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学分数】 4 【适用专业】文科各专业【学时数】 64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这些著作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使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斗争对象和特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3、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基本精神,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答现实的和思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修养身心,提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讲我们还需要马克思(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的问题仍是我们的问题第二节马克思的思考是前沿性的思考第三节马克思的理想是我们的理想第四节马克思的精神是我们需要的精神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哲学的问题、理想和精神。

重点:马克思的问题仍是我们的问题。

难点:马克思的思考是前沿性的思考。

其它教学环节:对学生对所理解的“马克思的精神”展开讨论。

第二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在当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0学时)第一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第二节、异化劳动理论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异化思想第四节、异化理论在当代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异化理论的背景和意义。

重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

难点:异化劳动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让学生就“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展开讨论。

第三讲实践唯物主义天才萌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0学时)第一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第二节、实践——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第三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宗教)第四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五节、“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课程编号:1901012一、课程教学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就是要从经典作家写作哲学著作所处的历史背景、面临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的形势以及所做出的理论概括中,认真领会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以及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原著,使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识和了解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伟大贡献;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是马列原著选读这一专业必修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著中所阐述的基本内容以及所体现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把握其现实意义。

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基本的理论素养,并为适应中学政治课教学打下较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原著中所体现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马列原著选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在讲授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讲清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大纲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有所侧重。

3.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部分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

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和检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宣言》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写作背景;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难点是对《宣言》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注意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提纲(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原著,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以此来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事件。

二、思考题1、举例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是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发生矛盾,就会发生社会革命?3、社会革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革命有何区别?4、如何理解“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为什么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在上层建筑领域仍存在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现象?5、根据“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一论述,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6、根据上述思路,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7、根据上述思路,分析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8、如何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9、如何理解“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试举中外发展进程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10、如何理解“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这里的“对抗”指什么?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在不断发展,它所创造的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又体现在何处?11、马克思如何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12、根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原理,思考我国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案[课程性质]专业理论课[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复式立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读”、“析”、“议”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学时] 90学时第一讲导论[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选编了三篇文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时] 8学时<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三、所选原著的要点(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1004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from Marxism Classics(1)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为选读文献,阐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开始的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介绍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阐发的共产主义见解,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把握共产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坚定理想信念。

在专业能力方面,研习学习经典原著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品格,增强运用经典理论解答现实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了解马克思《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地位;把握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透彻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

2.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读懂原著,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和精神实质,以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历史境遇、历史地位、实践活动和现实需要,分析文本的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带着时代的问题与经典开展对话,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精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节选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组成,课程教学分为两讲:第一讲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第二讲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各讲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如下:第一讲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1.对国民经济学的总体批判2.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3.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4.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理论5.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6.国内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自主学习部分)教学要求:掌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了解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BY MARX AND LENI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一)考察的对象不同(二)立足点不同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解放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一)列宁《国家与革命》导读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第一章:《共产党宣言》概览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2 教学内容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及历史意义;2.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3.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背景、基本内容与核心思想;2. 案例分析:分析《共产党宣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资本论》第一卷——剩余价值理论2.1 教学目标1. 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理论体系;2. 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剩余价值的定义及其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及规律;3.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剩余价值的概念、源泉及规律;2. 案例分析: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经济体制中的应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2 教学内容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3.3 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 案例分析: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3.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SELECTED READING OF THE WORKS
BY MARX AND LENIN
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马列原著选读是为了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深入领会导师们的科学思想而设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原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学时)
一、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批判
(一)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方面的根本缺陷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
(四)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五)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使他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二、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批判
(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三)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
(一)考察的对象不同
(二)立足点不同
第二篇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学时)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破产的内在必然性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
(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三)黑格尔哲学的根本缺陷
(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二)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四、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
(二)费尔巴哈的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
第三篇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8学时)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三)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四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学时)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五篇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学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
(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的道路
四、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设想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政治的特征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的要求
(一)教学方式:1、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著作的内容、观点和原理,培养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理论去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和学时分配仅仅作为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考核要求: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力求做到科学化和标准化。

最后成绩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含期中测验、作业成绩)30%,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成绩及格者获3学分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是《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柴毅龙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
[1] 李克文主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出版社,1976年版。

[3] 马小彦主编.《欧洲哲学史辞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