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和影响。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观测等,解决问题并总结成果。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问题解决过程和成果,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地理探究任务。
2.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如模拟月球探险、地球磁场探测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激发创意,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提升小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关注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与月球有哪些相互关系?”等,激发学生思考。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3.作业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五、案例亮点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宇宙的含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宇宙的特征(1)物质性——天体:①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②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运动性——天体系统: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其关系如下图: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0亿光年。

[温馨提示](1)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总星系不等于宇宙,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

二、太阳1.太阳系示意图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人类的新能源。

3.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3)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C层的为黑子,B层的为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

(4)对地球的影响:①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

③产生极光现象。

④使地球上气候异常的概率增大。

[温馨提示]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天文观测仪器时才能看到。

三、地球1.普通性(1)从运动特征看,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

(2)从结构特征看,与水星、金星、火星相似,均属类地行星。

2.特殊性(1)表现:目前所能探测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请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连接起来:[思考启迪]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月球上哪几方面的问题?提示:①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②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③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学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

•理解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对宇宙辐射的影响。

•掌握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道地球的磁场反转现象。

二、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

•地球的磁场、大气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地球的磁场反转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夜空中的星星图片,提问:这些星星是什么?在哪里?2. 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2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鲁教版必修一》P30-P31页的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所处环境。

•解释宇宙中黑暗、真空和辐射等概念,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提问:地球需要对付什么样的宇宙环境?环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3. 探究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30分钟)•提供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概念和相关的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作用。

•许多辐射会被地球磁场与大气层吸收或反射,这种现象称之为什么?•结合P32页的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对宇宙辐射的防御作用。

4. 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0分钟)•提供太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观看《鲁教版必修一》P33页的影片。

5. 拓展知识:地球磁场反转现象(30分钟)•提供地球磁场反转现象的概念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磁场反转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地球磁场反转现象与地球物种演化的关系。

6.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作业。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我们使用了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

同时,在讨论中采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除此之外,在探究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时,我们还使用了表格和图表等信息可视化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地理ⅰ鲁教版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ⅰ鲁教版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ⅰ鲁教版1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要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明白得。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阻碍。

太阳对地球的阻碍,要紧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阻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两个方面。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差不多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

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阻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扰乱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一般又专门的行星。

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能够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和结构特点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

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故,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专门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天体的定义、类型及其天体系统的层次性2. 运用材料结合实际说明太阳辐射的、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作用3. 分析太阳系模式图,结合图表信息概括总结地球一般又专门的缘故。

三、教学重点: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阻碍2.地球既一般又专门的缘故四、教学难点:地球既一般又专门的缘故五、教学方法:主题探究、总结六、学生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七、课前预备教师预备:教具预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预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形并了解了学生的疑问,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宇宙环境。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6.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三、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4.地球的重力四、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自然现象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五、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2.归纳法3.讲解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那么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

2. 讲解(20分钟)2.1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介绍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的位置。

2.2 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的。

2.3 地球的大小•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直径、质量等。

2.4 地球的重力•讲解地球的重力,介绍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5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等。

•讲解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等。

3. 归纳(10分钟)•归纳总结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重力、自转、公转等。

4. 拓展(20分钟)•介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例如日月潮汐、日食、月食等现象。

•探讨地球在宇宙中孕育了生命的原因。

七、教学评价1.通过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球基本知识的动力。

2.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3.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法和讲解法为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

•下一步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2.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3.掌握行星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4.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

•难点:行星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宇宙的概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二部分:行星的命名和分类•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行星的分类方法•太阳系中的行星–第三部分: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太阳系的形成过程2.时间安排:–第一部分:40分钟–第二部分:40分钟–第三部分:40分钟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组合与归纳法3.演示法4.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1. 宇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征,包括:•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讲解和模拟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掌握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行星的命名和分类1. 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介绍人类对行星的认识和命名的历史和现状。

2. 行星的分类方法介绍行星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运动轨道的分类、按照大小的分类、按照组成物质的分类等。

3. 太阳系中的行星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

第三部分:太阳系的构成和特征1. 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介绍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介绍太阳系中天体的分类,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24学年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 《地理科学》期刊上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影响的研究论文,拓展学生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关系的认识。
- 《自然》杂志中关于地球磁场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地球磁场保护作用的理解。
- 《航天知识普及》系列图书中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未来计划的部分,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准备实验用的安全器材,如护目镜、手套,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 如果条件允许,准备模拟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分为讲演区、实验操作区、小组讨论区,便于不同教学活动的进行。
- 在讲演区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方便展示辅助材料。
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导致讨论环节耗时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此外,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展现了积极的参与态度,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但在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设计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 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 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 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耀斑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 斑点 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 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 示
11 年
1. 引起电离层扰动 2. 产生磁暴现象 3. 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大气状况
转折 :
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我们了解它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样,我们应
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
阳的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
媒体展示: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巨大的能量哪儿来 的?
中心 高温、高压条件下
核聚变反应
太阳的结构怎样?
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了解现象,不必深究其物理机 制)。以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
普通————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安全——行星际空间(九大行星饶日公

