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和金属材料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与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与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2,学科:化学3,课时:2二、教材分析金属和金属材料属于一类常见的重要化学物质,作为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虽然不多,命题方向集中在金属材料在生活应用、金属化学性质、金属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几个方面,了解常见金属的典型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重要用途由物质的性质、资源、价格、使用是否便利美观、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对环境影响等因素所决定。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美育渗透: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二、性质决定用途三、合金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八、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很好的完成了复习与归纳,体验生活与化学,活动与探究,学习纪律与利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的最后阶段,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金属的冶炼方法,掌握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化学实验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金属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冶炼方法,学会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2.金属的冶炼方法:湿法炼金、热还原法、电解法等。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原因、防腐蚀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和腐蚀与防护措施。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铁、铜、锌、硫酸、硝酸等。

3.课件:金属的性质、冶炼方法、腐蚀与防护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属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铁锅、铜线、铝壶等,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金属是如何得到的吗?”让学生思考金属的来源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金属的活性顺序。

通过实验演示金属的腐蚀现象,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4.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难点: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对铁锈是条件的初步探究,
3.有关化学反应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关键:能根据金属的性质与特点合理利用金属,初步形成系统认识一类物质的角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本单元主要以实验探究法进行:问题引入→活动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形成。
第七课时:课题3金属资源保护
……
说明
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物质用量;用后的实验用品放回原处;工整填写实验报告。
学习方法培养:对比实实验控制法;对比归纳学习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课题1几种重要的金属
第二课时:课题1合金
第三课时:课题2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
第四课时:课题2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五课时:课题3铁的冶炼
第六课时:课题3有关化学反应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单元目标
1.掌握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性质。
2.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金属与常见化学物质间的关系。
3.理解金属、合金、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等概念。
4.能够借助生活经验,结合实验探究的方式。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1.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有关化学反应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手段:实验,铁制品表面防锈实物展示、PPT课件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
物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形成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利用金属材料的意识;合金是我们利用更广泛的金属材料,合金的优点;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意识情;对我国冶炼金属的悠久历史的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铁、铜、铝等重要金属和合金。

内容包括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盐酸等反应)以及反应的规律性知识(如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资源的利用(如铁的冶炼以及冶炼时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金属资源的保护(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从教学目标来讲,涉及到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本单元比较集中懂得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本单元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纯金属与合金的性质、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反应的不同,以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的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本单元尤其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一些重点内容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

本单元注意对学生进行金属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注意介绍一些科技新成果如形状记忆合金等,以事实来说明化学学习的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铁锈蚀的条件及其保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对铁锈蚀条件的初步探究,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课题1 金属材料[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懂得金属材料。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金属的一些重要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3.情感目标: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增进合作、增进友谊。

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

二、复习教学要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2.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解题思路三、复习教学流程四、复习教学过程设计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金属和金属材料,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首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我诊断”。

学生活动:参照“自我诊断”,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出现的疑问,采取看书或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解决。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出示一根铁丝和铜丝,你能区别开铁丝和铜丝吗?你是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把它们区别开的?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选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突破难点1:相同质量的金属镁和锌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你能用图象表示该反应的情况吗(横坐标表示的是稀硫酸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氢气的质量)?学生活动: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曲线的斜率和高度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意识到及时总结解题规律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进行重要的小结:通过刚才的系统复习,请同学们尝试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并将其写在学案上。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小组选代表到黑板前展示本组完成的知识网络,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单元复习课的设计着重定位在单元知识梳理,适当结合简单的知识应用并联系了中考信息,注意了知识的前后呼应。

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突出了单元知识重点一一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的复习,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力求让学生对金属和金属材料有关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每个课题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不够系统,掌握得不够牢固,还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及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做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及置换反应。

(2)、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保护的方法,知道铁的冶炼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础演练、构建知识网络两个环节,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巩固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理解;(2)通过难点突破、变式模仿两个环节,学会设计实验证明金属的活动性:(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重体验探究过程,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培养合作、创新、落实认知的能力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五、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交流、反思整合、应用落实。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化学这门课来说才刚刚起步。

