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和经验总结,通过科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安排和组织农田的播种、耕作、施肥、防治病虫害、农田灌溉等一系列农业活动,以达到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业结构调整原理: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和所需的生长环境,合理安排和调整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和种植区域,以实现农田利用的最大化和作物的优化组合。

2. 轮作原理:通过在不同季节和年份种植不同作物,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减少连作障碍和农田的病虫害发生,增加农田的生产力。

3. 施肥原理: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营养状况,科学施肥,合理添加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微量元素,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

4. 农田灌溉原理:根据不同作物的水分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农田灌溉,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防止土壤干旱、涝灾等灾害的发生。

5. 病虫害防治原理: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合理施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等,预防和控制农田的病虫害,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6. 土地利用原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合理的农业布局、良好的农田管理和科学的土壤保护措施,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可持续利用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7. 农机化原理: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设备,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通过遵循这些基本原理,耕作制度能够实现对农田的高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行业农业技术手册

农业行业农业技术手册

农业行业农业技术手册第一章农业基础知识 (3)1.1 农业概述 (3)1.2 农业分类 (3)1.3 农业区域分布 (3)第二章耕作制度与技术 (4)2.1 耕作制度概述 (4)2.2 耕作技术原理 (4)2.2.1 土壤耕作的基本原理 (4)2.2.2 耕作技术的优化原则 (4)2.3 耕作方式与方法 (5)2.3.1 耕作方式 (5)2.3.2 耕作方法 (5)第三章种植业技术 (5)3.1 种植业概述 (5)3.2 种植作物分类 (5)3.2.1 粮食作物 (5)3.2.2 经济作物 (6)3.2.3 饲料作物 (6)3.2.4 蔬菜 (6)3.3 种植技术要点 (6)3.3.1 土壤管理 (6)3.3.2 种子处理 (6)3.3.3 播种技术 (6)3.3.4 作物栽培管理 (6)3.3.5 收获与储存 (6)第四章养殖业技术 (6)4.1 养殖业概述 (6)4.2 养殖品种分类 (7)4.2.1 动物养殖 (7)4.2.2 植物养殖 (7)4.3 养殖技术要点 (7)4.3.1 动物养殖技术要点 (7)4.3.2 植物养殖技术要点 (7)4.3.3 特种养殖技术要点 (7)第五章农业肥料与施肥技术 (8)5.1 农业肥料概述 (8)5.2 肥料种类与性质 (8)5.2.1 有机肥料 (8)5.2.2 无机肥料 (8)5.2.3 生物肥料 (8)5.3 施肥技术与方法 (8)5.3.2 施肥时期 (8)5.3.3 施肥方法 (8)5.3.4 施肥量 (9)5.3.5 肥料搭配 (9)第六章农药与植保技术 (9)6.1 农药概述 (9)6.2 农药种类与用途 (9)6.2.1 化学农药 (9)6.2.2 生物农药 (9)6.2.3 物理农药 (10)6.3 植保技术与方法 (10)6.3.1 农药使用技术 (10)6.3.2 植保方法 (10)第七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10)7.1 农业机械化概述 (10)7.2 农业机械分类 (10)7.3 农业机械化应用 (11)7.3.1 耕作机械化 (11)7.3.2 种植机械化 (11)7.3.3 植保机械化 (11)7.3.4 收获机械化 (11)7.3.5 运输机械化 (11)7.3.6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11)第八章农业信息技术 (11)8.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11)8.2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12)8.2.1 农业生产管理 (12)8.2.2 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12)8.2.3 农业科技创新 (12)8.2.4 农业教育培训 (12)8.3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12)8.3.1 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2)8.3.2 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3)8.3.3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3)8.3.4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3)第九章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13)9.1 农业环境保护概述 (13)9.1.1 概念与意义 (13)9.1.2 农业环境问题 (13)9.2 农业污染治理 (13)9.2.1 农药污染治理 (13)9.2.2 农膜污染治理 (13)9.2.3 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13)9.3.1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4)9.3.2 保护耕地资源 (14)9.3.3 保障水资源安全 (14)9.3.4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14)9.3.5 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 (14)9.3.6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14)第十章农业产业发展与政策 (14)10.1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14)10.2 农业产业政策 (15)10.3 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15)第一章农业基础知识1.1 农业概述农业,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利用土地、气候和生物等自然条件,通过人工种植、养殖和加工等方式,生产农产品的产业。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耕作学

耕作学

耕作学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5、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资源这一主要要素生产力为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6、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养地制度为基础。

7、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1)、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的功能:(1)技术指导(2)宏观调控与决策9、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0、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程序的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1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研究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第二章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安排。

2、作物布局的意义:(1)满足人民的消费要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的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3、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4、作物布局的生态适应性:指在一定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条件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

