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 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

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 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 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

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 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填充气球,作焊接金属保护气,做霓虹灯和放电管

5.污染性气体 SO2,NO x,和CO

二.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制备,性质比较

(1)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O2), a 进气, b 排出空气。

(2)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b 进气, a 排出空气。

(3)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广口瓶内盛满水, b 进气, a 排出水。

(4)用于洗气,在广口瓶内盛一定量的洗液, a 进气, b 出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

(1)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阻塞导管。(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4)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

(5)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集气瓶中水降至

瓶口,且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7)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只要露出少许:有利于气体排出。

分液漏斗长颈漏斗需液封简易启普发生器启普发生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排空气法收集的干燥 CO2可用排水法:气体产生速率大于溶解速率

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燃则收集的是O2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

浊,则收集的是CO2

检验氢气:气体能燃烧,

生淡蓝色火焰,

冷烧杯,杯壁有水雾

氢气点燃前要验纯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口,若熄灭,则已集满

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A B

氧气的氧化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异同:(同:都需氧气,都放热 异:放热多少,反应快慢,发光与否)

三.水

1.电解水实验:负氢正氧二比一(父亲正想儿毕业) 负极:氢气(能燃烧) 正极:氧气(能助燃) 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V (氢气):V (氧气)=2:1 m(氢气):m (氧气)=1:8

2.硬水与软水:肥皂水区分,震荡后泡沫多的是软水,震荡后泡沫很少有浮渣的是硬水。

硬水软化方法:实验室用蒸馏,家庭用煮沸

3.净水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杀菌 吸附是物理变化,杀菌是化学变化。

明矾(絮凝剂):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成为较大颗粒而沉降。活性炭吸附不溶固体,还可脱色除味。 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液体(间隙加热,来回移动酒精灯,不用蒸干水,大量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结束后,用坩埚钳夹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以免烫坏桌子。)

4.玻璃棒在各操作中的作用:

过滤——引流 蒸发——使受热均匀防飞溅 在提纯后——转移固体

固体配溶液——搅拌,加速溶解 浓溶液稀释配溶液——搅拌,使混合均匀

一.分子,原子,离子

微粒性质:①微粒很小 ②微粒在不断运动 ③微粒间有间隙

黄豆和沙子混合,体积减小:宏观物质间的间隙,不属于微粒间隙。气体微粒间隙大,易压缩。

物理变化仅仅是微粒间隙的改变,微粒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微粒种类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CO 2干冰 H 2氢气 O 2氧气 N 2氮气 NH 3氨气 H 2O 水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 铁 Cu 铜 Mn 锰 Zn 锌 Ca 钙 He 氦气 Ne 氖气 Ar 氩气 C 金刚石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 氯化钠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决定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2H 2O 通电2 H 2↑ + O 2↑ (水分子改变,氢原子,氧原子不变)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阳离子是原子失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电子数;如Na+

阴离子是原子得电子后形成的,质子数<电子数。如S2-

二.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符号意义

H:一个氢原子(微观)、氢元素(宏观)

Cu:一个铜原子(微观)、铜元素(宏观)、铜(宏观) 2Cu:两个铜原子(微观)

3.物质分类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包括单质(一种元素)和化合物(多种元素组成)氧化物:两种元素(O+其它)组成的化合物

4.元素存在

元素含量高低:地壳中 O Si Al Fe 人体中 O C H N Ca 太阳上 H He

缺钙会骨质疏松,易得佝偻病;缺锌会智力低下,易得侏儒症;

缺钴、铁、蛋白质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碘过多得甲亢

三.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各种化学用语

水(H2O):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

氢离子H+ 氧离子O2- 氟离子F-钠离子Na+镁离子Mg2+铝离子Al3+ 硫离子S2-

氯离子Cl- 钾离子K+钙离子Ca2+ 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 硫酸根离子SO42- 2个氢氧根离子2OH- 3个铵根离子3NH4+ 4个汞原子4Hg 5个氮原子5N 3个硅原子3Si 3CO2:2-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3S2-:2-每个硫离子带2单位负电荷

