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果蝇的三点测交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学习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经典遗传学实验,用于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
该实验利用果蝇容易繁殖、生命周期短、遗传稳定等特点,通过人工控制交配,可以确定
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遗传现象。
实验步骤:
1.饲养果蝇:首先需培育出足够数量、健康的果蝇,确保其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性。
采用人工饲养的方式,果蝇的饲养环境需控制恒温、恒湿、恒光、无杂质。
2.选取实验材料:选择具有稳定性状的果蝇为实验材料。
例如,选取表现为黑色眼睛、有翅膀、灰色体色的果蝇为正常型(wild type),选取表现为白色眼睛、无翅膀、黄色体色的果蝇为突变型(mutant type)。
3.实验设计:设计交配方案,进行杂交。
将正常型的雌性与突变型的雄性交配,产生
F1代。
将F1代的雌性与F1代的雄性进行三点测交试验。
4.观察表型:观察F1代和F2代的表型。
例如,如果F1代的全部表现为正常型,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和F2代都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的混合,则说明突
变型的性状为隐性遗传;如果F1代表现为正常型,F2代表现为正常型和突变型比例为3:1,则说明突变型的性状为显性遗传。
5.计算遗传比例:根据后代表型推断基因型,利用遗传学计算方法计算各基因型在后
代中分布的比例。
三点测交试验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对基因表达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
思路。
三点测交

果蝇的三点测交试验一、实验目的1、本实验通过果蝇的培养、杂交、性状观察和数据统计验证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等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
2、加深理解遗传学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的本质,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学习三点测交的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的区别,了解伴性基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实验准备知识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abc/abc)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一次三点测验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是在同一基因型背景、同一环境条件下得到的,而三次“两点试验”就不一定这样。
重组值既受基因型背景的影响,也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只有从三点试验所得到的三个重组值才是严格地可以互相比较的。
果蝇的白眼、小翅、卷刚毛为X-连锁基因,全部隐性于各自的野生型基因(红眼、长翅、直刚毛),把白眼、小翅、卷刚毛雌蝇(wmsn/wmsn)与野生型雄蝇交配(+++/Y),F1雌蝇全部为野生型,雄蝇则全部表现为三隐性突变型,让F1互交,在F2中,不管雌雄性别,除了出现双亲类型外,还会出现新的表型种类,这是由于F1雌蝇中两个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互换的结果,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线性排列的遗传理论,对F2进行分析即可知不同基因间的连锁距离。
三、实验材料1、材料:黑腹果蝇两个品系,即(1)野生型果蝇,其性状为红眼,长翅,直刚毛,基因型+++(2)三隐性突变体,其性状为白眼(w),小翅(m),焦刚毛(sn),基因型为wmsn.2、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瓶、吸水纸、棉塞、麻醉瓶、毛笔或解剖针、洁净的白瓷板。
实验四 果蝇的三点测交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学习

实验四果蝇的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学习三点测交的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果蝇品系: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直刚毛三隐性果蝇(wmsn3):白眼、小翅、焦刚毛三、实验原理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随染色体一起传递的,即这些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其连锁关系发生改变,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
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而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呈直线排列的,基因间距离越远,其间发生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交换频率越高,反之则小,交换频率就低。
也就是说基因间距离与交换频率有一定对应关系。
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把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遗传连锁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二次以上的交换,这时如简单地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即同时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m、sn3、w三个基因是连锁的(它们都在X染色体上),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msn3w,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msn3w /+++,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2种配子外,还有6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3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做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四、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为母本,三隐性雄蝇为父本。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遗传学实验-三点测交

