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作用实验
“渗透作用”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

渗透作用 的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张国宁1㊀张㊀琪2(1.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ꎬ江苏南京210003ꎻ2.南京外国语学校ꎬ江苏南京210008)摘㊀要:本文从一道渗透作用例题出发ꎬ讨论了渗透作用的原理ꎬ以及渗透达到平衡后改变实验条件ꎬ最终漏斗内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差如何变化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ꎬ利用教材提供的渗透装置ꎬ通过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关键词:渗透作用ꎻ理论分析ꎻ实验验证ꎻ高中生物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4-0143-03收稿日期:2023-11-05作者简介:张国宁(1994.12-)ꎬ男ꎬ山东省聊城人ꎬ硕士ꎬ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ꎻ张琪(1996.1-)ꎬ女ꎬ山东省潍坊人ꎬ博士ꎬ从事生物教学研究.㊀㊀ 渗透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中的概念.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渗透作用相关ꎬ如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是0.9%的NaCl㊁撒盐腌制萝卜时会出水㊁失水萎蔫的芹菜泡水之后可以变得坚挺等.理解渗透作用是学习 质壁分离与复原 的基础ꎬ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倒置的长颈漏斗和U型管这两种装置ꎬ常作为考查学生对渗透理解的情境.此类题目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ꎬ中学生往往不能透彻理解.下面以一道典型例题分析渗透现象ꎬ并通过实验对理论分析加以验证.1典型例题分析例㊀如图1是平衡时的渗透装置ꎬ烧杯的液面高度为aꎬ漏斗的液面高度为bꎬ液面差m=b-aꎬ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ꎬ以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观测指标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㊀㊀).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ꎬ再次平衡时m增大B.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ꎬ平衡时m将减小C.若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ꎬ平衡时m将增大D.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与平衡时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ꎬ平衡时m不变图1㊀已平衡的渗透㊀㊀㊀㊀㊀㊀图2㊀处理后再平衡的装置示意图渗透装置示意图分析㊀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ꎬ称为渗透作用[1].人们把施于溶液液面阻止纯溶剂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渗透的压力称为渗透压ꎬ渗透压可以由渗透压公式计算:π=cRTꎬ其中π为渗透压ꎬc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浓度(mol L-1)ꎬR为摩尔气体常数ꎬT为热力学温度[2].根据渗透压公式不难得出ꎬ在一定条件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341浓度成正比.图1所示的渗透装置ꎬ长颈漏斗内蔗糖溶液渗透压大于清水的渗透压ꎬ水分子的总移动趋势为由烧杯中进入漏斗内.因此ꎬ漏斗内液面升高.随着漏斗内液面升高ꎬ半透膜两侧的压强差增大ꎬ同时漏斗内的蔗糖溶液被稀释ꎬ渗透压降低.当渗透压与压强差相抵消ꎬ水分子进出半透膜达到平衡时ꎬ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A选项ꎬ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后ꎬ漏斗内仍为蔗糖溶液ꎬ烧杯中的水会进入漏斗内ꎬ导致液面升高.在此过程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被稀释ꎬ最终液面稳定时蔗糖浓度小于开始时的蔗糖浓度.此时溶液渗透压小于最初溶液的渗透压ꎬ与渗透压相抵消的压强差必然也减小ꎬ即m会变小.B选项ꎬ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后ꎬ液面上升压强差增大ꎬ同时蔗糖溶液被稀释ꎬ渗透压减小.漏斗内的水必然向烧杯中转移ꎬ液面下降.液面下降到哪儿ꎬ最终的液面差如何?是学生思考时的难点.可以这样分析:漏斗中的水流到烧杯中时漏斗中液面下降ꎬ烧杯中液面上升.假设再次达到平衡时ꎬ烧杯中液面高度为aᶄꎬ漏斗中液面高度为bᶄ最终液面差仍为m(如图2所示).这时漏斗内蔗糖溶液相较于第一次平衡时浓度变低ꎬ渗透压不能抵消压强差ꎬ所以最终液面差小于m.C选项ꎬ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ꎬ烧杯中液面上升ꎬ这时压强差减小ꎬ而漏斗内渗透压不变ꎬ水会进入漏斗内.