H2S

2

O

-

4:硫酸中硫酸根的化合价是-2价 Na2

2

O

-

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K

+1

钾元素的化合价

为+1价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1: K Na Ag H NH4(铵根) +2:Ca Mg Ba Cu Zn Fe(亚铁) +3:Fe Al

-1: Cl OH(氢氧根) NO3(硝酸根) -2: O S CO3(碳酸根) SO4(硫酸根)

3.常见物质名称及其化学式: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铜氧化铁四氧化三铁NaOH Ca(OH)2 Cu(OH)2 Fe(OH)3 MgO Al2O3 CaO CuO Fe2O3 Fe3O4

硫化亚铁氯化钠氯化铝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铵碳酸钠碳酸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铵FeS NaCl AlCl3 FeCl2 FeCl3 NH4Cl Na2CO3 CaCO3 NaHCO3 NH4HCO3

硝酸钾硝酸铵硫酸钠硫酸铝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铵

KNO3 NH4NO3 Na2SO4 Al2(SO4)3 CuSO4 FeSO4 Fe2(SO4)3 (NH4)2SO4

碳酸硫酸硝酸碱式碳酸铜氨气过氧化氢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H2CO3 H2SO4 HNO3 Cu2(OH)2CO3 NH3 H2O2 KMnO4 K2MnO4 MnO2

甲烷CH4葡萄糖C6H12O6 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 尿素CO(NH2)2

一.燃烧

1.定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与氧气充分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

3.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水蒸发吸热,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4.灭火原理:⑴隔离可燃物(森林着火隔离带,煤气着火关阀门)⑵隔绝空气⑶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5.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6.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碳完全燃烧产物是CO 2,不完全燃烧时,产物为CO 或CO 2与CO 的混合物等。 氧气充足完全燃烧,放热多。

CO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丧失输氧能力,使人中毒。

二.爆炸

分为物理性爆炸(气球,轮胎爆炸)和化学性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如:CO 与空气,H 2与空气,甲烷与空气

三.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点:①运用范围:化学变化②指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密度等方面)③“质量总和”:

特别注意将气体质量计算在内④“质量”: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注意过量问题。

2. 六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物质总质量不变。

二变:分子的种类改变,物质的种类改变。 一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四.方程式意义:①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②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 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2222H O H O ↑+↑通电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读法)

②每2个水分子通电分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③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分解产生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首饰),导电性、导热性(锅子)、延展性(薄膜)较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2.与酸反应-制氢气(置换反应)

3.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金属置换金属(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 A + BC = AC + B

单质+ 化合物 = 新化合物 + 新单质

基本反应类型:化合 分解 置换 复分解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越激烈;排在H 前的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越活泼反应越快; 金属活动性在前的金属能置换出活动性排在其后的金属,活性差别越大越易反应。

等质量的金属与过量酸反应,产生氢气 等量酸与过量金属反应

质量铝(+3价)>镁(+2价,Ar=24) 产生氢气质量相等

>铁(Ar=56)>锌(Ar=65)

三.合金: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硬度>各成分金属,熔点<各成分金属 生铁和钢都是铁碳合金,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含铁量比钢低。 生铁和钢的性质对比:钢的性能优于生铁,钢硬而韧,可铸可煅,生铁硬而脆,可铸不可煅。

金属材料,既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四.常见的金属矿物

地壳中元素含量高低: O Si Al Fe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铁第二。

活泼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活泼金属以单质形式存在。

炼铁就是将金属从其化合物(矿物)中还原出金属单质。

五.炼铁

实验室炼铁:CO 早出晚归 尾气处理:收集、点燃、循环利用

先通CO 再加热(排尽玻璃管中空气,防加热时爆炸),结束后先停加热,再停止通CO (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 实验现象:红棕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工业炼铁 1.设备:高炉

2.原料:铁矿石,焦炭(提供热量及CO ),石灰石(制造炉渣),热空气 高炉炼铁中前三个反应: CO 2 + C 高温 2CO 高炉炼铁炼出来的是生铁,生铁密度大于炉渣密度,所以生铁出口低。