遗传学实验实验报告果蝇的三点测交杂交实验姓名:刘乐乐班级:生计11.3 学号:201100140084 时间:11月18日一、实验目的:1、学习果蝇三点杂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三点测交,验证基因的连锁与交换规律,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数据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基因的连锁与交换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
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而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的原理,基因交换频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基因图距就是通过基因间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直接将重组值作为基因图距;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必须进行校正,来求出基因图距。
2、三点测交用野生型纯合体与三隐性个体杂交,获得三因子杂种(F1),再使F1与三隐性基因纯合体测交,通过对测交后(Ft)代表现型及其数目的分析,分别计算三个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从而确定这三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顺序和距离。
通过一次三点测验可以同时确定三个连锁基因的位置,即相当于进行三次两点测验,而且能在试验中检测到所发生的双交换。
如果两个基因间的单交换并不影响邻近两个基因的单交换,那么预期的双交换频率应当等于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但实际上观察到的双交换值往往低于预期值,因为每一次发生单交换,它邻近也发生一次交换的机会就减少,这叫干涉。
一般用并发率表示干涉的大小。
3、实验材料♀6(wmsn白眼小翅卷刚毛)×18♂三、实验材料、仪器和用品1、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18和6品系;2、解剖镜、恒温培养箱、培养瓶、麻醉瓶、毛笔、滤纸、培养皿;3、乙醚等。
四、实验步骤第一周:1、选择2只6号雌果蝇和2只18号雄果蝇放入新的培养管中,并贴上标签,写上杂交组合、实验时间、实验者的姓名等内容。
果蝇的三点测交

三、实验材料与药品
1、材料: 果蝇 野生型(雄):红眼、长翅、直刚毛 突变型(雌):白眼、小翅、焦刚毛 2、试剂:乙醚 3、果蝇培养基 4、实验器材:毛笔,解剖镜,麻醉瓶
四、实验步骤
• 配置果蝇培养基 • 收集野生型和三隐性的果蝇7对(雌蝇一定是处女 蝇)贴上标签,标上亲本类型,收集日期和实验 者姓名,放入25度培养箱中培养。 • 杂交7—8天后当蛹变黑时放飞种蝇,并在随后的 1—8天里每天观察F1,记录F1的性状,收集50只 左右。 • 将F1分两瓶,每瓶装8~10对雌雄果蝇,进行兄妹 交。 • 7—8天后蛹变黑时放飞F1成蝇,并在随后的若干 天里观察F2,记录F2的性状和数目,每瓶收集200 只左右。
46.7 m sn³ 双交换的交换率为: (3+4)/(121+109+31+33+75+42+3+4)=1.7% 两个单交换百分率的乘积为:29.7%*17.0%=5.1% 并发率为:1.7%/5.1%=0.33 干涉值为:1-0.33=0.67
w
• 由计算得到的并发率为0.33,干涉值为0.67, 0<干涉值<1,总体符合实验理论。
具体过程
10月17日晚上收集雄蝇三只 10月18日早晨收集到两只处女蝇 10月19日误以为培养基被污染,转移果蝇 10月20日死一雌一雄 10月22号培养基表面凹凸不平,产生的幼虫在爬动 10月28日放飞亲代 10月29、30日记录F1的性状 10月31日将F1转移到新培养基中,进行兄妹交 11月2日收集F1到新培养基中,做第二瓶兄妹交 11月5日第一瓶F2幼虫出现 11月7日第一瓶大量蛹呈黄色,第二瓶F2幼虫出现 11月9日晚第一瓶中大量蛹变黑,放飞F1 11月12日第二瓶中大量蛹变黑,放飞F1 11月19日两瓶F2性状观察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杂交实验

遗传学实验报告果蝇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杂交和三点测交实验目的:学习果蝇杂交方法、遗传学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验证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规律;通过三点测交学习遗传作图。
实验原理: 1. 双因子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和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其中黑檀体对灰体为隐性,残翅对长翅为隐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14♂ 14♀ × 18♂双因子杂交遗传图解 2. 伴性遗传杂交本实验使用18号野生型果蝇与纯合白眼果蝇杂交,其中白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
正交 反交18♀ × w ♂ w ♀ × 18♂伴性遗传图解F 1⊗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P灰长黑残F1⊗ F 2: 灰长:灰残:黑长:黑残=9:3:3:1 灰长P 黑残P X +X + X w YP X w X w X+YF 1: X +X w X +YF 1: X +X w Xw Y⊗ ⊗F 2: X + X + X +X + Y X w 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 F 2: X +X w X w X X + Y X w 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1 : 1 : 1 : 1♀红眼♂白眼 ♂白眼♀红眼3. 三点测交本实验使用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与18号野生型果蝇杂交,获得F 1代后再自由交配即可获得具有8种表型的测交F 2代。
白眼、卷刚毛、小翅均为X 染色体上的隐性性状。
P 6号♀(wsnm/wsnm ) × 18号♂(+++/Y)白卷小红直实验材料:18号野生型果蝇 ,14号纯合黑檀体、残翅果蝇,白眼果蝇,6号纯合白眼、卷刚毛、小翅果蝇;麻醉瓶、酒精灯、玻璃板、毛笔、培养管、酒精棉球、乙醚、解剖镜 实验步骤:1. 杂交前提前将装有不同表型果蝇培养管中的成年果蝇全部放出,确保8-10小时后培养管中的雌果蝇都是刚刚孵化的处女蝇。
实验七、果蝇的三点测交汇报总结