同样假设渗透平衡时ꎬ烧杯液面高度为aᶄꎬ漏斗中液面高度为bᶄꎬ液面差仍为m(如图2所示).与B选项的分析一致ꎬ漏斗内渗透压减小ꎬ不足以维持m的压强差ꎬ因此最终的液面差也小于m.通过对B㊁C选项的分析ꎬ可以总结如下:由于半透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没有选择性ꎬ向漏斗或者烧杯中加清水效果是一致的.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分析ꎬ在不向装置中添加清水的情况下ꎬ如果将漏斗向下移ꎬ最终的液面差也应该小于m.如果将漏斗上移ꎬ最终液面差应该大于m.D选项ꎬ向漏斗中加入适量与平衡时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后ꎬ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不变ꎬ渗透压也不变ꎬ该蔗糖浓度仍能维持m的液面差.但漏斗中液面升高导致压强差增大ꎬ因此漏斗中液面会下降ꎬ随着产生的是漏斗内渗透压升高ꎬ同时烧杯中液面升高.假设渗透达到平衡时ꎬ烧杯液面到aᶄꎬ漏斗中液面到bᶄꎬ液面差仍为m(如图2所示).此时渗透压的作用大于压强差ꎬ所以最终的液面差应大于m.将D选项改编为 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小于平衡时浓度的蔗糖溶液后ꎬ最终的液面差如何呢? 如果继续采用上面的假设法进行分析:加入低浓度蔗糖溶液后ꎬ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将变小ꎬ渗透压降低ꎬ但漏斗内的液面升高ꎬ压强差变大.此时压强差大于渗透压差ꎬ将导致漏斗内液面下降ꎬ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升高的同时烧杯液面升高ꎬ假设平衡时液面差仍为mꎬ此时无法将压强差与渗透压进行比较.还可以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将加入的蔗糖溶液分解为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和一定量的清水.分析如下:单加蔗糖时ꎬm会增大ꎬ这很容易分析.单加清水时m会减小ꎬ这也容易分析.同时施加两种因素ꎬ则最终的结果不能确定ꎬ要考虑添加的水和蔗糖的比例ꎬ因此结论应该是m可能增大ꎬ可能不变ꎬ也可能减小.2利用渗透装置进行实验验证用玻璃纸封闭长颈漏斗的一端ꎬ向漏斗内加入滴加了少量红墨水的5%的蔗糖溶液ꎬ烧杯中加入清水ꎬ组成渗透装置.根据上文中的分析ꎬ设计两个实验加以验证.2.1烧杯中加水实验渗透开始时长颈漏斗与烧杯中液面差为3.5cm(如图3Aꎻ见表1)ꎬ5h后液面差为8.2cm(见表1)ꎬ10h后渗透达到平衡ꎬ液面差为11.4cm(如图3Bꎻ表1).之后向烧杯中加入清水ꎬ此时液面差为9.6cm(如图3Cꎻ见表1).10h后渗透达到平衡ꎬ液面差为10.9cm(如图3Dꎻ见表1)ꎬ从而证明了向烧441杯中加入清水后液面差会减小.图3㊀烧杯中加水实验说明:A为渗透开始ꎬB为渗透达到平衡ꎬC为向烧杯中加入清水ꎬD为再次达到平衡表1㊀烧杯中加水实验不同时刻漏斗与烧杯液面差时间渗透开始5h后10h后渗透平衡加水后加水平衡后漏斗内液面高度/cm10.214.917.919.120.2烧杯液面高度/cm6.76.76.59.59.3液面高度差/cm3.58.211.49.610.92.2长颈漏斗下移实验图4㊀长颈漏斗下移实验说明:A为渗透开始ꎬB为渗透达到平衡ꎬC将漏斗向下移动ꎬD为再次达到平衡渗透开始时半透膜距离烧杯底部5.3cmꎬ此时液面差为4cm(如图4A所示)ꎬ5h后液面差为9cm(见表2)ꎬ10h后渗透达到平衡ꎬ液面差为15.6cm(如图4Bꎻ见表2).将长颈漏斗下移至半透膜距离烧杯底部1.5cmꎬ此时液面差为11.8cm(如图4Cꎻ见表2).10h后渗透再次达到平衡ꎬ液面差为14cm(如图4Dꎻ见表2)ꎬ从而证明了将漏斗下移后液面差会减小.表2㊀长颈漏斗下移实验不同时刻漏斗与烧杯液面差时间渗透开始5h后10h后渗透平衡加水后加水平衡后漏斗内液面高度/cm11.716.723.120.322.2烧杯液面高度/cm7.77.77.58.58.4液面高度差/cm4915.611.813.83结束语本文详解了一道渗透作用例题ꎬ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思考中的难点ꎬ笔者提出的运用假设以及条件转化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长颈漏斗或者U型管等渗透装置的问题.通过长颈漏斗这一简单的装置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ꎬ烧杯中加水以及长颈漏斗的上下移实验也可以作为教材中该实验的拓展ꎬ加深学生对渗透现象的理解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文献:[1]朱正威.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19.[2]北京师范大学ꎬ华中师范大学ꎬ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20.[责任编辑:季春阳]541。
渗透压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渗透作用我们都知道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分为:扩散、集流和渗透作用。
扩散是物质依浓度梯度向下移动,集流是物质依压力梯度向下移动,那么在渗透作用里物质是怎么移动呢?我们来看两个实验,实验一:假定一只烧杯,用分别透膜分隔成两部分,将纯水放在透膜的一侧,糖溶液放在另一侧,要等量注入,注意观察,几分钟后你会发现,纯水一侧水面逐渐下降,而另一侧液面则漫慢上升。
直到透膜两侧液面最后达到移动平衡为止。
实验二: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造细胞”试验。
