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

成语中的十种活用情况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词类。

汉语成语,源远流长。

因其结构具有稳固性和定型性,因而现在一部分成语仍保留着古代汉语的痕迹,体现出“词类活用”这种古代语法现象。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活用情况。

一、名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里,有些名词(包括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风流云散”中的“风”、“云”就分别作“流”、“散”的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风一样飘流,像云一样消散”。

又如“狼吞虎咽”、“草得露宿”、“左顾右盼”、“大江东去”、“世风日下”等成语中的加点名词,也都属于这种活用情况。

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毛”、“长树木、庄稼”。

另外,像“未雨绸缪”、“观望不前”、“大言不渐”、“纨绔子弟”、“轻车熟路”中的“雨”、“前”、“大言”、“纨绔”、“轻车”和“熟路”等词,都是用如动词。

三、动词作状语在汉语成语中,有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单独用在另一动词前面作状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哀梨蒸食”中的“蒸”,就直接用在动词“食”的前面作状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有名的哀家梨蒸着吃”。

又如“坐以待毙”、“伫候佳音”、“抱头鼠窜”、“侧目而视”、“揭竿而起”等成语中的加点动词,也都用在动词的前面作其状语。

四、动词用如名词在成语中,有些动词失去其自身的语法特点,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它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丢失的东西”。

又如“见多识广”、“围城打援”、“救死扶伤”、“混淆视听”、“网漏吞舟”中的加点动词,也都是用如名词。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聂廷生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

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

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

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

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风餐露宿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

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

例如: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

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指赋税苛刻繁重。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

例如: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日深月久日理万机二、名词用作动词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

成语中词类活用成语是定型化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成语很多是古汉语演变而成的,这些成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情况。

如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如果我们还按它原来的词性理解它的意义,对成语的理解就产生岐义。

了解成语中词类活用的情况,不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而且对帮助我们学习古汉语也是很有用的。

下面介绍成语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一、成语中名词用如动词例:1、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意思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旺盛。

“鼓”,名词用如动词,击鼓。

2、绳之以法 “绳”,原意指墨斗线。

这里作纠正讲。

用法令、法则纠正。

《书.同命》:“绳衍纠谬,格其非心。

”“绳”和“纠”,都是动词。

3、未雨绸缪还未下雨就先酝酿,做准备。

“雨”,名词用如动词。

4. 兵不血刃意思是说未经血战就取得胜利,形容战事顺利。

血,血染,名词用如动词。

《山海经.南山经》:“其名曰白皋,可以血玉。

”其注云:“血,谓可染玉作光彩。

”5、不衫不履意为不穿衣服不穿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人。

衫:穿衣。

履:穿鞋。

6、原原本本前一个“原”作“追溯”讲,动词。

后一个“原”作“根原”讲,名词。

前一个“本”作“根据”讲,动词。

后一个“本”意为“本来”,名词。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追溯事情发展的由来。

如“本本主义”,意思是一切都要根据书本写的(或原来的)行事。

《伶官传序》:“原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7、箪食壶浆此成语见《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箪盛(吃的),用壶装(喝的),迎接王师。

箪,一种盛食物的竹器。

箪,壶,名词用如动词。

8、有口皆碑意为人人称颂。

碑,名词用如动词。

9、相形见绌互相比较就显出彼此的不足。

形,形状。

在成语里作动词,比较的意思。

10 、不甘后人不甘落在别人后面。

后,方位词。

成语中用如动词,落在........后面。

《论语.先进》:“三子者出,曾晰后。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尝试例证成语在词类活用教学中的这种可行性,并试图分享、推广这种简捷灵活的词类活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成语;词类活用;古汉语教学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也是学习古汉语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提高词类活用的教学效果,笔者一直尝试通过分析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来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此类知识点。

实践证明,通过成语学习词类活用是词类活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

在词类活用教学中,分析成语的方法其优点很突出。

首先,成语一般是四字短语,结构简单,活用明显,便于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并记忆。

其次,成语中活用的示例十分丰富,可谓俯拾皆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既灵活又简捷。