注:炼钢

原理:通氧气,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及其它杂质 炼钢原料:生铁

设备:平炉、电炉、转炉

六.铁生锈

1.条件:空气或氧气+水 缺一不可

2.食盐、酸等物质会加速铁的生锈速度。

3.铁锈性质:红棕色疏松多孔,主要成分氧化铁Fe 2O 3

4.防锈原理:隔绝空气或水

5.防锈措施:保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表面涂一层保护膜(涂防锈油;喷漆;镀金属;烤蓝;烤搪瓷); 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制合金)。

6.铜生锈的条件:铜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同时接触

一.三大分散系

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加速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研磨

乳化:加入乳化剂后,以很小的小液滴形式均匀悬浮于水中

形成乳浊液。乳化后形成的是比较稳定的乳浊液

乳化剂:肥皂,洗衣粉,沐浴露,洗发水,洗面奶,洗洁精等。

汽油去油污:溶解 洗衣粉洗油污:乳化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NaOH 溶解放热 ,NH 4NO 3溶解吸热,NaCl 溶解温度变化不大

2.物质溶于水后,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冬天加盐融雪,高原加盐煮食物

3.某些物质的水溶液有导电性(自由移动的离子)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固体(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 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能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食盐固体不导电

三.溶液组成及配制

W= m(质)/ m(液) m(质)=w*m(液) m(液)=m(质)/w 固体配成溶液: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浓溶液配成稀溶液: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m(浓)*w(浓) = m(稀)*w(稀) 稀释需加的水m(水)=m(稀)-m(浓)

导致配制的盐水浓度偏小的因素:1、游码未归零2、物与码放反了,并使用了游码3、称量时左盘垫纸,

而右盘没有垫纸 4、溶质中含有杂质或者溶质不干燥5、称量好的溶质没有完全转移到烧杯中6、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7、烧杯内有水或存放溶液的试剂瓶内有水 8.砝码磨损

浓度偏大的原因:1、砝码沾有油污或已生锈 2、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3、量好的水在加入溶质中时洒出了

注:已配好的溶液在转移到试剂瓶中洒出,不影响浓度

四.溶解性(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能力)

1.影响因素: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

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 T 越高,溶解性越差;P 越大,溶解性越好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降温 饱和22C O CO +点燃23

23O 23CO Fe Fe CO ++高温

溶液

多数固体(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少数固体(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3.浓溶液与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

五.溶解度

溶解度:一定温度下,固体在100g 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20℃时,S (NaCl )= 36g :在20℃时,每36gNaCl 固体溶解在100g 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或在20℃时,每100g 水中最多溶解NaCl 的质量为36g 。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 硝酸钾等。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六.结晶

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平蒸斜降)

夏天晒盐——蒸发结晶 冬天捞碱——降温结晶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配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钠:蒸发结晶

饱和溶液:降温结晶-仍饱和,浓度减小 饱和溶液:蒸发结晶-仍饱和,浓度不变

饱和溶液计算公式: w=S/(100g+S) m(质)/m(剂)=S/100g m(质)/m(液)=S/ (100g+S)

第七章 酸碱盐

一.酸碱性与酸碱度

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酸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酸无碱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还是无色)

紫色石蕊试液-酸红碱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还是紫色)

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 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

常见酸性溶液:盐酸,硫酸,硝酸,碳酸,果汁,食醋 ,正常雨水,酸雨(pH<5.6)

正常雨水pH=5.6 原因:CO 2+H 2O=H 2CO 3 (空气中的CO 2溶于水)

常见碱性溶液:NaOH 溶液,石灰水,纯碱(碳酸钠)溶液,氨水,海水 常见中性溶液:糖水,食盐水

酸碱度: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pH

《pH<7酸性 pH=7中性 7

越小酸性越强,pH 越大碱性越强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

酸溶液一定呈酸性,酸性的不一定是酸溶液(某些盐溶液,如硫酸铵溶液也是酸性的);

