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科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是许多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时,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

使用至少3粒种子进行实验,可以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让实验更严谨。

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黑纸包裹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肥料等。

生物的形态、生活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叶于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叶形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刺,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形态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4.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在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环境时,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对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所学的科学知识。

下面将按照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介绍。

一、生物科学1. 动物类:a.常见动物:狗、猫、鸟、鱼等;b.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 植物类:a.常见植物:树木、花卉等;b.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c.植物的繁殖方式。

3. 人类生活中的常见生物:昆虫、细菌、真菌等。

二、物质与能量科学1. 空气与水:a. 空气的组成及特性;b. 水的来源和重要性;c. 空气和水的循环。

2. 固体、液体和气体:a.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b.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等。

3. 磁性物质与磁性:a. 磁性物质的特性;b. 磁力的吸引和排斥;c. 磁性物质的利用。

4. 光与能量:a. 光的传播方式;b. 光的反射和折射;c. 光的利用。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1. 地球的构造与变化:a. 地球的层次结构;b. 岩石的形成;c. 地壳的变化:地震、火山。

2. 气候与季节:a. 大气层与气象;b. 季节的变化原因;c.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宇宙与星系:a. 太阳系的组成;b. 星体的运动;c. 星座的观察。

四、生态与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a.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b. 食物链与食物网;c.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能源与环境保护:a. 不同能源的优缺点;b.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c. 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垃圾分类与处理:a. 不同垃圾的分类;b. 垃圾处理的方法;c.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五、科学实验与观察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a. 提出问题;b. 设计实验;c. 数据记录与分析;d. 得出结论。

2. 观察与记录:a. 观察的方法与技巧;b. 记录观察结果。

3. 安全实验与环保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五年级的学生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同时也提醒大家科学学习要持续积累与实践,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体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汽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为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 m/s = 3.6 km/h。

4. 物体的运动方式。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的运动。

如电梯的上下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的运动。

如抛出的铅球在空中的运动。

二、热现象。

1. 温度与温度计。

-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温度计:- 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分别用0和100表示。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 热传递。

- 定义: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递。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如用金属棒一端加热,另一端会变热。

-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热,如烧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

-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如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

3. 物质的热胀冷缩。

- 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温度计里的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

但水在0 - 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是热缩冷胀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它们所处的环境的。

首先,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种子往往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了;如果把种子放在水里泡着,却没有足够的空气,它也难以发芽。

接着,绿豆芽的生长对环境是有要求的。

绿豆芽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它可能会长得不好。

同时,土壤的湿度、肥力等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然后,我们来看看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如果土壤太干燥或者太硬,蚯蚓就会很难生存。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于环境。

比如,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夏天在北方,冬天就会飞到南方,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条件。

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蜜蜂为花朵传粉,花朵为蜜蜂提供花蜜;有些小鸟会在大树上筑巢,大树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植物的生长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比如,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古至今,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简单轻便,但稳定性不太好,载重量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竹筏。

竹筏的面积比独木舟大,稳定性有所提高,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后来,又有了帆船。

