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英文导游词
2023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_1

2023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023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1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
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
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
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2023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现代战争中的铁丝网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外来危险的防卫。
那么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否也采用过防御外来侵扰的防卫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这样的防卫措施,而且规模宏大。
在半坡遗址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河底宽约千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迹。
类似于这种大围沟在其它一些同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极为有限,人们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作斗争。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陕西半坡遗址的景点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的北部山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遗址建立于距今约6000年前的晚新石器时代,其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半坡遗址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南三个区域,东区主要是行政和居住区,西区是工业区,南区则是陵墓群。
遗址保存完整,将新石器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很好地展现出来,是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依次参观遗址的各个景点,一起了解半坡遗址的历史和文化。
一、东区(行政和居住区)1. 居民遗址:半坡遗址的东区是当时居民的居住区,这里的建筑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使用的是黄泥夯土,整体结构紧凑而坚固。
在居民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屋的布局、土地的分配情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信息,这对于我们研究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行政遗址:东区还包括了一些行政建筑的遗址,如集会所、祭祀场所等。
这些建筑的规模较大,表明当时的居民社会组织已经比较完善,有着一定的管理体系和宗教信仰。
3. 陶器窑址:在东区还可以看到许多陶器窑址,这些窑址代表了当时陶器制作的重要场所,也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多以红陶为主,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形状有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西区(工业区)1. 磨盘遗址:西区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工业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是磨盘遗址。
磨盘是当时磨碎谷物的工具,通常由石头或陶器制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用于磨盘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了解当时人们的粮食加工方式。
2. 石凿遗址:除了磨盘,西区还有一些石凿遗址,这是当时石器制作的重要场所。
石凿是用于加工石头和木头的工具,它的制作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经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凿和加工石头的痕迹,通过这些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和工具使用情况。
最新的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最新的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省岐山县的半坡遗址,这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代遗址。
本次导游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半坡遗址的起源、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遗址遗迹。
请大家随我一起来了解这个令人神往的古代文明遗址。
一、概况半坡遗址位于岐山县东南方向,距今约6500年。
遗址总面积约11650平方米,以“半坡文化”得名,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之一。
199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内涵半坡文化是北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新石器文化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个典型代表。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文化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生活:半坡文化是早期农耕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遗址内发现的大量陶器、石器等文物,显示出半坡人的农耕、早期畜牧以及渔猎等生产方式。
2. 经济活动:半坡人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了小麦、粟、黑豆等作物,使用石制农具进行耕作。
此外,他们还从事畜牧业和渔猎活动,这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宗教信仰:半坡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宗教信仰,例如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求。
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器物和供品,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无限崇敬。
三、遗址遗迹在半坡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
1. 住房遗迹: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住房基址和灶址,表明当时人们的居住方式为地穴式房屋,一家人居住在一个房间内。
这种居住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群体性和家庭观念。
2. 陶器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如纹饰陶罐、陶壶等。
这些陶器不仅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3. 石器文化:遗址内还有许多石器工具的遗迹,如石斧、石器片等。
这些石器工具的使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技术和生活方式。
四、参观路线半坡遗址分为主遗址和半坡东村两个部分,主遗址为开放区域,半坡东村则为实地考古保护区,不对外开放。
2024年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_1

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1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
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
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
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
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
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2024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农村遗址,属于俯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闭中区域就收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收电厂施工中奇然收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仄方米,分炊住区、造陶区以及墓葬区3个全数。
收掘面积为1万仄方米,共收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贮备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和大量出产东西以及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出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础上修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专物馆-半坡专物馆。
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2篇

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2篇A model of tour guide words about Banpo site in Shaanxi Province编订:JinTai College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2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陕西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2、篇章2: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文档篇章1: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
