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血指征
新生儿输血指征

疾病或其它
指征
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
Hb<130g/Lb<130g/L,Hct<
中度心肺疾病
Hb<100g/L,Hct<
外科大手术
Hb<100g/L,Hct<
贫血表现
Hb<100g/L,Hct<
急性失血
Hb<80g/L,Hct<
医源性失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10%~25%
累计量血容量的5%~10%
贫血临床表现:安静情况下有气急、呼吸困难、反复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体质量部增和表情淡漠等,且这些症状通过输血可缓解。
足月新生儿RBC输注剂量一般为10ml/kg.次。
RBC输注剂量用下列公式计算:输注量=体重(kg)*(预期Hb─实际Hb)g/L*
在新生儿,输注速度一般为2~5ml/h早产儿和心功能不全者还应减慢
新生儿贫血诊断标准:生后2周Hb<145g/L(轻度Hb<120~145g/L中度Hb<100~120g/L重度Hb<100g/L)2周~1月Hb<90g/L
.
儿科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指南一、背景儿童患者是一类异质性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在血容量、血液组成成分水平、免疫系统成熟度以及机体对低血容量和缺氧的生理反应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对输血要求高,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儿科疾病的输血实践不仅不同于成人患者,而且更加错综复杂。
本指南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输血指导,确保儿童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二、原则1. 非必要不输血和非必要不多输血的原则。
2. 科学、全面地评估儿童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获益及风险。
3. 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输血,审慎选用严紧或者宽松的输血阈值和适宜的血液成分,适时评估输血疗效。
三、输血指征1. 明显出血:按照附录A提供的出血程度分级标准判断为2级以上(含2级)的出血。
2.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或预计需要大量输血纠正贫血。
3. 严重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感染性休克等。
4. 严重循环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等。
5.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 手术及创伤: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及患者状况决定是否输血。
四、输血禁忌症1. 严重过敏体质,特别是对输血相关制品过敏的患者。
2. 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等不能耐受输血的患者。
5. 家属中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
五、输血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首选中心静脉输血,其次为外周静脉输血。
2. 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状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导致不良反应。
3. 观察患者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效果,适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输血1.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很常见。
除了早产儿自身的原因外,医源性失血是导致其贫血的重要原因。
新生儿输血规范

新生儿输血规范一、引言新生儿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医疗行为,对于纠正新生儿贫血、提高新生儿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新生儿生理特点及输血相关风险的考虑,新生儿输血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本规范旨在为新生儿输血提供专业、准确、有见地的指导,以确保新生儿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新生儿输血指征1. 缺血性贫血: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低于13g/dL,伴有临床症状者。
2. 出血性疾病: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等。
3. 免疫性溶血病: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病,如ABO溶血病、Rh溶血病等。
4.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需行手术治疗者。
5. 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等。
6. 其他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
三、新生儿输血原则1.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根据新生儿病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根据新生儿病情选择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制品。
3. 尽量减少输血量:新生儿输血量应根据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病情等确定,尽量减少输血量。
4. 注意输血速度:新生儿输血速度宜慢,一般为24mL/kg·h。
5. 加强输血监测: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新生儿输血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1)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交叉配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相容。
(3)血液制品的准备:根据新生儿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按照规定方法进行制备。
2. 输血操作:(1)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合适的静脉,建立静脉通道。
(2)输血:按照输血速度要求,缓慢输注血液制品。
(3)观察: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输血后处理:(1)记录输血情况: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2)观察新生儿病情:观察新生儿贫血、出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新生儿安全输血制度及流程

新生儿安全输血制度及流程一、制度1. 为确保新生儿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输血管理规定》和《新生儿输血指南》,制定本制度。
2. 新生儿输血应遵循医学原则,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优先考虑保守治疗措施。
3. 新生儿输血前,应充分评估病情,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4. 新生儿输血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开具医嘱,由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护士执行。
5. 新生儿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6. 新生儿输血后,应做好输血记录,并进行输血后评估。
7.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新生儿输血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二、流程1. 新生儿输血申请(1)医师根据新生儿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护士核对患儿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等信息,采集抗凝血样。
(3)护士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送至检验科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 新生儿输血前的核对(1)医师根据检验科提供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确定输血指征。
(2)护士再次核对患儿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等信息,确认输血医嘱。
(3)医师开具输血医嘱,护士执行。
3. 新生儿输血(1)护士准备输血器材,按照医嘱抽取血液。
(2)护士再次核对患儿病历、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血型等信息,确认无误后开始输血。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师。
4. 新生儿输血后的处理(1)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时间、剂量、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2)医师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如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3)护士将输血后的血袋及输血记录单保留一段时间,以备必要时查阅。
三、注意事项1. 新生儿输血时,应选用合适的血管,避免多次穿刺。
2. 新生儿输血过程中,应避免血液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
3. 新生儿输血后,应注意保暖,避免体温过低。
4. 新生儿输血后,应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输血反应。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儿科输血特点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
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
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
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
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
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新生儿输血疗法ppt课件