帆船依靠风力前行,但是受风向的影响较大。

再往后,蒸汽机的发明让轮船出现了。

轮船使用燃料驱动,不再完全依赖自然力量,航行速度和可控性都大大提高。

现代的船种类繁多,有货船、客船、军舰等。

货船用于运输大量的货物;客船则是专门运送乘客;军舰用于保卫国家的海域。

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船的形状要能减少水的阻力,让船行驶得更快更稳。

材料要坚固耐用,还要能防水。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动力系统也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船来探究船的一些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一、第一章生命起源的探究1.生命起源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和人类学2.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生长,繁殖,呼吸,运动,感受3.生物体内的呼吸器官:肺(人类),鳃(鱼类),气管(昆虫)4.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细胞分裂,花粉传播5.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根,茎,叶,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第二章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水分,光照,温度,土壤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触角,爪和牙齿3.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根的形状,茎的高度,叶的形状和颜色4.植物的有性繁殖:花,花粉,花蜜,载粉者5.动物的有性繁殖: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三、第三章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2.物质的性质与三态变化的关系:温度,压力3.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浓度:搅拌速度,温度,溶质的类型4.物质的分子理论:分子的结构和运动5.物质的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四、第四章电能与磁能1.物体的带电情况:正电荷,负电荷,中性2.电能的实验和应用:电池,导线,灯泡,开关3.磁铁的有关知识:磁性物质,磁场,磁力4.电能的输送:电线,变压器,电能的节约五、第五章光的传播和折射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镜子的使用和不同的反射特点:平面镜,凹镜,凸镜3.折射与颜色的关系:折光,三原色的合成4.纸和水的折射: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率六、第六章机械能1.机械能:动能,势能2.升降机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3.物体的重力和弹力:物体的重量,弹簧的弹力4.摩擦力和滑动摩擦:静摩擦力5.斜面和滑轮的应用:斜坡、滑道、滑轮组七、第七章水的利用和保护1.水的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2.水的供应和净化:自来水、水库、净水厂3.水的环境保护:河流,湖泊,海洋,水污染4.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八、第八章空气和天气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2.空气的运动和大气压强:风的形成原因,气压计3.大气现象: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雾4.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温度计,四季和气候九、第九章星球和月球1.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太阳,八大行星,行星运动2.月球的形状和运动:月相,日食,月食3.星座和它们的使用:星座的形状,星座图谱4.卫星和人造卫星:地球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石块)、(铁片)在水中是沉的,(木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橡皮泥挖空做成(船)形或做成各种(空心)的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正在上浮的物体,浮力(大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时,此时浮力=(重力+拉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小于)重力。

7.相同大小的铁块和铜块在水中受到浮力(相同);相同大小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铁块的浮力大于木块的浮力);同一块橡皮泥做成的实心团和小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船的浮力大于实心团的浮力。

)8.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比水银(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而比清水(重)。

9.我们采用(增大船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用(分隔船舱)的方法来保持船的平稳。

10.比较同体积液体重量的仪器叫(比重计)。

11.阿基米德定律: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二、实验设计1. 如何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材料:泡沫块、细线、弹簧测力计、带吸盘的滑轮、烧杯、水。

实验过程:1)弹簧测力计调零,并测出泡沫块的重力;2)把细线一端固定在泡沫块上另一端通过杯底滑轮固定在弹簧测力计上;3)弹簧测力计调零,提起弹簧测力计使泡沫沉入水底;4)通过“浮力=重力+拉力”计算出浮力大小;5)重复几次,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整理材料。

2.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金属块、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1)弹簧测力计调零,并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2)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将金属块放入水中测得重力;3)根据“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计算出浮力。

4)重复几次,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整理材料。

发现: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比在水中测得的重力要大,说明在水中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因此,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3.设计实验,测马铃薯的体积大小。

器材:烧杯、马铃薯、滴管方法:在烧杯中取200毫升清水,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水位,上升的水量就是马铃薯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这个体积等于马铃薯的体积。

三、简答1.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在重量相同情况下,大轮船排开的水量比铁块大得多,它受到的浮力也大很多,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2.外观一样的两杯液体,一杯是浓盐水,一杯是清水,你能用哪些方法把它们开了?答:A、各取50毫升比重量,重的是浓盐水,轻的是清水。

B、放一个马铃薯(或鸡蛋),马铃薯浮的是浓盐水,沉的是清水。

C、用比重计测量,比重大的是浓盐水,比重小的是清水。

D、分别往里面加盐,溶解盐少的是浓盐水,溶解盐多的是清水。

E、加热两杯液体,有白色物质出现的就是浓盐水。

3.相同体积的铁块、石块、木块放入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答:铁块受到的浮力等于石块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受到的浮力。