学生经过半年多化学的学习, 了解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

知道了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金属和金属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同学们非常熟悉。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每个课题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知识不够系统,掌握得不够牢固, 还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及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做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本节课成功之处: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时划分
2
教学课时
1
总备课数
66
主备人
备课组其他成员
集体备课内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与氧气、稀硫酸(稀盐酸)、盐溶液反应的三步实验探究,逐步完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使学生感到水到渠成,易于接受。
教法
指导归纳法
学法
观察 实验 分析
教学
准备
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内容
[问题]怎么确定铜和银哪个更活泼?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关于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总备课数
68
主备人
备课组其他成员
集体备课内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金属如铁、铝、铜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炼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体验中考I2 + Na2S=2NaI + S↓Br2+ 2KI=2KBr + I2由此可判断:S、Cl2、I、Br2非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潍坊)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锌 B.镁 C.铁 D.铜2. (苏州)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波尔多液的配制可以在铁制容器中进行B.铝制品抗腐蚀能力较铁制品强C.用FeSO4溶液、Cu和Ag三种物质可以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D.铁制品生锈产生的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Fe3O43.把X、Y分别放人稀盐酸、Z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X Y Z B.Y X ZC.X Z Y D.Z X Y4.验证Zn、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试剂是()。

A.Zn、Ag、CuCl2溶液 B.Cu、Ag、ZnSO4溶液C.Zn、Cu、AgNO3溶液 D.Zn、Cu、Ag、稀硫酸5.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

溶液的置换反应,进行比较推理。

由此可知,活泼的非金属也可把不活泼的非金属化合物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

答案:Cl2、Br2、I2、S。

B B A A D体验中考A.Zn+Sn(NO3)2===Zn(NO3)2+SnB.Sn+2HCl===SnCl2+H2↑C.Sn+2AgNO3===Sn(NO3)2+2AgD.Sn+MgSO4===SnSO4+Mg6.(2016•遂宁)根据下列图示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①的名称。

(2)图中固体中含有的物质(化学式)。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包头)某化学小组向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溶液A和固体B。

对滤液A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猜想:①Mg (NO3)2、AgNO3、Cu(NO3)2②Mg (NO3)2、Cu(NO3)2③Mg (NO3)2、AgNO3④只有Mg(NO3)2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填标号),其理由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教材分析【单元教材概览】⑴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金属与金属矿物、 物质的化学变化一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置换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有关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⑵本单元主要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蚀、回收与利用等内容呈现学习情景和素材, 强调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获取信息。

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⑶本单元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系统研究和认识金属及合金的性质、 冶炼、金属保护和用 途的内容。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

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内容,既能使学生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厂 (物理性质r* 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9硫酸铜反应/金属活动顺序“性能电 「用途t 金属的锈蚀的条件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铜)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 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部分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 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现象。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 石中将还原出来的方法。

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 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 金属的重要性。

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了 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⑵通过金属活动顺序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 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 能力。

⑶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让 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

【重点、难点扫描 】【知识结构透视】【单元目标聚焦】重点:①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④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难点:①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②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③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金属材料的知识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但仅是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可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学习合金的概念。

通过课题1 的学习,学生对金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的视角上升到课题2 学科的视角。

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但条件不同,与酸反应但速率不同,接着又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还能与硫酸铜等物质反应。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设计实验的能力。

接下来又从学科的角度上升到课题3社会的角度。

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钢铁锈蚀、金属的污染等现象到金属的冶炼、防护、保护、回收等。

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实验与活动分析】本单元共五个实验。

其中两个探究实验。

课题1有二个实验。

【实验8-1】建议变成学生的活动探究实验(分小组)。

请学生根据给定的不同材料,分别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小组交流汇报得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下它们的硬度。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烘烤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能不能传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实验8-2】焊锡、锡和铅熔化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铅的毒性,建议由教师演示或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进行。

课题2关于【活动与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建议:课前(几天)发给每人一小条镁,让学生从家中找铝片、铜片和黄金(有条件)并用砂纸把金属砂亮(黄金除外),然后放在敞口的盒中,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上课带来。

