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脉诊
舌诊与脉诊操作方法

舌诊与脉诊操作方法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面是它们的操作方法:
1. 舌诊:
a. 病人保持坐姿,将舌头伸出。
b. 观察舌体的颜色、形状、苔质等。
c. 注意观察舌尖、舌中、舌根等部位的变化。
d. 注意观察舌体的湿润程度。
e. 根据观察到的舌象,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2. 脉诊:
a. 病人保持坐姿或卧姿,暴露需要脉诊的部位(通常为腕部)。
b. 使用中医脉诊手法,比如“三按法”、“三查法”等。
c. 通过按揉经脉上的相应穴位,感知脉搏的变化。
d. 注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寒热等特征。
e. 根据观察到的脉搏特征,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和脉诊都涉及到中医的辨证论治,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建议请教中医师进行诊断。
中医舌诊与脉诊归纳

中医舌诊与脉诊归纳中医舌诊与脉诊归纳收录:老军醫李广仁中医认为正常舌苔乃由胃气所现,通过胃蒸脾湿上潮而形成。
诊察舌苔,一定要排除一些假象,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
首先要了解正常舌苔可以有的变异。
正常舌苔应该是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
据统计,正常人仅77~78%表现为正常舌苔,还有一部分正常人可出现一些异常的舌苔,尤其是吸烟的人,舌苔常较厚,并有灰、黄、黑不同苔色;经常失眠的人,舌尖常有红刺增生;喜食辛辣食物的人,舌质可较正常为红。
一般是由于局部的丝状乳头萎缩所致。
中医辩证一般都认为属于阴虚、血虚;且认为舌前半剥脱为胃阴不足,舌根部剥脱,示肝肾阴伤,但临床也非截然如此。
此外舌中有一条舌苔光剥,俗称鸡心舌,示阴虚较甚。
如全舌剥脱,则称光剥舌,示胃肾阴涸,病非轻浅......《灵枢?热病》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这种由于热邪传聚于内,津液被伤而致“舌焦”;盛热不已,营血被腐,以致舌本糜烂,都是临床常有的见症。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这些都说明了舌诊在临床的重要。
舌诊内容归纳歌诀:(舌脉歌诀特别重要,必须死背)舌质舌质淡白主虚寒,阳气虚弱气血连。
红主热与里实热,又见阴虚而内热。
绛为内热深重舌,外感邪热入营血,或由内伤久重病,导致阴虚火旺得,紫色应分寒与热,舌上紫班是瘀血,淡紫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
绛紫色深津液干,邪热炽盛损阴液。
舌苔白苔主表赤主寒,薄白在表外邪传,舌淡苔白里寒证,白堆积疫痛连,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深浅来,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势进退。
黄苔主里又主热,外感苔黄里传热,胖嫩苔黄而滑润,阳虚水湿不化别。
灰色之苔主里证,见于里热寒湿证,灰苔干燥热伤津,湿润寒湿痰饮停。
黑色之苔主里证,既主热极又寒盛,燥裂芒秋(热)极津枯,润滑阳虚寒盛成。
另外,于60年7月出版的,由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舌诊》还可以。
随后又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全书共88页,目录包括“四言诀”与“七言诀”两部分。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不同于西医诊断,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注重于整体观察,强调辨证施治,包含了中医独特的术语和理论,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本质、辨明病因、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的基本特点是以中医独特的理论为基础,强调辩证施治,贯彻整体观念。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声音、呼吸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其中,舌诊、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体和舌下脉络的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舌诊能够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以及气血运行的情况。
例如,苔色黄腻可以提示湿热内蕴,苔色白腻则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
通过舌诊,中医医生能够进一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以及疾病的病因。
脉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以及脏腑功能。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医生能够判断出患者的气血运行是否平稳,脏腑功能是否协调。
例如,脉搏细数可以提示气血不足,脉搏弦紧可以提示肝气郁结。
脉诊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本质,还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初、中、后期的变化。
除了舌诊和脉诊之外,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术语,如“气虚”、“阳虚”、“湿热”等。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描述疾病的本质、病因以及病情变化。
例如,气虚指人体气血不足,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湿热指人体湿邪内蕴。
中医医生通过这些术语,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体质,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是中医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必须精通这些术语,以便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诊断术语的独特性和整体观念,使得它在临床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西医诊断相比,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更注重于辨证施治,强调了个体化的治疗。