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包括以下几点:5、光照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C3和C4作物的分布(2)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的分布(3)日照长短与作物的分布6、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一)喜凉作物:喜凉耐寒型、喜凉耐霜(二)喜温作物:温凉型、温暖型、耐热型7、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喜湿润型、中间水分型、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避涝型(二)草类水分适应性:耐湿类型、耐旱类型、不耐湿与耐旱类型(三)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有水则水,无水则旱、多种“雨季作物”、同心圆型作物布局8、土匪条件与作物布局:(一)土层厚度(二)质地(三)酸碱度(四)盐碱度(五)耐瘠性与耐肥性(六)养地与耗地9、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与内容:(1)查清环境条件(2)明确对产品的需要(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种植适宜区的划分(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10)宣传实施10、作物布局研究法:生态适应性分析方法、生物节奏与季节节奏平行分析、相似分析法、成本利益分析法、相关分析法、作物生态适应性回归法11、我国的作物结构: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饲料少第三章1、种植方式: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与复种。

耕作学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及复种。

6、初级耕作措施: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7、套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逆境土壤:通常是指存在对植物生长有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即那些受干旱、盐碱、洪涝、污染、养分缺乏等因素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10、可持续农业: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种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指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13、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4、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15、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16、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二、填空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第四章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 2.种子处理 使播种后发芽迅速整齐、出苗率高、苗全苗壮。
晒种 播前翻晒1-2天,可以增进种子酶的活性, 提高胚的生活力,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消毒 石灰水浸种、药剂浸种、拌种
1%的石灰水浸种是利用石灰水膜将空气和水中的 种子隔离,是种子上附着的病菌得不到空气而闷 死。
浸种催芽 • 种子发芽除种子本身需有发芽力外,还需一 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 浸种是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让种子吸足 水分。 • 催芽是人为创造一个适宜温、湿度,使种子 发芽。 • 种子吸水不足,则发芽率低,但吸水过度却 会使养分外溢,播后易烂钟。 • 浸种时间和催芽温度,随作物种类和季节而 异。
(1) 窄行条播 行距一般15-20cm
(2)宽幅条播 在播幅内撒播,幅间为空行,有利于提高播种密 度,便于田间管理。
(3)宽行条播 凡植株高大、营养面积大、需要中耕的作物,如 玉米、高粱等多采用之,行距一般为45-75cm。
(4)宽窄行条播 又称“大小垄”或“对垄”。
窄行可以增加植株密度,宽行便于田间管理,并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通风透光,高产田常利用这 种播种方式。
催芽时间(天)
2—4 6—7 5—6 1.5 1.5 1.5 1.5 2—3 2—3 5—7
— — — — — — 2—3 2—3 6—8 2—3 6—8 4—5 4—5 1—2
种子包衣 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按一定的种、药比例把 种衣剂包在种子表面并迅速固化成一层药膜。
(二)播种期 一定地区的每种作物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 适宜播种的作用: 1.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 2.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 低高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实 现高产优质; 3.为后茬作物适时播种创造条件,达到全年增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PPT文档演模板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2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物产量 = 光合强度 ×光合面积 ×光合时间 × 1-呼吸消耗
高 光 效 品 种
合 理 群 体 结 构
环 境 条 件
叶 片群群 数体体 与大结 大小构 小
生 育 期
复 种 程 度
合 品理环 种群境 特体条 性结件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 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种植制度
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从宏观和整体上安排作物的生产。
1.空间范围?(国家、省、地区、县、乡、村、社、户)
全县 (60万亩)
2.种什么? (粮、棉、油、糖、烟、饲、果、蔬、茶等)
冬小麦 冬油菜 春玉米 单季稻 夏玉米 蔬菜地
v 极限性
§ 不可超越的界限,可以不断地靠近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b)研究生产潜力的意义
v 摸底
§ 自然界和自己的能力、家底,最多能有多少产品、 能够支撑多少人
v 技术进步方向
§ 研究影响潜力的因素,寻找技术进步方向和最佳突 破口
v 行为判定和决策依据
§ 需要努力否?值得努力否?如何努力?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
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 济资源;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稳产,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 并能够有效地协调农户、地方与国家需求关系;从种植业角度促进养 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综合发展,使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 提高和改善。
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保障)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附表1 几种作物的干物质生产率(Ym, kg/ha.hr)
作物类别 5
I凉气候作物 5 I温气候作物 0 II凉气候作物 0 II温气候作物 0
平均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5 20 20 15
5
0
0
0
0
15 32.5 35 35 32.5 5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组 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 (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 区域或田地上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 式;以及轮作、连作等。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生产单位经营规划