双胎间Hb相差33g/L可确诊。
7
⒉产科意外
原因很多,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膜 穿刺时伤及胎盘、脐带过短以及产钳牵拉使脐 带破裂、剖宫产时伤及胎盘等。
⒊产伤性内出血
表现为头颅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消
化道出血、肝包膜下出血、脾包膜下出血等。
8
⒋医源性失血
多次化验,静脉取血量较多,超过 总血量10%,可引起失血性贫血。
由于广泛采用维生素K1预防,本病的发病 率已显著降低。
18
五.新生儿溶血病
㈠病因
本病是由于母亲与胎儿之间血型不合引起
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在红细胞 23 个血型系统中,以 ABO 系统和 Rh系统血型不合引起者最为常见。 上海18年中共发现本病835例,其中ABO血 型不合引起者 712 例( 85.3% ), Rh 血型不合 122 例( 14.6% ), MN 血型不合仅 1 例( 0.1% )
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
㈦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较弱,血清
中抗体效价低,判定血型要用高效 价标准血清。3个月内婴儿不需做反 定型。
4
二、新生儿生理性贫血
足月儿生后6~12周Hb降至95~110g/L,早 产儿生后4~8周Hb降至65~90g/L,新生儿 能耐受而无症状。这种贫血呈自限性,一 般不需治疗。
30g/L。
12
⑷如有休克或病情危急来不及配血者,应先输5% 白蛋白20ml/kg 补充血容量,然后再输红细胞 ; ⑸贫血伴有心衰者,可在输血同时以快速利尿剂 静注; ⑹输血同时给氧气吸入,以减少组织缺氧所带来
的损害。
供血部门应提供小包装红细胞或全血,红
细胞适应证(见表1)。
新生儿输血操作指南

新生儿输血操作指南引言新生儿输血是指将新生儿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血管途径输入给新生儿,以纠正血液功能障碍或缺失的治疗措施。
新生儿输血操作需要严格执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新生儿输血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帮助医务人员正确管理新生儿输血过程。
适应症新生儿输血的适应症包括:1. 出生后出血不止或伴有出血倾向的新生儿。
2. 严重贫血或需要补充血红蛋白的新生儿。
3.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新生儿。
4. 其他需要输血治疗的特殊情况,如出生窒息后的复苏等。
准备工作1. 确认输血的适应症,并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
2. 完成输血相关的医嘱,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3. 检查血型与交叉配血结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 准备好输血所需的输血器具,包括输血管、输血针、输血袋等。
5. 检查输血血液制品的标签,确保所使用的血液制品与医嘱一致,并检查血液制品的有效期和保存条件。
输血操作步骤1. 患儿接受输血前,应经过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评估其输血的需要和风险。
2. 确保输血器具的无菌和完整性,同时准备好止血材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
3. 在输血前,正确核对患儿的身份和输血相关的医嘱信息。
4. 患儿需要静脉通道作为输血途径,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如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
5. 打开输血器具的包装,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装配输血管、输血针等。
6. 将输血针插入患儿静脉通道,注意插入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血管壁。
7. 确保输血管与输血针连接牢固,并通过检查与患儿的血管连接处是否有渗血来确认连接的紧密性。
8. 将输血袋中的血液缓慢注入给患儿,通常开始输注速度为510滴分钟,后续根据患儿的情况逐渐增加输注速度。
9. 在输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特别关注呼吸、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10. 在输血过程中,根据需要监测血气分析、血红蛋白浓度和凝血功能等指标。
11. 输血完成后,将输血管从患儿的静脉通道中拔出,及时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止血措施。
输血适应症知识

输血适应症----根据《广西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节约用血考核标准(试行)》(桂卫医【2011】96号)。
一、手术、创伤患者及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1、一般情况:手术及创伤患者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
2、急性贫血或休克患者,失血量≥血容量的20%,可考虑输血。
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手术、创伤患者,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注意:血容量损失<20%,应使用晶体及胶体液,轻度失血<600ml、Hb>100g/L输血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外),属无指征输血。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红细胞制品输注原则总原则: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洗涤红细胞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1. 慢性贫血输血:Hb≤ 60g/L或红细胞压积低于0.20才考虑输血(地贫患儿除外)。
2、慢性贫血患者Hb在60-90g/L的病人,如果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血。
注意:慢性贫血输血:Hb>60g/L或红细胞压积>0.30输血的,属无指征输血。
三、冷沉淀输注适应症1、外伤病人有第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可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也可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注意: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是正常的30%输注冷沉淀的,属目的不明确。
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适应症1、手术、创伤输注:用于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及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II、V、VII、IX、X、XI或抗凝血酶III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应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或其它
指征
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
Hb<130g/L,Hct<0.40
严重心肺疾病
Hb<130g/L,Hct<0.40
中度心肺疾病
Hb<100g/L,Hct<0.30
外科大手术
Hb<100g/L,Hct<0.30
贫血表现
Hb<100g/L,Hct<0.30
急性失血
Hb<80g/L,Hct<0.25
医源性失血பைடு நூலகம்
失血量>血容量的10%~25%
累计量血容量的5%~10%
贫血临床表现:安静情况下有气急、呼吸困难、反复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体质量部增和表情淡漠等,且这些症状通过输血可缓解。
足月新生儿RBC输注剂量一般为10ml/kg.次。
RBC输注剂量用下列公式计算:输注量=体重(kg)*(预期Hb─实际Hb)g/L*0.3
在新生儿,输注速度一般为2~5ml/h早产儿和心功能不全者还应减慢
新生儿贫血诊断标准:生后2周Hb<145g/L(轻度Hb<120~145g/L中度Hb<100~120g/L重度Hb<100g/L)2周~1月Hb<90g/L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