外因
转特性决定)

稳定——恒星际空间(太阳特点决定)
特殊————有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内因
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且适合 生命呼吸)
其他——有液态水、温差小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1.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板书或用媒体呈现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地理填充地图册》 2、知识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观察活动:
布置月相观察任务,并设计简洁的表格,便于让学生记录,便于老师检查。再在此基础
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相知识学习。
地理活动——月相观察记录表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日期

日期

地 时 月相 号

公历
阴历 点 刻 示意
公历阴历点三、地球仔细读图 1-1-11“太阳系模式图” 设计教学活动:将“太阳系模式图”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交流学生设计成果。
媒体展示:
水金地火 木土 土 天 海

星星球星 星星 星 王 王

星星

仔细读表 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 转折:
这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显示了地球的普通性,去掉假设,就显示了地球的特殊 性。那么,为什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地球上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梳理,媒体展示:
指导学生读图 1-1-15 得出结论: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存在 相关性; 2、 两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3、不同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 第一幅图上二者为正相关,第二幅图上二者为负相关;第三幅图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若干
时段内是负相关。 小结:
太阳活动 类型
概念
意义
一.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 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 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 1-1-1 解析]1972~73 年美国“先驱者”10 号、11 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 中表达的含义: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
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 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
征和结构特征。 3.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
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
活动建议 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 观察结果及体会。
二.新知学习 1、宇宙
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阅读 P4“知 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月 时相 刻示

建议观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定,这样更具有可比性。 画月相示意图时遵循左东右西原则,如东侧亮则为:
呢? (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
二、太阳 媒体展示:
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地位特殊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
作用巨大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既然这
(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
◆ 115 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 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 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
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
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 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总(

星见

系宙


半径直径约为


8104 光年,约有


21011 颗恒星。


太阳与冥王星平均
距离约为 6109 千

其 他
米,目前已发现有

9 大行星。

恒 星 系 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

其 他
3.8105 千米,一颗

卫星 。

行 星 系 统




探讨转折: 恒星有 2000 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
“探索无止境”,我们来看看目前最简洁最经典的结论: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说明: 这句话表明: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 宇宙有三大特点:物质性、运动性、发展性。
宇宙是时空的总和————“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物质性————知识窗“认识多种多样的天体”
三 大
运动性————认识天体系统及其层次

点 发展性————认识“宇宙大爆炸学说”
教法说明: 在物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知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内容然后相互交
流,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静态、动态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星云、恒星、 行星、彗星、流行体、卫星、星际物质,认识物质性特点,还可以通过理论、学说介绍让学 生知道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9 月 10
7
8 月初七

9 月 25 22

9 月 11
8
8 月初八

9 月 26 23

9 9 月 12 8 月初九 日
9 月 27 24

9 月 13
10
8 月初十

9 月 28 25

9 月 14
11
8 月十一

9 月 29 26

9 月 15
12
8 月十二

9 月 30 27

9 月 16
在运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系统知识学习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从万有引力引入
到天体系统概念。而天体系统层次性学习则一定要读图 1-1-6“天体系统示意图”,并设计一 个教学活动:将天体系统示意图转换、设计成框图。然后进行成果交流。 媒体展示:(两幅)
半径约为 1.41010 光年,约有 1.251011 个星系。
13
8 月十三

10 月 1 28

9 月 17
14
8 月十四

10 月 2 29

9 月 18
15

8 月十五
注: 观察时间从农历 8 月 1 日开始,以一个月为周期。
8 月十六 8 月十七 8 月十八 8 月十九 8 月二十 (秋分) 8 月二一 8 月二二 8 月二三 8 月二四 8 月二五 8 月二六 8 月二七 8 月二八 8 月二九
◆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 航天器发射路径 ◆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 地球相对于 14 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 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 号、2 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 120 分 钟
1 9 月 4 日 8 月初一
9 月 19 16

2 9 月 5 日 8 月初二
9 月 20 17

3 9 月 6 日 8 月初三
9 月 21 18

8 月初四 4 9月7日
(白露)
9 月 22 19

5 9 月 8 日 8 月初五
9 月 23 20

6 9 月 9 日 8 月初六
9 月 24 21
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 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 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 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 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 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