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0xx年-20xx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是小泰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一)对于古城西安半坡博物馆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早在家乡上学时就在历史教科书里知道了半坡母系氏族社会,说陌生因为仅仅是在教科书里看到的文字。
真正了解半坡遗迹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回到西安后,特别是新世纪初经常参加活动,多次来到半坡博物馆,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这也仅仅是了解,对半坡博物馆的历史还是一知半解。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范文(2篇)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范文陶窑展厅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窑一座。
虽然陶窑已残,但还能看出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遗址中我们一共发现了____座陶窑。
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
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横穴窑,后期使用的是竖穴窑,竖穴比横穴先进。
陶窑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水,火的帮助,通过化学变化从而制作出的物质,制陶术是人类在大自然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大小各异。
但由于陶窑体积较小,每窑每次只能烧出3—____件小器或1—____件大器。
虽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却可以达到800—1000℃左右。
火候好时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好,彩陶颜色纯正,不禁使人感慨万分。
陶窑的形式虽然粗陋,结构简单,但却完整合理。
当时人们利用它烧出了人们的生活用品,也烧出了色彩绚丽的彩陶艺术品,为当时人们的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原始文化大放异彩。
陕西半坡遗址景点导游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半坡遗址,我将为大家介绍此次观光的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我们开始参观陕西半坡遗址。
陕西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距离首府西安约150公里,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遗址的规模和保存状况来看,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性。
陕西半坡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村址,也是目前我们国内最早的村落遗址之一。
这里的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规模庞大。
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史前遗迹,包括房屋遗址、粮仓、水井、粮食储藏室等。
这些遗迹证明了当时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半坡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史前文化和古代城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列馆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出土物,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情况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到遗址的核心区域,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房屋遗址和粮仓。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5篇3篇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5篇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5篇精选3篇〔一〕陕西半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中的一个重要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半坡镇南侧。
这里保存着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同时也是研究农业起和长江流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实物和参考根据。
下面是本文为您精选的5篇关于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
【导游词范文1】大家好,欢送来到陕西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华阴市半坡镇南侧,是陕西省内保存完好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遗址内保存着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村落形态和其他方面的考古遗物,为我们探求中国文化的起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半坡遗址是一片长约1公里,宽约0.5至0.8公里的大型遗址,其中分为8个文化层次,保存了各种类型的遗物,全部显示了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
在遗址南侧有400多座圆形房屋,这些房屋是由“楹托式”构造建成的,他们用枝条、泥土、树皮和草粘合起来,便于随时迁移。
这种楹托房屋的构造可以抵御大风和大雨。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层次是在公元前5200年,长江流域文化传到这里。
这一层次的文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陶器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用龙骨雕刻成的一个线装器。
如今,让我们一起游览这个史前文化遗址,感受那些古老文明的魅力。
【导游词范文2】大家好,欢送来到陕西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陕西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史前文化遗址,其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里是最早发现农业起的遗址之一,保存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探究中国文化的起点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遗址内分为8个文化层次,我们重点参观的是遗址南侧的长条形圆屋群。
这些圆屋群是由特殊的“楹托式”构造建成的,这种屋舍的支撑构造是4087根条子、12根立柱,用泥土和粘土粘合在一起的,非常巩固。
长条形圆屋群内部那么是支撑着整个生活的设施和生活器具,比方磨盘、厨灶、陶坛等,生活起居非常齐全,反响了当时人们的高度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Model text of tour guide words of Banpo site in ShaanxiProvince编订:JinTai College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陕西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2、篇章2: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篇章1: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
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0xx年-20xx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是小泰收集整理的最新的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的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范文(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坡遗址英文导游词篇一:半坡遗址导游词半坡遗址导游词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
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
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
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
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
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篇二:半坡博物馆讲解词半坡博物馆导游词【半坡姑娘雕塑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踏访古老的半坡遗址。
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