碱溶液一定呈碱性,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某些盐溶液,如碳酸钠(纯碱)溶液也是碱性的)。 pH 的测定:在表面皿上放一张pH 试纸,用洗净擦干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半分钟内读出pH 。(读数为整数)

注意:Ⅰ.测溶液pH 前不能将pH 试纸用水湿润,也不能将其浸入待测液中;(润湿试纸测酸性溶液,结

果偏大;测碱性溶液结果偏小;测中性溶液不影响) Ⅱ.pH 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广泛pH 试纸只能粗略测pH ,精确测pH 需精密pH 试纸或pH 计

注:浓硫酸稀释时会放热,稀释时应该把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引流(或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并不断搅拌。

三.酸碱盐的通性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H+ + 酸根离子,如H2SO4, HCl,HNO3,H2CO3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金属离子(或NH4+) + OH-,如NaOH,Ca(OH)2,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NH4+) + 酸根离子,如NaCl,K2CO3,NH4NO3,NaHSO4,Cu2(OH)2CO3

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酸指稀盐酸和稀硫酸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活泼金属 + 酸→ 盐 + 氢气 (排在氢前的金属,酸指稀盐酸,稀硫酸)

Fe+2HCl=FeCl2+H2↑ Fe+ H2SO4=FeSO4+H2↑溶液变浅绿色,有气泡

Zn+H2SO4=ZnSO4+H2↑ Zn +2HCl= ZnCl2+H2↑Mg +H2SO4=MgSO4+H2↑ Mg+2HCl= MgCl2+H2↑

2Al +6HCl= 2AlCl3+ 3H2↑2Al + 3H2SO4=Al2(SO4)3+3H2↑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变黄

CuO + 2HCl = CuCl2 +H2O CuO + H2SO4= CuSO4 +H2O 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4)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H2SO4+2NH3·H2O =(NH4)2SO4 + 2H2O(氨水中和含酸废水)

Ca(OH)2+H2SO4 =CaSO4 + 2H2O(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Al(OH)3+3HCl=AlCl3 +3H2O(治疗胃酸过多)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 H++OH- = H2O)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中和反应放热。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AB+CD= AD+CB(双交换价不变)(5)酸+某些盐→新酸+新盐 CaCO3+2HCl=CaCl2+CO2↑+H2O 本质:CO32-+2H+=CO2 +H2O

Na2CO3+2HCl=2NaCl+CO2↑+H2O CaCO3+ H2SO4=CaSO4+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本质:HCO3-+H+=CO2 +H2O

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SO3+2NaOH=Na2SO4+H2O

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反应现象明显;吸收CO2用NaOH溶液,因为NaOH的溶解度比Ca(OH)2大,它的浓溶液可吸收更多的CO2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新碱+新盐 Ca(OH)2+CuSO4= Cu(OH)2↓+ CaSO4 配制波尔多液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Ca(OH)2+Na2CO3= CaCO3↓+2NaOH纯碱制烧碱

Ca(OH)2+(NH4)2SO加热CaSO4+2NH3↑+2H2O 2NaOH+(NH4)2SO加热Na2SO4+2NH3↑+2H2O

盐的通性

①金属+盐(可溶)→新金属+新盐 (盐溶液中进行,盐需可溶;K,Ca,Na除外)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Fe+CuSO4=Cu+FeSO4铁丝表面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Cu+2AgNO3=2Ag+Cu(NO3)2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②酸+某些盐→新酸+新盐③盐+某些碱→新盐+ 新碱CuSO4+ Ba(OH)2= BaSO4↓+Cu(OH)2↓

④盐+某些盐→新盐+新盐 NaCl+ AgNO3= AgCl↓+NaNO3 Na2SO4+ BaCl2= BaSO4↓+2NaCl

四.常见盐的性质用途

1.钙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千锤百凿出深山,(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32O CaC CaO CO +↑高温

粉身碎骨浑不怕,CaO + H 2O == Ca(OH)2 (生石灰作干燥剂原理,放热反应)

