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交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通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和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工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近现代电影事业的发展
时间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896年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任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的京剧 《定军山》片段,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20世纪二 拍摄影片《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 三十年代 《姊妹花》、《渔光曲》、《风云儿女》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中国男女服饰的变迁
时间
主要服饰
特点
鸦片战争后 (男)长袍马褂、开始由拘谨、保守、
至新中国成 西装、中山装; 呆板、等级森严,
立(1840- (女)改良旗袍 逐渐向美观、适体、
1949)
方便、平民化转变
建国后至20 世纪60年代 中期
60年代中期 至70年代末
1978年以来
立(1840- (女)改良旗袍 逐渐向美观、适体、
1949)
方便、平民化转变
建国后至20 中山装和以列宁
世纪60年代 中期
装、连衣裙为特 征的苏式服装
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 ,显得单调、呆板
60年代中期 军装、“干部服”
至70年代末
1978年以来
个性、多元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统的四大菜系:
鲁菜、粤菜、 川菜、淮扬菜
时间
主要服饰
特点
鸦片战争后 (男)长袍马褂、开始由拘谨、保守、
至新中国成 西装、中山装; 呆板、等级森严,
立(1840- (女)改良旗袍 逐渐向美观、适体、
1949)
方便、平民化转变
建国后至20 中山装和以列宁
世纪60年代 中期
装、连衣裙为特 征的苏式服装
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 ,显得单调、呆板
60年代中期 军装、“干部服”
车 市,20世纪50年代后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牵引
轮船 1865年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 动力 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由人
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以较快发展,1949年后 力、
铁路、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畜力
城市 1906年天津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 向机
交通 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 械动
趋于简化,出现西式 丧礼、殡仪馆与公墓。
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 剪辫易服、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变迁
实施公历、点头鞠躬、握手、女子上学等
影响风俗变 西方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新文化 迁的因素 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5、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更新
名称
重要史实
趋势
自行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 设的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 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国内无线电报,到1932 年底还开设有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 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7、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
时间
中国报业的发展
19世纪40 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
鲁菜——九转肥肠
粤菜——五蛇羹以金环蛇、银环蛇、眼 镜蛇、水蛇、锦蛇等多种蛇类为材料,具有活血 补气、祛风除湿等功效。
粤菜——白切贵妃鸡
川菜——麻婆豆腐
川菜——水煮鱼
淮扬菜——清炖蟹粉狮子头
淮扬菜——西瓜鸡
湘菜(红椒腊牛肉)
浙菜(冰糖甲鱼)
徽菜(鱼咬羊)
闽菜(佛跳墙)
年代到90 年代
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19世纪70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
年代
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 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 期间 外纪文》、《强学报》、《时务报》等
民国成立 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按戏曲、电影、 后 体育、生活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8、近现代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至70年代末
1978年以来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 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文革 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 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当 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绿军装
1、近现代中国男女服饰的变迁
时间
主要服饰
特点
鸦片战争后 (男)长袍马褂、开始由拘谨、保守、
至新中国成 西装、中山装; 呆板、等级森严,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1928年梁思成 与林徽因在加 拿大结婚。林 徽因身穿自己 设计的婚礼服。
4、近现代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
清末民初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
婚姻习俗的
主;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变革 新中国成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立后
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 丧礼的变迁 20世纪初
新中国成 立后
清末民初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
婚姻习俗的
主;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变迁 20世纪初
新中国成 立后
其他风俗的 变迁
影响风俗变 西方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新文化 迁的因素 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蔡元培与周峻在 婚礼上的合影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抗战结束 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 后 流》、《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
新中国成 电影创作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题材单一 立后
改革开放 影片《小花》、《牧马人》、《红高粱》、 以来 《霸王别姬》、《英雄》等问世
西餐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营养丰富,供应方 便。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 地中海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传统的四大菜系:
鲁菜、粤菜、 川菜、淮扬菜
西式饮食的传入:
① 从19世纪40年代起,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
② 一些西餐原料开始进入饭桌,如洋葱、卷 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 味素等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欢迎;
袖口 宽松 窄小
下装 袍装 裤装 人文精神
宽松 简洁 整体风格 肥大 适体
中山装具有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重人体造型,注重借服饰 来体现和传达人体美的美感。 ——《中山装和孙中山的服饰文化观》
等级森 严
谁可以 穿中山装?
自由平等
行政 立法 司法 监察 考试
五权分立
1、近现代中国男女服饰的变迁
3、近现代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3、近现代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1840年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命
上海中山路、厦门中山路等建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的特征。
4、近现代中国习俗风尚的变革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1926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 广播事业 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 的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 台开播,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 的广播电台。
电视的 发展:
电视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 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 京电视台试播;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 视台。此后,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工具 营;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2003 力演
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进
民航 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
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6、近现代中国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
邮政事业 的发展: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
电信事业 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