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冲刺:定义判断解题技巧之提取要点法
行测题型速记技巧

行测题型速记技巧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测涵盖了众多题型,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且高效地完成这些题目,掌握一些速记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于这类题型,速记技巧在于抓住关键信息。
1、主旨概括题快速浏览文段,关注首尾句。
通常,文段的主旨会在开头或结尾进行总结。
注意关联词,如“但是”“然而”“因此”等,其后往往是重点。
2、细节判断题先看选项,标记关键词,再回到文段中逐一对照。
对于过于绝对的表述,如“一定”“全部”等,要格外谨慎。
3、语句排序题观察选项,确定首句。
一般来说,背景介绍、引出话题的句子更可能是首句。
寻找关联词、指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让很多考生头疼的部分,但掌握一些速记方法可以提高解题效率。
1、数字特性法当题目中出现比例、分数、百分数时,优先考虑数字特性。
例如,若“甲的 2/3 等于乙的1/2”,则甲、乙的数量比为 3:4。
整除特性也很有用,如“某数能被 3 整除”,则其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 3 整除。
2、代入排除法对于选项信息充分的题目,直接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
从简单的选项或中间值开始代入,能更快地得出答案。
3、公式法牢记常见的数学公式,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行程问题公式等。
三、判断推理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等。
1、图形推理观察图形的元素组成,若相似,考虑位置变化、叠加等;若不同,考虑数量关系、属性特征。
记住常见的图形规律,如对称、一笔画、封闭区域等。
2、定义判断提取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如主体、客体、行为方式等。
逐一分析选项,排除不符合定义的。
3、类比推理从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语法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注意词语的词性、感情色彩等。
4、逻辑判断加强削弱题,找准论点和论据,分析选项与两者的关系。
定义判断题型示例讲解

21■定义判断题型示例讲解一、解答定义判断注意事项行测中定义判断的出题方式一般是: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应试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这类题型要注意两大解题思路:一是抓住关键:在定义判断中,一定要理解定义的正确含义,抓住定义的关键,然后把选项与定义相对照,选择符合定义规定和要求的选项。
二是对比排除:仔细读完题干定义,对备选项进行分析,不符合题干定义要求的逐个对比排除。
同时,解答定义判断要注意三大方法:关键信息法:就是通过快速拆分定义项,将其中关键信息拆分出来,以此为要件指标去衡量所给备选项中的可选择答案是不是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定义的成分解题法:运用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来解题。
运用内涵主要是抓住定义的本质属性,以此来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运用外延主要是抓住定义本身所囊括的事物范围来确定正确的选项。
定义的“属”加“种差”解题法:就是通过解释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和“种差”来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解答定义判断注意事项:一是解答定义判断题关键是要扣紧题目中所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区分事情界限的关键词。
二是题干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不要钻牛角尖。
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三是要看清问题要求的是正面还是反面的答案,因为有时给出的是正面的定义,问的却是反面的内容,否则就会选错答案二、定义判断中的模糊性争议定义判断的本质是符合性验证,考查的是考生运用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定义判断题型属于判断推理模块,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
但很多考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定义本身读懂了,但是看到四个选项时,常常不知道选哪一个。
这就是定义判断中的模糊性问题,即选项中的描述和定义本身有一些差距,并不是那么完全“匹配”的感觉,让考生在考完后不知道做对了还是做错的,并且造成一些定义判断题目在答案选择上存在争议。
公考---行测定义判断技巧

定义判断技巧1:提取要点法定义判断几乎是每年必考题型,然而部分考生面对定义判断往往是不得其法,出现读不懂定义或无法理解定义的情况。
下面就为各位考生介绍一下定义判断的提取要点法。
定义判断的八大要点分别是:1.主体(行为动作的发出者)2.客体(行为动作的承受者),主体和客体可以是国家、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3.原因(因为……,由于……)4.目的(为了……)5.方法(通过……)6.条件(在……条件下)7.结果(实现了……,导致了……)8.性质(……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题干的要点整理出来,然后跟选项的要点比对再筛选答案即可。