总之,中医临床诊断术语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本质、辨明病因、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诊断之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

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诊断中的诊疗基础: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
舌诊与脉诊的主要意义,是它们在辨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辨证是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首先要确定病名,然后才能谈到辨证,中医确定病名并不十分困难,确定病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有的以病因做为病名,如虫积、食积、痰饮等;有的以一种突出的症状做病名,如喘证、眩晕、水肿等;有的以季节和疾病的性质做病名,如春温、冬温等;有的以季节和季节主令做病名,如夏暑、秋燥等;有的以代表一组症候群做病名,如太阳病、阳明病等。
病名确定之后,才能谈到辨证,换句话说,辨证只有在“病”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离开了病,辨证也就设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辨证本身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病,而是一种分析、认识所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疾病性质和正邪消长等各方面的方法,在具体应用上必须有具体的病为基础。
疾病反映在舌象和脉象的变化,是辨证不可缺少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两者在客观上存在着统一的规律,两者互相支持,互为佐证,相辅相成。
各种脉象与舌象都各自有自己的主证,一种病脉的出现,遂之出现相应的舌象,反之,舌象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脉象的变化,也就是所谓脉象与舌象的统一规律,这种规律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客观的可靠性,表现在辨证中就是实脉见实舌象,虚脉见虚舌象;主表的脉见主表的舌象,主里的脉见主里的舌象;主热的脉见主热的舌象,主寒的脉见主寒的舌象。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正确,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变异舌象:〔1〕变异年龄性别因素:①老年人,舌色多暗红。
中医诊断脉搏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

中医诊断脉搏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脉诊与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以及舌苔的情况,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情况。
本文将就脉诊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脉诊的解读与应用1. 脉搏解读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脉动,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有浮、沉、细、数等不同的特征,每种特征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
- 浮与沉:浮脉通常表示阳气偏盛,沉脉则可能与阳气不足有关。
- 细与数:细脉多见于阴虚,数脉则多见于热病。
- 滑与涩:滑脉通畅而有力,涩脉则不畅而稍弱,两者与湿热与瘀血有关。
2. 脉诊的应用脉诊可用于辨别疾病的类型、分析病情及判断治疗效果。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调理、经络通畅情况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脉诊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有诸多应用,比如:- 用于判断病人体质与病情的辨析,如虚寒、实热、阴虚阳亢等。
-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等特点,辨别病情为气滞、气郁等状况。
- 对于一些急性疾病,脉诊可以了解病的进展进度,以及预测病情的恢复。
二、舌诊的解读与应用1. 舌苔解读舌苔是指舌体表面的一层覆盖物,它的厚薄、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
中医理论认为,舌苔与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疾病有关。
- 颜色与厚薄:舌苔颜色可能与病情有关,如白苔、黄苔、黑苔等。
- 质地与滋润度:舌苔的质地可以分为薄、厚、糙等,滋润度则可以分为湿润、干燥等。
2. 舌诊的应用舌诊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类型、分析病情及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舌体表面和舌苔的变化,中医师可以推断出病人的体虚实、寒热内外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舌诊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 通过观察舌质的淡红、绛色、紫色等,判断病人体质的充盛与不足。
- 通过观察舌苔的湿润度、厚薄、颜色等特征,评估病人的气血调理情况。
