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人写的英文版_中美关系史_新著_美国与中国_简介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中美关系史的作者简介陶文钊,1943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
1964年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1994年起任职美国研究所,曾任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
获1999年国家入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长期从事中美关系史、中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次作为专家赴美国、英国进修、讲学,先后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公共档案馆等处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已出版著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日本侵华史》(合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合著),《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主编),《抗日战争·外交卷》(资料集,主编),《中美关系一百年》(合编),《中美文化交流论集》(合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合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合编),《费正清集》(编选)等。
中美历史关系一、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44年—1949年):1、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 -在第一次 -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这可以说是中美两国最早的一次直接交往。
2、1856年,第二次 -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 -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3、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中美关系中英对照

FACT SHEET: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中国和美国认识到双方在促进强大而开放的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由多边经济机构支持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让两国人民受益。
两国都认识到国际金融机构的价值和它建立以来对全球增长、收入的提高、减轻贫困和维护金融稳定所做的重大贡献。
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帮助推动了中国过去35年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让数亿人脱离了贫困。
美国同样受益于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到2030年,预计这个群体仅在亚洲就将包括30亿以上的消费者。
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支撑了美国约1200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在维护和进一步加强全球金融机构,以及推动其现代化问题上利益攸关。
美国欢迎中国在亚洲及其它地区的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金融架构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规模、范围和多样性,并且在将高标准和良好管理纳入其核心原则的过程中纳入新的机构。
两国都致力于支持这一国际金融架构,欢迎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确保一个包容、有韧性和不断改善的国际经济架构,以应对当今和未来挑战。
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上升,能力提高,美国欢迎中国在全球金融构架中以及在扩大双边合作以解决全球经济挑战的活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为此: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cognize their shared interest in promoting a strong and open global economy, inclusive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stable inter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founded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at have benefited the peoples of both nations. Both countries recognize and value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made to global growth, higher incomes, the alleviation of poverty, and the maintenan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 The rules-based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has helped to propel China’s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past 35 years, lif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middle class that, by 2030, is projected to include more than 3 billion consumers in Asia alone. U.S.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orted approximately 12 million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4. China has a strong stake in the maintenance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modernization of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China's growing contributions to financing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n Asia and beyond. The inter 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has evolved over time to meet the changing scale, scope, and diversity of challenges and to include new institutions as they incorporate its core principles of high standards and good governance. Both countries are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thi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elcome the greater role of the G-20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to ensure an inclusive, resili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architecture to meet challenges now and in the future. In light of China’s increased share of global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capa city,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China playing a more active role in and taking on du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expanded bilater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global economic challenges. To this end:中国和美国承诺加强多边发展金融体系,并且使其现代化。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二战中,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卷入了战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中美成为盟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
于是,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禁运、孤立等敌对政策,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安全,把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是中美双方逐渐产生外交意向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对话。
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 1958年在华沙, 先后进行了两次大使级秘密会谈, 双方就台湾、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到1968 年1月, 会谈举行了134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8年8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有所突破。
首先,他指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关系;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行动缩小到台湾海峡以内,并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中国方面也领会了这些信号,1970年1月两国恢复了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
不久,尼克松又请法国总统戴高乐等人把美国谋求与中国对话的想法转告中国政府,同时放宽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限制,后来又表示愿派一名高级密使秘密访问北京。
同年底,毛泽东主席在与访问中国的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也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1971年 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乒乓球队发出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4月10 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称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关于美国外交的5本书

• 这本书的上部详细阐述了变革美国的施政方略:首先要摆脱经济衰退、 使美国经济重回全球经济领头羊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是, 推动经济发展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机遇。其次,将着手进行有史以来最 为大刀阔斧的道德改革。接下来,未来的奥巴马政府将结束美国的对 外战争,阻止核武器的扩散、重建联盟以应对新的挑战。最后将与国 际社会积极合作、恢复政府间的信任并促进平等。
内容简介
• 美国需要一项外交政策吗?这是由美国人来回 答。但是,受基辛格这一深入浅出,既通俗又 奥妙的问题的刺激,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 祖国不仅需要而且已经成熟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比如,作者说,在苏联解体、德国统一之后, 应该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并在政治 和社会领域组建新的协商机构“大西洋指导集 团”;在21世纪,美国和西方要保证在新出现 的国际体系中听到俄罗斯的声音并予以尊重, 同时必须强调,对力量平衡的关注并未随冷战 结束而结束;在不断变化中的亚洲,美国的利 益是防止任何军事大国控制该大洲,要坚持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美国外交的渊源 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情绪和海权思想 门罗主义: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 美国大陆主义时期的外交思想 走向太平洋的“青年美国” 海外扩张思潮的泛滥 开放思想和门户开放政策:新老殖民体系的交替 开放的前门和关闭的后门:大棒和金元 威尔逊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有的新闻敏感、超强的思维能力和多年 从事调查研究所积累的翔实史料,全面 而深刻地剖析了美国精英阶层如何利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等种种 手段,保持其对世界的控制,维系美国 全方位主导世界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 近期国际热点,包括西藏、新疆等美国
对中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地缘遏制问题。
千年中国与百年美国:中美关系三十年