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未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六千多年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挽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六千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许您会问: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六千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的确,六千年过去了,因为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半坡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难解之谜!庆幸的是,半坡遗址的发掘,上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们有机会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神秘,去感受六千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我们即将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这是遗址发掘前的一幅照片,这个扶黎耕作的农人可能不会想到,在他的脚下,一座举世瞩目的史前遗址即将展示于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半坡遗址被发现了。
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兴邦先生主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进行的田野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1956年3月份,陈毅副总理途经西安,考察了正在发掘的半坡遗址,他感慨万千,连声赞叹,回到住所后仍难抑激动的心情,即兴赋诗四首。
第二天,就向国务院发了电报,建议拨款三十万元建立半坡博物馆。
中央很快有了批复,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现在我们来看半坡村落复原图(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
总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
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年——5600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半坡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面积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
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
大房子则是老人、儿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举行集体聚会、商讨事务、举行氏族议事会以及进行各种祭祀仪式的场所,相当于六千年前的“大会堂”。
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这里就是半坡遗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发掘后的村庄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这里生活了千年之久。
这是一座地面圆型房屋的遗迹,门朝南开,有一个门道,柱洞呈圆形排列,形状是扁长形,可知支撑房屋的木柱为扁长木板。
这种房屋在建筑学上称穹芦状房屋,复原后外表形态类似北方的蒙古包。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
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遗迹,门向南开,有一个斜坡状门道,门道两侧有两组对称的柱洞,是防雨门篷的支柱留下的遗迹,门道里侧有一道门坎,为防止雨水流入室内而设。
房屋中心有一个灶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烧烤食物所用。
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为人们坐、卧、休息、活动全在这里。
半坡早期的房屋均为半地穴式,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因为当时还不会筑墙,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间。
这类房屋的特点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方形土坑,以坑壁作墙壁,从四壁将木椽斜伸向房中间悬壁交接,构成四面坡状的屋顶。
屋内有2根立柱支撑顶部,木椽上以藤条、植物茎叶等缠绕作面层,外敷草泥土,复原以后,是一个带有防雨门篷的四面坡状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
防雨门篷的出现,使房屋初具后世“前堂后室”的建筑雏型。
这是同类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在这座房子后边,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瓮棺。
半坡人时代,对成年人和小孩采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后埋在村庄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
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对小孩采用这种特殊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受另一种信念的支配,其一,因为当时氏族制度的制约,未成年小孩不能进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为人类自然感情的影响,当时已产生了灵魂概念,他们认为小孩太小,不会走路,期望灵魂能常和亲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丢弃在外。
另外,小孩死后母亲也不忍舍弃,于是埋在亲人身边,便于照料,体现了母爱的关怀。
这座瓮棺发掘时,里面有一具2-3岁的小孩骨骼。
新发掘遗址区:20XX-20XX年,为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扩建工程,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对施工地点进行随工考古清理,获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经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终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归入遗址保护大厅之内,供保护参观研究。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曾用非常虔诚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们曾把劳动的收获和成果以燃烧的方式献给天神,以埋于地下的方式敬献给地神、谷神。
祭祀天地后来成为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祭祀坑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南侧有两组陶器呈圆形堆在一起,一组有49个,多为鸡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组为数量更多更小的陶器。
从他们的堆放方式和器形来看,既不是实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们的南边约两米处,立着一个约80公分高,直径约20厘米经过加工的石柱,这显然也不是生产工具或其它实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类遗址中均未见过。
祭祀坑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村庄的中心区,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广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后我们初步认为,这里是半坡人礼拜天地的特殊地点——祭祀区,这种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是首次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学价值,为研究原始宗教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
在居住区中心区发现墓葬极为少见,它似乎与当时的墓葬制度是相违背的。
而这种二层台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
墓主人是谁?为什么给他的埋葬规格要远远高于一般人?为什么埋在这里?这是很难解开的谜!这是一座灰坑遗迹,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
但在这个灰坑里却意外的发现了一具儿童尸骨,呈俯身状,双手似向后背着,这种形式在半坡首次发现,是惩罚?是祭祀?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文化堆积层:这里是发掘遗址时留下的一段地层剖面,在考古学上称文化堆积层,其中包含了古人类长期生活留下的各类文化遗存。
半坡的文化堆积层最厚处达两米,最浅处距地面仅50公分,分四层两期,早期为下两层,距今约6700多年;晚期为上两层,距今约5600多年。
这条小沟正好穿过居住区中心,把村庄分成两部分,小沟宽和深各1.8米,沟内没有发现排水的痕迹,推测为半坡人的分界沟,相当于今天的界墙。
反映了半坡村落当时可能由两个大的母系家族组成,也可能是一个胞族由两个女儿氏族组成,他们以沟为界,和睦共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地窖是遗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径2米,底径2.7米,高1.8米,为圆形袋状窖穴,是半坡人集体储存粮食和采集来的其它食物的公共仓库。
这个地窖底部和内壁涂有草泥土,并用火烧烤过,干燥平整,是储藏食物的理想场所。
这种地窖在遗址中共发现200多个,均在房屋外面,可见当时尚处于集体共有制时期,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共同拥有一切财产,物品平均分配,过着原始共产制生活。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遗迹相互叠压的情况: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迹;后来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后,人们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层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两次房屋的废墟上建起来的。
在史前遗址中,如果未经过扰动或人为破坏,地层序列是按古人类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层越靠近地面,每一层都有不同时期的遗存物,传递出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这就是文化堆积层,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和房屋建筑的相互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