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展示古诗三首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三首诗的主题。
2. 学习诗歌内容(1)朗读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创作背景、诗歌主题等。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以及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的内容。
4. 诗歌背诵与默写(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2)全班一起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诗歌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默写6个一类生字,会认识6个二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三首诗的大概意思。
3.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爱国豪情。
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唐宋那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情怀。
二、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rèn yuè jì tì cháng xiāng mó yí wū仞岳蓟涕裳襄摩遗巫仞——指导读准前鼻音遗——遣摩——磨:区别音、形、意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三、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1.《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之作。
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唐代诗人杜甫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四、分步解读,感悟诗情学习《从军行》。
1.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3. 深入探究-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3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课时安排本教案分为3个课时,每个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二、第一课时:导入《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特点•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境2. 教学步骤1.引入课文,简要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2.逐句讲解《古诗三首》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课堂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含义三、第二课时:深入理解《古诗三首》1. 教学目标•分析《古诗三首》中的意象与言情•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2. 教学步骤1.学生小组讨论《古诗三首》中的意象,诗歌意义2.分析诗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3.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3. 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演绎《古诗三首》故事情节•小组发表对诗歌的个人见解四、第三课时:诗歌创作与表演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表现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2. 教学步骤1.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班内展示交流3.分组进行诗歌表演,展示成果并互相点评3. 课堂活动•诗歌创作比赛•诗歌表演赏析与点评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三个课时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还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诗歌创作与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感。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古诗三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揭示诗:《示儿》《题临安邸》)2.师配乐范读《示儿》、《题临安邸》3.同学们,你知道这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板书:陆游林升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现在,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首诗《示儿》4.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展示)陆游是宋代大诗人。
他的诗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来读一读吗?林升:南宋爱国诗人。
他看到南宋朝廷沉迷声色,不发愤图强,非常气愤,写下了这首诗。
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学习《示儿》(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二)学习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4.赏析。
这首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三、我们用学习第一首古诗时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题临安邸》。
(一)自由读这首诗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传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2.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江雪》•课文内容:描写江南雪景,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境,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文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抽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静夜思》•课文内容:表现作者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把握古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
3.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诗词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把握诗歌的意蕴。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料。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4.评价标准和反馈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逐首解读《江雪》,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和抒情情感。
3.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1.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2.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文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3.操练朗读及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第三课时1.分析《登鹳雀楼》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文化典故和艺术构思。
3.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扩展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备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____(省、市、区、县))人。
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诗人,开元进士。
他在当世就以诗着名,被称为“诗家夫子”。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
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
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
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
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课内反馈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