千年中国与百年美国:中美关系三十年
肖刚
【期刊名称】《战略决策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两百多年发展史的美国,从中美建交的三十年来看,文章认为最值得总结的,是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对一国对外政策方式的影响。
中美两个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国家相互的交往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虽然在三十年来的中美关系中,美国对中国设置了不少的障碍,但中国总是能够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并且把中美关系逐步地引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肖刚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
【相关文献】
1.中美关系中的噪音"中国威胁论"的翻版美国渲染中国军事威胁
2.一部中国人写的英文版“中美关系史”新著——《美国与中国》简介
3.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基于毛泽东对《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的评论
4.智库论道系列访谈录专访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拉德·格林:中美关系不会脱轨,应保持“阳光心态” 美国“重返亚太”是中国掌握主动权后的被
动反应5.中美关系视域下对美国中国学的再审视——以吴国桢《美国为何不能更好理解亚洲事务》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读完它们中的任何一本,你都能够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书的行文风格各异,出版年代不同,但却都算得上备受肯定的畅销之作。
前两本书皆出自中国人之手。
第一本书用中文写成,给中国人看;第二本书在美国出版,给西方人读。
前者是社会学读物,后者是文学读物。
后两本书则是美国人写的,一位是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美国记者,另一位是中美几十年外交关系的推动者。
一本是关于记者的旅途见闻,另一本则是关于大外交家的历史纪实。
四本书都能在网上找到中英版,不妨找来读读。
双语君推荐这四本书的顺序大致按照它们的篇幅由短到长,大家也可以以此做参考,合理安排阅读顺序。
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豆瓣评分:9.2版本:中/英/汉英对照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深感西方社会学研究话语无法触及中国社会的本质,于是从自身独特视角出发,写就《乡土中国》一书,成为经典。
这本书根据作者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编而成,读来就如同与亲切的老教授进行对话。
全书最著名的要数关于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描述。
Written in Chinese from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for a Chinese audience, From the Soil describes the contrasting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ies, thereby convey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th.《乡土中国》透过中国人的视角,面向中国读者,以中文写成。
这本书描写了中西社区截然不同的组织原则,由此描绘出两种社区组织的根本特征。
Fei shows how these unique features reflect and are reflected in the moral and ethical characters of people in these societies. This profound, challenging book is both succinct and accessible. In its first complete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it is likely to have a wide impact on Western social theorists.费孝通展现了这些社区中人们的道德和伦理特点与该社会组织原则相互反映,互相影响的独特特征。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 2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考博参考书目:一、全球史《全球通史》(中英)两卷本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十二卷本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崔连仲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全球史》两卷本(美)本特利、齐格勒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文明史》两卷本(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十一卷本(美)威尔·杜兰特华夏出版社《世界史纲》两卷本(英)H·G·查尔斯上海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希腊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史新全球史历史思想史。
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徐浩、侯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萧圣中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史学名著导读》赵立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史学概论》离隆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著作史》(美)J·W 汤普森商务印书馆《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陈启能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史学史》张广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美)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历史哲学》(德)黑格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马克思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德)亨利希·库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大学翻译西方历史理论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三、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华夏出版社《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世界文明通论)姚介厚、王逢振、杨深福建教育出版社《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赫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通史美国通史(六卷本)刘绪贻、杨生茂人民出版社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史概通论何顺果学林出版社《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法)安德烈·莫鲁瓦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何顺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讲义》刘祚昌天津古籍出版社《美国人》(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美国历史简介、政府简介、地理简介、经济概貌(中英文)》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出版《美国史论文选》杨生茂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会《美国志——五十州现状》(美)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美国政治史《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美国政府与政治》(美)查尔斯·A。
美国史及中美关系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时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 与德国领先世界,美国在 1894年时工业总产值居世 界第一位;第三次科技革 命首先在美国兴起,以美 国为中心,率先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
美国崛起的条件和启示
①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 先决条件;(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②积极采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三次科技革命) ③注重改革和创新,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发展策 略和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④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美国的兴盛
• • • • • 美国简史 美国兴起的条件和启示 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历史上的相同之处 《面对面》P163,《密参》P108--110
美国简史(面对面P163)
概况 18世纪中期,英国 美国 的殖民统治严重阻 独立 碍了北美资本主义 战争 经济的发展,1775 年爆发独立战争 第一 次工 19世纪中期完成工 业革 业革命 命 事件 影响 战争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有 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 社会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 的发展,产生了工业资产 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合作中有摩擦,交流合作是主流
中美关系
对中 美关 系的 认识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和则两利、斗则 两伤;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稳定、繁荣;两国间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方 面的不同和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和分歧。但随着 全球化的发展,中美关系有着更广泛的合作前景。
美国简史
1941年12月7日,日本 偷袭美国珍珠港,太 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参战;1942年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 政治:1947年出台杜 盟 鲁门主义;经济: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 划;军事:1949年建 立北约。美苏两极格 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 局的形成与瓦解: 胀 1955年华约的成立至 1991年苏联解体。 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成 为战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