- 舌诊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可以提供病情的综合诊断,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总结——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总结——舌诊脉诊分类细目临床意义具体望舌质望舌质淡白舌主阳气虚和气血亏虚湿润:脾虚水停少津:阳气虚光莹:气血亏虚淡红舌气血调和红舌主热舌红苔黄:实热舌红少苔:热伤阴绛舌主热盛热毒深重:营分阴虚火旺青紫舌主瘀血淡紫而润:寒湿绛紫而干:热盛肿胀:邪热挟酒毒望舌形老嫩实;虚胖瘦胖大湿瘦小肿胀红:热毒红紫:心脾积热青紫:邪热挟酒毒点刺热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齿痕脾虚湿盛望舌态痿软舌阴虚;气血不足僵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颤抖舌中风先兆㖞斜舌中风先兆吐弄舌心脾积热短缩舌寒凝;痰阻;血虚;津少望舌苔望苔质厚薄润燥滑苔:水湿腻腐痰饮、食积腻:湿腐苔:食积剥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不足望苔色白苔薄白:主表证润:风寒干:风热厚白:痰浊黄苔热灰黑苔主瘀血阴寒内盛里热炽盛脉纲脉名脉象主病浮脉类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虚阳外越洪浮大有力(波涛汹涌,来盛去衰)阳明气分实热;邪盛正衰濡浮细软虚证;湿证散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元气离散芤浮大中空失血,伤阴革浮大弦急而空亡血;失精;半产;漏下沉脉类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里证伏推筋著骨邪(闭)厥(证)痛(极)牢沉、实、大、弦、长阴寒内结;症瘕积聚;疝气弱沉细软气血不足;阴气不足迟脉类迟不足四至寒(虚,实);实热结聚(阳盛革阴)缓一息四至,怠缓湿证;脾胃虚弱涩往来艰涩,轻刀刮竹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结缓而中止,止无定数阴寒气结;寒凝血瘀;气血虚衰数脉类数五至以上热证(虚,实);里虚证促急而中止,止无定数阳盛实热;气血痰食;脏器虚衰疾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动如豆,厥厥动摇,关部尤显痛证;惊恐虚脉类虚无力虚微极细极软气血大伤;亡阳细细如线,应指明显虚证;湿证代中止,止有定数脏衰;跌打;惊恐痛短首尾俱短,不及本尾气病(虚,瘀)实脉类实有力实证滑入盘走珠痰、食、热紧如转绳索,紧搏抗指寒、食、痛长超过本位阳实、热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胃气衰败以上内容来源于张凤瑞视频笔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舌诊脉诊精要

舌诊脉诊精要内经云心开窍于舌,心又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从舌上可以望心;舌又为肉之外显,肉为脾所主,故从舌上可以望脾;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从齿上可以看肾气之强弱;肝肺两脏,从舌之两侧可望其大约。
以下则详述之。
常人之舌:底色粉红,舌上有淡白色舌苔,透过舌苔可看到部分舌质,所谓白里透红也。
舌体不厚不薄,宽窄适中,居中不歪,卷舒自如。
此为健康之人的舌相也。
舌体宽窄:舌体宽为脾虚湿气不运,舌体窄为血虚,不能荣华。
舌体厚薄:舌体前段厚为气滞,中段厚为痰湿郁结,舌体薄为阴虚。
舌体动静:探舌后,多动者,主热,故小儿心脾积热而见弄舌;探舌后,舌体软弱无力,主阳虚,主重症,主无神,难治也。
舌之长短:短舌主心气不足,神内陷也,多伴言语不清;舌纵多为木火两旺,主热,主阳。
齿之色泽:齿白泽为常,齿枯则肾阴不足,齿黑则肾阴干涸,死症。
牙龈色泽:龈为脾所主,常色粉红。
偏红则为热,偏白则为寒。
龈肿为热郁,萎缩为阴血虚。
舌底:舌底血脉紫黑外显,为血瘀。
舌苔:舌苔剥落为胃阴伤,舌苔增多为脾失健运,亦主食积,舌苔多如积粉,为湿毒,多见感染瘟疫者。
舌苔色白为湿,色黄为热,色黑而燥为热极,黑白相间而润为寒极。
舌形:常人舌相为U形;舌前小,呈V形,为心阴虚;舌后小,呈反Ω形,为肾阴虚或精虚之相;前端左右凸出,呈W形,小儿多为肺气郁,寒热阻肺也,大人多为肝气郁,情绪不畅也。
舌质:舌质干燥为阴虚有热,舌质湿润水滑为阳虚水泛。
舌疮:舌上有疮多为虚火;舌有红点多为郁火,小儿多见。
唇:唇干为阴虚;唇干紫甲错,为干血痨,大黄蛰虫丸主之;小儿唇红则无寒,唇白则无热。
舌之歪斜:舌歪为中风之相,分寒热两端,气虚而寒风中,则收引,左受则左斜;气虚而热风中,则痿驰,左受则右斜;类中风(脑梗)则舌不歪。
舌缺:舌缺为疳积虫证。
舌诊精要(1)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症、寒症,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中药调理:黄芪粉、肉桂粉、当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诊、脉诊————————————————————————————————作者:————————————————————————————————日期: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共同特征脉名脉象特征主病浮类脉轻取即得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亦主虚证洪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气分热盛,邪盛正衰,元气大伤、躁急)濡浮细无力而软虚证,湿困散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均元气离散,正气将绝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之际革浮而搏指,中空边坚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沉类脉重按始得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牢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积弱沉细无力而软阳气虚弱,气血俱虚迟类脉一息不足四至迟一息不足四至寒证,亦见泻热结聚缓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平人涩往来艰涩,迟滞不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结迟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数类脉一息五至以上数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热证,亦主里虚证疾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促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滞,脏气衰败,肿痈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疼痛,惊恐虚类脉应指无力虚举按无力,应指松软气血两虚细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气血大伤,元气暴脱代迟而中止,止有定数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短首尾俱短,不及本部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实类脉应指有力实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紧崩急弹指,状如转锁实寒证,疼痛,宿食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大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健康人,病进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内经》21 