要留清白在人间。Ca(OH)2 + CO 2 == CaCO 3↓+ H 2O

2.碳酸钠(纯碱,苏打)—中和发酵产生的酸 Na2CO3+2HCl=2NaCl+CO2↑+H2O

3.碳酸氢钠(小苏打)—中和发酵产生的酸;中和胃酸过多NaHCO 3+HCl==NaCl+H 2O+CO 2↑

4.硫酸铜—配波尔多液,游泳池消毒。

五.复分解反应及其本质

盐的溶解性:碱溶钾钠钡钙铵,大多酸溶水中间,钾钠铵盐均易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氯化物(盐酸盐)

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硫酸盐微溶是银钙,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复分解反应条件:反应物-有酸可不溶,无酸必须溶 产物出现沉淀或气体或水至少一种

常见沉淀:AgCl BaSO 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 3 CaCO 3 ,

注:AgCl 和BaSO 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离子共存:相互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

H +不能与OH - ,CO 32- ,HCO 3-共存 OH -不能与H +, Cu 2+, Mg 2+, Fe 3+ ,Al 3+, NH 4+共存

Ba 2+不能与SO 42- CO 32-共存 Ag +不能与Cl -共存 CO 32-不能与Ba 2+ , Ca 2+共存

CO 32-的检验:加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为碳酸盐

NH 4+的检验:加碱混合加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为铵盐

Cl -的检验:向待测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则含。。 SO 42-的检验:向待测溶液中加入Ba(NO 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则含。。

六.化学肥料

(1)氮肥 铵态氮肥 (NH 4)2SO 4,NH 4NO 3,NH 4HCO 3 , NH 4Cl ;硝态氮肥NaNO 3;有机氮肥CO(NH 2)2 氨水

(2)磷肥 Ca 3(PO 4)2、 Ca(H 2PO 4)2 (3)钾肥 K 2CO 3、K 2SO 4 (4)复合肥 KNO 3、NH 4H 2PO 4、(NH 4)2 HPO 4 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

俗名及用途

CaO生石灰,作干燥剂 Ca(OH)2熟石灰,消石灰,改良土壤酸性,配波尔多液

CaCO3 ,石灰石主要成分,作建筑材料,制CaO制CO2

Na2CO3苏打,纯碱,作洗涤剂 NaHCO3小苏打,治胃酸过多,发酵粉主要成分

CuSO4·5H2O蓝矾,胆矾,配波尔多液,泳池消毒除铁锈:稀盐酸或稀硫酸(铁锈主成Fe2O3)

NH4HCO3碳铵 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浓硫酸:作气体干燥剂,不可干燥NH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作干燥剂,不可干燥CO2,SO2,HCl

上册其余化学方程式:

1镁燃烧2Mg + O2点燃 2MgO (耀眼白光,白烟,白色粉末) 2.加热铜片:2Cu + O2 △ 2CuO(表面变黑)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生锈形成红棕色的氧化铁Fe2O3

4.铝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Al + 3O2 = 2Al2O3(形成致密氧化膜)

加热铝片:4Al + 3O2 △ 2Al2O3(表面变暗,失去金属光泽,熔而不落)

5.氢气燃烧:2H2 + O2点燃 2H2O (淡蓝色火焰)

6.红磷燃烧:4P + 5O2点燃 2P2O5(大量白烟)

7.碳的完全燃烧:C + O2点燃 CO2 8.碳的不完全燃烧:2C + O2点燃 2CO

9.一氧化碳燃烧:2CO + O2点燃 2CO2 10.甲烷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1.酒精燃烧:C2H6O+3O点燃 2CO2+3H2O

实验室制氧气:12.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13..双氧水分解: 2H2O2 MnO2 2H2O+ O2 ↑

14.二氧化锰催化下加热分解氯酸钾: 2KClO3 MnO2,△ 2KCl+ 3O2↑

15.实验室制CO2(盐酸除水垢):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6.还原赤铁矿3CO+ Fe2O3高温 2Fe + 3CO2 17.还原磁铁矿4CO+Fe3O高温 3Fe + 4CO2