【例题】斡旋受贿罪,也称间接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职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斡旋受贿罪的是().A.民办学校校长张某收受了某学生家长的红包,委托本校老师伪造该生的成绩单B.李董事长送了审计司司长太太一部轿车,成功使得自己的企业逃过审计审查C.海关负责海外货品清关的小赵,时常收到海外代购商的礼物,并帮他们逃税D.警察孙某请交管局的老同事帮小李删除违章记录,并向小李索要一笔好处费【答案】D【解析】本题的定义要素中,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方式是利用其职位便利通过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间接犯罪,目的是为别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从中收取请托人的好处。
A选项的“民办学校校长”,B选项的“审计司司长太太”并非国家公职人员,所以主体不符。
C 选项,海关工作人员小赵收礼并帮代购商逃税,中间并没有经过其他工作人员,属于直接犯罪,方式不符。
D选项,警察孙某是国家工作人员,主体符合;间接通过老同事即其他工作人员,帮小李删除违章记录,属于间接犯罪,方式符合;同时向小李索取好处费,目的也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定义判断技巧2:归纳概括法提取要点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钥匙”,有些定义并不能明确区分出各要点或者提取了要点之后也不能快速解题,这时候我们需要用归纳概括来解题。
呼市事业编行测答题技巧:定义判断试题中的关键信息点

呼市事业编行测答题技巧:定义判断试题中的关键信息点中公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顺利通过笔试,一举成功!定义判断试题所给的定义是一个或多个句子,这些句子通常包含主体、客体、行为、目的、原因、条件、行为方式、结果等要点。
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考生如果想要高效的解答定义判断类题型,首先就要找出定义包含的要点,对照选项找出正确的那一项。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通过例题来学习如何从定义判断中找出关键信息点。
【例题】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
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体所具有。
集合概念所涉及的关系不同于类和分子的关系,也不完全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组成类的各个分子都必然具有类的属性,而组成集合体的个体却不具有集合体的属性;整体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而集合体则是由同类的个体组成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划线语词在当前语境下所反映的概念不是集合概念的是( )。
A.人定胜天B.主权在民C.羊入虎口D.正义之师答案:C【解析】集合概念的定义要点是:由许多个体组成,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该集合体所具有,不为这个集合体中的某一个个体所具有。
类的定义要点为:各个分子都具有类的属性。
C项“羊入虎口”中的每一只“羊”都具备“入虎口”这一行为属性,所以属于类概念。
而A、B、D三项中的“人”、“民”、“师”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每一个士兵”都不具有这个集合概念中“胜天”、“主权”、“正义”的属性,所以是集合概念。
2016年内蒙古事业单位招聘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4月份开展,届时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报名将于4月末开始,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5月末进行;面试将于6月末到7月进行;笔试备考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笔试科目行政能力测验部分,分模块学习,将每一模块答题技巧掌握,即可在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真题再现: 2015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11月25日事业单位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每日一练,助力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行测考试。
2021国考行测:定义判断之提取要点

2021国考行测:定义判断之提取要点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定义判断是每年必考题型,而且整体上来说类比推理的题目难度并不是特别大,但是这种题目往往篇幅很长,阅读压力很大,很多同学在阅读题干的时候经常找不准重点,为了避免考生踩雷,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分享一种分析定义的方法—提取要点。
定义判断八大要点分别是:1.主体(行为动作的发出者)2.客体(行为动作的承受着),主体和客体可以是国家、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3.原因(因为....由于...)4.目的(为了....)5.方法(通过....)6.条件(在....条件下)7.结果(实现了....导致了....)8.性质(....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题干的要点整理出来,然后跟选项的要点比对再筛选答案即可。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例题一起来尝试一下用提取要点解题。
1. 斡旋受贿罪,也称间接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职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存在斡旋受贿罪的是A. 民办学校校长张某收受了某学生家长的红包,委托本校老师伪造该生的成绩单B. 李董事长送了审计司司长太太一部轿车,成功使得自己的企业逃过审计审查C. 海关负责海外货品清关的小赵,时常收到海外代购商的礼物,并帮他们逃税D. 警察孙某请交管局的老同事帮小李删除违章记录,并向小李索要一笔好处费【中公解析】在阅读定义的时候我们不妨划出它的主体、客体、方式等。