《脉理求真》38《脉经》24 《伤寒杂病论》26《濒湖脉学》27《景岳全书》16《三指禅》27 《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28 种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浮脉相兼(表证兼夹)浮紧脉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浮缓脉太阳中风证浮数脉风热袭表之表热证浮滑脉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沉脉相兼(里证)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沉弦脉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沉涩脉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弦脉相兼(肝胆)弦紧脉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弦细脉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数脉想兼(火热)滑数脉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洪数脉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表格·4—真脏脉无胃之脉提示邪盛正衰偃刀脉脉来弦急,如循刀刃转豆脉脉动短小而尖搏,如循薏苡子弹石脉急促而坚硬, 肾气竭绝之象无神之脉提示神气涣散,乃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脾无谷气已绝于内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
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解索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散乱无序肾与命门之气皆亡无根之脉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之征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三阳热极阴液枯竭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三阴寒极,阳亡于外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主大肠气绝。
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左右上焦寸《难经》《脉经》心,小肠《难经》《脉经》肺、大肠《景岳全书》心、心包络《景岳全书》肺、檀中《医宗金鉴》心、檀中《医宗金鉴》肺、胸中中焦关《难经》《脉经》肝胆《难经》《脉经》脾胃《景岳全书》肝胆《景岳全书》脾胃《医宗金鉴》肝胆、膈《医宗金鉴》脾胃下焦尺《难经》《脉经》肾、膀胱《难经》肾、命门《景岳全书》肾、膀胱、大肠《脉经》肾、三焦《医宗金鉴》肾、膀胱、小肠《景岳全书》肾、命门、三焦《医宗金鉴》肾、大肠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变异舌象:(1)变异年龄性别因素:①老年人,舌色多暗红。
(2)儿童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
③女性在经期可出现舌覃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先天性者。
(3)气候环境因素:①在季节方面,夏季舌苔多厚,多见淡黄色。
②秋季苔多偏薄偏干。
③冬季,舌常湿润。
④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4、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神、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
5、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荣为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6、望舌形: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
表格·6—舌色淡红舌气血调和,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淡白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虚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枯白舌脱血夺气,病情危重红舌实热,阴虚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实热证舌尖红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肝经有热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虚热证绛舌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血瘀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分,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舌绛少苔而润血瘀紫舌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色肺气壅滞,肝郁血瘀,气虚血瘀,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药物、食物中毒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而血行瘀滞或阳气虚衰血脉瘀滞紫红舌、绛紫色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舌有紫色斑点局部瘀血或局部血络损伤。