如果向黄血盐[K4Fe(CN)6]溶液中投入一小块硫酸铜的晶体,其上立即形成一层棕红色的亚铁氰化铜[Cu2Fe(CN)6]沉淀(这种沉淀是一种半透膜,只有水能透过)。
会发现在黄血盐溶液中CuSO4被一层半透膜包裹着。
一会儿,将发现包裹渐渐增大;就像细胞“长大”一样,直到半透膜内外的溶液浓度都相等为止。
渗透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而移动的现象,我们先来讨论自由能和水势的概念。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都发生了水分的运动,要运动就需要能量,物质只能自发地从高活度(浓度)区域向低活度的区域移动,水也是一样,溶液中水的活度比纯水中水的活度小,浓溶液中水的活度较稀,溶液中水的活度小,纯水中水的活度最大,因此,纯水或稀溶液中的水就会自发地向浓度较高的溶液中移动,这是由溶液中的能量梯度决定的,水的这种能用于作功的能量大小的度量,就是水势。
图a 图b用一面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M 将纯溶剂A与溶液B分隔(见上图a、b),则溶剂分子就从A通过M进入B中,使溶液B体积扩大,液面上升,达到平衡后,液面才停止上升。
这时,M两侧的液体压强差为P=PB-PA=ρghe。
式中he为平衡时B液面上升高度,P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教科书对渗透现象的解释是:A 中溶剂分子数密度大于B中的溶剂分子数密度,故单位时间内由A经M进入B的溶剂分子数就大于由B经M进入A的溶剂分子数。
渗透定律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渗透定律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渗透定律试验的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渗透系数。
4. 分析不同条件下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渗透定律,又称达西定律,描述了在层流条件下,土体中水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其表达式为:\[ V = k \cdot i \]其中,\( V \) 为水渗流速度,\( k \) 为渗透系数,\( i \) 为水力梯度。
渗透系数 \( k \) 是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其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土体的颗粒组成、孔隙结构、孔隙水性质等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达西实验装置:包括直立圆筒、滤板、土样、测压管等。
2. 天然土样:采集不同类型的土样,如砂土、粘土等。
3. 量筒、天平、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直立圆筒、滤板、土样等。
2. 将土样放入圆筒中,使其密实。
3. 在土样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测压管,并用橡皮塞封闭。
4. 向圆筒中加入水,使水位高于土样顶部。
5. 记录初始水头差 \( h_1 \)。
6. 打开橡皮塞,让水自由渗流,同时开始计时。
7. 每隔一定时间 \( t \) 记录测压管中的水头差 \( h_2 \)。
8. 当水头差基本稳定时,记录最终水头差 \( h_3 \)。
9. 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处理1. 计算水力梯度 \( i \):\[ i = \frac{h_2 - h_1}{L} \]其中,\( L \) 为土样长度。
2. 计算渗透速度 \( V \):\[ V = \frac{h_2 - h_1}{t} \]3. 计算渗透系数 \( k \):\[ k = \frac{V}{i}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不同土样的渗透系数 \( k \)。
2. 分析不同压实方式和配合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3. 比较不同土样的渗透系数,探讨其渗透性能差异。
七、实验结论1. 渗透定律适用于层流条件下土体中水的渗流。
幼儿趣味小实验 渗透压力

幼儿趣味小实验渗透压力幼儿趣味小实验:奇妙的渗透压力材料:- 两个透明的杯子- 盐- 水- 搅拌棒步骤:1. 拿出两个杯子,分别将杯子填满水。
2. 在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小勺盐,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直到盐完全溶解。
3. 将另一个杯子也加入一小勺盐,并搅拌均匀,直到盐溶解。
4. 把一个已经加入盐的杯子放在另一个没有加盐的杯子上方,使杯子底部贴紧。
5. 静静地观察。
你会看到什么?通过观察,你会发现盐水杯子中的水会逐渐向没有加盐的杯子渗透,而且杯子中的水位会逐渐升高。
这是因为盐水中的水分子比无盐水中的水分子浓度高,因此会向浓度更低的无盐水渗透。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水分子具有渗透性,它们会自动从浓度较高的地方移动到浓度较低的地方,直到两者浓度达到平衡。
这就是渗透压力的效应。
为了达到平衡,盐水中的水分子会通过杯子底部的微小孔进入无盐水,逐渐将无盐水的浓度提高,使得两个杯子中的盐水浓度最终达到平衡。
这一过程被称为渗透。
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幼儿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渗透压力的原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希望你能享受这个实验带来的乐趣!渗透压力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中,如植物吸收水分、海水淡化和细胞膜的功能等等。