18.高炉炼铁中前三个反应 C + O2点燃 CO2 CO2 +C高温 2CO3CO+ Fe2O3高温 2Fe + 3CO2

19.电解水2H2O 通电 2H2↑+ O2 ↑ 20.加热碳酸氢铵NH4HCO3△ NH3↑+CO2↑+ H2O

21. 加热铜绿Cu2(OH)2CO3△ 2CuO+CO2↑+ H2O (绿色粉末变黑)

22.铜绿与盐酸反应: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3H2O

23.CO2溶于水(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H2O + CO2=H2CO3 24. 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 △ H2O+CO2↑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 有机物

1.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但并不是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鉴别:取样灼烧,看是否变黑。

2.某些物质含碳元素,但属于无机物,如CO,CO2,H2CO3,CaCO3,Na2CO3,NH4HCO3等碳酸盐不含碳的一定是无机物。

3.有机高分子化合物(Mr≥104),简称有机高分子:纤维素,淀粉,蛋白质,聚乙烯,聚氯乙烯4.六大营养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水——前四种属于有机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中的供能物质,人体日常生活所需的能量主要糖类提供,脂肪是备用能源

5。常见的有机物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乙醇俗称酒精:C2H5OH;乙酸俗称醋酸:CH3COOH;

葡萄糖:C6H12O6 淀粉,纤维素:(C6H10O5)n 尿素CO(NH2)2

二.有机物的特点

1.性质:大多难溶于水;大多熔沸点较低;大多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大多不易导电等。

2.组成和结构:一定含C,一般还含有H,O,N,Cl,P,S等;结构复杂有链状,环状

三.糖类(碳水化合物)

糖类包括葡萄糖等单糖,蔗糖等二糖以及淀粉,纤维素等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没有甜味的。

(一)葡萄糖 C,H,O

1.来源:光合作用,纤维素水解,淀粉水解

光合作用:6CO2+6H2O叶绿素,光照C6H12O6+6O2

淀粉的水解: (C6H10O5)n + nH2O 酶 nC6H12O6

2.作用:缓慢氧化,为人体提供热量

C6H12O6+6O2 酶6CO2+6H2O

3.葡萄糖摄入过多多少症状——多:糖尿病,少:低血糖

4.检验:与新制的Cu(OH)2混合,加热到沸腾,若生成砖红色沉淀,则样品中含葡萄糖。

(二)淀粉 C,H,O

检验:加碘酒变蓝,则含淀粉

含淀粉的食物酿酒:(C6H10O5)n + nH2O 酶 nC6H12O6 C6H12O6 酶 2C2H5OH + 2CO2↑

四.油脂 C,H,O

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做油,固态的为脂

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从大豆中提取油脂:研碎——加己烷溶解——过滤——热水浴蒸发

己烷用于溶解大豆中的油脂,其沸点低水浴的优点:受热均匀且温度可控制在100℃以下五.蛋白质一定有C,H,O,N这四种元素

1.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先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2.存在:人的肌肉,毛发,血液,激素,酶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贫血

3.盐析(物变):加饱和硫酸铵或硫酸钠溶液,降低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析出白色固体

4.变性(化变):受热或者遇浓硝酸、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钡盐、汞盐),酒精,甲醛,紫外线等受热或遇重金属盐会析出白色沉淀,遇浓硝酸会出现黄色沉淀(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5.检验:灼烧,若有烧焦羽毛味,则为蛋白质

六.维生素

维生素虽然不能提供热量,但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A:脂溶性缺乏得夜盲症维生素D:脂溶性缺乏得佝偻症,骨质疏松

维生素B:水溶性缺乏得脚气病维生素C:水溶性缺乏得坏血病

维生素C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受热或在碱性环境中易被氧化而破坏,具有还原性。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能源

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资源;燃烧产物污染大;能源利用率低)

煤的干馏——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

2.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

2.化学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减少大气污染,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废旧电池应回收处理,随意丢弃会引起重金属污染

3.氢能(最洁净的能源)