表格·7—舌形苍老舌实证娇嫩舌虚证胖大舌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淡胖大脾肾阳虚舌红胖大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肿胀舌)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舌红而生点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裂纹舌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浸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脾虚湿浸齿痕舌脾虚,水湿内盛舌淡胖大而润,边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有齿痕湿热痰浊壅盛表格·8—舌态痿软舌伤阴或气血俱虚舌痿软而淡白无华气血俱虚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外感热病,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舌红干而渐痿者肝肾阴亏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阴亏已极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舌强语言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中风先兆涡斜舌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颤动舌为肝风内动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所致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者热极生风舌红少绛而颤动者阴虚动风或肝阳化风舌体颤动亦可见于酒毒内蕴吐弄舌心脾有热,小儿智力发育不全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热盛动风先兆短缩舌寒凝筋脉,气血俱虚,脾虚痰阻,热盛伤津,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舌短缩而胖,苔厚腻者脾虚不运,痰浊内阻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热盛伤津表格·9—苔质薄苔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厚苔主痰湿,食积,里热润苔为正常舌象,提示津液未伤。
滑苔主痰饮,主湿燥苔提示津液已伤,或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不能上呈腻苔湿浊内蕴舌苔厚腻,或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舌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填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而厚痰热、湿热、暑湿内蕴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脓腐苔主内痈或邪毒内结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表现花剥苔胃气阴两虚镜面舌色红绛胃阴枯竭镜面舌色晄白,甚则毫无血色营血大虚,阳气虚衰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舌苔前剥肺阴不足舌苔中剥胃阴不足舌苔根剥肾阴枯竭全苔邪气散漫,湿痰阻滞偏苔提示舌苔偏处所候脏腑邪气停聚偏于舌尖: 邪气未深,胃气先伤。
偏于舌根: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舌苔偏左或右:肝胆湿热表格·10—苔色白苔可为正常舌象,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苔白厚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积粉苔瘟疫或内痈,乃秽浊之邪与热毒相结苔白而燥裂粗糙燥热伤津,阴液亏损黄苔热证、里证舌尖苔黄热在上焦舌中苔黄热在胃肠舌根苔黄热在下焦舌边苔黄肝胆有热舌苔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外感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薄黄苔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焦黄苔邪热伤津,燥结腑实黄腻苔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绛舌黄白苔气营两燔绛舌黄润苔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青黄苔寒湿内盛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舌边舌尖白腻苔,舌中舌根灰黑苔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舌边舌尖黄腻苔,舌中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苔黄黑者,为霉酱苔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舌苔黑而滑润寒盛阳衰表格·11—危重舌象猪腰舌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砂皮舌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主津液枯竭,病危干荔舌舌敛缩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火柿舌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主内脏败坏,病危赭黑舌舌质色赭带黑主肾阴枯竭,病危雪花舌舌起白色如雪花片属危候瘦薄无苔舌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属胃气将绝,难治囊缩卷舌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属厥阴气绝,难治舌强语謇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艰涩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蓝舌而苔黑或白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主病危重,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