• 生产--销售--再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
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
• 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 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
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 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提高光能利用率。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1 农业生产的光能利用率很低
理论上可光能利用率可达5%(生物产量)
按5%计算,四川按80Kcal/cm2(3.35×105J/cm2.year)计算,亩生物产量 可达6275kg/年,以收获系数0.5计算,经济产量应达3237kg/亩.年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育栽耕 种培作 学学学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3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
1)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方法
(1) 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a)光合生产力(较短期)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 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组织差异(叶、茎鞘、穗、荚) 作物差异(C3、C4)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玉米、油菜——棉花) v 不同复种方式差异(小麦套作玉米、小麦复种玉米) v 不同轮作方式差异(连作瓜类、豆类,轮作瓜类、豆类)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d)经济生产力
v 以经济产物的生产量为标准(谷类籽粒,蔬菜的可食部分 ,棉花的絮,瓜果的果实,饲料的可用部分)
e)等效生产力(标准生产力)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2/15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1.1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 (一)耕作制度含义与内容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指一个地 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 的综合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1991)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Fra bibliotek b)作物生产力(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
v 某一作物单位面积(耕地、植株)生长周期内(一个 生产季节)最终形成的有机物(生物产物)数量(公 斤/亩、公斤/株)
v 不同作物差异(玉米、大豆,小麦、油菜)
v 不同土地差异(水田、旱地,肥地、瘦地)
v 不同季节差异(夏季、冬季,玉米、小麦)
土壤耕作
农田培肥
水分管理
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防护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二)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
➢ 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生产力 ➢ 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能力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一)技术功能 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 复种、间套作等多熟种植技术 轮作倒茬技术 农牧结合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 区域耕作制度优化设计技术
v 以产品主要功能(使用价值量)表现力为标准
§ 作为粮食、饲料用,可消化能,可利用蛋白、粗蛋白
§ 作为补品、营养品用,维生素、优质蛋白、矿质营养元 素
§ 作为纤维用,可用纤维量、价值
§ 作为能量用,能值、总含能量
§ 作为商品(换取现金)用,价值
§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生产可以进行比较(粮食与饲草
,种植与畜牧)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附表2 最大短波入射辐射量(Rse,106J/m2)和某种标准作物在阴 天(Yo)和晴天(Yc)里的干物质生产总量(kg/ha.d)
北半球 南半球
0 ºRse Yc Yo
10 ºRse Yc Yo
20 ºRse Yc Yo
30 ºRse Yc Yo
40 ºRse Yc Yo
一月 七月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5.如何种? (种几季、前后搭配、同季安排)
水田 冬小麦—单季稻 5万亩 冬油菜—单季稻12万亩 冬闲—秧田—单季稻3万亩
旱地
冬小麦/春玉米—秋菜8万亩
冬小麦/春玉米—休闲(油菜秧)2万亩
冬油菜—夏玉米16万亩
冬小麦—夏玉米12万亩
常年蔬菜地2万亩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C)生产潜力的类型(层次性)
§ 光合生产潜力
• YL=f1(Q)
§ 光温生产潜力
• 温度影响系数函数 • YLT=f1(Q) ·f2(T)
§ 光温水生产潜力
• 水分影响系数函数 • YLTW= f1(Q) · f2(T) · f3(W)
§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 土壤影响系数函数 • YLTWS= f1(Q) · f2(T) · f3(W) · f4(S)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2) 生产潜力
v 由生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生物生长环境条件决定的人 类技术控制下的可能获得的最大生产力.
A)特点:
v 潜在性
§ 不能实现,方向、目标,理论上的可能结果,现实 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v 现实性
§ 可通过努力向这一目标前进、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 能实现的最大值
①干物质生产率大于20公斤醣/小时公顷 YLT=CL ·CN ·CH ·G〔F(0.8+0.01Ym)Yo+(1-
F)(0.5+0.025Ym)Yc〕 ②干物质生产率小于20公斤醣/小时公顷 YLT=CL ·CN ·CH ·G〔F(0.5+0.025Ym)Yo+(1-F)(0.05Ym)Yc〕 • 不同干物质生产力,不同参数
(二)宏观布局功能 种植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 耕作制度结构分析和调整 耕作制度分类及区划 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及技术体系构建
耕作制度的功能
v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田间配置技术
• 麦、稻、棉…
宽厢、中厢、窄厢…
§ 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
• 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
v 不同栽培条件差异(可灌溉地、望天田,露地、保护 地)
v 不同栽培技术差异(密植、施肥量、施肥期、病虫防 治合理否)
PPT文档演模板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c)土地生产力
v 单位面积土地上平均每年的有机物(生物产物)生产量( 公斤/亩)
v 不同地区差异(南北,东西) v 不同地形地貌差异(山坡、平原、洼地) v 不同土壤差异(粘土、壤土、砂土,肥土、瘦土) v 不同作物组合差异(小麦——水稻、小麦——甘薯、小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