通过这个幼儿趣味小实验,幼儿们可以亲自参与、观察和探究渗透压力的原理,发现科学的奇妙之处。
首先,对于幼儿来说,理解溶液的概念是实验的前提,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引导。
比如在实验前,可以讨论一下幼儿们是否见过在热水中溶解糖的情况,或者他们在超市购买果汁时注意到有些果汁包装上会写着"无添加糖"。
这些个例都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到水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形成溶液。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盐水和无盐水,其中盐水是通过溶解盐在水中得到的。
通过搅拌盐水,我们可以观察到盐完全溶解,即形成了一种透明的溶液。
然后,我们将盐水杯子放在无盐水杯子上方。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应该确保杯子底部密封,以防止水分子通过杯子底部漏出或进入。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半透性,能够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进入。
细胞膜的渗透性对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液对鸡蛋的影响,探究细胞膜的渗透性。
实验材料,鸡蛋、盐水、糖水、清水、容器、标尺、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容器,分别倒入盐水、糖水和清水,浓度分别为5%。
2. 将鸡蛋放入三个容器中,分别记录下放入时间。
3. 每隔10分钟观察一次鸡蛋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盐水中的鸡蛋,鸡蛋在盐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出现了皱纹,蛋白质开始渗出。
2. 糖水中的鸡蛋,鸡蛋在糖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也出现了皱纹,但蛋白质渗出的速度比盐水中的慢。
3. 清水中的鸡蛋,鸡蛋在清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蛋白质也没有渗出。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盐水和糖水中的渗透压高于鸡蛋内部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鸡蛋内部向外部渗透,导致鸡蛋变得皱缩。
2. 清水中的渗透压与鸡蛋内部的渗透压相近,因此并没有导致明显的渗透现象发生。
结论:细胞膜对不同溶液的渗透性不同,渗透压的大小会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在高渗透压的溶液中,细胞膜会收缩,导致细胞内容物渗出;而在低渗透压的溶液中,细胞膜则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其对细胞稳定性的重要影响,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渗透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渗透现象的观察与验证二、实验目的1. 了解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
2. 观察并验证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渗透作用。
3. 掌握渗透实验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原理渗透现象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过程。
半透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溶质分子则不能通过。
当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水分子会从浓度低的溶液(细胞液)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溶液(外界溶液)移动,导致细胞失水或吸水。
四、实验器材及试剂1. 实验器材:- 干净试管两支- 韭菜叶若干- 食盐- 滴管- 镊子- 计时器- 纱布- 清水2. 实验试剂:- 韭菜叶细胞液- 0.9%生理盐水- 1.5%氯化钠溶液五、实验步骤1. 分别称取长势相同的韭菜叶各50g,置于两支干净的试管中,并编号为1号和2号。
2. 在空气比较干燥的地方进行试验,向1号试管中加入5g食盐,二号试管不作处理。
3. 用镊子将韭菜叶放入两支试管中,并用滴管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韭菜叶细胞液。
4. 用纱布覆盖试管口,用橡皮筋固定。
5. 同时开始计时,观察两支试管中韭菜叶的变化。
6. 记录观察结果,包括韭菜叶是否失水、吸水以及失水或吸水的程度。
六、实验结果1. 1号试管中的韭菜叶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失水,叶片变得干瘪。
2. 2号试管中的韭菜叶在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叶片保持原状。
