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最新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最新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渗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 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则解得答:(略)【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活动方略】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内容:1. 立方根的概念:一个数的立方根是指将这个数分成三等份的数。

2. 立方根的求法:利用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求解立方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食物腐败等,引出立方根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立方根?为什么需要学习立方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求解立方根。

2.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德育教育(5分钟)1. 讲述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立方根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就能掌握。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 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扬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等。

3. 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感,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不能追求新颖而舍本逐末;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案模板1单元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第三课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师:同学们,《孙子算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是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许多问题浅显有趣。

其中“鸡兔同笼”流传尤为广泛,它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日本等国呢!师: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同学们你们会解吗?……【同学们一阵思考讨论后】生2:老师,我会解。

(用小学算术方法求解)生3:老师我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生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设鸡有x只,兔有y只,则根据题意有:,用代入消元法解这个方程组得。

师:同学们的解法都很好,特别是生4的解法,他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应用进来了,使我们更容易理解。

那你们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学生们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师: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二分之一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生6:老师,什么是化归法啊?师: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1. 引言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计算技巧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德育渗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通过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3. 德育渗透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2 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教学设计需要将数学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核心。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 数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 -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 - 数学的应用和创新。

3.3 教学方法•PBL(问题驱动学习):通过给学生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3.4 教学评价在德育渗透的教学中,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估。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 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 -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4.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安排。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 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和道德教育内容。

2. 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和讨论。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这是人教版教材八(下)20·1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了算术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事关同学们人生重大决策的问题。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师:我们即将进入初三,我们学校针对初三学生每届都将组建一个衔接班,你们知道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就你知道的情况给同学们作个介绍。

生2:老师,我知道一些,我哥就在现在的高二衔接班读书,我当时从龙角转学到外国语,就希望能到初三时像哥一样能进入到衔接班去。

我叔到学校来做杂工,婶到学校来当清洁工就是为了我们俩在这里好好读书的。

师:哦,难怪谭华同学这么发奋,原来他早就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提议大家向他学习并祝他成功。

(同学们热烈鼓掌)还知道关于衔接班的一些事吗?生3:我听说衔接班的老师都是很有名气的,教得很好,学生都很优秀,读衔接班不但不缴钱还有奖学金和生活补贴,还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同学们都很羡慕。

师:是的,我也希望我们班上能有几位同学能冲进衔接班去,到了衔接班不但有刚才同学说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提前半年学习高中课程,更有把握考上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

但是你们知道衔接班的同学是怎么录取的吗?生4:看考试成绩吧!师:是的,是这样计算的学生成绩的:3册期末总分乘以10%+4册期末总分乘以20%+5册期末总分乘以30%+最后选拔考试部分乘以40%=综合得分,再用综合得分排名,能进入前50名的直接进入,若前50名有不愿去的向后依次录取。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这种录取计算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同学冷静思考2分钟)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5:我发现不是用某一次考试成绩来算的,而用了四次考试成绩来算的综合分。

师:这样算道理何在?生5:这样计算的好处在于,不因为某一次考试失利而使整个成绩受到太大影响。

生6:这种计算方法不但要求我们在毕业的时候成绩好,而且要求我们平时也要学习好。

生7:我发现对四次考试成绩所乘的百分数不一样。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德育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2. 德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德育元素与数学课程有效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德育素养。

教学准备:1. 确定教材和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课件、习题集等。

2. 准备与德育相关的案例、故事、图片等。

3. 设计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与德育相关的问题或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什么是团队合作?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团队合作的经历?”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例如解方程、几何图形等。

2. 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解释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

三、德育渗透(20分钟)1. 选择一个与数学知识点相关的德育主题,如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或创新思维。

2. 通过案例、故事或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与德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和问题。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

4. 设计德育渗透的小组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德育渗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提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数学与德育的结合。

2.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学习对于他们个人德育素养的影响和启示。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当今社会,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

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20·1《加权平均数》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回顾了算术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事关同学们人生重大决策的问题。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
师:我们即将进入初三,我们学校针对初三学生每届都将组建一个衔接班,你们知道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就你知道的情况给同学们作个介绍。

生2:老师,我知道一些,我哥就在现在的高二衔接班读书,我当时从龙角转学到外国语,就希望能到初三时像哥一样能进入到衔接班去。

我叔到学校来做杂工,婶到学校来当清洁工就是为了我们俩在这里好好读书的。

师:哦,难怪谭华同学这么发奋,原来他早就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提议大家向他学习并祝他成功。

(同学们热烈鼓掌)
还知道关于衔接班的一些事吗?
生3:我听说衔接班的老师都是很有名气的,教得很好,学生都很优秀,读衔接班不但不缴钱还有奖学金和生活补贴,还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同学们都很羡慕。

师:是的,我也希望我们班上能有几位同学能冲进衔接班去,到了衔接班不但有刚才同学说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提前半年学习高中课程,更有把握考上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

但是你们知道衔接班的同学是怎么录取的吗?
生4:看考试成绩吧!
师:是的,是这样计算的学生成绩的:3册期末总分乘以10%+4册期末总分乘以20%+5册期末总分乘以30%+最后选拔考试部分乘以40%=综合得分,再用综合得分排名,能进入前50名的直接进入,若前50名有不愿去的向后依次录取。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这种录取计算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同学冷静思考2分钟)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5:我发现不是用某一次考试成绩来算的,而用了四次考试成绩来算的综合分。

师:这样算道理何在?
生5:这样计算的好处在于,不因为某一次考试失利而使整个成绩受到太大影响。

生6:这种计算方法不但要求我们在毕业的时候成绩好,而且要求我们平时也要学习好。

生7:我发现对四次考试成绩所乘的百分数不一样。

并且越到后面百分数越大。

师:这是为什么呀?
生8:说明过去的成绩我们要肯定,但它已成历史,没有当前的成绩重要吧!生9(急不可耐的):老师,我知道了这个百分数也是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昨天我在自学时明白“权”可以中一组数据中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就不明白为什么还有分数和比是怎么回事。

师:总结一下什么是加权平均数中的权呢?生10: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师:很好,请同学们记住这个概念。

并且老师告诉你们,有权参加计算的平均数就是加权平均数,比如前面的综合得分。

师:具体的,前面例子中的10%,20%,30%。

40%说明什么?
生11:说明最后一次选拔考试最重要,4册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重要。

师:好呀那我们这学期期末考试就不用认真努力了,我们好好休息一下吧!生众(热烈的):不对,不对。

师:谁来讲一下为什么不对呀!
生12:本册期末考试析成绩还是很重要的。

师:从这种计算方法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嘛
生13:4册期末考试要算10%的分恰恰说明本册期末考试,很重要,我们应该努力考好,但是它相对于初三的考试成绩,初三的成绩会更加重要,这告诫我们到初三要更加努力!
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港西中学陈霞
2018/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