
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穴。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穴,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
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
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
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
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证治大法详《证治大法品》。
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
离经脉第二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节与第二节交界横纹处)
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脉诊当依前说)
丁、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此均属病脉也。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八脉所主:
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
数主热涩主寒
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
长寿征短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竿珠脉第十一
庚金脉第十二
吏仓脉第十三
水曹脉第十四
督脉第十五
冲脉第十六
带脉第十七
任脉第十八
阴阳二维脉第十九
阴阳二蹻脉第二十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穴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穴,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脉动加大,以候心气。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左右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
四、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丹医秘授古脉法
————————————————————————————————作者:
————————————————————————————————日期:
《丹医秘授古脉法》
周潜川(1905~1962)
太渊脉第一
离经脉第二
守灵脉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脉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脉第九
育婴脉第十
青龙脉第六
《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