七、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韭菜叶在1.5%氯化钠溶液中失水,而在0.9%生理盐水中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韭菜叶细胞具有一定的渗透调节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
2. 实验结果还表明,外界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有显著影响。
高浓度溶液会导致细胞失水,低浓度溶液则可能导致细胞吸水。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韭菜叶失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导致水分子从细胞内向外移动,使细胞失水。
八、实验结论1. 渗透现象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过程。
实验二细胞的渗透作用

實驗:細胞的滲透作用 (3)一、實驗目的:1.利用不同植物測試其滲透作用的快慢。
2.比較活細胞與死細胞其滲透作用有何差異?二、實驗器材:1.植物的塊莖或塊根三或四種(蘿蔔、胡蘿蔔、馬鈴薯或甘薯)2.小刀(一把)3.直尺(一把)4.粗鹽(15克)5.加熱器(一組)6.天平(一組)。
三、實驗步驟:1.將實驗材料馬鈴薯、蘿蔔、甘薯各切一塊,長約5至8公分,並將每塊挖一個2公分正方形,一公分深的洞備用。
2.每一個洞中放入3公克的食鹽。
3.每隔20分鐘觀測比較洞中食鹽溶化情形及水量。
4.重新準備步驟1中的材料,並放入沸水中煮十分鐘。
5.重複2~3的步驟。
四、實驗結果:(三十分鐘後)1.未煮過實驗材料洞中水量的比較:(A:馬鈴薯,B:蘿蔔,C:甘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煮過實驗材料洞中水量的比較:(A:馬鈴薯,B:蘿蔔,C:甘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問題思考:1.實驗材料洞中的水分來自何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何不同的食物,洞中的水量也不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驟4為何要將食物煮過後再做實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細胞運送物質的方式1.被動運輸:(1)擴散作用:氣體(2)滲透作用:水分子(3)便利性擴散作用:極性分子和離子藉由細胞膜上特殊蛋白質的幫助2.主動運輸:透過特殊蛋白質,細胞消耗能量,由低濃度處移向高濃度處。
渗透原理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渗透压的概念,观察不同浓度溶液之间的渗透现象,并分析影响渗透速率的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器材:1. 透明塑料袋2. 纯净水3. 葡萄糖溶液(0.5%、1%、2%)4. 食盐溶液(0.5%、1%、2%)5. 量筒6. 秒表7. 记录纸8. 铅笔实验步骤:1. 将透明塑料袋洗净并晾干,用剪刀剪一个小孔作为实验窗口。
2. 分别准备0.5%、1%、2%的葡萄糖溶液和0.5%、1%、2%的食盐溶液。
3. 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分别倒入三个塑料袋中,并将袋口扎紧,记录溶液的初始浓度。
4. 将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分别倒入三个塑料袋中,并将袋口扎紧,记录溶液的初始浓度。
5. 将装有葡萄糖溶液的塑料袋放入装有纯净水的大烧杯中,将装有食盐溶液的塑料袋放入另一个装有纯净水的大烧杯中。
6. 同时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塑料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以及渗透现象出现的时间。
7. 实验结束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1. 在葡萄糖溶液实验中,0.5%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渗透速率最快,其次是1%和2%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2. 在食盐溶液实验中,0.5%浓度的食盐溶液渗透速率最快,其次是1%和2%浓度的食盐溶液。
3. 渗透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塑料袋中的溶液体积逐渐减小,直至渗透平衡。
实验分析:1. 渗透现象是由于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浓度较低的一侧移动所引起的。
在本实验中,葡萄糖和食盐分子通过半透膜向纯净水一侧移动,导致塑料袋中溶液体积减小。
2. 渗透速率与溶液浓度有关。
在本实验中,0.5%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渗透速率最快,说明渗透速率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3. 渗透压是影响渗透速率的重要因素。
在本实验中,葡萄糖和食盐溶液的渗透压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渗透速率也随之增加。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渗透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渗透压的概念,并观察到不同浓度溶液之间的渗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