本题的定义要素中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方式是利用其职位便利通过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间接的犯罪,目的是为别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从中收取请托人的好处。
A选项和B选项“民办学校校长”,“审计司司长太太”并非国家公职人员,所以主体不符;C选项中海关工作人员小赵,收礼并帮代购商逃税,中间并没有经过其他工作人员,属于直接犯罪,所以方式不符。
D选项,警察孙某是是间接的通过老同事,即其他工作人员帮小李删除违章记录,属于间接犯罪,同时最终收取了小李的好处,所以目的也符合。
行测提取要点法轻松搞定“定义判断”

行测提取要点法轻松搞定“定义判断”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妍定义判断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拿捏不准的一类题型,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来聊聊定义判断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提取要点法。
要想用好这种方法,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定义判断题目通常有哪些要点?定义判断通常需要我们注意的要点有以下几种:主体、客体、目的、原因、方式、条件、性质,画出题干的要点后,我们对照选项排除不符合任意要点的选项,最终选出符合要点的正确答案。
主体:事件与行为的发起者(个人、社会团体、党政机关)客体:事件与行为的承受者(通常指针对对象)目的:为了……、目的是……、达到……、以期……原因:因为……、由于…….方式:通过……、经过……、使用……、采用……条件:在……前提下、基于……之上、以……为前提性质:属……提取要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定义规范,表述明确的题型。
接下来我们通过提取要点法来解决一道题目。
例1.金融租赁是指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按双方事先合同的约定,购买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资产,在出租人拥有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为条件,将一个时期的该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让渡给承租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金融租赁的是:A.某科研院所为了提高科研水平,与某金融机构合作,贷款购入大型实验设备,合同规定需要在5年内偿还所有的款项,并以设备作为抵押B.某医院为了购进大型检查设备,与某金融机构合作,该机构替医院购入检查设备,承诺医院使用期为10年,收益共享,10年后设备归该金融机构所有C.某航运公司为快速建立船队,与某金融机构合作,该机构购买船只供航运企业使用,租期12年,逐年交付租金D.某民用航空公司处于增长扩张期,与某金融机构合作,该机构替航空公司购入飞机一架,合同规定航空公司转让 25%的股份给该金融机构答案:C。
中公解析:金融租赁的定义要点:①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购买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资产;②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归出租人;③承租人支付租金且享有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定义判断要点提取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定义判断要点提取一、解题思路关于定义判断而言,它的核心解题思路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提取要点,一个是归纳概括。
今天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比较常用的——提取要点。
当然,要想知道提取要点,首先得知道要点是什么?其实,定义的要点和定义的结构息息相关。
(一)定义的结构定义的结构其实很简单,种差和属相加便是一个完整的定义。
可是,种差是什么?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用一个例子来向各位考生进行展示。
“佛系青年”是大家都熟悉的名词,关于它的定义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即看淡一切的青年人。
那么,在这里大家就会发现,“佛系青年”首先得属于青年,其次,在满足青年人这个前提下他必须得看淡一切。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佛系青年”属于青年,并且和其他青年的区别就是看淡一切。
而这里也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属即性质,所谓的种差即特征,这两个也便是的定义要点。
既然知道了定义要点的本质,我们还需要掌握的就是定义要点的分类,这才是应用的关键。
(二)要点的分类要点的分类常见有八种,分别是:1.主体:施事者(专有名词)2.客体:受事者(给……、针对……)3.原因:起因(由于……、因为……、出于……的原因)4.结果:(导致……、造成……、使得……)5.方式:手段(借助……、凭借……的方式、利用……)6.条件:限制(在……条件下/范围内/基础上)7.目的:(为了……、实现……的目的、达到……的目的)8.性质:属于什么大家会发现定义的分类有很多,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与其艰难地对定义整体进行理解消化,不如化整为零,找出要点再进行解题。
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看一下究竟如何利用提取要点的思维进行定义判断的解题。