优点:资源丰富;热值高;燃烧后无污染

缺点:制备成本高能耗大;储存和运输存在安全问题

二。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人类使用历史:青铜——生铁和钢——铝合金(先后顺序与金属活动性强弱及冶炼难易程度有关)2.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传统材料:玻璃、陶瓷、水泥;新型材料:压电陶瓷,光导纤维,纳米碳管等)

玻璃包括普通玻璃、有色玻璃、钢化玻璃、特殊玻璃等

3.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常见塑料包括聚乙烯,聚氯乙烯,有机玻璃和电木

聚乙烯,聚氯乙烯前者无毒后者有毒,通过灼烧闻气味鉴别,后者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有黑烟

合成纤维包括尼龙,晴纶,氨纶等,耐腐蚀,透气吸水性差;

天然纤维主要是棉,麻,蚕丝等,不耐腐蚀,透气吸水性好羊毛,蚕丝主要成分蛋白质

4.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机动车轮胎,玻璃钢,碳纤维)

三.环境

需掌握的常见标志:节能标志,环境保护标志,节水标志,循环利用标志

(一)空气污染

1.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尤其是PM

2.5)

SO2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CO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NOx主要来自机动车废气

2.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3.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S+O点燃SO2 2SO2+O2尘埃2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二)水污染

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1.处理方法:分类回收;填埋;高温堆肥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016沪科版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2016沪科版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篇一:2016沪科版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该资料由友情提供知识点汇总一.物质性质及变化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 延展性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 化性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 酿酒,煮饭,光合作用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 光能)二.仪器使用 (2012 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液体药品的取用大量液体—倾倒法(瓶 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 完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 垂直悬空三不要)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 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加 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托盘天平的使用(1)称量范围:精确 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 游码移回零刻度处。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 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1.化学家-拉瓦锡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空气中氧 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该资料由友情提供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 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 的原因有:装置 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 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紧瓶塞, 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

沪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欢迎阅读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V读1. 2. 3. ,水进入集气瓶,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填充气球,作焊接金属保护气,做霓虹灯和放电管 5.污染性气体SO2,NO x,和CO 二.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制备,性质比较 A B (1)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O2), a 进气,b 排出空气。(2)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b 进气, a 排出空气。

(3)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在广口瓶内盛满水,b 进气, a 排出水。 (4)用于洗气,在广口瓶内盛一定量的洗液, a 进气, b 出气。 高锰酸钾制氧气注意事项: (1)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固体颗粒阻塞导管。(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要先均匀加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防止受热不均,炸裂试管。(4)铁夹夹在离管口1/3处 (5)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先移开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6)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方可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不纯。集气瓶中 水降至瓶口,且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简易启普发生器启普发生器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排空气法收集的干燥 于溶解速率 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复 燃则收集的是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馏; 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CO 2 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变浑浊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全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 现 象 空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 因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 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2、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3、化学性质——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1。 112 ①增加溶质 ②溶解度变小(降温)③蒸发溶剂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3、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① 过滤—固液分离 ② 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 ③蒸馏—分离不同沸点的液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 3)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 气体 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但是,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 生理盐水的溶质也是NaCl 。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等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利用各组分气体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4、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标: SO 2、NO 2、可吸入的颗粒物。 1 ,质量比为1︰8。 1 CO 2固体。 2石墨(C )软而滑、导电性、熔点高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疏松多孔)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 3、① 实验室制O 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和MnO 2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用过氧化氢(双氧水)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上制O 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 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 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 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 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 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 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 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 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沪教版)2017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全一册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 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范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 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 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 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 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张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氦气填充气球,作焊接金属保护气,做霓虹灯和放电管 5.污染性气体 SO2,NO x,和CO A B 二.氧气,二氧化碳及氢气制备,性质比较