符合系数= 观察到的双交换频率/ 两个单交换频率的乘积
以三隐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为例:
五、实验步骤
1、选处女蝇:将母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或释放,8-12小 时内收集处女蝇3只,和3只雄蝇一起转移到新的培养瓶 中,做好标记,恒温(大约27摄氏度)培养,10.29-30; 实验于10.28开始,第一次麻醉果蝇不知道乙醚使用量 和处理时间,导致挑选雄蝇全部死亡,重新挑选雄蝇;然 后,挑选好的处女蝇,没做好标记工作,导致其他小组拿 错,于是,10.29重新实验,30号才选好亲本。
母本:三隐性雌蝇
父本:野生型雄蝇
2、5天后,释放亲本,发现培养基已有一些幼虫和蛹(如下 图),如下图,11.4;11.2观察,发现一只雌蝇死亡,最 后亲本只剩2只雌蝇和3只雄蝇;
3、6天后,F1代成蝇出现,集中观察记录F1代果蝇表型和 性别;然后,从中挑选1对F1代果蝇,转至新的培养瓶中 恒温培养,如下图,11.10-11.12;
23.1%
14.1%
2.2%
重组值的计算和基因作图
的重组值=23.1%+2.2%=25.3% 的重组值=14.1%+2.2%=16.3% 的重组值=23.1%+2.2%*2+14.1%=41.6%
根据所得重组值,得出果蝇X染色体上三个基因的 顺序和图距如下:
25.3 41.6 16.3
干涉程度计算
11号观察发现F1代5对果蝇均死亡,仍是麻醉过度的致 死;12号于旧的培养瓶中重新挑选果蝇3对,因为棉花塞 太小,果蝇逃走,又果蝇分给其他组3对,导致最后就一 对F1代果蝇作为F2代的母本。
4、9天后,释放F2代亲本,培养瓶中出现成虫;期间发现 培养瓶中出现一些幼虫和蛹,如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果蝇的三点测交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三点测交的原理及方法;学习三点测交的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
果蝇品系: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直刚毛
三隐性果蝇(wmsn3):白眼、小翅、焦刚毛
三、实验原理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随染色体一起传递的,即这些基因是连锁的,而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度的交换,因此其连锁关系发生改变,使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
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
而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呈直线排列的,基因间距离越远,其间发生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交换频率越高,反之则小,交换频率就低。
也就是说基因间距离与交换频率有一定对应关系。
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把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遗传连锁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二次以上的交换,这时如简单地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即同时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m、sn3、w三个基因是连锁的(它们都在X染色体上),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msn3w,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msn3w /+++,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2种配子外,还有6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3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做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四、实验步骤
1.选处女蝇:每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为母本,三隐性雄蝇为父本。
反交选三隐性雌蝇为母本,野生型为父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2.7d后,释放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
3.再过4-5天,F1成蝇出现,在处死亲本7天后,集中观察记录F1表型及性别。
4.选取5对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25℃培养,其余F1代果蝇处死。
5.7d后,处死F1亲本。
6.再过5d,F2成蝇出现,观察记录,连续统计7d,观察眼色,翅形及刚毛形态。
正交只需统计雄性个体。
要求每组至少统计250只果蝇。
五、作业:写出实验观察数据及结果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