因此,在词类活用教学中,采用分析成语的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词类活用现象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情况最为普遍,因此这三类词的活用初学者必须熟练掌握。

下面,笔者就通过成语来详细例释有关这三类词的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语法结构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如果在语法结构中充当了主语或宾语之外的语法成分,那么就可以大致判断其发生了活用现象,至于它到底活用成了什么,只需看它在在具体语法结构中充当的是什么成分,若是充当了谓语,就可以判断本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若是充当了状语,就可以直接判断本处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主要就是这两种情况:1.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在此名词前或后一般会有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与该词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这是判断这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重要依据。

例如“甚嚣尘上”中“尘上”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是“尘土向上飞扬”,“上”在“尘”这个名词后面且作了其谓语,“上”本来是一个方位名词,不能作动词来用,但此处它已经当作动词来用了,所以我们只能变通,将这种现象归纳成“名词活用作动词”。

“旰食宵衣”中,“旰”“宵”这两个都是状语,“旰”表示“时间很晚”,“宵”表示“夜里”。

词类活用(成语分类)

词类活用(成语分类)
词类活用的五种现象 1、词性发生变化 2、名词作状语 3、使用用法:使…… 4、意动用法:以……为…… 5、未动用法:为……而……
给下列24个词语分类,并把活用的字标出来。
草行露宿 管窥蠡测 师心自用 丰衣足食 唇枪舌剑 日积月累
息事宁人 衣锦还乡 先忧后乐 飞沙走石 车载斗量 翻天覆地
披坚执锐 旭日东升 秀色可餐 抱残守缺 献身四化 治国安民
服务顾客 闭月羞花 衣冠禽兽 羞与为伍 造福后代 生死肉骨
1、词性发生变化
披坚执锐 衣冠禽兽 衣锦还乡 抱残守缺 秀色可餐
2、名词作状语 草行露宿 管窥蠡测 唇枪舌剑 车载斗量
旭日东升 日积月累
3、使用用法:使… 息事宁人 闭月羞花 飞沙走石 翻天覆地 生死肉骨
丰衣足食 治国安民
4、意动用法:以……为…… 师心自用 先忧后乐 羞与为伍 5、未动用法:为……而…… 服务顾客 献身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福后代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2016.11.12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透视文言词类活用特点规律

2016.11.12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透视文言词类活用特点规律

如:身体力行(体验、实行), 洞烛其奸(照亮),计日程功( 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 )等。
文言语句实例分析2
7、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8、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
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 的地方)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名词可 能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规律
1 ﹑左右欲刃相如 1 名+宾语 ·· 2 ﹑ 一狼洞其中 2 名+补语 ·· 3 ﹑ 非能水也 3 能愿动词+名词 · 4 ﹑ 二月草已芽 4 副词+名词 · 5 ﹑ 置人所罾鱼腹中 5 所+名词 · 6 ﹑ 去今之墓而葬焉 6 “而”前后的名词 · 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 · 7、 北面而事之。 7 名+之 8、无乃尔是过与? 8 名+助词 识别
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庄子· 秋水》
我曾经听说仲尼(孔子)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 得看重(的话语),刚开始我不相信。
“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韩非子· 难三》
•吴王夫差认为太宰嚭聪明而伍子胥愚蠢,结果被越国所灭。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 ……清)、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光宗
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
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
……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主语位置
规律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 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 “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 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 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 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 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 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 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 鲸吞、风驰电掣等。
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 词, 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激浊扬清、 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 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 万紫千红、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 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远交近攻、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正本清源(使……正、使……清)、 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 பைடு நூலகம்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以……为耻)、 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 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 敬而远之(远离)、 穷兵黩武(竭尽)、 恃才傲物(傲视)等。
二、成语中动词的活用。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 1、动词活用为名词,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 报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 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 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宁人(使……息, “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口铄金(使……熔化)、 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名词, 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 闻一知十(一点,很多) 2、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 政令不一 (统一) 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 3、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一”均作“全、都”解。 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 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 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 “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 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比如下列加点的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 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 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 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 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 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 (照亮),计日程功 (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 走上)等。
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词类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 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 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