沪教版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二、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见下图。短线表示相互间能反应,箭号表示相互间能转化) 1.单质: 1)金属: 2)非金属 + 氧气 → 氧化物 2.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 3)水: 3.酸: 4.碱: 5.盐: 0 +2 Fe → Fe 氧气→氧化物 金属+ 酸→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盐→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酸性氧化物+ 水→酸 碱→盐+水(可溶性碱) 碱性氧化物+ 水→碱(可溶性碱) 酸→盐+水 酸性氧化物→酸 水+ 碱性氧化物→碱(可溶性碱) CuSO 4→CuSO 4·5H 2O 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 金属→盐+氢气(①H 前面的金属;②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酸+ 碱性氧化物→盐+水 碱→盐+水 盐→酸+盐(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石蕊变蓝;酚酞变红(可溶性碱) 酸性氧化物→盐+水(可溶性碱) 酸→盐+水 盐→盐+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碱+ 金属→盐+金属(①排在前面的金属;②可溶性盐) 酸→盐+酸(可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难溶反应物能生成↑、H 2O ) 碱→盐+碱(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盐+盐(反应物必须可溶且生成物之一必须是不溶物) 盐+ 金 属:Fe 、Cu 、Mg 、Al 单 质 稀有气体:He 、Ne 、Ar 非金属 纯净物 酸性氧化物:CO 2、SO 2、SO 3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其它氧化物:H 2O 、CO 、Fe 3O 4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空气、水煤气、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 可溶盐:K +、Na +、NH 4+、NO 3-、SO 42-(除BaSO 4)、Cl - (除AgCl) 难溶盐:AgCl 、BaSO 4、CaCO 3、BaCO 3、Ag 2CO 3 可溶碱:NaOH 、KOH 、Ba(OH)2、Ca(OH)2 难溶碱:Cu(OH)2、Fe(OH)3、Mg(OH)2 无氧酸:HCl 、H 2S 含氧酸:H 2SO 4、HNO 3、H 2CO 3、H 3PO 4 可溶:K 2O 、Na 2O 、BaO 、CaO 难溶:CuO 、Fe 2O 3、MgO 固态非金属:C 、S 、P 气态非金属:H 2、O 2、Cl 2、N 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2015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是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有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判断依据)。 (4)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伴随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导电性、导热性、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等。 (2)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先碳化;结论: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的木条伸到瓶,木条,证明是(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证明是(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化学基础实验 1、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左盘物品的质量=右盘物品读数+游码读数 (4)加热器皿--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固体以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 ②“三不”:、、 。 C、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D、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放回原处。: (2)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用手紧贴,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 3NH3↑+H2O+CO2↑ 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2.二氧化硫的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使KMnO4溶液褪色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属化学变化:铁生锈、木炭燃烧、饭变馊 属物理变化:冰融化、碘升华、食盐溶解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属物理性质:溶解性、颜色、状态 属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酸性 5.化学史 法国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 1965年我国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素 俄国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诺贝尔研究了炸药 6.铜绿受热 Cu2(OH)2CO 32CuO+H2O+CO2↑ 现象:变黑,管口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气体 7.铜绿与盐酸反应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现象:固体减少,溶液变蓝,有气泡。 8.镁的燃烧 点燃 2Mg+O22MgO 现象: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9.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石棉网 10.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11.天平的使用

调零前游码归零 物左砝右 砝码用镊子 精确度0.1g 12.试剂存放 液体放在细口瓶、固体放在广口瓶 13.试管加热液体时 试管夹在离管口1/3处 液体用量不超过1/3 试管倾斜45° 14.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略倾斜 15.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16.闻气体要招气入鼻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1.空气的组成成份(体积分数) N2 78% O2 21% CO2 0.03% 稀有气体 0.94% 杂质气体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水面不到1/5的原因 漏气、红磷量不足、没冷却 3.混合物与纯净物区别 是否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如属混合物:空气、稀有气体、食盐水 属纯净物: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 4.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制得氧气 5.氮气的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不活泼 6.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保护气、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 7.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而且性质不活泼 包括:氦、氖、氩、氪、氙、氡 用途:制放电管、填充气球、保护气、景观灯 8.空气质量日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 9.汽车尾气:CO、NO 10.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1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燃气 12.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 二氧化氮能引起光化学烟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