通过不同金属光泽变化,粗略感悟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差异。

再增补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建议教师来做。

需要氧气的量很大),再次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于金属与酸的反应,要提醒学生,实验前要把几种金属表面的膜用砂纸磨去,向装有金属的试管中倒酸时要注意的顺序,按铜-铁-锌-镁顺序。

这样更便于观察比较。

得出正确的结论。

铜树和银花的实验老师要课前准备好,分组实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及反应的时间。

课题3【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书中的实验比较麻烦,对反应条件要 求比较高,连接装置太多,既浪费很多的 时间,又易造成一氧化碳的压力不够。

建 议采用下列实验。

(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 12.5%~74.2%)步骤:把部分装置连接好, 然后取5mL 浓 硫酸倒入,再加入5mL 的甲酸,3g Fe 2O 3 塞紧橡皮塞,浓硫酸和甲酸混合会放热, 反应开始。

如果反应过程中温度不够再用 酒精灯加热。

看到石灰水中的气泡连续均 匀时,把尖嘴管的点燃,再给反就物加热。

反应2~3分钟,红色粉未变黑时,用磁铁靠近试管底部。

效果比较明显。

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步骤:气一灯一灯一气。

【活动与探究】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新教材的 实验与旧教材的差异不太大,但是日常生活及生产中 金属还经常与酸性及盐等物质接触(如船舶业、建筑 业、家庭厨房中的金属锈蚀等)造成的锈蚀现象是不 容勿略的。

所以建议采用上教版的实验设计。

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 5支试管 中,进行下面的实验(可以分小组提前在课外进行,完成后在课堂上向大家报告实验结果 )。

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1)、在试管①中加入稀硫酸或醋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⑵在试管②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使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溶液中;(3) 在试管③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4) 在试管④中注满迅速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5) 在试管⑤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试管①②③④⑤立即观察1天后 3天后 1周后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得出导致铁锈蚀的因素是: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生 锈蚀。

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 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

既得出了铁生锈的条件同时又 体现出锈蚀的速度。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一课时 课题2、一 ~两课时石灰水甲酸浓硫酸Fe 2O 3使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课题3、两课时【单元教学建议】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

要让学生由金属的用途来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从耐高温、高强度金属材料的应用,学习合金的知识;从日常所见的钢铁锈蚀现象学习金属的防护。

通过本单元金属化学性质、金属的锈蚀和防护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训练,学会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课题1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一)展示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金属材料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金属材料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表8-1、8-2,及实验8-1、8-2 让学生知道合金的性能,用途的优越性。

(三)通过金属之最及化学、技术、社会—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四)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但是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通过家庭小实验—淬火和回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题2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课题2 一个课时上完,时间有些紧张。

条件好的学校可安排一课时上完。

这样内容比较完整。

如两课时上完,建议第一课时把活动探究内容上完,第二课时归纳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第一课时(一)通过家庭实验粗略感悟不同金属活泼程度不同。

(二)再通过教师的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比较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

(三)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借助第四单元学习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成铁与硫酸铜、铝丝与硫酸铜、铜丝与硝酸银、铜丝与硫酸铝的实验。

(四)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以备第二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五)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分析解释、发现金属活动性的规律。

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通过归纳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并通过有关对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并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

课题3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第一课时(一)展示金属矿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金属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形态。

(二)通过介绍我国冶铁的历史,引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冶铁原理以及物质含杂质的计算。

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鼓励、发动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如矿物标本实物照片、图表、有关的文字描述等,可在课内外交流。

第二课时(三)通过展示生锈的图片及铁的锈蚀条件探究实验此实验要在课前一周准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锈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实验,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然后由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的结果。

并从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四)通过金属用途的图片及书中提供的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片及其它途径得到的资料和教师提供图片,增强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

自然过渡到如何保护和回收废旧金属。

(五)展示有关金属污染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单元评价建议】本单元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1、完成课内外的作业、单元检测。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合作精神、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否用简单明了语言归纳和描述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对性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