二、解题方法(一)例题分析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题:沉默行为是指面对管理制度或生产活动等方面的隐患,为了避免人际冲突,害怕遭受打击报复或维护自身脸面等原因而有意保留自己想法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沉默行为的是:A.小王看到同事小赵的计划书有个明显的错误而没有指出来,在接下来与小赵的评比中小王的计划方案获得通过B.老张意识到小明最近老是上班时间唱歌已经影响到了别人工作,但考虑到他是自己的徒弟,老张不但不向领导报告,还和其他抱怨的同事争辩C.尽管小马就如何提高顾客对公司服务的满意度有见解,由于前面发言的同事已经基本谈到该问题,所以小马也就没再接着说D.小刘尽管在新产品开发报告会上有想法,但考虑到该想法尚不成熟,贸然提出可能会影响工作进度,因此在会上也就没发表意见【中公解析】在材料给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该定义有四个要点:1.条件是面对管理制度或生产活动等方面的隐患;2.目的是为了避免人际冲突;3.原因是害怕遭受打击报复或维护自身脸面;4.方式是有意保留自己想法。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定义判断也能上“高速”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定义判断也能上“高速”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定义判断也能上“高速””,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定义判断也能上“高速”定义判断是公考行测的一个常客,其本身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平均正确率也一直很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做题速度,就是我们很多学员需要比拼的了。
但是,有的同学并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做题速度,或者,一提速正确率就下降了,导致很多同学始终在“中规中矩”地做题。
接下来就给大家指出一条“明路”,帮助大家快速上“高速”。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做一些定义判断题目的时候,个别题目被定义项其实是我们所熟知的,可能是你所学专业的专有名词,也可能是你在某一时间段研究的概念,亦或是很多人都熟知的常识。
此时,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题干,直接靠我们的常识去检验选项正确与否即可。
下面以一道题为例。
例1.在因果关系十分复杂的科学领域,即使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做一次观察或试验,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意味着,我们往往无法根据已知的有限原因精确地预测结果,每做一次预测,也都可能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这种无法精确预测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随机现象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郑州市每年8月9日的气温C.对正常人而言,剧烈运动后会出汗D.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定量的水解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提问,问的是属于随机现象的是。
随机是我们所熟知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偶然的,没有规律性的。
那么随机现象就是偶然发生的,没有规律的现象呗。
如投掷一颗骰子,出现1-6的情况就是随机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选项。
A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是遗传,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排除。
B项,“郑州市每年8月9日的气温”就是偶然现象,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属于随机现象。
C项,“对正常人而言,剧烈运动后会出汗”,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更何况还特别说明了是针对正常人,所以不是随机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冲刺:定义判断解题技巧之提取要点法
解答定义判断题目,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取要点法,但是怎样才能准确地提取出定义的要点呢?可以从主体、客体、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四个方面考虑,其中主观要素是指目的、目标等,客观要素则是指采取的手段、达到的效果等。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主要考查的题型为单定义判断题目,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重点介绍单定义判断的要点类型与解题方法。
一、单定义判断要点类型
单定义判断的很多要点是可以通过提示词来确定的,常见的要点类型有以下几种:
1.表主体
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定义时,首先要确定一下该定义是否有明确的主体。
主体,就是行为或事件的发动者、当事方。
主体一般位于定义项的前面,除了要重点关注主体本身外,还要特别注意主体的修饰词如主体的数量、主体的性质等。
一般来说,有明显主体的定义多为法律类、行政类定义。
主体一般可作为定义的要点,有的题目仅仅依靠区分主体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公务员行测秒杀
【通用国考省考】,只看选项,知晓答案!免费领取行测技巧和申论技巧试读版!