因为铁块和石块都沉没在水中,排开是水量最大且相等,所以浮力也最大且相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小于铁块和石块,所以受到的浮力也小。

四、画图铁块、木块、按在水中刚松手的木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第二单元热一、填空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吃热的食物)、(做运动)、(烤火)等方法来增加热量。

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少热量流失),起(保温)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会(浮);装有冷水的塑料袋在热水盆中,开始会(沉),一段时间后会(浮),因为相同重量的水,热水的体积(大)。

相同体积的水,冷水(重)。

3.在加满冷水的试管上面裹一块气球皮,加热后气球皮会(鼓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冷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加热前后试管的重量(不变),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加热前后水的重量不变)。

4.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塞上插有空心玻璃管的橡皮塞,加热烧瓶,水变热时玻璃管里的水位会(升高);再冷却烧瓶,水变冷时水位会(降低),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大部分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5.用一个瓶口装有气球的烧瓶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烧瓶放水热水里时,气球会(鼓起来),再把烧瓶放入冷水里时,气球会(瘪下去),最后把烧瓶放入冰水里时,气球会(倒吸进烧瓶里),这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变(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说明大多数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锑)、(铋)等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热缩冷胀)。

7.用酒精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的一端,发现热总是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用酒精灯加热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向(四周)传递。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大理石这样的物体传热性能(强),被我们称为(热的良导体),它吸热(快),散热也(快);而像(木头)、(泡沫塑料)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可以用它们作为(保温)材料。

10.每根钢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是为了(钢轨在夏天受热时有膨胀的空间,不会相互挤压而变形;在冬天不会因为受冷收缩而断裂)。

11.野外的电线,夏天看起来比较(松弛),冬天比较(紧绷),因为电线会(热胀冷缩)。

如果在夏天架电线,应该(稍微松弛一些)。

12.通过固体物体传热叫(热传导),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热叫(热对流),没有通过物体直接传热叫(热辐射),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热传递)。

13.夏天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胎的原因是(轮胎内空气)热胀的原因。

二、实验设计1.证明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带细管的圆底烧瓶、烧杯、冷水、热水方法:在圆底烧瓶里装满冷水,用带有细管的橡皮塞塞紧;分别把它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在热水中,细管中水柱上升,在冷水中,水柱下降。

解释: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锥形烧瓶、气球、烧杯、热水、冷水方法:将气球套在锥形烧瓶口上;分别把它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在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在冷水中,气球瘪下去了。

解释:空气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器材:铜球、刚好通过铜球的金属环、酒精灯、一杯冷水。

方法: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看它能否通过金属环;把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后,看它能否通过金属环;观察并记录。

现象:铜球加热后,不能通过金属环;铜球冷却后,能通过金属环。

4.热是怎样传递的?器材:铁丝、火柴、酒精灯、支架、蜡方法:将铁丝拉直固定在支架上;每隔一段距离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现象:靠近热源的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三、简答1.乒乓球瘪了但没漏气,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理由是什么?答:把乒乓球放到热水中烫一下,因为乒乓球里面的空气会受热膨胀,让球鼓起来。

2.寒冷的冬天,我们触摸室外的钢铁和泡沫塑料,为什么会感觉钢铁要冷得多?答:因为钢铁是热的良导体,它迅速把手上的热量吸走并快速的散发开去,而泡沫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所以感觉钢铁要冷的多。

3.夏天停电时,为什么可以用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来减缓棒冰的融化速度?答: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有效阻挡外面热量的进入,使里面保持低温。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一、填空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用(数心跳)、(测脉搏)、(有节奏拍打)等来估计1分钟,用(阳光下的影子)、(上下课的铃声)来估计几点钟,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几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我们古时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每小时的时长是变化的。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受水型水钟的刻度标在下面的受水容器上,泄水型水钟的刻度标在上方的泄水容器上。

在滴漏实验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4.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5.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齿轮、(垂体)。

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光影变化规律)制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