2.表客体
客体,是指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象。
单独以客体为要点的定义比较少,很多定义中的客体都是省略的,即使出现一般也需和其他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判断。
3.表目的
有些定义中会明确指出其目的,即主观要素,也就是行为者主观上具有什么样的动机、意图,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目的,一般会用“达到什么目的”、“为了……”、“确保……”等表示。
例如,投机是指为了以后再销售(或暂时售出)商品而购买,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
在这个定义中,“为了以后再销售商品而购买”和“以期从其价格变化中获利”就表示目的,揭示了投机这个定义的要点。
4.表原因
有些定义中规定了某些行为的原因,这类信息一般也是定义的要点,常常会跟在“由于”、“出于”等词语的后面。
例如,时间综合症指由于对时间的紧迫感而造成心理上的烦恼、紧张,以及生理上的活动改变等导致的病症。
在这个定义中,“对时间的紧迫感”就是时间综合症这个定义的要点之一。
5.表条件
有些定义中还包含了一些成立的前提条件的,也应该引起注意,常见的有:“以……为前提”、“以……为基础”、“在……条件下”、“……时”等。
例如,血缘关系是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人际关系;或者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该定义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或”,只要满足其中一项就符合。
6.表方式、方法或手段
有些题目定义有表示方式、方法或手段的关键信息,一般表示为“通过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手段”等,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例如,预感是指一个人通过梦境、幻觉、直觉等方式对未来事件的信息预先感知。
在这个定义中,“通过梦境、幻觉、直觉等方式”是预感的要点。
7.表结果
除了上面几种要点外,有些定义还会明确指出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等,而结果一般跟在“造成”、“导致”等词语后面。
例如,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地理区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生物突然死亡,从而造成生物物种数量短时间突然大幅下降。
在这个定义中,“生物物种数量短时间突然大幅下降”是生物集群灭绝的要点之一。
二、单定义判断解题方法——提取要点法
在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大多数定义判断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要点就能辨别,而是要通过多个要点来确定答案。
而且不同的定义的要点类型也是不同的,往往是各种要点的自由组合,有的是主体和目的,有的是方法和结果,有的是主体、客体、方法、结果的综合,大家在找要点时一定要考虑全面。
例题1:反应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A.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面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B.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口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来,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C.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D.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
首先分析反应性相倚的定义:
分析各选项,A项王厂长还是完成了发言,不符合要点定义的结果;B项张老师断然拒绝,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不符合要点;C项符合全部要点;D项妈妈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但未体现小明以妈妈的行为作为依据,不符合要点。
例题2:生态入侵是指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不断稳定地扩展,从而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A.某地发生大面积放射性核素泄漏,使某种植物发生变异,其繁殖力超强,逐渐取代了该地域内的其他植物
B.某实验室由于管理不当将试验用的致病性结核菌株散播了出去,造成结核病在周围居民中流行
C.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花朵艳丽,曾经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引进,致使云南滇池因为凤眼莲的疯狂蔓延而鱼虾绝迹
D.美国科学家将从我国引进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现已彻底取代了美国传统大豆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
首先分析生态入侵的定义:
通过分析可知,A项“没有生物进入”不符合定义的行为;B项并没有改变生态环境,也不符合定义;D项没有“危害当地生产和生活”,也不符合定义。
只有C项符合定义。
例题3: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以下各项中,属于抢劫罪的一项是()。
A.李某潜入王某家中行窃,被发现后携所窃赃物逃跑,王某紧追不舍。
李某见杂货店旁有一辆未熄火摩托车,车主正站在车旁边吸烟,便骑上摩托车逃走
B.郑某骑摩托车见田某提着精致皮包行走,从背后用力拉皮包带,试图将皮包抢走。
田某拽住皮包带不放,见此情景,郑某突然对摩托车加速,并用力猛拉皮包带抢走皮包,田某当即被摔成重伤
C.某晚,在大街上见赵某一人行走,即起歹意,将其奸污,并将显示其身份的皮包等物带走
D.林某潜入胡某家中盗窃贵重物品,被主人发现后逃走,躲在农民家的草垛里睡了一晚。
第二天村长高某路过时,发现林某行踪诡异,林某以为高某发现了自己昨晚的盗窃行为,对高某进行打击,致其重伤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首先分析抢劫罪的定义:
A项不符合定义的手段;C项抢走皮包是为了掩饰受害人的身份,不符合定义的目的;D项先盗窃后伤人,不符合定义的手段和结果。
只有B项符合定义。